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瑞雲 |

 

 

109
神學論集
(1996)p400-421
   

獨身教友職務的靈修生活


張瑞雲

 


前言:
一、何謂獨身教友?
有人戲謔獨身教友是;「一人賺錢一人花,一人流淚一人擦」。雖然生動地描繪出其獨自一人的寫照,然而這就是他全部生活的寫真嗎?不全然吧!
那麼究竟何謂獨身教友?它如同其它兩種生活方式:修會、婚姻生活一樣,是一種聖召,以愛答覆天主的召叫,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己。
這裡所指的獨身教友,與「單身教友」有所不同。單身的人尚未做選擇:而獨身者已做了自己的抉擇,以獨身的生活方式來表達愛情。
此種獨身生活,既非「修會」,也不同於今天教會承認的一些「在俗團體」的獨身生活。它是指在教會中以一個基督徒的身份度獨身生活的。他們之所以做了這樣的選擇,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為了基督。他們肯定自己在工作崗位上去愛很有意義,很有價值,並覺得這種生活方式更吸引他,更適合他的個性,使他自覺能幫忙自己在今天這樣的社會中深入地跟人來往,隨時隨地出現在需要他人跟前。因此,他肯定除非連自己的團體或婚姻生活也犧牲了,才能夠更自由,更機動性的去服務並奉獻自己,於是便選擇了獨身的生活方式。

二、獨身教友的職務:
就獨身教友職務而言,以「大陸守貞姑娘」為例。按穆啟蒙神父( Motte, Joseph ) 所著的《中國教友與傳教工作》(侯景文譯,台中:光啟,1981,再版)一書所記載:
「自福意傳入中國,有矢志守身的姑娘,不過她們在家中度日,不參加傳教的積極活動,如同默觀修女一樣,專務於祈禱補贖,因為時代的風俗﹐反對她們從事家庭以外的活動;但此後,亦有教導男女兒童們經言要理,這種習慣由四川開始逐漸傳播出來。」(130頁)
可是按張春申神父在 〈當代女性獨身生活的教會意義〉
(《教會與修會》,台中:光啟,1980) 這篇文章所說的:
「今天教會中,有些女性事實上她們是不在任何一個修會團體中;另一方面,她們度獨身生活﹔在各種不同的職業上她們說:我是基督徒,我這樣工作。這是作證性地建設教會。因此可說當代的獨身教友的職務,主要是肯定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去愛很有意義、價值,便這樣生活。」(267頁)

經驗分享:
基於以上引用張神父所說的當代獨身教友的觀點,因而獨身教大職務的靈修觀主要是著眼於工作崗位上的職務的靈修觀。
限於時間的關係,僅就下列三點予以分享﹕
一、工作崗位上的自我奉獻:
我是在輔大神學院圖書館工作,今年已邁入第二十三個年頭,快變成出土文物了。我自省是真正作了二十三年,還是戰戰兢兢作了第一年而後素餐屍位二十餘年呢?
度這種生活方式的人,主要是肯定在自己工作崗位上去愛,很有意義,很有價值,便這樣去生活。而我也出奇地從未厭倦這份工作,總有一股勁兒好像作它千篇也不厭倦。
在這教育機構中,耶穌會的成員確實給我很大的肯定與信任,不僅肯定我在此工作上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肯定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的意義。譬如:有人雖然不看好這種生活方式,也深怕我年華老去時沒有保障,可是見我在工作崗位上奉獻好似活得挺快活的,因此雖然不明白,但因接受我這個人,進而接受並尊重我的抉擇。正因為有這樣的肯定,叫我更珍惜,更盡心。
在此畢業的校友,有不少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彼此曾相互陪伴走了一程。那麼輔大的學生,絕大多數還在成長當中,我是他們的張姐,牽手走過他們的青澀期。
其實對工作崗位的肯定,為我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可分為三個成長期:

1.見山是山:
還記得剛到神學院時工作較少,總覺得拿人手短,有天突然祈禱說:天主請給我多點工作。誰知他不只給我魚,還給我魚苗:換了老板。他一來就更換所有中文宗教書籍的號碼,於是後患無窮,現在又要圖書館自動化。又比如:好幾次修理機器的快下班才匆匆趕來,或一些偶發事件,神父們因有團體生活必須離開,而我因是「單身哥 」沒人等我團體祈禱、或作飯之類的,更義不容辭地留下來處理。而就在斷地付出中愈來愈自我膨脹,像老媽子坐飛機抖起來了。
2.見山不是山:
自覺是打著燈籠千載難逢的人選,幸好開了小刀,才開眼界,本以為得了癌症,心想這一走,還得了!圖書館柱子不傾斜才怪呢!誰知,好死不死竟是良性瘤,結果回到工作單位,竟然一切依舊,彷彿有我沒有我,都無足輕重,天理何在?真是恨得牙癢癢的,才略懂「物換星移」的意義。
3.見山又是山:
如今,在這工作環境沈浸久了,看到那麼多的修道人,雖有其限度,但看到他們孜孜不倦的奉獻精神,耳濡目染下,不再自視過高,也不貶抑,把自己放在恰如其份的位置,願常懷超脫、喜樂、進取的態度去服務。
事實上,這種工作崗位上的自我奉獻,不僅在善盡職責時,清楚地知道是承行天主的旨意,答覆天主的召叫,也幫助我整個生命的成全上長進。    
這二十三年恰是生命的黃金時段,歷經生活方式的基本抉擇一體驗聖母的: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並學習聖母在每日的平凡生活中,日復一日地答覆「是」。但是這答覆「是」的品質,卻在面工作,一面付出之際,深深的體驗到「山窮水盡」。
因此,在看了十五年的書皮後,竟也想一探書皮內的究竟,毅然決然地請求全職半讀的進修神學。神學教育教導我不再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真理唯一,卻能有許多的詮釋、方法。在知識上如此,在做事、想法、做人、神修上彈性多了,願意盡量地對天主的旨意開放,不再尋找標準答案,以獲致安全感。
舉個實例:向來說黑不會是白的個性,在多年的磨煉、領悟中逐漸變得圓融又通人情。就如:過去會以為規矩定下來就是要遵守,有些會士明明知道參考書不可「外帶」,卻硬是偷渡出去。有天一位修女來指控我,為什麼好特准某某人借教授指定參考書,我說:「天地良心」。她說:「可是她口口聲聲說是妳親口應許的」。她真是吃了鐵錘硬了心,竟敢睜眼說瞎話。我真是火冒三丈,忌惡如仇,修道人還那麼…..。
可是見多了,就見怪不怪,不是我從惡如流,而是我明白了:「人的不自由」,而這也是我在生命過程中的體驗。何況規矩是了人的好處,如果可變通就變通,有規矩確實好辦事,但太執著規便扼殺了服務的本質。

二、天人關係:
有不少好朋友很關切地問:難道妳要一輩子「呆」在神學院圖書館嗎?
更有甚者:妳的兩位同學,一位是社圖主任;另位是文圖主任,難道妳不動心嗎﹖
其實依我死心塌地的個性,喜歡從一而終;但是如果是天主的旨意,我願意改變,因為多年的奉獻,教我明白事情的平凡與高超只是外表的記號,而我所追隨的不是別的,就是天主自己,我還要把持不捨什麼?唯有活在當下。不知各位有否聽過一則禪的公案,它很生動地表現當下的禪機:
「從前有位修行者在野地裡行走,突然發現身後跟隨一頭餓熊。他拔腿就跑,熊就在後頭猛追。修行者看到前面有一個斷崖,自知無路可逃,眼看熊已逼近,只好縱身跳。霎時,發現懸崖下卻是一隻猛虎。向他發出狂吼,他緊緊攀住懸崖的樹枝,慶幸自己沒有落在虎口時,竟發現所攀的枝頭,有一隻老鼠在啃咬它。這時上有餓熊,下有猛虎,所攀的樹枝又岌岌可危。就在這危機重重之際,他發現身邊的懸崖上長了許多頂好的野草莓,看了看它,伸出手摘了紅透的果實放入口中,對自己說﹕『嗯﹗真是自然的珍美之味!』」
這則公案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怎麼能在緊張的時刻,會有心情品嚐野草莓呢?這就是生活的智慧:活在當下。
我個人認為,一個基督徒如果認真地活現在的一刻,他就是承行了主旨,因為人的實際驗越大,越會發現生命充滿著不能立刻解決的問題,而且每一刻的責任及十字架都是掩蔽天主化工的影子;唯有以信德,藉著每分鐘的責任和痛苦在自己身上成就,不斷地向奧秘的天主及人生,投身、探究。
這種活在當下的智慧,確實需要與那位建立真實的關係,才能活在世上,而不桎梏於現世。
我們都知道:修會有服從願,當他們聽命時,無疑的是在承行天主的旨意。獨身者沒有長上的命令;為了辨別什麼更是天主的旨意以便機動性地去服務、去愛、去奉獻,我的經驗是需要有祈禱的精神,也就是逐漸學習自己的自由意志委順在天主的旨音內,隨時聆聽周圍的環境、人民、事物的啟示。
多年來每天醒來及領聖體時,常口頌心維的就是富商的:
「父!我把我自己完全交付在你的手中,請你隨意處置吧…......」。
當然,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職,就是作中悅天主的事。但事實上,常有例外,就如:正在上班時,來了朋友或學生,我是繼續工作呢?還是放下手邊的工作與他深談呢?
老板一直很客氣沒有表示強烈意見,正因為這樣,我更需要作一個明智的抉擇,這抉擇有時令我緊張。慢慢地找到出路:如果工作急迫對方稍候或改天;如果對方沒有緊急的事,可約他吃飯時,或下班後再談;如果對方是夜間部學生,你下班他上課,或來者有很迫切的需要就擱下手邊的工作,但往往例外又有些額外;況且與別人深談時,需要讓基督在我們中間帶領我們,因此祈禱精神是主要條件。
我意識到這種生活方式是「聖神的恩賜」,也就是說:是天主白白的恩賜,含有深奧不可測的宗教經驗。況且,沒有修會團體的要求,或家庭式的祈禱,就需要有自動自發的精神。否則不祈禱,也能夠失掉這種召叫。
要保有「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的精神,除非有意識地與所信仰的那位有真實的關係,才能成為奉獻生活愛的泉源:特別是聖體事。梵二《教會憲章》第十一節說:聖體聖事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泉源與高峰」。
在我每日所參與的感恩祭中,每當聽到:「你們大家拿去吃,這就是我的身體。你們大家拿去喝,這就是我的血。」時,真的體驗到當我吃祂的肉,飲祂的血時,就是認同這位生活的耶穌,敢死於自己,全然把自己交給天父,也交給眾人。
當然,把彌撒精神延續到我的日常生活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這幾年進修,白天上班,只有晚上才可念書,但是往往有人在晚上需要協助,因此,常勉勵自己只要功課不那麼急迫,優先選擇陪伴他人。過去住在宿舍時,晚上十點回去,還有人與你分享。我想既分享同一基督的身體,就不能對有需要的兄弟姐妹漠不關心。

三、人際關係
人間的悲哀之一是:相識滿天下,知心無一人。如果一輩子有三兩好友,你是有福的。
記憶猶新,有位輔大學生,有天急呼呼地衝進圖書館,問我可否上二樓,我不苟言笑應道:「妳不是神學院的學生,不可以上二樓。」她氣呼呼地走了,過了半晌像急驚風似地又捲了回來,帶著一付得勝的口吻:「我問過神父,他說可以。」 我啞口無言,僵在那兒。看她頭也不回地勇往直上,這種身體語言彷彿對我說:妳算那根蔥呀﹗真是氣絕。
當天,我整日悶悶不樂,苦思一番:想想我必須忠守在崗位上,可是….在這個世上最珍貴的受造物豈不是「人」嗎?就如安息日是為人,唉呀!這就對了!除非有彈性,否則在待人處世中,將本末倒置。再見她,自然地投以善意的微笑,她也投桃報李,我們成為莫逆之交。
其實,獨身者在工作崗位上去愛,有一件不容易視的事實,就是他愛的型態比較不是屬於生活型態的一種,通常是屬工作上的表達;換句話說,就是不像家庭或團體的成員,要一起共同生活,在生活中彼此相愛。
就拿神學院為例:它是一個流動的團體,每個人忙著上課下課,三年畢業又該走了,自然與人的關係不能這樣深的契合。那麼,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度一個喜悅、又通人情的獨身生活,就非要有真實的人際關係不可了。這樣不只在工作上奉獻自己,也要與在工作中遇到的人、服務的對象成為朋友;因此,服務已不是在作一份沒有生命的工作,而是有了一份真誠的愛。經多年的反省,要保持與人深交、並建立更深的真實關係,有一些心得:
1.自愛:
當你與人有親密的友誼時,人的限度就會凸顯,特別自我畫像不佳者,吃不了兜著走。
有回「將臨期」,在祈禱中漸漸明白在我內有一塊地方是封閉的。那兒天生沒有門,因此外面排排站一堆愛我的人、及大大小小的美好經驗,都無法進入這塊不毛之地。
當我意識到此時,我問自己到底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膏藥?多次祈禱,原來它就是我四個大時,被父母送給另一個家庭,雖然這個小女嬰好似什麼都不懂,但卻根深蒂固地認為她是被父母拋棄的。因此在我整個的生命過程,幾時與人的關係深入時,就會碰觸到此致命傷,我總不自覺地害怕會被遺棄,這叫我平白吃了不少的苦頭。
因此,我跟「厄瑪奴耳」小耶穌說:請你進來分嚐我的感受。說來奇怪,我的眼淚像泉湧一般自心靈深處溢出,心裡有聲音說;「即使你的父母拋棄妳,我也不會拋棄妳。」
心門頓時開了﹗數十年的包袱一夕之間被拋在九霄雲外了。體驗到我是天主的寶貝﹕不論我有沒有,我美不美,重要的是「我是」。
日復一日地,愈認識自己就不再急急尋找他人的肯定,便能突破許多心理上的困擾。真的,人要先愛自己,然後透過成長的學習才會適切地愛別人,才能與所服務的對象有了更深的際遇,因而真實的人際關係才會萌生。天主對此人就更容易顯示自己。
2.孤獨感:
現在老大不小了,常會有人問:妳會盡無伴某?其實在我上小學前,有段日子陪祖母住在鄉下,在那兒遙遠的地方才有一戶人家,因為週一到週五只有一老一小孤伶伶地,我玩我的家家酒,她忙她的果園,冬天五點就上床,只聽祖母一會兒打呼,一會兒跟我說話,小不點那睡得著,擺了一堆水果,一面聽外面像脫了臼的竹子歪歪叫,小腦袋瓜繪聲繪影的,牙都吃酸了,才昏昏卻睡,再醒來已日上三竿了。週六、日大大小小全回籠,好不熱鬧。因此從小就熟熟悉孤獨的滋味,及與人相處的快樂。
依外在的現象來看,獨身者只有一個人,沒有伴侶、子女,以及團體,比較會體驗到孤獨的經驗。但應該承認:連婚姻生活或修會團體生活也是一樣。
「孤獨感」是人性所不能避免的,而且是深植在自己心中﹔必須先肯定:沒有別人,自己還是可以活得很愉快。如果不明白這點,便會經常抱怨配偶、或修會團體的兄弟姐妹,跟他相處的時間不夠,談話太少,不關心,不體貼等等。
事實上,不是婚姻或獨身使人遠離孤獨,而是愛。如果能夠瞭解,孤獨能有自我封閉的危險,一旦自私封閉起來,能夠失掉奉獻的意義;可是孤獨也能是愛的開始,會使一個嚐過孤獨的人更敝開自己的心去擁抱,去愛他周圍的人如此,雖只獨自一人,但能說有最大的團體。而且孤獨的意識,提醒我們內在的空虛,使我們走出自我,走向生命的根源:天主自己。
3.惜福:
「知福始有福,惜福福滿盈」。人常容易看所沒有的,很難得珍惜已有的。
如在與人的關係中能惜福,心態上便會汲汲經營,而不會錙銖必較。退一步海闊天空,否則要消耗多少無謂的精力!自己有過一些深刻的人際關係後,方明白人要無怨無悔地愛很難,總會擔憂我愛的多,你付出的少,對方真的喜歡我嗎?常會不自覺地尋求證明,牽牽掛掛。可是也就是在這樣的學習中,意識到你所珍惜的,必需用空心的手捧著,像捧水一樣,一抓便化為烏有。原來愛沒有籌碼,只有付出、信任。
重要的是:要學習在為人處事上,留著較大的空間給自己,給對方,因為這樣最方便、最自在。這種「放下」是一種讓你作自己,讓對方作自己的自由。聖十字若望說:「不想佔有,無所不有。」中國人畫畫不是最在意留白嗎?留白天地寬,留白宇宙廣。如果現在無法超脫要忍耐,給自己時間,不要急於抽離痛苦,痛苦能幫助人成長、成熟,煉淨,能轉化為成長的契機。磨難生忍耐,忍耐生智慧,你的心會變堅韌,但不僵化。
當一個人願意愛,會坦誠地與對方交談、溝通,不會固執己意。真的唯有從「改變自己」起步,才能共尋求最佳的途徑。我覺得生活不要過份忙碌,不要把注意力膠著一點上,在世上沒有絕對的東西,生活要有情趣﹕「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4.基督:
但無可否認,當你與某些人有了更深的相遇時,需要讓基督參與這份友誼,才能夠保持內心的自由,因為「我們是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為彰顯那卓著的力量是屬於天立並非出於我們。」(格後四7 )
基督成為我與人關係的核心,眼睛的焦點非對方,而是共同注視同一方向──天主自己。因為當你與人相遇時,好像觸及愛的泉源;這愛的泉源超越了彼此愛的本身,因為這泉源即是天主自己。也正因為喜怒哀樂的人際關係全與基督共享,基督成為我生命中的最愛。

結語:
最後可以再問:獨身教友真的是:「一人賺錢一人花,一人流淚一人擦嗎?答案是…?」
能夠是:慷慨地與別人共享,使喜樂倍增,使痛苦減半;也能夠是:把持不捨,使喜樂減半,使痛苦倍增。正如同我們的救思史:「已經」、「尚未」。
我們都經驗到在「已經」和「尚未」之間有它的張力,因此我努力「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世界,而屬於天主」,希望能如同保祿所說的:「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格前九22);好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證性地建設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