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的神學反省

嘉理陵

神思 第二期 一九八九年 3-16

 

**********

摘要

文中指出基督徒團體的要素和特色,並引用聖依納爵建樹團體的過程作例子。

**********

 

1)前言

沒有一個人不感到與人結伴的需要。天主認為人單獨不好,(創2:18)耶穌也以兩人一組派遣門徒出外傳道(谷6:&)。天主預許救恩和訂立盟約的對象都不是個別的人,而是整個以色列民族。基督的門徒是在這背景下,集合起來而結為團體的。今日,教會再次強調:團體生活是正統的基督徒生活。

從不同的觀點作神學反省,可以顯示團體的不同特色;從不同的角度閱讀聖經,也能夠突出盟約的不同面貌。這裡,我以天主教的立場反省團體的意義。此外,本文還引用靈修大師依納爵的遺產;不過我引用它主要是作為舉例;這些例子,在舉行神操時,或在接受靈修指導時是經常提到的。那些隨從其他靈修傳統(例如:道明,方濟各,泰澤)的讀者,只需稍加變通,都可得到益處。因此,本文雖具有天主教和依納爵的濃厚色彩,相信它仍有益於一般基督徒讀者,因為文中所涉及的許多論點,原是所有基督徒團體的要素和特色。

2)合一、共融、團體

合一是體的的起點也是終點。最簡單的合一是「集合在一起」,這是團體生活起碼的條件:如果什麼接觸都沒有,團體生活就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說,合一是團體的起點,是建樹和發展團體的第一步。這初步的合一本身還不能算為團體,而只是持有相同意見、理想、希望和志趣者所集合的人群:他們的關係往往很膚淺,也沒有什麼條理。要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團體,還需要更進一步的合一,這種更深的合一,只有共同的經驗才能產生。因此,在建樹團體的的過程中,初步的合一應該邁向更深的合一,就是共融。真正的共融是由愛產生的;因此,共融的特色也是愛的特色,就是互相授受(神操:231)。依照基督的理想,這共融應該在世間所有的團體內生根。我說所有的團體,是包括地方性的團體、教區性的團體、全國性的團體、洲際性的團體和團際性的團體。

因此,在建樹和發展團體的過程中,制度和組織並不是首要的問題,首要的目標是達致以心靈合一為基礎的共融。然而這樣的共融團體原是聖神的恩賜,絕不是用壓力和立法,或靠組織的技巧,甚或以誘導和說服所能夠建立的。

但是我們必須記得,聖神賜給我們一件恩寵時,也賦給我們一項任務:除非我們落力執行這項任務,聖神已恩寵就不能在我們身上產生效果。因此,在建樹團體的過程中有有兩個層面,就是天主的層面和人的層面。從天主的層面來說,團體是聖神的恩賜;從人的層面來說,團體是人自身努力的結果。從整體來說,建樹團體的過程是人運用自己的才能和技術,使聖神的恩賜在人類的歷史和具體的生活中紮根並產生果實。

根據盟約和福音的描寫,團體從不閉關自守,以自我為中心:它常是天主的使者,喜訊的宣告者和任務的執行者。傳統的福音團體常負有神聖的使命。因此,為使合一、共敵、團體的恩賜和使命成為具體的事實,有形的制度和組織不僅有益,也不可缺少的;否則,團體生活的理想只是空空洞洞,似是而非,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罷了。

3)今日基督徒團體的特色

智慧建造了房舍,

雕琢了七根石柱。(箴9:1

天主的聖言是基督徒生活的規範。我們就根據天主的聖言,借用七根石性的比喻,觀察今日世界中與教會抱同一理想的團體。我們認為下面所列出的七個特色,是基督徒團體的七根石柱。我們用七這個數目,只是為了配合箴言的說法。其他的神學反省,聖經註釋,或生活經驗,都可以揭示別的石柱:它們都有助於團體的建樹。

基督徒團體的七根石柱,或七個特色是:

1.合一:它合而為一,如同聖三結為一體。

2.自由:它行動自由,好似聖神來去自如。

3.分享:它分享一切,效法耶穌兩袖清風。

4.喜樂:它歡欣踴躍,偕同聖母歌頌上主。

5.感恩:它飲水思源,共領耶穌聖體聖血。

6.苦辱:它任勞任怨,步武上主僕人後塵。

7.恩許:它代主發言,喜訊廣及普世萬民。

智慧在房舍的石往上曾下了一番雕臻的工夫,同樣,我們也必須在團體的石柱上用愛和忍耐來加工,因為它們並非天主所賜的成品。然而我們應該與天主一起施工:因為「若不是上主興工建屋,建築的人是徒然勞苦」(詠127:l)。此外,房舍並不只是一間裝璜美麗的空屋,它更是一個有人生活的住家。基督徒過建樹的團體也是一個住家,它的中心是天主,因為它是天主的殿宇。

我們本來可以分別討論每一根石柱,也可以根據這七根石柱設計一套建樹團體的方案。但是,本文的目的只限於提供觀察團體的方法和途徑,因此無意有系統地依次描寫每一根石柱的特色,而只想選取其中若干石柱,從不同的角度,作較為深入的反省。讀者可以借用這反省的模式,去發掘其他石柱的特色。

4)培育、結合、皈依、使命、服務,

首先,我們必須談談涉及培育的一些問題。為建樹團體,培育是不可少的。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指出培育的需要:第一是從團體內部的結合方面;第二是從團體對外的取向方面。

從團體內部的結合方面來說:教會中另立教會,是不能有的事。但是教會中的個別團體能夠各佔特殊的位置,各有不同的使命,因此,這些不同團體的內部結合力各有不同的特色。這裡,我們就可以見到培育在建樹團體中所任的角色了。

此外,團體和一般機構不同。機構的產生都經過事前的策劃,而團體的形成卻更具自發的特色。但這發自人性的自然傾向需要獲得外來力量的支持和維護:這裡,若干程度的培育是適時而必須的,為使初步的嚮往,和因此而產生的精神活力,不致散失。我們又一次見到了培育的需要。

從團體對外的取向方面來說:團體多次是在某種使命和服務的感召下興起的。天主聖神感動一些人響應福音的邀請,並召喚他們的皈依。這些人感到自己必須完成某些任務,滿足某些需要,響應某些呼籲,於是發現了一個使命。因此,使命的意識是由於感受到福音的號召,再通過皈依的經驗而產生的。這使命的意識又根據實際的需要,用具體的行動表達出,就是服務,也是團體對外的取向。皈依本是聖神的恩賜,但是適當的培育,尤其是那些祈禱和靈修指導等神工,屢次給人們準備了良好的心境,領受聖神賜給的皈依恩寵。

在教會內,培育團體的課程應符合教會的至公特徵,就是必須展開人們的視野,擴寬他們的胸襟,使他們懷抱「滿佈人類的廣大區域和整個世界……以及服飾態度各不相同,形形色色的各個種族(神操:102106)。正統的教會團體必須活躍著至一至公的意識,就是它必然是一個共融合一的團體,而它的幅員同時又超越堂區、教區、國界,一直伸展到整個世界。

因此,凡是教會的團體,不論團員如何稀少,都有傳播福音的使命,並且應該從事更有利於普通公益的服務。在各項服務中,值得考慮的是建立堂區或教區的基督徒團體。因為這類團體,在廣傳福音上,越來越見得重要。

正統的天主教培育準備人心接受聖神所賜的皈依之恩,並協助人們在皈依之後持守不渝。團員們忠於皈依的生活,不但有助團體積極參與教會的使命,同時也促進團體的團結,在心靈的合一中,實踐福音的精神。

5)信仰的團體

正統的天主教團體首先是一個信仰的團體:團員雖是罪人,但已獲得救恩,並做了耶穌的門徒。這是一個由永生之父的子女所組成的團體,真理之神與它同在,黑暗之神絕不能勝過它。

在這個信仰的團體中,每一個成員都是造物主的恩賜,天主的寵兒,新約的子民。說是造物主的恩賜,因為聖父是生命之泉,萬有的真原。說是天主的寵兒,因為天主是愛,天主聖愛之神已傾注在他們心中了(羅5:5)。說是新約的子民,因為耶穌就是天主預許的新約,祂已臨在人類的歷史中了。

在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中,教會再次體驗到聖神的臨在和運作。教會呼籲我們以新的覺醒領會天主聖三是基督徒個人生活和團體生活的典型和泉源。三位各以不同的方式顯示自己:聖父藉著愛的造化工程,聖子藉著降孕和逾越奧蹟,聖神藉著啟導和聖化行動。三位顯示的方式雖各異,救世的工程卻共同進行:聖三原是一個團體。這端真理應該激發我們追求團體生活,並鼓勵我們在當今的世代中,依照聖三團體的典型,勉度天主教的團體生活。

6)做納爵式的建樹團體過程

天主教團體有實踐福音的號召。但福音的內容無限豐富,要全面地實踐福音,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因此,人們往往隨從某一位靈修大師所開闢的道路,去實踐基督的福音,例如:保祿、若望、方濟各、道明、依納爵等的靈修道路,都經教會認定是正統而妥善的。

建樹一個團體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又分成幾個階段。誰選定了某一個傳統的成長過程,就要忠實地經歷這過程的各個階段。例如某個團體有意取用依納爵的靈修道路,就要忠實地隨從他的成長過程。依納爵傳統的成長過程脫胎於神操,並接受神操的引導。

整個過程可分:整頓、塑造、鞏固、昇華四個階段。在整頓的階段中,把雜亂無章的生活,依照人受造的宗向,恢復原有的秩序。在塑造的階段中,把耶穌放在目前作為模範,努力追隨祂,效法祂。在鞏固的階段中,把在追隨效法耶穌時所建立的新生活,加以穩定鞏固。在昇華的階段中、心靈日漸超脫自由,邁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如果團體的每一個成員忠實地投入這成長的歷程,他們必然會達致心靈的合一。這心靈的合一具有很強勁的結合力,使他們結成一個真正的團體。如果有人真的願意成為天主教團體的活躍團員,在攜手並肩共奔人生的殊途中,將會日益渴慕這種促進團結的心靈合一。

這心靈合一所產生的結合力,將影響個人和團體的生活和做事方式,例如:組織和制度、集會和祈禱、分享生活、聆聽聖言、行政和事業等等。所有團體,如願名符其實,並使聖神的運作在團體內通行無阻,不論在那個階段中,必需具備該階段的全部因素,同時也應具備其他各階段的若干因素。

當一個團體在致力度福音和教會生活時,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在不同的環境裡,表現的方式也會不同。我們認為深入探討一些因素,不是沒有用處的。

7)成長階段的起點

掌握成長階段的內容很重要,但是辨認成長階段的起點也不可忽略。一個階段的起點與該階段的內容有關。一般而論,它常與某個奧蹟,某端真理,和一些位際關係牽連在一起。下面就是若干例子:

1.天主是不可測量的奧蹟,是真理的本身,是有位格的天主。

2.每一個人是依照這奧蹟、真理、位格的肖像而受造的。

3.聖神在我們每個人內,不斷地給我們顯示這個事實。

4.我們每個人都蒙召為作基督第二。我們越肖似基督,也就越深入天主的奧蹟,越分享傾注於教會的真理之神。

5.藉著祈禱、反省和分辨,作為聖父完滿肖像的耶穌基督將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典範和泉源,而聖神則把我們導入真理,為能獲得天主子女的自由(若8:32),我們也因此被稱為「雅威的貧窮人」。

由此,我們可見,個人的成長(也就是團體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常和天主的召喚和人的皈依連在一起。我們受造是為了讚美、崇敬和事奉天主(神操:23),這是我們的基本聖召;我們以痛改前非和重整生活來響應天主的號召,這就是皈依。這基本的皈依構成了成長過程中第一階段的起點,也是跟隨和效法耶穌基督,即第二階段的基礎。

8)忠誠和祈禱與位際的關係

如果個人和團體能夠懷著祈禱的精神,忠心地聽從天主的號召,切實地步上皈依的路程,人的潛能和天主的大能將被釋放出來。徹底的皈依開關新的交流通道,而心靈的門戶將給天主敞開,讓永生的活泉源源流入;團員間的交流因此也更加活躍而深入,逐漸走向完滿的互相授受。隨從天主的號召越爽快,越忠實,所領受的皈依之恩也越豐富,自我中心的態度將被肅清,取而代之的將是基督徒應有的相親相愛。

以啟示的真理、自由和愛作基礎的位際關係將使天主教的團體日益實現所嚮慕的合一理想。不過這個目標只有藉著同心合意的集體祈禱才能夠達到。

祈禱和忠誠可使我們發現建樹團體與權力鬥爭有天壤之別。在崇拜權力的現代世界中,天主教團體所採用的位際關係模式,絕不以權力作為基礎,而以創造、培養和聖化生命作為基本的目標。革新團體絕不是轉移權力,而應是徹底改革心靈。皈依是歸向復活的基督,是與祂合作,讓祂在聖神內,導誘我們真的成為天主的神聖子民。

9)合一的生活

團體的第一根石柱是合一。這一點雖然非常明顯,但是還是值得我們探討我們所嚮慕的是那一種合一,更值得我們祈求天主賜給我們所渴望的合一。合一可分內在的合一和外在的合一。天主教團體的合一包括內在和外在的雙重合一。內在的合一就是心靈的結合,而外在的合一則是有形的統一。

這雙重合一的基礎和典型是天主的奧蹟。天主是三位一體的天主;有三位的區分,但在豐盈洋溢的互愛中,結為一體。天主教團體也在互愛中結合為一。作為一個基督信徒,就是與三位一體的天主共融,並與有同一信仰的每一個人共融;同時致力把這兩種共融推向完滿的境界。由此,我們可以清楚見到,建樹天主教團體,主要是在促進合一。而這種合一並不只是制度和行政的統一,也不只是為了達到督導和治理的目的;它更是心靈的團結和共融的生活:因為真理、生命和愛的天主,在三位中結為一體,永遠分享不可言喻的共融生活。

10)合一生活的使徒幅度

合一的生活必然包括傳教的使命。因為團體以天主的奧蹟為基礎,團體的生活受到福音的引導,不能不致力於聖化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價值,以造就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種努力不但為了團體自身,也為了「近人j。在俗教友更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的團體活動應該與社會生活整合起來。

如果我們要成為世界的酵母(瑪13:33),我們必須認識我們自己,認識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認識我們所屬的教會;這樣,我們才能容易投入當前的生活環境,不致和現實脫節。今日,世界已成了一個「村落」,人人息息相關。我們雖然屬於某一個地區的天主教團體,但是我們的視線應該超越堂區、教區,甚至超越國界。要是有人問:「近人的界限在那裡?」正確的答案是:「沒有近人的界限。」

交流可以促成共融,認識能夠導向友誼,純正的靜觀必然點燃愛火。一個人一旦真的認識了自己,就受到催促,走出自我,接觸他人。如果我們開始接觸,即使最輕微的接觸,就有希望越過了性格、身份、文化的差異而接觸到人性的深處。這種接觸不但能夠使我們成長,也可以透露一部份天主的奧秘。這是一個可貴的經驗,它能夠塑造我們,不但塑造我們的心靈,也塑造我們的使命。

這裡,我們可以指出,天主教團體與社會行動團體或社會政治壓力團體有著很深的區別。如果知識、經驗、分享激勵我們去幫助他人,我們不可忘記,我們的幫助必需是愛的行動,就是幫助個人或團體,依照福音的精神,妥善地發展成長:其他形式的幫助其實只是變相的統治而已。

天主教團體的成員應該負起締造和平的使命。這使命包括把那些相反仁愛和敵對福音的制度和結構,從社會生活中掃除出去。為達成這使命,我們自己必須把團結合一的意識活躍起來,尤其要和不同種族、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性別,不同社會身份的人度團結合一的生活。我們通過這合一的生活,使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恢復真正的和諧。

依納爵要求舉行神操的人,在一開始要有慷慨的心胸(神操:5)。在團體成長的過程中,慷慨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給的時候要慷慨,受的時候也要慷慨。所謂受,也包括接納他人,例如:殷勤款待賓客,尊重他人的想法和做法,絕不勉強他人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慷慨原是基督奧體的特色(羅l2;格前l2)。

11)自由的聖地

天主教團體是自由的聖地。自由是聖神的恩賜,而聖神如同風,不知從那裡來,又往那裡吹(若3:8)。這由福音所許給我們的自由,以及在耶穌身上所顯示的自由,深入團體的內部生活,影響團體的對外活動,在團體發展和成長的過程中,是一個基本的因素。如果我們心靈的自由不能發展成熟,或不能助長他人的心靈自由,建樹團體的工作是注定要失敗的。

天主教會所有促進他人自由的活動均發自本身內在的自由精神。在依納爵傳統的團體中,這心靈的自由同時是個人受自天主的恩賜,和通過神操經驗,心靈生活成長的果實。其他的靈修傳統各有自己的方法,培養心靈的自由,但是都需要通過認真的祈禱和自我反省。

很不容易給自由下一個定義,因為每一個人對自由的體驗不完全相同。但是為天主教的團體來說,所有自由的定義,都必須以基督為基礎,因為世界是由基督所解救的。基督徒最基本的經驗是天主愛這個世界:天主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若3:l6)。愛是耶穌救世使命的原動力,也是救世工程的第一個特徵。

我感到天主愛我:天主愛我為了我的利益;天主所愛的我,就是祂眼中所見到的我:一個被寬恕的罪人,一個受寵愛的罪人;天主愛我,實事求是:我的過犯和短缺,祂並不置若罔聞,但祂懷抱了我,寬恕了我,又召選了我。我們可以說,這個經驗的核心就是自由。

福音所標榜的自由還有一個面貌,就是耐心。高文伯神父(Fr.Ko1venbach)在一次論及聖母的談話中,淋漓盡致地發揮了這一點,並指出聖母是傑出的模範(見神思第一期第40頁)。培養個人的心靈自由和獲致團體的行動自由是一個崎嘔而辛苦的過程,因此,成長中的自由常帶著耐心的面貌。但是,耐心絕不是一種望洋興嘆的消極態度。我們都不是這個世界的救星,然而我們卻擁有一位救主。我們有責任使別人也認識祂,擁有祂。我們並沒有解決難題的現成辦法,可是我們能夠伸出援手。在若干程度的自由中,我們邀請大家也獻出自我,作為復活的基督解救和再造世界的工具。

在良好的培育下,不論個人或團體,以信任和坦誠的態度,樂與他人接觸,這是自由的另一個面貌。在這方面,表現自由的具體方式包括:平心靜氣地接納他人,安然泰然地受人接納;慷慨坦誠地給人分享我們的所有。例如:啟示的真理,聖神的恩寵,受自基督的使命;消除戒備和成見,加強溝通,促進修和,邁向心心相印的境界。

這種自由的意識應越過團體自身的界限,伸展到團體以外的人士。我們在體嘗了自由的美味之後,自應在軍神的引導下,致力於幫助他人也發現享有福音自由的喜樂。我們現享有實現自我的自由,自然應該給他人自由,讓他們自動自發地實現自我。

最後,依照依納爵以及其他靈修大師的共同經驗,基督徒的自由從來不是純人性、純社會性的自由,而是偕同貧窮的基督,甘為貧窮人的自由(神操:167);它的特色包括:徹底地割除貪慾,完全地奉獻自己,慷慨地服務而不計較酬報。

12)同貧窮的耶穌度貧窮的生活

貧窮一般指沒有財富,在福音裡更指沒有牽掛,是心靈自由的一種境界。人的所有,除財富之外,尚有許多別的東西。實踐福音貧窮的人,不但甘願放棄財富,更割除所有足以損害心靈自由的牽掛。就團體生活來說,貧窮的人能夠超越所有團結合一的障礙。主要的障礙有:各種成見,例如;性別的成見,身份的成見,種族的成見,文化的成見等;個人主義,例如:自滿自足,陶醉在自我的樂園裡;防衛主義,例如:虛偽的面具,自衛的態度,不擇手段的競爭,誇張的炫耀;集團主義,例如:東西陣容,南北集團,還有所謂的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真正貧窮的人是自由的人:他能夠突破所有的藩籬,與所有的人度心靈合一的團體生活。

貧窮具有解放的力量,能夠把人從焦急憂慮中釋放出來。因此,貧窮的人心胸開朗,和易近人,必然是個出色的傳教士。貧窮人的心智銳利,能直透事物的要點,尤其容易掌握天主奧蹟的精髓,例如:他感到自己獲得天主的寬恕,握蒙天主的恩寵,受到天主的垂愛;他又感到天主使一切協助那些蒙召的人獲得益處;因此,他了解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是天主賜給他的一件禮物。由此可見,我們每一個人是息息相關的。這個事實應該督促我們要和平共處,就是我們為人做事不可一意孤行,而應互相關懷,彼此接納。但是,為做到這一點,至少需有若干程度的貧窮精神。

結論:團體與逾越奧蹟

每次天主有話傳給先知,都是為了整個以色列民族。我們會強調天主教的團體有傳教的使命;這使命也包括先知的任務。團體的功用不單是為了撫慰和支持它的團員,也是為了向所有的人代天主發言。耶穌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就可以認出我們是祂的門徒(若l3:35)。如果一個團體不走向他人,邀請他人,影響他人,盡先知的任務,為福音服務,它就必須反省自己,看看是否只是一群烏合之眾。

天主教團體不只聆聽聖言以與他人分享,它要領受耶穌的聖體,為了使自己真的成為基督的奧體。它領受了生命之糧,為使那些因缺乏信、望、愛而頻於死亡的人起死回生。

為宣報福音的喜訊,第一個不可少的條件是知恩感激的情懷。這情懷是彌撒聖祭的重要因素。因此,為執行傳教的使命和善盡先知的任務,天主教團體必須是一個以聖體為中心的感恩團體。聖體許下了永生,天主教團體就把它分施給世人。於是可以說,天主教團體是天主的恩許,它以無私的博愛和心靈的合一,彌補由罪惡引起的分裂,恢復和諧的生活。而天主教團體成長的進度,恰與達成這任務的程度成正比。

感恩祭由懺悔禮儀開始:我們承認自己的無能,呼求天主的救援。在感恩祭中,我們也宣告主的死亡直到祂的再次來臨。感恩和先知的團體必然具有受苦的特色,就是它樂意走上十字架的道路,為能分享復活的光榮。在天主教團體裡,忍苦愛辱絕不是消極的行為,更不是衰退萎縮的現象:它常是一逾越的過程。

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述,聖母唱出讚美天主的聖曲,不是在接受天使報喜的時候,而是在她從斗室中出來,前來服侍表姐依撒伯爾,並給她分享喜樂的時候。我們可以說,聖母是在了解天主的奧蹟到了一定深度的時候,才唱出讚主聖曲的。這裡,我們找到了喜樂的泉源。

聖母的經驗也是一般基督徒的經驗。向他人開放是辨別正統靈修的一個標記。基督徒邁向成全的途徑是開放的胸襟和慷慨的服務。基督徒也是福音宣報昋,天主的代言人;他在貧窮中逍遙自得,受苦辱時滿希望;總之一句:他是基督第二。


網頁製作及校對: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