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中國化」靈修

李純娟

神思 第三期 一九八九年 52-58頁

**********

摘要

作者大膽地嘗試為中國化靈修提出三個方向:即落實的本體論,較完整的人學和用語的中國化及經驗化。

 **********

 

前言

自一九七九年張春申神父的《中國靈修芻議》的出版至今已滿十年。今年五月初光啟社出版《吉光片羽:靈性修持新探》。在這兩本書中多少表達了筆者對中國化靈修理念上的了解與其實踐上所持的信念。今天能應邀為港澳教區的一份新刊物《神思》針對中國化靈修寫一些東西,除了感到義不容辭外,內心中有著一份千里得知音的喜悅。在此謝謝該編輯委員會的邀請。

五月中旬在與台南成功大學上智基督生活團學生們的座談會中有位同學表示:「基督宗教信仰本位化(中國化),有把基督降低之嫌。」事前早已預知學生會有類似這樣的焦慮與困惑。我只好以事實來答覆這在信仰本位過程中基督信徒普通有的疑慮。那時身邊有兩本書,一本是《神學論集》(第79期),另一是王逢吉的《人生之智慧》。我就隨意翻開《神學論集》第七十頁,請一位同學唸一段「拉內的超驗基督論(Karl Rahner's "Transcendental Christology")。唸畢我問同學們:「好不好聽?」我的意思是容易不容易聽?在場的每一位都皺起眉頭說「聽不懂。」接著唸了一段王逢吉的「人性的自覺」。這回學生們的反應是:「聽懂了。」這個簡單的事實自然地答覆了同學們對信仰本位化的疑惑。

雖然教會鼓勵、提倡信仰本位化已有多年,但事實上,為大部份信徒仍然處在「本位化意識覺醒」的階段,為某些信徒可能是在尋找具體方法的過程。《神思》第三期以「中國化靈修」為主題,不但顯示該刊識機的智慧。藉著集思廣益的努力,相信也能為中國基督信徒帶來啐啄同時之效,對中國化靈修自然會有催生的作用。筆者也願藉此機會給讀者提供一些自己幾年來在這方面學習,探索的心得,並為信仰本位化,中國化靈修點出一些基本方向。

一﹒落實的本位論:

  易──道傳統陰陽相運,宇宙一元論

若基督宗教信仰、靈修要中國化,首先我們迫切地需要一個落實的本體論,即天主(神)論必須奠基於宇宙論上。換言之,每當「談天」時就要同時「說地」。因為天主(神、道、生命本源)本是無形無像的本體,「本來無一物」,如果不透過其有形有像的宇宙萬有,又如何得知?如何談起呢?為此我們急需以易──道傳統中宇宙──本體一元論來取代基督宗教中造物主、受造物二元分隔對立的說法。《易經》傳統消楚地描述一個落實在萬有中的本體論,《繫辭下》二章說:

「古者包犧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段話在說明「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乃奠基於「觀象於天」、「觀法於地」而其範圍不外乎「諸身」、「諸物」。所以天文、地理、人類、心理、生化、物理等科學的研究探索都是通往神明之道。這種形上形下一體的智慧在老子的《道德經》更加闡明。

《道德經》第一章: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在道家思想中「無」指的是無形無像,「視之不見,聽之不閒,搏之不得」(十四章)的道體而言。但道體「無」絕非落空虛無,道體在萬有中落實、取像、彰顯,故老子用「有」來描述。所以,「有」指的乃是道本體的用、落實、彰顯。換言之就是「德」,德,得也,就是得像取形,指道體在現象界萬有中的彰顯。接著老子又說明「無」、「有」之關係原本是出於同一根源,「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為「眾妙之門」。這就是《易經》一本萬殊,萬殊一本,宇宙──本體的一元觀。在第二章我們又看到老子對這一層關係更深叡的洞悟,「有無相生」。老子的「有無相生」,正與大乘佛法,《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相映成趣。

在宇宙──本體一元觀下二元範疇中的造物主自然失去猶太基督宗教傳統所賦與的創造、管理、審判等角色。取而代之的是《易經》宇宙──本體觀中的陰陽相運以化育萬物的生命力與生命法則。宇宙萬有本是一有機體具有內在和諧的法則,有著自生,自理的能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42章)。在萬有中我們確實也看到,體驗到陰陽運行過程中變化不測的一面,《易經﹒繫辭》說:「陰陽運行,變化不測之謂神」,又說「神無方而易無體」。「無方」、「無體」都是在描述神靈本體的無限,無窮。

這樣的本體論很清楚是奠基於具體的宇宙萬有現象:並透過一番具有科學精神的靜觀工夫,「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以通神明之德,……」所洞察了悟的真理。這麼一來,天與地不脫節,神與人、萬物亦是息息相關,本是同一生命。自然宗教與科學也不會是背道而馳。反而,深度科學探究不可避免的將進入宗教、神數境界的體驗。

總之,上面所說的,所要強調的是中國化靈修首先「天主父」應先易──道化,同時也是宇宙化。否則基督信仰很難接引國人進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為一」的宗教境界。

二﹒較完整的人學:我、(人)到底是誰?

靈修是天人合一的歷程。這歷程運行的方向則是以人合天。換言之,是人要邁向經驗神人(萬物)一體的境界。如果是這樣,如那麼對此歷程中的主角──我(人),基本程度的了解是必要的。所謂「基本程度」指的是人之所以為人所具備不可或缺的因素。因為靈修就是要在這些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去著手去下功夫。關於這些因素舊約創世紀給了一幅完整的描繪、「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創1:27)原來人就是長得像神!懦家不也說:「人性本善」,「天命之謂性」嗎?道家談到域中有四大時則說:「道大,天大,地大,人大」:道、天、地、人是並列的。佛家也強調人原本自性的完美,靈修則要達明心見性。

至於這幅本善的神像又是什麼樣子?有些什麼呢?創世紀第二章又有輪廓性的描述:「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長了一個有靈的生物。」(7節)從這簡短的描述中我們可看到這幅像包涵有:第一層──灰土(象徵物質的一切因素:金木水火土等);第二層──人形(鼻

代表五官及其功能);第三層──氣即生命力。而這「氣」使人不但活起來,且又有了靈性。

由此觀之,人不僅有物質元素、人形四肢五官及其功能,人還是活的有著生、老、病、死的生命動能與現象。換句話說,凡是人就屬於宇宙萬物陰陽運行不已的法則。此外,人更有他原本靈氣和神性生命。所以這五個層面:物質元素、人形、氣(生命力)、成長變化之過程、神靈生命,都是人之所以為人不可或缺的條件。任何一層面的缺失都能導致人性不完美的成長。因而產生痛苦,不自由。靈修就要在這整個的人上去培育。為此,對人性的探究與修持就是靈修上所要下的功夫。否則將因不知其性,不得其法而難以進入靈修生活的堂奧。

探究修持的境界在於存在性、經驗性地體証人的原本自性,即經驗「我是按照神的像所造的。」換句話說就是「神──我一體」的了悟。基督徒靈修要中國化,這樣的採究與修持功夫與境界也不容忽視,否則將淪於膚淺無根。

在中國文化中尤其儒、釋、道三大主流有諸多對人心性上的洞視與智慧,有值得基督宗教參考的地方。例如,佛家對心性、意識有精微的剖析,並提供不同的修持方法以便眾人之需。在靈修上沒有所謂絕對的方法,信理、教條、聖事、禮儀也是為在世上人指向通往神的方法,就如指向月亮的手指頭而已,而非月亮本身。故在靈修過程中不可將方法絕對化。佛家在這方面也有其獨到的智慧,在修持上講究的方便法門,應人之需。

關於較完整的人學,甚至當代心理學,尤其楊格(Carl G. Jung)和超位際心理學(Transperonal Psychology)都可提供有關人深度科學性,精神性的資料,以協助基督徒能更切實地循著聖經所描繪的輪廓進入其妙堂而得見人之盧山真面目。如果基督徒能經驗性地,更徹底地知道「我是誰」則也能夠更落實地體驗天主、了悟人生終向並不往那兒去,天主就在此,靈修就在當下,神本在自家的真理。

三﹒基督宗教用語的中國化與落實化

有一次與彰化古巖寺的主持白雲法師談到有關佛教出家人的種種,我問他要成為一位法師有何條件。他表示除學養上的要求外,應有其他兩種能力:治病和愛語。前者很消楚不用解釋,法師就對後者稍加解說。愛語指的是當一位法師開口說話時,必須要講對方聽得懂的話和對聽者有益處的話。事隔多年對白雲法師提及的「愛語」條件不但沒有淡忘,反而在多次與佛教出家人交往中,更發現他們確實能言善道,沒有強詞奪理之嫌,言之所及處處具有針針見血的能力,頗能接引病困的心靈突破障礙。反觀我們教會內的宣講與訓導之詞,往往過於抽象或教條化。針對這問題據筆者的一番觀察與探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教會內為表達信仰或傳遞教義所使用的語言仍然是「外來語」居多;二﹒教會人士發出的言語雖基於身份上和職務上的權威,但缺少經驗的權威。面對以上兩種缺失基督宗教用語的中國化與落實化亦是中國化靈修當務之急。

所謂「外來語」指的不僅是用詞方面,也包含所可用的文詞所帶有的非中國人的宗教意識形態。例如信經唸:

我信:

1﹒全能的天主父,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全能的……父」「創造者」等用語對一個中國人是說些什麼真理?

2﹒父的唯一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唯一」、「子」又寓意著什麼呢?「唯一」是數學上指量的單一無二嗎?或有其他含意,如試著描述基督在人類歷史、團體中之獨持角色?「子」就是兒子、子女的「子」嗎?是不是用「彰顯」、「化身」、「落實」等用語更能傳達其中的信息。

3﹒……由童貞瑪利亞誕生──「童貞」女在宗教中其象徵性的意義又是什麼?指生理狀況?心理境界?如果用更合乎科學、自然法則的文詞來表達「童貞」所要涵蓋的境界,相信為一般中國人會較容易領會。

以上簡單列舉信經中三條供參考、探索。就簡單的信經已有諸多用語有待中國化,其他信理,教義,聖事,禮儀用語更不用說了。否則經年累月的使用,而說者不知其味不識其境,這些宗教用語也難免缺乏生命。

最後所謂具有「經驗」的權威指的是所說的話是出自一種經驗神的力量,故帶有傳神的力量。例如耶穌在世時既沒有社會地位,也沒有宗教當局的職權,為什麼他講起話有超人的權威和力量?顯然他的力量來自他內在神的經驗,而非靠外在的權勢。所以基督信徒的宣講如果要傳神的話必須奠基在神的經驗上。這也就是說談到信仰、宗教不能說空話,所言者必須落實的,出自經驗之談,否則「人間漫說上天梯,上萬千迴總是迷。」(唐﹒智亮和尚)

結語

為中國化靈修筆者提供以上三個基礎方向,盼能拋磚引玉,共同為中國基督靈修的百年大計譜出一藍圖。在此願以徐錦堯神父語重心長的話來結束此文:「天道無窮,人力有限。一切文化與宗教,對無限天道的探求之努力,無異都是瞎子摸象。只有在互相學習、彼此印証中,我們才能略略領悟到什麼叫真理、什麼叫神、道或生命。」(《見証》一八九期「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基督徒信仰的危機」第84頁)


網頁製作及校對: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