尼苛德摩承認耶穌為默西亞的過程

黃國華

神思 第四期 一九九零年二月 24-43

 

**********

摘要

方濟會士黃國華神父從若望福音有關尼苛德摩的三個片段,看出這是作者刻意的安排,目的是寫出他從懷疑到承認耶穌為默西亞的心路歷程。

**********

 

引言

若望福音內,除了有對耶穌、耶穌的母親、若翰和宗徒們的記述外,也記述了很多其他不同的人物。可是,大部份這些人物都只是出現於某一段經文中,很少在其他部份的經文中再次出現,就如撒瑪黎雅婦人(4:1-42)、癱子(5:1-18)、犯姦淫的婦人(8:1-11)和胎生的瞎子(9:1-34)等。但對於尼苛德摩則與眾不同,他在若望福音內三次分別出現在三段不同的經文中,即3:1-157:40-5319:38-42。而這三次正是全部新約中僅有的三次,卻在同一福音內。

既然若望福音三次記述有關尼苛德摩的事蹟,這樣的安排必定有特別的意義和重要性。因為看似巧合的,若望福音把一些有關耶穌的重要事件,同樣地記述了三次,如耶穌三次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2:136:411:55)和他三次預言他的被高舉(3:148:2812:32)等。因此,為進一步瞭解尼苛德摩在若望福

音中的角色和重要性,本文是就記述尼苛德摩事蹟的三段經文,去探討他承認耶穌為默西亞的心路歷程,從而進一步瞭解其重要性。

本文主要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份是簡要地討論有關尼苛德摩那三段經文的內容,和三段經文的關係。第二部份則是就尼苛德摩的身份、背景,去探討他在福音中的角色。第三部份是討論他承認耶穌為默西亞的心路歷程。而最後的第四部份,是就前三部份所討論的作一總結和反省。

(一)若望福音內有關尼苛德摩的三個片段

1)三個片段

整個新舊約聖經中,只有若望福音提及尼苛德摩這個名字:而且在三個不同的段落內提及他:即在3:1-157:40-5319:38-42。第一次是尼苛德摩有意的在夜間去探訪耶穌。第二次是當司祭長、法利塞人及差役等人,為了捕捉耶穌而發生爭論時,尼苛德摩卻起來向他們質疑。第三次則是當耶穌死後,尼苛德摩帶了香料去傅抹耶穌的屍體

不過,在討論這三段經文時,是不能只單獨討論這些章節,而要與經文的上下文與及若望福音成書的目的──為叫人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20:31)──一起加以討論。因為這三段經文是福音作者經過審慎安排的,與前後部份的經文有著密切的關係。

1.若3:1-15──夜訪

這段經文是被編排於耶穌首次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2:13)。尼苛德摩的到訪,出現得比較突然,而且特別;因為他是在夜間去探訪耶穌。而在對話中,他只說了三句話。

他們之間的對話內容,大部份學者都集中於耶穌所說的話上(註一)。而對於尼苛德摩所說的話則較少討論。其中討論較多是他所說的第一句話:「辣彼,我們知道你是由天主而來的師傅,因為天主若不同他在一起,誰也不能行你所行的這些神蹟。」(3:3)雖然學者們的意見不盡相同(註二),但都有一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同樣認為,尼苛德摩並不清楚耶穌是誰。尼苛德摩只是純粹按著人性的眼光去看耶穌,認為他是來自天主的一個人,是先知或是辣彼──師傅。但耶穌在回答尼苛德摩時,是要引導他進入一更深的層次,就是耶穌自己是由天主那裏降生來的人子(3:13-15)。然而,福音作者更進一步指出他就是天主的獨生子(3:16)。

當把尼苛德摩對耶穌所說的第一句話(3:3),聯同2:23-25一起與路7:18-20或瑪11:2每作一比較時;可以發覺到,尼苛德摩在看到耶穌所行的神蹟後,與若翰有同樣的感受,就是想知道耶穌究竟是誰,是先知或是辣彼,或是要來的默西亞。而事實上,一般群眾的反應也是這樣(參閱7:3140-41)。因為當時的猶太人,正熱切等待著默西亞的來臨。而他們相信默西亞來臨時,會帶來不少的神蹟,特別是治病的神蹟,如同先知所預言的(參閱依35:529:1826:1961:1等)。另一方面,猶太人都相信,神蹟必是來自天主的。尼苛德摩既是猶太人的首領和師傅,對於他們的聖經和法律必然很熟悉。因而在看到耶穌行神蹟後,自然產生了好奇心,想要知道他是不是要來的默西亞。所以,他在夜間去找耶穌,也就是為解答這疑問。因此,在尼苛德摩所說的第一句話裏,其語氣已隱含著一個問題,就是「你是誰,你是否就是要來的那一位默西亞?」

3:14中,耶穌以梅瑟高舉銅蛇來比喻自己的被高舉,是全段經文的高峰。若把這節與8:28一起對照來看,便可知耶穌實在是猶太人期待的那一位,即默西亞。故此,耶穌在回答尼苛德摩時,是逐步使他瞭解耶穌自己便是默西亞,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子,只要相信他便可得到永生。首先,當尼苛德摩提及因看到耶穌所行的神蹟而相信他是由天主而來的師傅時,耶穌指出看到神蹟並不足夠,神蹟只是一些表面的記號或徵兆,更重要的是見到和進入天主的國。而天主的國是由上而生的人,即那些接受聖神並相信天主子的人,才能見到和得以進入。但當耶穌講述他自己的身份時,尼苛德摩突然不見了,使耶穌的說話好像成了一種獨白的形式。福音作者在此似乎是要留下一伏線以讓尼苛德摩的再次出現。

2.若7:40-53──爭論

根據7:2的記述,這事是發生在帳棚節期間的耶路撒冷。耶穌在慶節最隆重的一天公開宣佈,相信他的人,「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7:38),而福音作者指出,這所指的是聖神。但是群眾聽後,再次掀起對耶穌身份的疑問,有人以為他是先知,有人以為他是默西亞。並且在司祭長和法利塞人之間,也因他們所打發去捉耶穌的差役沒有完成任務而引起爭論,尼苛德摩也就在此時再次出現(7:50)。然而,福音作者卻特別指出,他就是「先前曾來到耶穌那裏的尼苛德摩」,顯然是要提讀者,這段記述與尼苛德摩第一次出現和耶穌對話是有連繫的。

不過,這次尼苛德摩只說了一句話,他引用了申17:6去質問司祭長和法利塞人,為何不聽取人的口供和查明其所作的事,便下判決,定人的罪(7:51)。他說這話,一方面是以法律為根據,直斥司祭長和法利塞人的不是,提醒他們要小心,勿濫用權力,同時也為要找出真相。另一方面,他說道話多少也帶有為耶穌辯

護的成份。可是,司祭長和法利塞人卻強說從加里肋亞不會出先知(7:52)(註三)。並強詞奪理,有意把尼苛德摩也納入耶穌一夥。至此,尼苛德摩可能因害怕他們而沒再說話。

從此段經文的上下文中,可看到群眾因見耶穌行了很多神蹟,而開始討論他的身份(7:31)。但是,另一方面,在8:12-59內,耶穌則對猶太人講論他的身份。再者,福音作者在8:28記述耶穌再次提出他被高舉之事,且更明朗地告訴群眾,當他被高舉時,眾人便知道他就是那一位。這樣,他肯定地指出他自己就是默西亞,並且這默西亞不是一個普通的人,而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子。

3﹒若19:38-42──理葬

新約四部福音中,只有若望福音提及阿黎瑪特雅人若瑟和尼苛德摩二人,一起去處理埋葬耶穌的事宜(10:38-39)。而其他三部福音則只提及阿黎特雅人若瑟(參閱谷15:43;瑪27:57;路23:50-51)。然而,是否有其他人與他們一起埋葬耶穌,福音中卻沒有明顯提及。或者是因其他門徒都逃跑了(參閱瑪26:56),所以福音中也沒有提及耶穌的其他門徒。不過,這正突出了尼苛德摩二人的膽量和勇氣。並且指出二人在理葬耶穌一事上所佔的重要地位,就是他們成了耶穌死亡的証人。

從這段經文與其前後連接的經文之上下文來看,這記述是要指出耶穌君王的身份(註四)。而這位君王比世上所有君王都尊貴。因為尼苛德摩帶來的一百斤為傅抹耶穌的香料;遠比用以傅抹一般君王的數量為多,且多得出奇。事實上,傅抹一般羅馬王候只是用十二斤香料而已(註五)。不單如此,這也同時指出耶穌因著自我的奉獻而作為大司祭的身份。不過,舊約中,君王和大司祭二者都要經過傅抹才就職的人(參閱肋8:1-13;撒上9:15-10:1),都可稱為「受傅者」。所以把「受傅者」的解釋放在這經文上較為適當:因為猶太人所期待的默西亞,意思就是「受傅者」。這也符合若望福音的目的(20:31)。再者,耶穌復活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時,亦說及他的身份和與天父的關係。因此,尼苛德摩所傅抹的並非別人,也不是一具普通的屍體,而是要死而複活的默西亞。他不單是君王,也不單是大司祭;他更是超越一切君王和大司祭的默西亞,天主子。

2)三個片段的關係

整體來看,三段經文被編排在不同情況的描述中,都是因繞著同一個目的,就是為要証明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要讀者相信耶穌這超越的身份。尼苛德摩的出現,也正是協助了福音作者表達其寫作目的。

驟眼看來,尼苛德摩在三個片段中,說話越來越少,並無突出之處。但是,這三個片段卻相當完整的表達了尼苛德摩本身的轉變,就是他由懷疑以至承認耶穌為默西亞的過程。而另一方面,福音作者也就藉著尼苛德摩的行動去証明耶穌的真正身份,以表達福音的目的。第一段是描述尼苛德摩對耶穌身份產生疑惑而向他詢問;耶穌則以漸進式的答覆去解答他的疑問。第二段則描述群眾間再次引起對耶穌身份的疑惑而發生爭論,尼苛德摩沒有表示疑惑,反而提醒司祭長和法利塞人要小心查証,勿妄作判斷。而第三段尼苛德摩雖沒有說什麼,但他的行動比說話更重要和更有力。他的行動顯出他實在承認了耶穌是默西亞。所以,三段經文是有著密切的連繫,表達的目的也相同。它們不單表達了福音的目的,也展示了尼苛德摩的轉變。

(二)尼苛德摩這人物

1)名字和身份

尼苛德摩這名字的希臘文是Nikodemos,意思是「人民的征服者」(註六)。這名字在希臘人和猶太人中是相當普通的名字。不過,在新約中,只有若望福音提及這名字,而在猶太歷史家若瑟夫(Josephus Flavius)的著作和猶太人的塔耳慕得(Talmud)中記述了二位名叫尼苛德摩的人(註七)。可是這兩位卻與若望福音所記述的很不相同。

根據若望福音的記載,尼苛德摩是猶太人的首領(3:1),公議會的成員之一,更是猶太人的師傅(3:10);同時,他也是一個法利塞黨人(3:1)。因此,尼苛德摩可說是一個有學識而且德高望重的人。由於他是猶太人的一位師傅,他對法律和聖經與及有關天主的真理自然會很熟悉。並且,他既是一個法利塞黨人,也懷有一般法利塞人相同的信念,就如相信死者的復活、上主審判之日、死後生命的賞報、點西亞的來臨等(註八)。因此,他猶如他的同胞──猶太人──一樣,甚至比他們更熱切地期待著默西亞的光榮來臨。

2)在若望福音中的角色

前面提及福音記述尼苛德摩的事蹟,是要表達其目的,就是要人相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獲得生命。而對於他在福音中所擔當的角色,學者們則有不同的見解。

Raymond E. Brown認為福音作者願意藉著尼苛德摩與耶穌的對話,作為隨後所表達道理的引言,特別是為說明信仰的問題(註九)。E. A. Abott則認為尼苛德摩是代表著處於猶太主義和基督信仰衝突之間,一些溫和及開放的法利塞人(註十)。而B. Vawter認為若望福音作者以尼苛德摩代表猶太主義,並藉著耶穌與他的對話,顯示耶穌取代了猶太主義的教導(註十一)。M. M. Pazdan在她的文章中,認為福音作者把有關尼苛德摩的部份與撒瑪黎雅婦人的部份放在一起作為一個對比,如兩人不同的種族、地位、背景與及他們對耶穌所作的反應等,以尼苛德摩去襯托出撒瑪黎雅婦人對耶穌的信心(註十二)。因此,在她看來,尼苛德摩在若望福音中,只是一個閒角而已。

另外,R. F. Collins在其文章中,提到Barnabas Lindars, B. HemelsoetLouis Martyn的意見,前者認為尼苛德摩是代表官方的猶太主義,向耶穌的言論表示開放。後二者則認為尼苛德摩代表了那些相信耶穌,但沒有公開其信仰的猶太基督徒。然而,R. F. Collins本人則同意Marius de JongeFrancis Moloney的意見,認為尼苛德摩是一個代表人物,福音作者藉他去描述一種不足以得救的信德(註十三)。

這些學者的不同意見中,可以得到一個相當一致的意見,就是在若望福音中,尼苛德摩是擔當著一個「代表」的角色。雖然如此,有關他的記述卻並非虛構的,因為找不到任何動機和理由,能促使福音作者虛構這樣的一個人物(註十四)。

的確,尼苛德摩這人物代表的是甚麼,學者們的意見是迥異的;但是,若從福音的目的(20:31)和第三、四章這兩章經文的上下文看,可以肯定的是,尼苛德摩是代表著基督徒團體內的某些信友。而在不同的角度下,他可代表著不同類型的信友。

首先,從以色列民族的歷史背景來看,尼苛德摩代表著猶太人,撒瑪黎雅婦人代表撒瑪黎雅人,而王臣則代表外邦人。這樣,尼苛德摩與撒瑪黎雅婦人便代表了整個以色列民族,因為二者本來都是以色列人,出自同一祖先雅各伯(註十五)。雖然當時猶太人看不起撒瑪黎雅人,且彼此不相往還(4:9),並視撒瑪黎雅人為外邦人。但從撒瑪黎雅婦人提及他們也在等待默西亞來臨(4:25)的話中,可以証實兩族的關係。這樣看來,尼苛德摩這猶太人與那位撒瑪黎雅婦人,代表了所有以色列後裔的基督徒,而同時也代表著新的天主子民,即所有的基督徒。

其次,從二者的身份和地位來看,尼苛德摩代表著有學識、富有、德高望重的信友:而撒瑪黎雅婦人則代表著貧窮、被人歧視、被人遺棄、受人輕視、生活上沒有保障的信友。

再者,從相信耶穌為默西亞這方面來看,撒瑪黎雅婦人因著耶穌的引導而相信了耶穌為默西亞,並且公開地宣講,為他作証。然而,尼苛德摩則未因聽了耶穌的話而立刻接受信仰,反要經過一段長時間才相信,且在承認耶穌為默西亞時,也是不發一言的,沒有如同那撒瑪黎雅婦人般公開的大聲宣講。因此,撒瑪黎雅婦人可說代表那些承認耶穌為默西亞並勇於宣講的信友:相反的,尼苛德摩則代表著一些勇氣不足的信友:不過,這些信友最後也是敢於公開承認耶穌為默西亞。由此可見,尼苛德摩這個「代表」,因著不同的角度,代表了不同類型的人物。

(三)尼苛德摩的心路歷程

雖然若望福音對尼苛德摩描述不多,他只說了四句話。但從他說話的內容和福音所描述有關他的行動,可以看出他的內心,實在經歷了很大的轉變,這轉變使他認清他所相信的和所期待的那一位默西亞。

1)期待

因著他們的宗教經驗和先知的預言,以色列人相信雅威會在某一個日子,派遣一位默西亞到他們中間,把他們從痛苦、勞役和被壓迫中拯救出來,並且施行審判,伸張正義。在耶穌的時代,他們對默西亞的期待仍很熱切,他們所期待的是一位帶著威能來到世上的君王,為他們復興以色列國,打擊他們的一切敵人(註十六)。

尼苛德摩既是猶太人,自然也懷著同樣的期望,希望默西亞早日來臨,復與以色列國,使他們脫離外邦人的統治。而他也是一位師傅,對於先知有關默西亞的預言也必定相當熟悉。因此,耶穌的出現和施行了那樣多的神蹟,便引起了他與其他猶太人的注意。由於他們渴望默西亞的來臨,並且深信能施行那樣多神蹟的人,必定是來自天主。更何況,耶穌的言行,是前所未有的。因而除了使他們感到驚訝外,也勾起了他們對耶穌的身份產生懷疑,究竟他是否那位要來的默西亞。故此,他便決意去探訪耶穌,詢問及查究他的真正身份(註十七)。

2)追尋

尼苛德摩之所以於夜間去探訪耶穌,有些學者認為,因為他是一位猶太人的首領,且是一位師傅,而當時有部份猶太人,特別是公議會的成員,已開始不滿耶穌的言行,所以他不便在白天去找耶穌(註十八)。

不過,雖然福音的記述,不一定按時間的次序,但第一、二章卻沒提及猶太人對耶穌的敵視。反而,從福音的記述,可知道耶穌常在白天宣講,宣講時群眾都聚攏他的附近。因此,尼苛德摩在那些時候,並不容易接近耶穌:況且,尼苛德摩要問耶穌的,是一個相當敏感的問題,因是關乎耶穌是否猶太人所期待的默西亞,這身份為猶太人而言,是一個政治領袖。故此,若耶穌的回答是正面的話,在他周圍的猶太人極可能會起鬨,使場面混亂而難以收拾,且甚至會導致羅馬政府的干預(參閱11:53)。所以,在夜間去探訪耶穌是較為適當和安全的。

另一方面,福音作者可能另有用意,就是把「夜間」用作一種象徵的意義。因為福音中描述耶穌是真光,他也自稱為「世界之光」(8:12);因此,福音作者以尼苛德摩夜訪耶穌,來作為一個黑暗與光明的對比。這象徵尼苛德摩所處的境況是在黑暗之中(夜間),而他去找耶穌(光明),就是指他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從黑暗中走向光明。這與猶達斯由晚餐廳離開耶穌和其他門徒時,福音描述的「黑夜」(13:30)有相仿的意義。不過,猶達斯是離開光明走進黑暗中(註十九)。

毫無疑問,尼苛德摩夜訪耶穌的動機,是要詢問耶穌有關他的真正身份。事實上,他肯定耶穌是來自天主的,只是不知道他究竟是誰。所以,當他未清楚耶穌的身份以前,不便公開詢問他,以免引致不好的後果。然而,當他去探訪耶穌的同時,他是在黑暗中追尋光明,更是由黑暗中走向光明,而且更進一步地追尋和走向那身為光明的默西亞,天主子。

3)詢問

尼苛德摩夜訪耶穌時,他開始是採取主動的,但講完第一句話後,還未提出他的來意和想問的問題時,耶穌已把主動和被動的地位互換了。雖然耶穌並沒有脫離他的願望,反而逐步指出他自己的真正身份:但是,這卻不是尼苛德摩所期望的答覆。

耶穌首先指出天主的國不是一般的國度,而且除了那些從上而生的人外,不是一般人所能瞭解和見到的。可是,這令尼苛德摩感到很困惑,因為這與他所學所聽的完全不同。原因是他與其他猶太人都認為默西亞來建立的國度,就是重建以色列國。因此,他未能瞭解耶穌的話,而以為從上而生就是要再由母腹出生。

耶穌便進一步指出這從上而生,並非人類肉性的生產,而是由於聖神的屬神的生產。並且只有因著聖神,人才得以從上而生及有資格進入天主的國。不過,尼苛德摩似乎仍未明白,他仍以人的眼光來看而問這事怎樣成就,並暗示要耶穌提出証據。耶穌並沒有立時給他証據,卻指出他與猶太人沒有信心,且以他的被舉起(被釘於十字架上)比作梅瑟高舉銅蛇(3:14),作為提示尼苛德摩的一個記號(讓尼苛德摩能夠在耶穌被釘於十字架上時,記起並領悟他所說被舉起的意義,從而相信他就是那一位默西亞),更指出信他的人,必得到永生。隨後福音作者更詳細地描述耶穌那天主子的身份和職務(3:16-21)。可是尼苛德摩仍不相信(3:12),且無聲無息地離開了。然而,耶穌把自己的被舉起比作梅瑟高舉銅蛇,與及尼苛德摩的不告而別,福音作者將它們作為日後尼苛德摩的再次出現和他相信及承認耶穌為默西亞的伏線。

因此,外表看來,尼苛德摩是懷著希望去詢問耶穌,卻是滿腹疑團地回去。但內裏看來,他卻是走在生命之路上,逐漸走向生命之主。雖然他仍未明白耶穌的真正身份,也不瞭解耶穌對他所說有關永遠生命之言。不過,信仰的種子,實在已因這次的對話而種於他的心內,只是要等待時機(耶穌的被釘十字架)出現才發芽滋長。

4)求証

尼苛德摩夜訪耶穌,是由於他對耶穌的身份感到懷疑和對默西亞的渴望。而另一方面,他是為了尋求証據,以証明耶穌身份的真相。如同其他猶太人一般,他要証明耶穌的身份,首要的証據是神蹟(參閱格前1:22)。這可從他對耶穌說的第一句話,得知他是以神蹟來作為耶穌來自天主的証據。但他不以此為滿足,而要進一步求証耶穌的身份。

從耶穌在3:11的答覆中,可知尼苛德摩並未因耶穌的作証而相信。當他說:「這事怎樣能成就呢?」(3:9)時,他是向耶穌要求更多的証據。但是耶穌卻沒有那樣做,反而只提出一個記號作為証據,就是他要被舉起,如同梅瑟高舉銅蛇(3:14)一樣。當時,尼苛德摩雖然未有正面的接受,且悄然引退。但這並沒有減低他對默西亞的渴望,也沒有使他放棄追尋耶穌的真正身份,反而要繼續尋求証明。故此,當公議會的司祭長和法利塞人堅持要捉耶穌時,他要求他們按法律先查明耶穌所作的一切,並要聽取耶穌的口供後才判斷和定他的罪(3:51)。他這次行動,雖然受到司祭長和法利塞人的搶白,他也緘默下來,不與他們爭辯。但這件事已顯出他是一位正直的人,不願意在未有証據下而加罪於人。另一方面,也看到他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不輕易相信別人一些片面之言;而且也顯出他相當注意耶穌的言行,對耶穌的言行有一定的認識,知道他所言所行未有觸犯法律。由此可見,尼苛德摩雖受到挫折,但他仍未放棄追尋耶穌的真正身份。

再者,從上下文看,在第八章內,記述了法利塞人和猶太人與耶穌的辯論(8:12-59)。雖然沒有記述尼苛德摩的出現,但福音作者好像要藉著這些辯論的說話,來延展尼苛德摩內心的渴求,就是尋求耶穌身份的証據。在8:1-16內,法利塞人要求耶穌拿出証據以証明他的身份。而耶穌則指出法律的規定,兩人作証是可憑信的,並指出作証者是他自己和他的父(8:17-18)。可是,他的父並非一般人能認識的。實際上,那些法利塞人做夢也想不到耶穌是天主子:因而,他們也就自然不會相信他的作証。

另一方面,在8:31-32,耶穌也指出他是真理之源,因為凡固守他的話者,都能認識真理,且得到自由。事實上,他本身就是真理(14:6),也只有認識他才可認識父。因此,法利塞人不相信和接納耶穌的作証,自然便不能認識他和認識父。同樣,尼苛德摩也因未完全接受耶穌的話而不能深入認識他。

然而,在8:28,耶穌再次提及他在尼苛德摩夜訪他時所說的記號,並指出當他被高舉後,他們才知道他就是那一位,即要來的默西亞。在這裹,耶穌肯定而確實的宣佈了他的身份,相信尼苛德摩亦可由其他人處聽聞耶穌的這些說話。而這段話可說是福音作者藉以連貫尼苛德摩的皈依,及承認耶穌為默西亞的過程中,一段重要的記述。

這樣看來,尼苛德摩雖然對耶穌仍未達到完全的信仰,但從他在7:51的說話來看,他已有一定的信心,認為耶穌是無罪的,只是仍未肯定耶穌為默西亞,因為他要求有更多的証據。不容置疑,他是一個正直而堅守法律的法利塞人,且是猶大人的師傅。他雖然不敢公開去為耶穌辯護,但他定會處處留意著耶穌的一言一行,特別是他所說的「被高舉」與他身份的意義和關係,並尋求更多証實他身份的証據。

從另一角度來看,因尼苛德摩堅守法律和尋求証據的態度,正顯出他是在尋求真理;而更進一步來說,他是在追尋著法律和真理的根源,這根源就是他仍未肯定和相信的耶穌基督。不過,雖然如此,但實際上,他是在逐步地走向相信和認識這身為真理、生命和法律根源的天主子。

5)承認

因著耶穌的言論和所行的神蹟,令更多的人相信和跟隨了他。而公議會內的司祭長和法利塞人,終於把他們的隱憂公開地提出來討論。他們的隱憂大體上包括了兩方面,一方面是他們恐怕當時所有的猶太人都跟從了耶穌,而使他們在猶太人的團體中,再不像從前那樣的有影響力,並導致他們的既得利益和能夠在團體中得到的利益,將會大幅度地減少。另一方面,他們也恐怕當猶太人大量地信從耶穌後,會掀起民族運動而引致羅馬人來干涉並加以鎮壓(參閱11:47-48),因而使整個民族會受到殘害。所以,他們最後決議要除掉耶穌,藉以挽救全民族。因為他們認為「一個人替百姓死,以免全民族滅亡」(11:50)。正因著他們這樣決議而成全了天主的計劃。因為耶穌降生的目的是為拯救人類(11:51-522)。由此可見,福音作者是在作一個對比,指出人的智慧與天主的智慧實有天淵之別。無論人怎樣有智慧和才幹也比不上天主,而且一切都在天主的掌握之中,人只有服從他的旨意。

不過,雖然耶穌的被捕和被判死刑,令他的門徒們很失望,而且都各自逃跑(谷14:50-52),伯多錄更三次否認與他有任何關係(谷14:66-72;瑪26:69-75;路22:54-62;若18:15-27)。但若望福音中,卻沒有提及尼苛德摩的失望或離去,也沒有提及他對耶穌的控訴或與猶太人同流合污。反而記述了他和阿黎瑪特雅人若瑟一起去埋葬耶穌。福音作者並沒有表示他們對耶穌所做的,是由於他們的善心:卻指出阿黎瑪特雅人若瑟是耶穌的門徒,而尼苛德摩則帶著比傅抹君王屍體還要多的香料來傅抹耶穌(10:38-39)。

福音作者描述阿黎瑪特雅人若瑟和尼苛德摩時,指出前者是「暗中作了耶穌的門徒」,後者則是「以前夜間來見耶穌的」。顯出作者要強調二人有了一個強烈的轉變,就是要指出阿黎瑪特雅人若瑟不再是一位「暗中」的門徒,而是變成了一個光明正大,不怕猶太人攻擊的一位耶穌的門徒。同樣,那位「以前夜間來見耶穌的尼苛德摩」,現在則在日間來傅抹耶穌的屍體。

福音作者特別提及他是「以前夜間來見耶穌的尼苛德摩」(19:39),不單是要讀者想起他曾在夜間找過耶穌,更是要強調缺苛德摩這次行動與他那次找耶穌的行動有一定的關係。那次他是「夜間」找耶穌,而這次己不再是在黑暗的「夜間」了。可見福音作者願意指出尼苛德摩的轉變,先前的尼苛德摩是從黑暗中(夜間)走向身為光明的耶穌(8:12),而這時則己身在光明之中去傅抹耶穌。雖然他沒有說任何話,但在行動上己表達了他的信仰和他是耶穌的信徒。同時,在尼苛德摩這公開的行動中,他帶了一百斤香料傅抹耶穌,這樣大量的香料,在當時的社會中,一般人的屍體或甚至君王的屍體也不會用那麼多的香料來傅抹,香料的數量顯出尼苛德摩要傅抹的,不是一般的人或一般的君王,而是一位超越一切人類和所有君王的天主子。也就是說,尼苛德摩傅抹的那位,不是一位普通的人或君王,而是那位猶太人所期待的達味之子(7:42),他的國度不屬於這世界的君王(18:36-37),是天主的受傅者──默西亞,是父派到世上來拯救人類的天主子。

至此尼苛德摩己不再懷疑耶穌的身份,反而以行動來加以肯定。另一方面,他也從不敢明認自己信仰的人,轉變為承認耶穌為超越一切受傅者的默西亞,且公開以行動承認自己是追隨耶穌的信徒。因為他不再在夜間偷偷摸摸地來見耶穌,而是光明正大,毫無顧忌地承認和接受耶穌,且以傅抹的行動來承認他為默西亞。

(四)總結

亳無疑問,尼苛德摩在若望福音中的三個片段,彼此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因著其連貫性而使人得以瞭解到他的皈依過程,並使人進一步瞭解福音作者寫作的目的。而就尼苛德摩的皈依和承認耶穌為默西亞的過程,以下是從三方面作一綜合性的反省。

1)尼苛德摩本人

從尼苛德摩本人來看,他皈依和承認耶穌為默西亞的過程可分為兩方面來說,一方面是有意識的,另一方面是無意識的。有意識方面,尼苛德摩自見到和聽聞了耶穌所行的神蹟,因著好奇心而開始懷疑耶穌的身份。為了要找出真相,所以他特別於夜間去造訪耶穌,想從言談間去詢問和尋求耶穌的真正身份。但可惜的是,耶穌的說話卻未能切合他的期望,更令他滿腹疑團,因此他沒有表示立刻接受和相信耶穌就是要來的那一位──默西亞。然而,他正直和尋求事實的性格,使他沒有放棄對耶穌的真正身份加以求証。反而在司祭長和法利塞人與差役爭論逮捕耶穌的事情上,挺身而出,要求他們查明真相。但因他信心不足及沒有足夠証據,被他們搶白一番後便緘默不語。不過,雖然他的希望似乎因耶穌被判死刑而失落了。但當耶穌被釘死於十字架上時,他立時便領悟過來,完全瞭解耶穌曾對他說過的話。這時他再不懷疑,也不疑慮,且不顧一切地以行動去承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公開地傅抹他的屍體,給他做了一個超越一般君王的葬禮。

從無意識的一方面來看,尼苛德摩從開始時,已逐漸走向承認耶穌為默西亞,天主子的事實。他處於黑暗中,而從黑暗(夜間)走向身為光明的耶穌基督那裏,在罪惡和黑暗中尋找真光。而且,他也從死亡的奴役中走向生命的根源,及那賦予生命的聖言──天主子──那裏,得到生命的自由,不再受到死亡的束縛而得到永遠的生命。再者,他更從錯謬和誤解中走向真理,走向那身為真理的天主子。更由無信轉移為有信心,從懼怕變為勇敢,從疑竇改變為全然接受和承認耶穌為主,為那一位要來的默西亞──受傅者。

因此,尼苛德摩是有意從耶穌那裹追尋默西亞,但是卻無意地在耶穌身上找到比他想像的默西亞更高貴、更有能力的天主子。而這追尋和承認默西亞的過程,正被福音作者用作表達其福音目的的材料,指出人內心對生命的渴望,就算是那些身處高位,生活富裕的人也是如此。並且要經歷一段皈依的過程,先是懷疑;其後經過天主的帶領而逐步認識基督。

2)福音內容

從福音的內容來看,福音的目的是為使人相信耶穌基督為默西亞,天主子。雖然尼苛總摩的皈依轉變過程,福音中直接與他有關的章節只佔了很少篇幅,大約只有四十二節,只佔全卷書的百份之五。但其中已包括了大部份在若望福音內的重要主題,如聖神、水、光明、黑暗、永生、信與不信、默西亞、人子、天主子等,都可直接或間接的在這些章節中找到。

另一方面,尼苛德摩的轉變與耶穌基督步向光榮的時刻,在若望福音中,兩者是平行的雙線發展。耶穌被高舉的時刻,正是尼苛德摩承認耶穌為默西亞之時。尼苛德摩的皈依,可說是完全繫於耶穌被釘十字架這事蹟上。福音中,耶穌曾三次提及他的被高舉(3:148:2812:32)。但尼苛德摩只在與他對話時,直接聽到一次,其他兩次,福音作者都沒有提及他是否在場或從他人口中聽聞。然而他所聽到的那一次,並未使他直接了解其中的意義;直至耶穌被釘於十字架上,他才明白到耶穌所說的「被舉起」是甚麼意思。也因此而使他完全瞭解耶穌的真正身份,並公開地與耶穌的門徒──阿黎瑪特雅人若瑟──伺行,藉以表示他追隨耶穌,作他的門徒,並接納他為主和承認耶穌為默西亞。再者,福音作者更用尼苛德摩傅抹和埋葬耶穌的事蹟,來暗示耶穌身份的超越性。耶穌所受的傅抹,遠遠超過一切君王和先知,因他本身是天主的獨生子,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子,是以色列人所期待的達味之子──永遠的君王,要在末日親自乘雲彩再來審判世界的默西亞(21:23;參閱瑪16:2724:30)。

另外,福音描述尼苛德摩對耶穌所說有關天主的國和從上而生的這些說話時,顯出尼苛德摩不太了解他的說話而願意多明白其中意義的態度。更描繪了他那矛盾的心情,就是一方面願意更瞭解耶穌的說話和身份,但另一方面卻怕司祭長和法利塞人的權勢,而不敢多為耶穌說話。這顯出人在天主前是如何的渺小、無知、軟弱無能和可憐,若沒有他的照顧、幫助、支援和拯救,人是處於極可憐的境況中,就是處於惡勢力、罪惡和黑暗之中,就算有向善之心,也會感到有心無力。因此,尼苛德摩的轉變過程正顯出人仍有希望與及天主是如何的愛人,他會用不同的方式使人脫離黑暗與死亡。但是,他要求人接納他,並承認他對人的主權;而且勇於為他作証,傳揚他對人的愛。

3)基督徒

在討論尼苛德摩在福音中的角色時,曾指出他代表著不同類型的人物,代表著這些不同類型人物的皈依過程。這為基督徒而言,有如一面鏡子,反映出不同類型基督徒面對信仰時的態度。不過,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讓基督徒藉此機會去反省他們自己的皈依過程。從而在反省中,再次體驗天主的愛,並衡量一下自己對天主的信仰和接納是處於甚麼程度。究竟對於天主的存在和救恩,是否仍在懷疑之中?是否完全接納及毫無疑惑的承認耶穌為主、為默西亞,天主子?在生活中是否常跟隨聖神的指引?是否敢於在其他人面前公開承認自己的信仰,是耶穌基督的信徒?是否視耶穌為自己的生活的中心和動力?是否確實為了愛耶穌而改燮自己過去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夠在處於惡勢力和壓迫之下,仍對耶穌基督保持信心?是否勇於接受聖言的挑戰?是否把自己的希望和將來都交於天主的手中?是否敢於把基督的愛和救恩在人前宣報和為他作証?這些問題,都是值得身為基督徒的,去深入的反省。

 

文中及附註所採用的簡寫說明:

1﹒(一)﹒表示附註號碼

2﹒瑪1:5,表示瑪竇福音第一章第五節,經書名字簡寫全按思高聖經學會譯本

3﹒凡引用若望福音,俱不標明經書名字簡寫

4﹒外文書目簡寫:

AB Anchor BibIe

BT The Bible Today

BTB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DB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B Encyclopaedia Judaica

EJ Encyclopaedia Judaica

GJ The Genius of John

IDB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JBC The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附註:

1AB, vol. 29, pp. 137ffGJ, pp. 55ff.

2﹒福音,第1007頁:GJ, p. 53AB, vol. 29, p. 138.

3﹒事實上,約納先知是加里肋亞人,參閱列下14:25

4GJ, pp. 278-279AB, vol. 29A, p. 960.

5﹒福音,第1308頁,註十﹒

6IDB, vol. III, p. 547.

7Antiquities of Jews, BK. XIV, iii 3;聖經辭典 1094號;DB, vol. III, p. 543;Talmud, Taanith 20a.

8EJ, vol. 13, cc. 363-366.

9AB, vol. 29, p. 135.

10EB, vol. III, cc. 3406-3410.

11JBC, vol. II, p. 429

12BTB, vol. XVII, pp. 145-148

13BT, n. 93, p. 1411

14AB, vol. 11 29, p129

15﹒聖經辭典 2377-2378號,1910-1911號﹒

16EJ, vol. 11, cc1408-1410

17﹒參閱本文:(一)、(1)、1

18﹒福音,第1007頁﹒

19AB, vol. 29, p. 130.

 

參考書目:

1﹒聖經

(一)聖經 思高聖經學會,台灣,一九七七

(二)福音 思高聖經學會,香港,一九七七

2﹒聖經注釋

Brown, R. 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vol. I, 1971 and vol. II, 1972, Geoffrey Chapman, London, (The Anchor Bible, vol. 29 & vol. 29A).

Vawter, B.,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The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II, pp. 414-466, Prentice-Hall Inc., New Jersey, 1968.

Ellis, P.E., The Genius of John, The Liturgical Press, Collegeville, 1985

3﹒文章

聖經辭典,思高聖經學會,香港,一九七五。

1)第一九一號,「天國」,雷永明。

2)第一九四號,「阿黎斯托步羅」,雷永明。

3)第一九一0號,「猶大」,韓承良。

4)第一九一一號,「猶太」,韓承良。

5)第二三七七號,「撒瑪黎雅」,韓承良。

6)第二三七八號,「撒瑪黎雅人」,韓承良。

Encyclopaedia Judaica, Jerusalem, 1978.

1Mansoor, M., "Parisees", vol. 13, cc. 363-366.

2Flusser, D. "Messiah: Second Temple Period" Vol. 11, cc. 1408-1410.

Collins, R.F., "Jesus' Conversation with Nicodemus" The Bible Today, n. 93, pp. 1409-1419, The Liturgical Press, Dec., 1977.

Pazadan, M.M., "Nicodemus and the Samaritan Woman, Contrasting Models of Discipleship",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vol. XVII, pp. 145-148, St. John University, New York, Oct., 1987.

Nourse, E.E., "Nicodemus", A Standard Bible Dictionary, Funk & Wagnalls Company, New York and London, 1909.

Bernard, J. H., "Nicodemu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vol. III, Charles Scribner's Sons, New York, 1902.

Kerr, C.M., "Nicodemus", The Inerna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vol. IV, Howard-Severance Company, Chicago, 1915.

Kee, H. C., "Nicodemus",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vol. III, Abingdon Press, New York, 1962.

Abbot, E. A., "Nicodemus", Encyclopaedia Biblica, vol. III, Adam and Charles Black, London, 1902.


網頁製作及校對: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