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蕭擲吉 |

 

 

109
神學論集
(1996)p378-386
   

台灣義務使徒訓練的發展與展望


蕭擲吉

 


前言
教友的時代真的來臨了!瑪竇福音第十六章2~3節,耶穌說:「到了晚上,你們說:天色發紅,必要放晴,早上,天色又紅又黑,你們說:今日必有風雨﹔你們知道辨別天象,卻不能辨別時期的徵兆。」
義務使徒在台灣推廣己有十七年的經驗,曾訓練培育了不少教友在各本堂區從事服務的工作,我們剛才分享了楊讚姊妹寶貴的實務經驗,也體會到在教友職務,義務使徒所擔任的角色和對地方教會的貢獻,在發展過程中也難免碰觸到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再深入去探討。此次神學研習會的主題﹕教友職務,正是幫助我們做一番省思的好幾會。

壹、使徒工作是一分喜樂的職務
一、喜悅地答覆天主的召喚
1.有計劃地創造學習的機會,訓練工作幫助教友們自覺,發現自身的使命感、天主對他的特別召喚、個人的神恩等,在參與中發覺一教友的時代來臨了。
2.使徒工作是富挑戰性的,因此需多了解信仰(聖經)、教會的性質組織、善會團體、靈修、祈禱、禮儀、教友生活、教會與社會政經生活之關係,關注社會的現象與脈動,對時代的訊息作出恰當的反應。
善用所學並努力度見證的生活,在堂區或社會上按自己的神恩來作服事的工作。
二、觀念與態度
1.是「訓練」而不是講習或進修,不只是理論或知識上的增加,或僅停留在自我牧靈的階段,而是學習以簡單易懂、易學、易用的方法,著重在技巧的啟發,作理論與實務的配合。訓練不僅增長個人的信仰和靈修生活,對參與教會事務與教友的職務有更清楚的認識,在教友生活中充滿析的精神與動力。
2.參與訓練的目的,並不是只為接受主教的派遣,或成為教會內專職支薪的工作者,而是培育成為義務工作者,成為使徒,作葡萄園中有用的工人。
3.使徒的職務各有其不同的恩賜與範疇,讓每個人的恩賜能充分地在服務事工中實現,在團體內發揮其影響力,自己覺得勝任愉快且樂在其中,充分享受信仰和成為使徒的喜樂。
4.培育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發展方式,鼓勵教友在福傳的責任和使命感中樂意委身基督,成為神父、修女、傳道員們的同工與伙伴,因此應多作觀念上的溝通與突破,發掘教友中的人力資源,善用他們的恩賜。


貳、培育成為使徒
一、發掘地區性的需要
1.本堂主任及教友領裡深入地探討地區性的實際需求,研究適合當地需要的具體可行的訓練方案。
2.經宣導及共同的反省,讓更多的教友能充分地了解需求,激發參與的意願。
3.經驗顯示教區主教、本堂主任及本堂修女們,對訓練計劃的支持與鼓勵,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他們透過定期和學員交談、瞭解與關心,加深認識個別的和團體的神恩,作未來人力資源的調配,促進提昇訓練的效果。
二、課程內容
基本課程:
1.主要科目─聖經(新、舊約)、梵二文獻(教會憲章、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教友傳教法令、教會傳教工戶法令)、教會意識(教會本質、教會模式)、神恩、教友的召喚......等。
2.運用研究、宣講、團體分享、生活分享、視聽輔助器材表達聖經。
3.祈禱、洗禮、送聖體、禮儀(主日聖道禮儀、祝福婚姻、殯葬等)
4.信仰分享─講道、要理重點、堂區實務與實習、信仰見證、帶領慕道者。
特殊課程:(視地區性之需要選擇安排)
教友靈修、教友神學、講道法、要理講授法及實習、教會史、口才訓諫、基信團
個人福傳、聖樂教學、群體動力、領導訓練、神恩復興運動、視聽媒體(海報、文宣、表演、戲劇、器材)運用、電腦操作、青少年輔導、社會服務工作、探訪病人、善會團體(傳協會、聖母軍等)組織與發展、族群文化及地方傳統、家庭訪視、祈禱會、社會關懷….等。
三、訓練的方法
教學方式:
1.參加的對象均為成年教友,大部分都有自身的工作和家庭責任,多屬自願參加性質,為的是獲得信仰上的增長,不是為成為教義專家,因此訓練時間不宜太長,方法上要能活潑吸引人,同時要養成守時的習慣。
2.依學員之程度和當地需求,選擇合宜的課程和教學活動。訓練計劃亦可安排循環輪流的方式。
3.時間的安排通常在平日晚上,以每週一至二次、每次二小時為宜,或選擇性的作週末研討會或退省。依情況和環境之不同擬定一至三年的正式培育訓練課程。
教學法:
1.理論少實務多,著重觀念的理解和個人生活上的實踐運用,啟發學員即學即用、邊學邊做,強調實習以增加實務經驗。見證實例:《個人福傳》課程實習
《個人福傳》課程的主旨:是學習在生活接觸中把握機會傳福音,將信仰的基本教義,以直接的、簡單易懂的方法和人分享,帶領人打開心門,以祈禱與基督接觸的體驗。
分享一個個人的經驗:由高雄搭火車北上桃園參與此次研習會,在旅程中運用個人福傳方法,認識鄰座陌生的旅伴盧先生,一路暢談經驗:
展開交談的契機:充分把握天主給予的良機,藉祈禱求聖神在我們心中運作,主動地找機會問候,從交談中了解他的一些背景訊和談話的題材,一步步地引導。
做個人的見證:掌握談話的中心主題,適機地分享信仰生活烴驗(伯前三15,16a),如與子女的溝通、個人對宗教信仰的認知、對方在美國留學階段中接觸基督信仰的體驗….. ,以誠懇的態度和得體的慹應對,得到他的認同和回饋。
為他的需求祈禱﹕他在三月八日將通過電機工程博士論文考試,為他祝福也為他全家祈禱。
創造追蹤的機會﹔留下好印象與他交朋友,藉機交換名片和聯絡電話,送給他耶穌叩門福傳卡。
2.多著重分享個人的信仰生活體驗證、自己與基督和教會的關係。
3.課程內容是主題介紹,不是專題演講,因此要簡短、具體、富啟發性、導向生活、容易傳達也容易教導給別人、能活學活用。
4.多運用﹕
思考─反省─討論─分享的方式,啟發恩考反省、共同討論、團體分享。
腦力激盪:由講師發問題,學員個別或小組研究,報告心得,講師綜合。
運用基信團的方法:七步法、五步法、主題法等。
學員分組作專題研究報告及實習心得,由團體分享評估,提早學習的興趣和小組的成長。
其它:角色扮演、戲劇表演活動、海報、集體創作、遊戲中學習等方式。

三、反省與展望
一、善用人力資源
1.堂區內善於運用培育後的人才,按各人的恩賜,多給予機會和實務的參與。
2.使徒工作有一定的限度和領域,需要本堂主任和堂區工作者能信任他們,堂區教友傳教協進會多給予關心與實質上的協助,多肯定、少苛責,使之更於全力以赴。
3.提昇本堂傳道員之定位,賦予新的使命感,以輔導使徒們的靈修及福傳技巧,發展密切的合作關係,帶領他們成為堂區的福傳伙伴。
二、培育當地師資
1.由學員中擇優做進深的培育,以儲備為講師或輔導員,多給予實習和實務的參與,以增加其參與感。
2.本地人才的參與是綿延訓練成效較理想的作法,廣羅當地人才,增強地區的參與感,使能獨立、持續地推動訓練計劃,培育當地的師資人才。
3.為培育工作的永續發展,在訓練方法及技巧上,需要透過溝通、觀摩及經驗上的交流,使整體的訓練方向能保在一定的水平。
三、使徒工作需要團體旳支持
1.我們鼓勵使徒要歸屬於一個信仰團體,透過團體的祈禱支持,在團體中培育更成熟的信仰生活。
2.使徒團體需要透過靈活動培養更深刻的信仰內涵,定期聚會、交流或退省,分享經驗相互鼓勵支持。
3.定期的再培育,藉著研習不斷地自我成長和更新觀念,讓使徒工作能跟得上時代的需求,不斷地賦予新的價值觀和遠景。
4.成立教區性的「培育工作執行小組」,以團隊的力量對整體的培育方向及工作提供諮詢和服務。


肆、台灣使徒訓練記要
一、南投信義鄉地利村一訓練教友使徒的先聲
1959年台中瑪利諾會周重德神父,訓練七位布農籍教友義務從事傳教工作,領導教友團體,主持講道、祈禱、 探訪病人、主日聖道禮儀等。
1976年四月一日開始二年的訓練,每兩週一次二~三天的講道實習。
1976年三月結訓有9名派遣。
二、新竹教區─使徒訓練的奠基期
1977年五月,籌劃山地教友訓練,由汪德明神父負責。
1979年五月七日,竹東「山光義務使徒訓練班」成立,每月訓練一週。1981年六月廿一日由單主教在新竹派遣28名。
1983年三月新竹市辦平地訓練班,每週二小時三年循環課程持續進行中,1986~88年劉主教派遣102名。
:1979年在台北成立法「義務使徒訓練推廣中心由汪德明神父任中心主任,正式使用「義務使徒」名稱」。
三、南投霧社
1982年二月,南投縣仁愛鄉等地在彰化靜山,分國、日語班為期兩年訓練。1986年五月廿一日嘉義林主教派遣17名。
1987年十月三日台中王主教派遣29名。
四、花蓮教區
1981年九月八日,台東花東義務使徒訓練班,每月有四天為期兩年。1984年五月十五日單主教派遣38名。
1983年三月十六日花蓮阿美語使徒訓練。
1985年十月三日花蓮市使徒訓練。1986台東市辦閩南語使徒訓練28名被派遣。1989台東池上為布農、阿美族使徒訓練派道17名。
五、其他地區
1985~1989年分別有台北市仁愛天主堂、花東旅北同鄉、蘭雅、內湖、新北投、通化街天主堂、基隆市、朴子四湖、新店、桃園復興鄉青年使徒等地辦理中、短期訓練。
六、國外地區推廣
1.孟加拉、尼泊爾 2.日本山口縣 3.韓日朝聖團 4.馬來西亞 5.澳門 6.汶萊、新加坡 7.韓國亞洲主教團協會開會 8.新加坡 9.馬來西亞(東馬)。
高雄教區
1984年三月七日每週二小時以國、台語二年課程,1986在高雄市派遣30名。
1994年九月七日實施「平信徒培育計劃」由汪德明神父、蕭擲吉先生等負責推動,每期三~四個月、每週二小時,採循環教學。
1994年十月二日原任民使徒訓練為期三年,每期三個月每週二小時。特送聖體員培育1994年八月廿八日單主教在屏東佳平遣道28名。1995年五月廿一日在桃源梅山派遣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