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Serenity(1)

李國雄

神思 第三期 一九八九年 59-63頁

**********

摘要

作者充份表現出他的修為,那些對中國文化造詣深的人,不難與他的Serenity產生共鳴。

 **********

 

一九八一年第一次在耶路撒冷參加「認識聖地今昔」的住宿課程,為期兩個多月,參加者過半數是美國人,我是唯一的中國人。他們和歐洲人性格差不多,好傾談,喝酒,我卻不是這一套,看似較孤獨,有點像隱士,不過其中也有用「serene」或「serenity」一詞來形容我這方面的表現的。在他們的思想中,這帶有輕輕的指責──未能隨和,但在個人想法,卻是自持;究竟他們羨慕的氣氛也相當濃,中國人可以無拘無束的獨處的。

我看「Serenity」一詞在苦難基督身上,表達最崇高的意義。

試讀讀若望福音的苦難記載。那是由第十八章開始的。

在整個受難的過程中耶穌都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很清楚受痛苦的目的、因由──愛和對父的旨意絕對的服從。他態度鎮定,措詞清晰,形像鮮明。山園被捕的一幕,來勢凶凶的兵士和差役,倒被手無寸鐵的基督的一聲答話嚇倒。當真理(耶穌)被遮蔽(掌擊)時,它(他)自然要申辯。表面上操殺生之權的是俗世的羅馬官長比拉多,但他卻好像要由他的階下囚──耶穌去界定他的職份。最後,耶穌毫不抗議他被判的罪狀「納匝肋人耶穌,猶太人的君王」,他本質上就是王者默西亞,那以這為有罪的人,就因此而被判決了。

讀了「啟示性」的耶穌苦難的版本以後,我們試以生活化的方式來回應。

耶穌這個人可算是「貧賤不能移(2),富貴不能淫(3),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文夫。」但是這種說法,側重了複活前的耶穌的形像。「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個說法,可以牽引復活的耶穌。「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又可以代表十字架下的聖母、若望、瑪利亞和其他在場的婦女那一剎那對將逝去的耶穌的感觸,「復活」為多數這些在場的信者還未浮現到意識層面呢!

在救贖計劃的核心事件中,風暴中心的人物──苦難中的耶穌,他的表現,可說是把「Serenity」的涵意推到極至,而且極其戲劇化,「萬里晴空一片月」。他臨逝前的「父啊,我杷我的靈魂交托於你手中,」是劃破新天新地的長空的一聲。

從另外的一個角度去看「Serenity」,就好像廣東俗話所說,「為人不作歪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

「無愧於天,」這種光明磊落的心,就是結 Serenity百倍果實的種子。

在信仰的層面談「良知」,可參考牛曼樞機(Cardinal John Henry Newman)的作品。在「良知」這個現象上他寫了很多很好的東西,在這裡我們只援引少許,方便我們的論題便作罷。

「良知是以天主的聲音──這差不多是家喻戶曉的話了。這個不成文的嚴厲的信條,普羅大眾,連婦孺稚子在內,包括虔信的與缺乏敬畏上主之心的,都全予以認可。」(4)

「正如有些東西,當它們在腦海中呈現時,使心靈感到憂傷,滿懷悔意、喜悅或想望,亦有些東西會在人的內心贊許或譴責;同時經驗告訴我們,這會引致愉悅或不安──這就是平安或不安的良心(知)。」(5)

「假如良知不幸被誘,以致違反道德,即使沒有觸犯社會禁條,它也會使人深心的自責,自咎;即使這負面的抉擇給人方便,良知卻使他蒙受內心的痛楚和惶恐;這行動可能給予人極大的快感,但這會帶來悔咎;行動時那怕是人單影隻,卻會使人感到困擾不安。」(6)

因此,「慎獨」,在主觀的良知面前,客觀的正義和天理的批判情況之下,「如臨深淵,如履簿冰」這種心態,對澄明的心境,是不可或缺的。

這樣看來,生活上要透放出 serenity,或呈露清明、無礙的心靈特質,是不是要付很高的代價呢?是的,不過,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耶穌所說的「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天主」,(吳經熊譯文「盡爾之心、盡爾之情、盡爾之知、以愛爾上主天主」),及愛人如己。

話雖如此,這裡卻意含著「有」與「無」的巨大鴻溝。如果你有愛──犧牲、就有serenity,而且假如能繼續成長,會擁有無牽無掛、「海闊觀魚躍,天空任鳥飛」、基督徒的自由;不然的話,就好像聖經上的富少年雖然他自小就中規中矩,但還未參悟虔敬之道──割捨繫念財富之心,一心侍主,唯主是依,

那他的視野怎能擴闊,心境如可能澄明,咎在不能「更上一層樓」,因而未能真的萌發「欲窮千里目」之意,徒具空泛的意願,落得個被荊棘窒礙的早早夭折的種子。

「全」、「盡」、「專一」的意義互相吻合,將這方面的意義套上畫面,「專一」好像照射物體的光線射進稜鏡,而接收影像的畫面剛好位在焦點,則影像清晰,我們的心靈平伏如鏡面,心志專一,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 gloriam),則行動乾淨利落,神清水志爽,一塵不染。

中國人可以是這樣的:

貧也豐:「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干山得得來。」

    「一簞食,一瓢放,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怒亦喜:「亢眉瞪目若有所怒,惜問佛子怒生何處?喜為怒對怒亦喜。」

    「愛之深,責之切。」

可以哀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間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可以忘:「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雲林?春來通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可以俗:「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遺。」

寂中淨:「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愁得開:「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者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中國人的修養,把心境打點的如此雅緻,把情緒調條得那樣淋漓盡致,得其所哉的真可稱為四季人了(A Man For All Seasons)。(7)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聞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

註釋

1.(a)Webster詞典的定義為「CIear and free of storms or unpleasant change ; shining bright and steady;marked by utter calm」。

(b)綜合英漢大辭典(1948,上海 商務)漢譯義:「(1)晴朗,清朗:寧靜,穩靜。(2)沉靜,沉著,從容。」

(c)新英漢詞典(1976,三聯)中譯義:「(1)安詳。(2)晴朗;明朗。(3)平靜,寧靜。」

2. 參閱耶穌的降生記載,見瑪竇和路加福音。

3. 參閱福音中耶穌三退魔誘故事。

4. 見John Henry Newman,An Essay in aid of a Grammar of Assent,New York,The Catholic Publication Society,1870,p.117

5. 同上,p.101

6. 同上,p.104

7. 這裡「四季」的興致,第一、來自Thomas More,十六世紀時改教的亨利第八的在任首相,結果因他而殉道的,以他的証道生涯為主題的電影;第二、來自《唐詩四季》(吳經能著,徐誠斌譯(即後來的徐主教),洪範,二版,民七十三年),書中因唐詩舒發不同的濃情,以春、夏、秋、冬四季來歸類,更藉此以類比作者及普通人的性格、情操、修養與品質。


網頁製作及校對: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