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泰澤.羅哲兄弟

陳志明

神思 第二期 一九八九年 42-46

 

**********

摘要

本文介紹了泰澤(Taize)團體的精神

**********

 

(1)一個國際性和大公性的團體

羅哲兄弟是泰澤團體的創辦人,他一生致力於找尋方法,克服基督徒及人類大家庭的分岐。成千上萬的年青人從歐洲及其他各大洲來到泰澤祈禱,為推動世界和平及人類修和作好準備。

一九四零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羅哲兄弟當時二十五歲,心裡夢想創辦一個致力於修和工作的修道團體。他決定離開父系家鄉瑞士,因為那裡實在太平靜了,於是定居母系家鄉法國,他要住在受戰爭遺毒的人中。

當別人問及他為何作出上述決定時,羅哲兄弟每每憶及他的外祖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寡婦住在法國北部,她的三個兒子則在前線作戰。雖受著炸彈的威脅,她仍堅持留在家中,收留難民、老人、孩童、孕婦等;她只在最後關頭,迫不得已時才離開。羅哲兄弟的外祖母極希望沒有人再要經歷她所體驗過的:分離了的基督徒在歐洲互相殘殺。如果他們最低限度可以和解,那麼,另一場戰爭或可避免。她雖來自一個傳統的基督教家庭,但為達成她內心所渴望的修和,她毫不遲疑地走進一所天主教堂。羅哲兄弟寫道:「就好像她意識到在天主教會內,聖體是信仰合一的泉源。」他又繼續寫道:「她把天主教的信仰同祖傳的基督教信仰調和,所以她的生活並沒有使人覺得她是離棄了自己的親人。」

外祖母為窮苦人冒險,內心又與天主教信仰和解;這兩件事影響了羅哲兄弟的一生。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他決意獨自定居於離法國分裂線少於二哩的泰澤村。他在那裡買了一間屋,收藏政治難民,特別是逃避納粹黨統治的猶太人。他後來寫道:「人愈想懷抱真道,為天主而生活,就愈需要投入人世的苦難中安身立命,守志不屈」。

羅哲兄弟從一九四零年留在泰澤直到一九四二年,那時他己早午晚在小堂內祈禱。但納粹警察蓋世太保曾多次到泰澤視察,他迫於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四年離開法國。當他重返舊地泰澤時,已有三位志同道合的兄弟同行。

這些年來,有很多年青人加入這個團體作修士。他們矢發修道許諾,願以一生謹守貞潔及過團體生。現在,泰澤團體共有八十多位修士,他們來自天主教和基督教及二十多個不同國家。它的存在標誌著基督徒之間及不同國家之間的協調與和諧,羅哲兄弟稱之為一個「共融的比喻」。

一九五零年,當泰澤團體剛剛有十二位修士時,羅哲兄弟便派他們到世界各地的要塞,與受苦的人一起生活。在亞洲、非洲;及南北美洲,他們的小團體分享著窮苦地區的生活環境,羅哲兄弟更住在受苦的人中;他曾在智利政變之後留在該地,也曾住在加爾各答的貧民區;他每年更風塵僕僕於東歐國家之間。

與泰澤團體為毗鄰的聖安德肋女修會是一個已有七百五十年歷史的天主教團體。自一九六六年起她們住在亞美伍村,協助泰澤修士們招待泰澤的訪客。泰澤團體從不接受禮物或獻金,亦不擁有資產。泰澤修士們更不承受遺產,他們只以工作賺取生計。羅哲兄弟曾被邀請出席第二屆梵諦岡大公會議,也與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保祿六世及現任的若望保祿二世經常會面。一九八六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來到泰澤時對修士們說:「我願以摯愛你們的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對羅哲兄弟所說的話來向你們打招呼:『泰澤,好一分春意』」

一九五七、五八年間,自葡國至芬蘭,愛爾蘭至南斯拉夫,到泰澤的年青人與日俱增,有些要來自非洲、亞洲、澳洲及南北美洲,在長達一星期的國際性聚會中,他們深入探討信仰的泉源。數以千計的年青人不單只得到祈禱的經驗及看到普世教會的景象,也產生了國際性的醒覺,一種對其他民族的信任及對人權的關注。

(2)泰澤與年青人

在最初成立的廿年來,泰澤團體獨自靜寂地生活在小山丘上。漸漸,年齡十八至三十歲的青年開始到訪泰澤,而且人數越來越多。他們多來逗留數天,專注祈禱。從這些青年人的陸續到訪,舉行「青年會議」的念頭因此而誕生。「青年會議」是在一九七零年宣佈舉行,而於一九七四年開幕。當時到會者計四萬人之眾。隨後年間,「青年會議」繼續舉行,一直召集到世界各洲陸的青年人一起進行共同探討。

一九七四年,一班來自不同洲陸的青年人一同草擬了「致天主子民的第一封信,呼籲基督徒同時成為「一個默觀的子民,渴求天主;一個正義的子民,跟受盡剝削的人一起奮門;一個共融的子民,在那裡連非信徒都能在這共融中有所作為,一起共同創造」。同一期間,羅哲兄弟親自寫了一封公開信給每個青年人,題目是「一個喜出望外的生活」。

「致天主子民的第二封信」是羅哲兄弟、和另外一班洲際青年於一九七六年逗留在印度加爾各答時寫成的,他們在那裡和最窮苦的人一起生活了數星期。

為了貢獻一份力量,促使一個迴然不同的將來在人類中誕生,信中指出:「天主子民可以在人類的大家庭中用生活寫成『分享比喻』。這個比喻本身的力量足以使其風行全球,且能震撼根深蒂固的制度,造成人類大家庭的共融」。信中繼而談及分辜的具體途徑,而進一步的具體建議則在翌年的「致每一世代人書信」內提出。該書信是羅哲兄弟等跟南中國海的艇戶人家一起生活時,住在建搭於木樁上的,被棄置的水上木屋內寫成的。

「青年會議一九七九年度的實踐」該文是住在非洲其中一個情況最惡劣的貧民窟時寫成的,而於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巴黎舉行的歐洲大聚會時公開發表。通過這些「實踐」去宣佈冬天已消逝,教會的春天正近在門楣。文內要提供多項具體建議,其中有促請人們積極參與他們各自地區的基督徒大小團體、堂區和修會的生活。事實上,「青年會議」從不希望變成一個自行的「運動」,使常環繞著泰澤而組織的一些行動,都是一股促進共融的洪流,激勵每人在其居住的地區切實投身於各自獨特的處境中。

(3)致各大小團體的書信

為了總結四年來生活在貧民窟和受遺棄的人中間的探討,羅哲兄弟和一班青年人一起寫了一封「致各大小團體的書信」。該信是他們生活在智利南部的一個貧瘠區域名叫大木谷時所草擬的。它同時是寫給「小型臨時團體」和「教會生命中的基層大團體、堂區和修會」的,呼籲他們拋開被動,失望和敵對的態度,從而走進「共同創造」及採取「一項優先的選擇,先照顧貧苦的人和青年人」。除非每個人先在自己內創新,否則不能真正參與共同創造。

是以該書信的第二部份「邁向共同創造的旅程」,是幫助各人開步而跟隨基督的旅程。

這封信是於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廿七至卅一日在西班牙巴塞隆那市的歐洲大聚會舉行之際而公開發表的。成千上萬的到會者受到接待,並生活在巴塞隆那教會中。隨著該聚會的結束,一項「朝聖」已經開始,橫越多個國家,成為大家邁向共同創造的一個具體的標記。

(4)「信心在人間J朝聖旅程

一九八二年聖誕,羅哲兄弟在黎巴嫩建議開始一個「信心在人間」朝聖旅程,每到達一個停步點便舉行祈禱聚會。由於他們在多個月前便與當地堂區或修會作好準備,這些聚會使數千人集合在東西歐的各大城市:巴黎、倫敦、羅馬、巴塞隆納、科倫、德肋斯登、都柏林、馬德里、東柏林、華沙等等。一九八五年,泰澤團體要在印度的馬德拉斯為年青人舉辦了一個環球聚會,有來自四十五個不同國家的青年參加。一九八七年的一系列聚會使世界九十七個不同國籍的青年人在法國泰澤相聚,連串為期一星期的聚會亦在一九八八年繼續舉行。而第二屆的洲際聚會在一九八八年尾再在印度馬德拉斯舉行。

(5)後語

青年人,「信心在人間」朝聖旅程已經在世界各地展開,你是否願意成為其中一位朝聖者──無論你身處何方,你是否會著意從內修生活中找到活力去親臨人類大家庭的創傷?又是否願意參與以下行列:把安慰帶給那些人類大家庭受盡考驗的人;在大地締造信心的人呢!


網頁製作及校對: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