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經談團體

斐林豐

神思 第二期 一九八九年 17-41

 

**********

摘要

本文詳述團體的聖經基礎

**********

 

1)個人與團體

「上主天主說:『人單獨不好。』(創2:18

「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男女」(創1:27

人從受造之初,就是團體的成員。家庭是人類最基本的團體,開始於兩個人,即一男一女的結合。個人與團體不能分離,開始是如此,永遠是如此。在探討團體時,這是應該首先掌握的啟示真理。人必須在團體內生存,是一件不能抹煞的事實,也是人的一個基本特徵。個人與團體同是造物主智慧的結晶。

閱讀創世紀第二章,亞當似乎曾有一個時間,只是單獨一人,沒有團體生活。創世紀固然敘述天主先造了男人,後來再造女人。但是這先後的差別,顯然只是敘述的次序,不應視作敘述的目標。因為創世紀第二第三章是一個寓意的故事,說故事需要按步就班,需要描寫情節。這些過程和情節,是否屬於故事的主題,要從上下文中去決定。創世紀第一章說天主造了人,造了男女,同時創造的意義是相當清楚的。故第二章中的先後次序,不會是故事的寓意;若有人更因此而認為男人超越女人,就錯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論「婦女地位」的通論中,擯棄這個說法。

創世紀啟示的另一端真理是,人類的團體是由個人組成的,而個人的尊嚴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創世紀第二章說每一個人是由天主逐一造成的。因此,每一個人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取代的。這便是個人尊嚴的基礎。

「天主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造了男女」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以獨立的個體來說,是天主的肖像;人就團體的成員來說,也是天主的肖像。人既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同時也是團體的成員,這是人性的特色。「天主創造個人」和「天主創立團體」實際上是同一個創造的行動。沒有團體就沒有個人,沒有個人也就沒有團體。

2)團體生活與互相授受

「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男女。」(創1:27

這段文字不但指出了天主創立團體,也說明了什麼是團體。「照天主的肖像」之後,緊接「造了人,造了男女」。這表示了不但人單獨一人的時候,肖似天主;男女兩人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也肖似天主。

我們更可進一步說,人之所以肖似天主,首要的理由,不是他/她的獨立個性,而是他/她的二元特色。所謂二元的特色,就是男女需要互相補足;沒有了他/她,相對的一方總是不完滿的,總覺有所欠缺。

因此,雙方都該甘心奉獻自己,同時也應樂意接受對方。這要求,第224節表達得十分有力:

「為此,人應離開自己的父母,依俯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創2:24)所以二元的特色是補足對方,是走向合一。這樣,雙方才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人不是一個孤島,人唯有在人際關係中發展成長,在互相授受中實現自我。人是群居的動物,因此,他/她有奉獻自我和接受對方的本能和需要;這本能和需要所產生的衝擊,便是一個團體欣欣向榮的動力。

人在互相授受中肖似天主,因為天主聖三的內在生活,便是不可言喻的互相授受:聖父是無限無量的授與,聖子是無限無量的領受,聖神是無限無量的贈禮。創世紀所敘述的互相授受,在聖三奧蹟中達到極致。

3)團體生活的四個幅度

創世紀用十分具體的措詞描寫人類團體的結構,人際關係便是這結構的骨架。我們在此借用聖保祿宗徒的說法,來談談團體生活的高、深、廣、寬四個幅度。

團體生活的高度是人與天主的關係。天主說:「讓我們照我們的肖像,按照我們的模樣造人。」創(1:26

人既然是天主的肖像,他/她就根本嚮往與天主結合。他/她越接近天主,也越顯示人的真正面貌;他/她越分享聖三的聖愛生命,也越實現人的群居天性。

團體生活的深度是人與自身的關係。這關係在懷感激的心情,接受自己,如一件珍貴的禮物:

「天主看了祂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l:31

「我稱謝你,你神奇地把我創造。」(詠139:l4

自我接受是自我奉獻的先決條件。

團體生活的廣度是人與他人的關係。譬如在家庭中:夫婦的關係,父母兒女的關係,兄弟姊妹的關係等。

「我要給他造一個與他相稱的助手」(創2:l8

「你們要生育繁殖。」(創1:28

人類的團體是在時間和空間中擴展和增長的,因此,時間和空間的因素很重要,它們能嚴重影響人間的接觸和交流。

團體生活的寬度是人與環境的關係:

「你們要充滿大地,治理大地,管理各種在地上爬行的生物。」(創1:28

宇宙是人類的居所,人在宇宙中應如在自己家中一般,感到安全舒適。很有趣的是依照創世紀第一章的說法,人和飛禽走獸都是素食者。

「看!全地面上結種子的各種蔬菜,在果內含有種子的各種果樹,我都給你們當食物;至於地上的各種野獸,天空中的各種飛鳥,在地上爬行有生魂的各種動物,我把一切青草給牠們作食物。」(創:29-30

在天主創造的計劃中,人類和所有的受造物和平相處,連沒有理性的動物也不例外。

這就是團體生活的四個幅度,它囊括一切。一個完整的團體生活必須同時顧到這四個幅度,如果忽略了任何一個,團體生活就要失去平衡。

4)人無能度團體的生活

這的確令人震驚,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天主所造的人,雖是「群居的動物」,卻顯示出無能度團體的生活。是天主創造時犯了錯嗎?不是的。是人在運用自由時犯了錯,攪亂了天主的計劃。創世紀第三章講了這不幸的事件:原祖妄用自由,違抗了天主的命令。這一行動的第一後果,便是破壞了團體的生活,就是破壞了高、深、廣、寬四個幅度的正常關係。人與天主的關係:人害怕天主(創3:81024);人與自己的關係:人感到羞恥(實113:710);人與他人的關係:指控他人(創3:1216);人與璟境的關係:人要遭受天災人禍,最後還要死亡(創3:16-19)。

關係雖然破壞了,人性卻沒有改變,仍嚮往團體生活的理想,同時又無能實現這個理想,這就是人的悲劇。創世紀的其餘章節,以及整部聖經,充滿了這個悲劇故事:加音謀殺胞弟,洪水淹沒大地,巴貝耳塔......

罪惡又產生死亡:

「你既是灰土,你還要歸於灰土。」(創3:19

這死亡是度團體生活的最大阻礙。人在一生中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各種關係,死亡在剎那之間把它們全部摧毀。組成團體的個人一旦死亡,團體也要隨之消失,這是無可避免的結局,因為眾人都隸屬於死亡法律的權下。

罪惡的另一個後果是失去自尊和輕視他人。這也是一個團體生活的阻礙。互相授受團體生活的基礎,因此而受到侵蝕,失去光澤。所授予的不再是全部的「我」,所領受的也不再是完整的「你」。

一方面團體生活是人自我實現的條件,另方面人卻無能度團體的生活。因此,我們要問:人是否還有希望能夠跨出這不幸的困境?

5)人度團體生活,唯有依賴天主

人喪失了度團體生活的能力之後,如果只依靠人自己的力量,是無法補救的。但是天主是團體生活的典型和根源,因此,我們看看在人的團體受到破壞之後,天主作出了怎樣的反應。

有人把巴貝耳塔的故事(創11:6-8),解釋為天主妒忌人類的團體生活,顯然是誤解了:因為我們確實知到天主喜愛團體生活。這故事的真正寓意是,借用對立的說法,指出人若不和天主!聯合在一起,不能維持真正的團體生活,這正是聖詠127首所表達的思想:

「若不是上主興工建屋,

建築的人是徒然勞苦;

若不是上主在護守城堡,

守城的人白白儆醒護守。」(詠l27:1

人既然不能度完整的倫理生活,更不能從死亡的權下掙脫出來,若要恢復美滿的團體生活,就需要天主出來重建人類的團體。誰瀏覽聖經,都可見到,有兩部歷史並行發展:一部是人類破壞了團體的歷史,另一部是天主重建團體的歷史。

在創世紀第三章裡,我們已經見到天主怎樣彌補原祖所造成的損害:

「天主為亞當和他的妻子做了件皮衣,給他們穿上。」(創3:21;參閱3:15

創世紀在講述加音出生時,強調了天主在人類家庭延續的過程中所佔的角色:

「亞當認識了自己的妻子厄娃,厄娃懷了孕,生了加音,說:『我賴上主獲得了一個人。』」(創4:1

創世紀敘述洪水滅世的悲劇時,同時也談到了天主與諾厄立的約:

「看,我現在與你們和你們未來的後裔立約......」,(創9:9

我們可以從聖經中,舉出更多的例子。總之一句,在聖經的敘述中,人類破壞性的作為,與天主重建性的行動,常常混雜在一起。

6)重建團體過程中的矛盾現象

巴貝耳塔的故事還沒有了結,亞巴郎的故事就開始了(創11:26)。隨亞巴郎的出現,天主重建人類團體的工程,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說起來真是矛盾,這個重建團體工程的新階段,是由拆散團體開始的:

「上主對亞巴郎說:『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地上萬民都要因你而獲得祝福。』」(創l2:l-3

亞巴郎和妻子撒辣依的處境,與上主的許諾,也同樣的矛盾:

「亞巴郎的妻子撒辣依,沒有給他生孩子。」(創16:1

從上面兩個矛盾的例子中,我們已經可以清楚看到:重建團體的工程,不是由人類自己策動的,而是由天主主動肇始的;完滿的團體生活,並非人類努力的結果,而是天主賞賜的恩典。離開故鄉家族,將興起另一個民族;年高的亞巴郎和不育的撒辣依,將要生一個孩子;亞巴郎改名為亞巴辣罕,撒辣依改名為撒辣;這些徹底的改變,都是由天主一手完成的。

隨聖經逐頁讀下去,越來越清楚看到天主是那麼心愛團體,好像捨不得把它交在人的手裡。甚至可以說,天主堅持要作為團體生活的泉源,並願意受到普遍的承認:

「上天下地的一切家族,都是由祂而得名的。」(弗3:l5

一般而論,天主重建團體所採用的方式,都具有似非而是的矛盾特色。例如:天主重建團體是為了全人類,但只給少數人建立了團體;天主願意所有人與自己合作,卻只召喚幾個人直接參與祂的工程。

天主用祂的大能,從萬民中興起以色列民族,作為祂自己的團體,成為:

「司祭的國家,聖潔國民。」(見出19:5-6

天主在以色列民族中所進行的工程,在這裡開始顯示了它的路線,就是天主要這個民族,在天主和其他民族之間,任橋樑的角色。司祭的首要職務就是作天人之間的橋樑。天主在塑造以色列民族的時候,並不忘記其他民族。整個人類實是天主重建工程的最終目標,然而是一個間接的目標。以色列民族執行司祭的使命則在於遵守西乃山的盟約。這個盟約從重建團體的角度來說,就是:天主制定了一個團體的藍圖,要求以色列人民當作祂的禮物來接受它。他們接受了,盟約就成立了,新的團體也開始了。

總說起來,在天主重建團體的工程中,有以下幾個似非而是的矛盾:

天主直接與少數人重操作,間接為整個人類效勞。

新團體的形成,始於舊團體的拆散。

任用無能建立團體的人物,負起建立團體的使命。(流浪的亞巴郎,不育的撒辣依,頑固的以色列人民,便是這類人物。)

團體雖是天主的白賜恩典,卻又需要人類的自由合作。

7)天主臨在人間,重建人的團體

結約之櫃──天主臨在的寶座,是新興以色列民族的心臟。(見出40:34-38)。天主臨在以色列是以民統一的基礎,也是以民生命的動力;以民的拔營或安營,都以天主的臨在為依據。「在你們中的聖者」(歐11:9)是以色列團體的角石。以民進入福地之後,在民長時代,天主親自揀選了一批英雄豪傑,並賦給他們奇異的能力,指派他們做以民的領袖:他們都是天主臨在的化身。後來到了君王時代,雖然有君王統治以民,但天主仍是以色列民族的主宰:

上主對我主起誓說:

「你坐在我的右邊。」(詠l10:l

以色列的君王坐在天主的右邊,而天主則佔正座。象徵天主寶座的是會幕,後來是聖般。

雲彩、會幕、聖般是天主臨在的有形記號,而法律則是天主臨在以民日常生活中的媒介(見申4:7-8)。所有以色列子民都應遵守法律。君王也不例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王達味觸犯了法律,他因此而受到懲罰。納堂先知的神諭(見撒下7:5-l7)是聖經中最清楚的宣言:宣告天主是一切事務的策動者,而君王只佔次要的地位。

從納堂先知的神諭中,以民漸漸認清自己的使命;他們之所以蒙選為天主的子民,是為了準備天主重建人類團體的工程;這工程將由一位天主的受傅者,即默西亞,奠定基礎。以色列民族將通過這位默西亞達成橋樑的使命,使萬民走向圓滿的共融,就是萬民與天主間的共融,以及民族與民族間的共融。

以色列的大小先知更相繼宣告了默西亞將要來臨,並描寫了他的重建工程和新的團體。這個新團體若與以色列的團體相比,也是面目全新的。

8)遠眺重建工程的藍圖

天主藉著先知,再三再四重申祂的諾言:祂不因人類犯罪而放棄人類,反而許下要重建人類的團體;事實上,這重建工作在原祖犯罪後已經開始了,而且從來沒有間斷過。(參閱依54:1049:15-18

先知納堂的神論:

......我必在你以後興起一個後裔......我必鞏固他的王權。是他要為我的名建立殿宇;我要鞏固他的王位直到永遠。我要作他的父親,他要作我的兒子......你的家室和王權,在我面前永遠存在,你的王位也永遠堅定不移。」(撒下7:12-16

但是達味的許多後裔都不稱職,都沒有應驗先知納堂的神諭。這個事實反而揭示了神諭的真正意義:天主的許諾實際上超越了達味王朝的政治幅度。日後的先知們,在聖神的啟示下,更深入納堂神諭的奧秘,在達味之子身上,見到了一個嶄新的面貌。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浩光......你加強了他們的快樂,擴大了他們的歡喜......因為你折斷了他們所負的重軛,他們肩上的橫木,以及壓迫他們的短棍,有如在米德楊那天一樣......因為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他肩上負擔著王權,他的名字稱為『神奇的謀士,強有力的天主,永遠之父,和平之王』。他的王權是偉大的,達味的御座和他王國的平安是無限的;他將以正義與公平對王國加以鞏固與保持,從今時直到永遠:萬軍上主的熱誠必要完成這事。」(依9:1-6

「由葉瑟的樹幹將生出一個嫩枝,由它根上將發生一個幼芽。上主的神,智慧和聰敏的神,超見和剛毅的神,明達和敬畏上主的神,將住在他內。他將以敬畏上主為快慰,他必不照他眼見的施行審訊,也不按他耳聞的執行判斷。他將以正義審訊微賤者,以公理判斷世上的謙卑者......正義將是他腰間的束帶,忠誠將是他脅下的佩帶。豺狠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同宿;牛犢和幼獅一同飼養,一個幼童即可帶領牠們。母牛和母熊將一起牧放,牠們的幼雛將一同伏臥,獅子將與牛一樣吃草......在我整個的聖山上,再沒有誰作惡,也沒有誰害人,因為大地充滿了對上主的認識,有如海洋滿溢海水。」(依11:1-9

用這樣生動感人的措詞來描寫理想的團體,還是第一次,恐怕也是最後一次。這正是天主預許給祂的民族和全球人類要實現的計劃。這計劃的實現有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人內心的蛻變:請聽先知耶肋米亞的神諭:

「我願在那些時日後,與以色列家訂立的盟約──上主的斷語──就是:我要將我的法律放在他們的肺俯裡,寫在他們的心頭上;我要作他們的天主,他們要作我的人民。」(耶31:33

第二個要素是某個人的媒介:這個神秘莫測的人物將親自承擔以色列和全人類的命運。先知依撒意亞曾用了驚心動魄的詩句歌詠了他:

「請看,我的僕人......」(見依52:l3-53:1-ll

藉著上主的僕人,重建人類團體的工程進入了最後的階段。這工程首先集中在亞巴郎一人身上,再推展到整個以色列民族;現在再次集中在上主的僕人一人身上,再推展到全球人類。重建工程中那種矛盾的現象,在上主的僕人身上,也達到了巔峰。

9)耶穌基督是新團體的角石

先知預告的厄瑪努耳──天主與我們同在──在耶穌身上應驗了。祂是天主卓越的獨子,又是上主謙卑的僕人。祂降生為人,人性因此得以再造,新的團體由此得以產生。耶穌宣佈說:

「時期巳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谷1:15

天主的國就是天主與祂的子民同在,也就是天主為祂的子民所接受。耶穌不但報導了天主的國,祂自己就是天主的國,因為祂就是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

說耶穌是天主的國,即是說祂就是新團體的角石、心臟、首腦和活力的泉源,而祂也足以完成這任務,因為祂如天主一樣超越萬有:

「那由上而來的,超越一切......那自天上而來的,超越萬有之上......」(若3:31

「父愛子,並把一切交在祂手中。」(若3:35

「我與父同是一體。」(若l0:30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作。」(若15:5;參閱哥1:15-20

從此以後,離了基督而談團體生活是沒有意義的。誰要建立真正的團體,唯有依賴基督。基督是團體的基礎,團體的架構,團體的裝璜,總之,祂是團體的一切。只有在基督內,人類才能夠超越所有的差異,掃除種種的不平等,達成完滿的團結合一。(見哥3:l0-l1)。這團結合一是如此的徹底,甚至超越了男女兩性的原始區別。(見迦3:27-28)。後面我們還要把這突出的創新提出來討論,目前我們在此只指出一點:

在基督內,獨身者,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度完滿的生活是可能的,只要他/她選擇獨身是為了天主的國(瑪l9:12)。就是說,只要他/她完全獻身於基督。因此,在基督再造的新天地內,單一的男性團體和單一的女性團體都是正常的。在創世紀的世界裡,人要健全地成長,度完滿的團體生活,男女兩性需要互相補足;在新的天地內,卻並不一定需要如此,因為最健全的成長和最完滿的生活是:

「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弗4:13

而這成長又始於超越性別的再生:

「不是由血氣,也不是由肉慾,也不是由男慾,而是由天主而生的。」(若1:13

這再生超越人間所有的差異,但不減損個人的尊嚴,反更加強了它。每一個人都可以借用保祿的話,炫耀自己的尊嚴說:

「天主子愛了我,且為我捨棄了自己。」(迦2:20

10)矛盾中的矛盾:生命出自死亡

重建團體過程中似非而是矛盾現象,在耶穌身上達到了巔峰。由於一個人受到隔絕拋棄,不容於團體,全人類得以再次互相接納,集合起來,度團體的生活。耶穌被懸在十字架上,喊道:

「厄羅依,厄羅依,肋瑪撒巴黑塔尼?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為什麼捨棄了我?」(谷15:34

耶穌為使我們了解這矛盾中的矛盾,給我們講了三個常被引用的比喻:

「你們沒有讀過這段經文嗎?『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作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谷12:10-11

「婦女生產的時候,感到憂苦,因為她的時辰來到了;既生了孩子,因了喜樂再不記憶那苦楚了,因為一個人巳生在世上了。」(若16-21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纔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

為什麼會有這種矛盾的現象呢?我們還是讓耶穌自己來解釋罷!祂說:

「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15:13

在這個被罪惡污染了的世界上,為所愛的人受苦,是愛的可靠記號;苦莫大乎死亡,因此,死亡是愛的最出色標記。在自然界中,生命的傳授律是「生命產生生命」;但是在新的團體中,生命的傳授律卻是:「死亡產生生命」。

耶穌受難之前,大司祭蓋法在無意中道出了這端奧妙的真理:

「你們什麼都不懂,也不想想:叫一個人替百姓死,以免全民族滅亡:這為你們多麼有利。」(若11:49-50

這正與耶穌所說的不謀而合:

「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若12:32

這股吸引人歸向祂的力量,在耶穌斷氣之後,就產生了效果:阿黎瑪特雅人若瑟,那個因怕猶太人暗中作了耶穌門徒的公議會會員,以及尼苛德摩,那個在夜間來拜訪耶穌的猶太人領袖,他們兩人就在耶穌死亡後,勇敢地站了起來,用實際的行動公然表示了自己是耶穌的門徒。

「經上另一句說:『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若19:37

從被刺的肋膀中所產生的團體,將永遠帶這原始的印記。這團體的活力不來自「堅強的右手和伸展的手臂」,而來自「上主僕人的謙卑」。十字架的軟弱成了新生命的力量。新的團體是在貧困、苦辱、無權無勢的境況中茁壯成長的。(見格前1:26-29)。它可以和保祿一起歡呼:

「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格後12:10

它也可以與耶穌的母親同聲高唱「祂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窮的人。祂曾使飢餓者飽饗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路1:52-53

11)新郎與新娘

在基督內固然沒有男女尊卑的區別,但在以基督為首的團體裡,卻分明有男性和女性兩個層面。當我們談論基督為元首,為新郎時,我們是在談論男性的層面;當我們談論基督的肢體和新娘時,我們是在談論女性的層面。

區分這兩個層面能夠幫助我們深入「偉大的奧跡」(見弗5:31-32)。因此,容我們再回到新團體誕生的時刻,為觀察兩性的特色。

在耶穌復活那天,分散了的門徒團體,開始重建起來。在重建的過程中,婦女擔任著主要的角色。依照若望福音的描寫,基督和瑪達肋納的相遇,無異是新亞當和新厄娃的相遇,周圍又充滿了「雅歌」的氣氛;在十字架上,從被刺透的肋膀中,隨血和水流出來的新團體,在復活節的早晨,開始顯示於人間,同時也表露了男性和女性兩個層面,新約的新郎和新娘都登場了。這兩個層面,原是人類團體的要素。在舊約時代,雖不甚顯著,但仍隱約可見;當天主干預以民的歷史時,多次通過女性,例如;三松和撒慕爾兩位民長的母親。但是當天主與全人類諦約時,則只通過男性,例如:諾厄,亞巴耶和梅瑟。在新約時代,男女兩性的層面卻非常明顯。在一開始就出現了一位女人:納匝肋的童貞女;在空墓前,首先出現的,也是幾位婦女。馬爾谷和若望兩部福音,在記述復活早晨的事蹟時,都強調了瑪達肋納的角色,她是耶穌復活之後第一個見到主的人,因此而被稱為「宗徒們的宗徒」。(見「婦女的地位」通諭:11,l6)。

若望福音在講述逾越奧蹟時,曾兩次提到耶穌把自己的團體委託給一個人:第一次,委託給一個女人,就是祂的母親瑪利亞;第二次,委託給一個男人,就是祂的門徒伯多祿。第192527節記述了第一次委託。耶穌的愛徒顯然代表耶穌的團體。耶穌把它委託給瑪利亞,是要她做這個新團體的母親。

21l519節記述了第二次委託。在伯多祿三度表明自己愛耶穌時,耶穌三度把自己的團體委託給他。」

在委託給聖母的時後,耶穌不必問聖母是否愛祂,因為沒有兒子問母親是否愛自己。但是在委託給伯多祿的時後,耶穌必須肯定伯多祿是否愛祂,因為愛統率團體的生活。這雙重的委託,表示了團體生活中的兩種愛情:父愛和母愛,男性的愛和女性的愛。

這男女兩性的區分和合一,這男性和女性的兩個層面,是基督團體──教會的重要特色,它已反映在原始的基督徒團體中,就是路加所描寫的那120人。

宗徒大事錄第11214節把教會中男性和女性的兩個層面描寫得很深刻。在這個團體中,有宗徒和他們的首領伯多祿,也有婦女和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以及祂的兄弟;因此具有伯多祿(男性)的,和瑪利亞(女性)的兩個層面。伯多祿的層面由宗徒團所組成,而瑪利亞的層面則由其他的信徒所組成,其中也包括耶穌的兄弟們。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論「婦女地位」的通諭中,發揮了這兩個層面的特色,並作出了一些出色的結論。(「婦女地位」:29及註55)。

在講論基督團體時,人們多次過分著重男性的層面,以致忽視了女性的層面。譬如:重視明察善辨的頭腦,勝過熱誠溫柔的心臟;稱頌有聲有色的辦事才能,勝過默默無聞的謙卑服務。但是,不論怎麼講,女性的層面,在團體生活裡,卻似乎佔首要的位置。所有修會的會祖,不論是女修會的,或者是(尤其是)男修會的,都教導自己的修女或會士,要以孺子親切的情懷,敬愛耶穌基督的母親,這不是沒有理由的。

此外,以個體來說,他/她也需要具備某一程度的她/他。這是說,每一個教會的成員都應該同時有伯多祿和瑪利亞層面的氣質。教會的聖統制度,在兩性上,是涇渭分明的,這是因為基督這樣建立了:祂決定了只由男性以教會的名義來執行伯多祿層面的公務。然而宗徒也是基督奧體的肢體,也分享教會是基督淨配的身份;因此,他們和他們的繼任者,都應該培養和發揮瑪利亞層面的特色。

所謂瑪利亞層面的特色,就是那些女性特有的氣質,如:為愛而完全奉獻自己,能夠忍受劇烈的痛苦,赤膽忠心地工作,不知厭倦的操勞,能夠直覺地了解別人的需要,並說出支持和鼓舞人心的話等等(「救世之母」:46)。

在家庭中,父母的結合,產生孩子;同樣,在教會中,兩性層面的整合,產生新的生命。我們這個世代最嚴重的疾病是失去了團結合一。教會在世界中則是團結合一的聖事。

12)新剆贈給新娘的婚禮

婚禮之一:合一之恩

「耶穌向聖父祈禱說:『我不但為他們(宗徒)祈求,而且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而信從我的人祈求。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若17:20-21

從耶穌的禱詞中,我們知道祂的重建工程是否產生效果,要看它是否促進人類的團結合一。當福音漸漸傳楊開來,結出果實的時候,宗徒們體驗到耶穌的祈禱是有效的。他們也明白了,消除人間的藩籬,建立共融的團體,原是福音的精髓。(見弗2:11-22)。

福音是耶穌留給基督團體的珍貴寶藏,為了維護它的純淨完整,團體的成員應該準備作最大的犧牲。聖保祿宗徒給了我們出色的表樣。當福音的真理受到威脅時,他毫不猶豫地「當面反對了他(伯多祿)」(迦2:11)。但是在遵守福音的實際行動上,他卻樂意放棄個人的做法,聽從雅各伯和耶路撒冷長老的指示(見宗21:23-2426)。為保祿來說,這是個很大很難的犧牲,但是為了教會的團結合一,他甘心接受了。

基督徒間的四分五裂,是件不幸的事。但是,我們不可因此忘記,團體合一是基督贈給教會的珍貴婚禮,是教會的遺產;它和「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同是教會的標記。耶穌穿的那件無縫長袍(若19:23),便是合一的象徵;伯多祿的那張魚網,雖然裝滿了超重的大魚,卻沒有破裂(若21:l1),也是合一的象徵。

合一是初時基督徒團體的最明顯標記,信徒的團結那麼徹底,以致他們彼此分享財富:

「眾信徒都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宗4:32

「有位若瑟......他有田地,賣了以後,也把銀錢帶來,放在宗徒腳前。」(宗4:36-37

合一也是所有真正基督徒團體的要素和標記。

教會依賴這合一的恩賜,做促進人類團結合一的僕人。耶穌升天前給宗徒的最後命令,就是到天下海角去傳播福音,建立信者的團體(見瑪28:18-20)。傳播福音即是分施合一的恩寵。因此,耶穌派遣門徒出去宣講福音,以兩個人為一組(見路10:l)。兩個人就是一個團體。他們雙雙出去,以團體建立團體。這樣,伯多祿和若望兩個人一同下到撒瑪黎雅(見宗8:14);同樣保祿和巴爾納伯也是兩個人一同出去宣講福音的。(見宗13:2)。

但是,實際上他們不只是兩個人,而是三個人,因為還有耶穌和他們同在:

「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18:20

這批小小的報訊小組,走遍大城小村,大聲疾呼,邀請所有的人接受合一的恩寵,度團體的生活。因為天主的國已經來臨了,沒有人被排拒在天國的門外,不必再度落落寡合的生活了。

婚禮之二:聖愛之神

耶穌基督把自身的生命,用明確的措詞,傳授給祂的門徒,祂說: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若13:14-15

「如同我愛了你們」這句話,不但指愛的典範,也是指愛的動力。這條新的命令同時也是新的恩賜。

基督若不賦給人什麼,也不要求人什麼。如果耶穌要求我們愛人,因為祂給了我們愛的能力。新的命令要求我們彼此相愛,不只效法祂的榜樣,更要依賴祂的恩賜。

這愛的恩賜就是天主聖神,祂是聖愛之神,愛的氣息。當耶穌在十字架上交付了靈魂,吐出了最後一口氣息(若19:30),聖神便運行在萬物之上,再造萬物。耶穌復活當天晚上,祂顯現給宗徒,

「祂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若20:22

「這聖愛之神,在領洗的時候,己傾注在我們心中了。」(見羅5:25

聖神所燃起的愛,是一條「更高超的道路」(格前l2:31),它是由基督為教會所開創的;因此,耶穌就是我們的道路(若14:6);它的路標清楚而明確:

「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13:4-8

這愛是新團體的起點,也是終點。愛集合個人結為團體,而團體又助長個人的愛。依照基督的啟示,團體是神聖的,而個體也是不可侵犯的。表面上,團體與個體分立;實際上,卻是同一件事的兩面:因為團體的功能是保証個體的成長,而個體的成長正在於投入團體。在新的團體裡,行動的最高依據不只是「可行不可行」,而更是「有益抑無益」。保祿說:

「『凡事都可行』,但不全有益;『凡事都可行』,但不全助人建樹。不要只求自己的利益,但也該求別人的利益。」(格前10:23-24

依據這個原則,應有的態度不是:對的,我去做,不對的,我不去做;而是:在對的前題之下,有益於建樹團體的,我去做,無益於建樹團體的,我不去做。

自由是可貴的,但它應該為愛服務。保祿說:

「你們(有知識的人)要謹慎,免得你們這自由的抉擇成了軟弱人的絆腳石。」(格前8:9

如果一個人,以他的自由抉擇導致軟弱的人失足,他就不能推卸責任。保祿接說:

「這軟弱的人,基督為他而死的弟兄,也就因了你的知識而喪亡!你們這樣得罪了弟兄們,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格前8:11-l2

傷了軟弱的人,就是得罪基督,因為基督愛他們,並視他們為自己的化身:

「祂按名字呼喚自己的羊。」(若l0:3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

一個人如果燃著了基督的愛,他必然十分關懷團體;弟兄若有要求,他也樂意犧牲自己的權利。聖保祿就是這樣的人:

「我們沒有用過應有的權利,反倒忍受了一切,免得基督的福音受到妨礙」(格前9:12;參閱10:1922-233311:1

一旦基督的愛進入了人際的場合中,人際關係就從內部發生變化。費肋孟的一個逃奴與他主人的關係,就是一個出色的例子(見聖保祿宗徒致費肋孟書)。另一個更重要的例子是:奴隸制度的觀念從人類的意識中逐漸消失。

婚禮之三:苦中之樂

人耕耘獲得豐收,或抗爭得到勝利,就會高興喜樂。保祿在痛苦中感到喜樂(見格後7:4),因為他相信人在痛苦中會有豐收。他不但相信麥子死了可以結實的寓意,他更要有許多次的親身經驗:

「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時常為耶穌的緣故被交於死亡,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有死的肉身上。這樣看來,死亡施展在我們身上,生活卻施展在你們身上。」(格後,4:11-l2)。

精明的政治家,能幹組織家,口若懸河的雄辯家,都不是建樹團體的功臣;真正的功臣卻是那些為了團結合一而受迫害的人,為了真理仁愛而遭磨難的人。聖保祿感到他被投入獄比公開宣講更能建樹教會(見斐1:12-14)。一個宣講福音的人倒下去,便有更多的人站起來取代他。保祿見到了他的痛苦能結出如此豐富的果實,禁不住歡呼說:

「為此(鎖鏈和煩惱),如今我喜歡,將來我仍然要喜歡。」(斐1:18

在基督徒團體裡,新的成員不斷增加,他們是由「首先在默西亞內懷著希望的人」(弗:1-l2),在痛苦中產生的。他們固然是由天主而生的。但天主給人生命,常通過人的管道,就是通過已經領受了信德恩寵的人,藉著分擔基督的苦難,給信德和愛德的團體,產生新的成員:

「如今我在為你們受苦,反覺高興,因為這樣我可以在我的肉身上為基督的身體──教會,補充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哥1:24

新的成員一經產生之後,仍需要其他團員,在痛苦中協助他們逐漸成長:

「我的孩子們,我願為你們再受產痛,直到基督在你們形成為止。」(迦4:19

最後,這些新的成員也蒙召分擔基督的苦難,並用痛苦來多結美好的果實:

「為了基督的緣故,賜給你們的恩賜,不但是為相信祂,而且也是為祂受苦。」(斐l:29

要知道一個團體是否成熟,最可靠的記號是:這個團體能夠在痛苦中產生新的生命。在基督的團體中,痛苦是多產的,也是喜樂的泉源。痛苦原是新郎基督贈給新娘教會的珍貴婚禮!

結論

所有的團體,如果它們的理想不以天主作為基礎,是註定要失敗的。在人類的歷史中,滿是這種失敗的傷痕,真是人類的一大不幸。我們這個世代,曾嘗試採用種種理想立國結社,只因排除了天主,使近代史蒙上了層層灰暗。因此,我們能夠給人類的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堅定人們的信仰;在聖神內信仰耶穌基督的父。在這信仰中,人類智慧所提供的種種理想,即使是最渺茫的,最大膽的,我們也可找到應有的價值。例如:儒家「世界大同」的理想(禮記禮運篇),道家「小國寡民」的理想(道德經第八十章),甚至馬克斯在宣言第二章中所標榜的理想: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自由發展的必要條件。

在基督第二次於光榮中來臨之前,人間所有的團體都不能完全實現自己的理想,連基督的團體也不例外。因此,基督愛的另一個特色是有耐心和容忍的胸襟(格前13:47)。目前,任勞任怨是愛的王道。我們都渴望完滿的團體,但如果有人許下說他能夠在現世建立理想的團體,他是在講大話:因為美滿無缺的團體只有在救恩歷史圓滿的時刻,才能成為事實。

聖保祿宗徒說:

「我們在此沒有常存的城邑,而是尋求那將來的城邑。」(希13:14

但是,我們如果現在不積極建樹美好的團體,空等著理想團體來臨,就犯了嚴重的錯誤。我們應愛護自己所屬的團體,我們要不斷改善團體的生活,使它更充滿基督的精神,更富有教會的特色,這才是等待理想團體實現最健康的態度。


網頁製作及校對: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