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楊讚妹分享  劉佩容整理 |

 

 

109
神學論集
(1996)p409-410
   

一位義務使徒的心聲


 楊讚妹分享  劉佩容整理

 


楊讚妹姐妹是台東阿美族的原住民,是位傳教員,現在在台東也擔任義務使徒之職。這次分享不只是她個人的經驗,也是與其他幾位義務使徒溝通過後整理出的分享。
台東縣散聚著許多部落,居民大都是原住民,信仰以基督宗教(Christianity)為主。因此每個大部落,都可看到三個大教會,即天主教會、長老教會與真耶穌教會。基督教較先傳入,教徒較多,自始都有牧師或傳教員駐持。
反觀天主教會,起初也有許多神父或傳教員(Catechist) ,近來卻愈來愈少。目前台東有十六個堂區,十三位神父,其中六、 七位從事堂區牧靈工作,其他不是年紀大了,就是從事教育工作。因此,平均每個神父要負責二到五個堂區。例如﹕白冷會會長魏主安神父、台東副主教,兼管三個堂口,每個月輪流到各堂主持一次主日彌撒,除了婚配、殯葬外,平常不易看到神父。
在這種背景下,更需要有傳教員或義務使徒以便照顧教友。在台東每個部落至少有二位以上、多到九位義務使徒協助神父。

一、義務使徒的工作
(1) 初階段:神父人數漸少,教友無法每主日在自己本堂參與彌撒,若傳教員或義務使徒有分送聖體之職分,則教友們在沒有聖祭禮典時,亦可領受聖體。
(2) 現階段:義務使徒開始有陶成訓練後,人數愈來愈多。在教會缺乏本堂神父之際,義務使徒的工作由分送聖體之職,擴大到在彌撒中見證道理、在堂區帶基信團、去教友家拜訪病人、家庭,做牧靈協談工作等,必要時,主持婚配、殯葬禮儀。

二、作義務使徒的優點及缺點
義務使徒幫助堂區發展,的確貢獻很大,陶成也付出不少。可惜,有些神父不贊成他們在彌撒中分送聖體、見證道理或主持婚配、殯葬禮,因為感到不夠神聖。從某種角度來說,有些做法確實可以提出來反省與討論,例如﹕如何維護禮儀的聖事性﹖
此外,有的義務使徒不識字、無法自我進修,或個人的彈性不夠,無法跟著教會革新的步調前進,因此義務使徒的再陶成是必須,更應注意培育年輕人。同時,義務使徒更須加強自己的靈修、祈禱生活,因事主的作不只靠技巧,更奠基在個人與主,與人的關係上,以基督為榜樣、模範。
在台東,某些地方傳教員與義務使徒彼此衝突,感到合作不易,也不太會彼此溝通;有的義務使徒個人特質或修養,無法成為教友的榜樣,如彼此爭執、吃醋或扯後腿,甚至有的義務使徒自我膨脹,認為有了他們就不需要有傳教員了。

結語
縱然義務使徒有缺陷,但他們的存在是今日教會的必然趨勢,發展空間也很大。他們犧牲奉獻的精神無可厚非,又不計酬勞,在有需要他們的地方就出現。這些是教會應給予認可及鼓勵的地方,讓我們謝謝他們為天國所做的服務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