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
在依納爵靈修心術的整體中,祈禱亦為心神操練之一。心神操練是受控制的、先後有序的心神活動,受天主恩寵的啟發和指引,為理順生活,作出無偏離傾向的抉擇。因此,人走向抉擇途中以及心神戰鬥前後,祈禱的運用是必不可少的。
作為抉擇的操練看祈禱,祈禱不再表現為與天主結合的追求,而是一種戰鬥的鍛煉。祈禱的操練,突出操練者的努力,自控以求靈活。但是,祈禱的主要作用,不是敞開心門迎接惠然來臨的造物主天主嗎?主動權在天主的恩寵。當然心神的操練功夫並非不起作用:幫助作好心神準備,活動更自主而提高成效;但一朝努力成功,進入完滿愛德境界之時,理當超越準備階段而大膽跨出決定性的一步。此外,“操練”一詞,容易聯想為繁瑣的守則,刻板的步驟;這與聖神的自發性,豈非水火不相容嗎?
總的來說,心神操練的努力與聖神在我心中啟發的,向往在天大父的祈禱運動,究竟是阻礙?或是幫助?抑或是一致的?
我們的視野是祈禱在基督徒生活中佔有什麼地位?而基督徒的一生,常應作出地位的選擇或方向層次的選擇。那麼,
(1) 祈禱功夫具備的性質;
(2) 操練的發展和成果;
(3) 操練功夫的超越;
是必須探討和瞭解的。
I 祈禱操練的性質
1.心神操練
依納爵在《神操》書中,關心如何為心神經驗創造有利條件,而不著力專論祈禱。書中小注解比比皆是。注解雖小,但由此而敞開的境界極為宏偉,其中祈禱佔有的領域非常廣闊。
所謂“心神操練”,是指受控制的、按部就班的心神活動。心神活動本來就是恩寵的事業。誠然,天主常在人心靈內行動。這是出於天主的慈愛,並非人之功德,更非人之理當應得。但是通過恩寵,人有可能自行準備,自行調整:排除阻礙,激發心力,以配合天主的行動。
2.祈禱之“的”
“尋求”組成操練的準備階段。做準備工夫時,操練者要有必得之志,同時應謙虛地承認,操練的成功在天主。操練者的一切心願必須調整,務使與天主的心願一致,並與之合而為一。庶幾他的一生,可以沿著天主聖意的路線前進。“神操”看准此“的”而放“矢”。來自天主的受造之人,必須自願返回天主,才得到心靈的安寧。根據信德觀點,暫世旅途中,步步都是永恆生活的操練功夫。信德預備面見天主,望德定向,愛德是動力。可是操練工夫的終極是與天主相逢而相識。皈依天主之“的”,仍屬心神操練範圍。死亡起轉化作用:心神不再操練而可以盡情享受;信德已轉化為面見。
3.尋求的條件
首先,操練工夫必需日益深化進入內心。同時必須創造外界、內心諸條件,如物理、生理、心理、心神等。在這樣的情況下,祈禱功夫才能奮起而發展。
首要條件:內心生活必須精神集中、安寧、靜默。很顯然,必須避免同別人閒談。一開口,天南地北,喋喋不休,心就失去約束,導致思想散漫,心不在焉。可見迴避與世人交往非常重要。各種業務活動,社交活動,種種挂慮,暫時放下。排出招回,有利於思想的集中而把握之,一統于人生唯一之“的”—一侍奉造物主天主。
4.回避
操練者與親友隔離以擺脫俗世事務。具體地說,例如:他應離開原來的居室,遷往他處:盡可能生活在幽靜、不與外界接觸的環境中。能每天參與彌撒聖祭和晚禱而不受干擾。
回避的益處有三:
一、回避親友,擺脫雜務以侍奉讚頌我們的主天主,在至尊天主面前,自有其價值。因為事雖小,做到不易。
二、集中精力侍奉我們的造物主,專務心靈進步。在此條件下,使用人性固有的能力,更加自由自如,可以專心尋求渴望的目標。
我們的心靈離開世事世物越遠,與天主交往愈近愈親密;與天主交往愈親密愈頻繁,則所處狀態愈優越,更能接近天主至善之心的恩寵和恩惠。
5.祈禱前的準備
身與外界隔離,內心保持靜默,本來就是和常與我們同在的造物主相遇會晤。做全部神操者必需具備這一條件,每次祈禱決不可少。操練者本人宣審時度勢具體實現此要求,深知若欲滿渥至善天主的恩寵恩惠,除此之外,別無其他途徑。祈禱本身就是生活的操練。
祈禱時身體姿勢:
站立:離祈禱地點一兩步,站立,靜下來。以念主禱文的時間,舉心向上,集中意識,考慮我主天主怎樣注視我等等。然後,以行動表示尊敬天主之意或自我謙虛之心,俯身朝拜心靈面臨的上主天主。可以記起梅瑟在焚燒的荊棘前。
跪下,伏地:開始默觀,時而跪,時而俯伏在地,時而躺著面向天主,時而坐,時而立,常以尋求我之所欲為目標。有規定,有則可循,但有自由活動的寬闊餘地。
眼目:要控制眼目,目之所至心之所在。開雙目或凝視一點,說明內心的自控,思想集中。舉目向上,亦即舉心向上,肉軀與心靈同步。
呼吸:生理的呼吸活動,亦得以利用於祈禱的節奏。心靈面對天主之愛,天主之神,一呼一吸的節奏:吸自天主之愛,呼予我的心靈,從而回歸天主。
外界條件:自然界季節的變換,氣候的陰晴,或陽光普照,或陰雨連綿,凡能影響祈禱環境及身體心靈的,都應加以注意。
上述數點都能為祈禱功夫的進行提供幫助,或設置障礙,我們宜操主動權,或利用,或防範。最好能化不利為有利。
6.內心世界
身體的寧靜配合想像的沈寂安定,與此無關的種種形象,無門可入。過去的回憶,未來的憧憬,一概平息。化消極為積極,化阻礙為方法:利用想像力深入福音情景,登上福音舞臺,使成為福音人物中的一員。對操練者來說,默觀默想不再是旁觀客觀。在救恩演劇中,人人都是演員。《神操》中的想像並非虛構,而是每人對各自的角色取得清醒的意識,實為祈禱本質上的組成要素。福音情節逐漸為心靈所吸收而化為己有。操練者登上救恩舞臺。同上主天主進行對話:同演天人之劇。
此時,心靈各官能處於平靜、安寧的狀態中,祈禱活動靜悄悄地進行著。
7.祈禱與閱讀
祈禱不是閱讀,但閱讀為祈禱的輔佐活動。閱讀簡短而緩慢,讀一段聖詠,咀嚼消化之成為我之喜怒哀樂,品嘗天主的美善慈愛,激發我心之向往。祈禱也不是思索,搜集觀點,進行分析綜合,排列組成啟承轉合的有機系統。要向聖母瑪利亞學習:她把看到的、聽到的、親身體驗到的,常常牢記在心頭再三回味。川流不息地把過去的回憶,放在目前的意識中,提前品嘗所向往的幸福。濃化流逝的現在,以時間仿效永恆,外界內心,時時事事都沈浸在與天主相偕的濃縮時間中,天上?!人間”
8.祈禱活動
祈禱如小溪流水幽靜平穩。在祈禱領域內自律要嚴。學術思考和情緒激發等活動,都屬外向性質,滿足求知欲和佔有欲。祈禱與之相反,內心化而統一化。觀念稀少,情緒單純,心靈安于寧靜中,欲言無語,思想活動亦凝結,此刻正是與心靈之天主交談之時。有此經驗,外來因素如宣講等,不但無益且妨礙祈而真情的流露。
由是觀之,靜默功夫並非官能的靜止,而是準備創造心靈的虛位,以迎接天主恩寵的來臨,讓心靈之真主行動其中。通過發生在心靈的影響,我們能觀察天主行動的蹤跡。
9.心靈活動
聖依納爵受當時學術思潮的薰陶,分析人心的官能為記憶、悟力和意志。所謂意志,現在大多數人會聯想到“志在四方”之志,“雄心壯志”之志。而在依納爵時代前後的文化背景中,“意志”指愛心之力,愛的發放,是外向利人,不是內向自利的。現在語言可以“心”代之,正好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萃;“身”指有位元格的存在實體,“心”指身之主。發揮在祈禱中的意志,使祈禱洋溢著舒暢的神情,天主的恩澤源源而入。天主的聖神亦傾注我心,使我心成聖子耶穌之心,而上愛天父下愛眾兄弟。
“心操”或“心神操練”指各種方式反省各自的道德意識、默想、默觀、口禱、心禱等任何心神活動。誠以散步、行走、奔跑同屬於體操。同樣,以各種方式準備和調整心靈的活動,都稱謂“心操”或“心神操練”。其結果,在各自身上排除偏向的依戀之情,而後尋求並獲悉天主的聖意,以處理各自的生活;保持心靈的康泰。但“操練”在聖經用語兼作考驗、困苦解。心神活動本身也含死而復活的奧跡,致虛自下而高舉上升的逾越。
Ⅱ 操練功夫的發展和成果
1.操練功夫的發展
動員操練者整體的能力以實現神操旅程,是依納爵的戰略思想。心靈的官能在人身體創造的條件下,尤其要發揮作用,協助深化每次默想的主題。記憶喚醒過去的故事,重現在我心目前,悟力環視事實的各方面及層面,以信德之光,照射之而突出其意義。意志就抓住意義,再三回味,讓主題提供的消息滲透我心,並化基督之心為我心。祈禱的操練,發展至意志層中,聖神不間斷地傾注我心,達到祈禱的高峰。人心之門既已敞開,聖神便可進入自由活動。天主之言乃鋒利之劍,插入靈魂與神魂之間,辨別人心感覺與思念,實行淨化聖化工程。一切偏離正道的傾向,受聖神愛火之焚燒,清掃心靈殿宇,天主的恩寵才有虛位可入。記憶、悟力、意志,無時不在恩寵的協助下活動:懷著愛德記念基督的聖死,以信德傳報基督復活的好消息,接受望德的指引,期待基督的再來臨。
2.操練功夫的收穫
(一)是自我認識
祈禱之人逐漸發現他自己的為人之道及靈修生活之姿態。內心冒出的欲望重復出現,往往反映心靈深處的暗礁。考慮到操練者的想像力,悟力和嗜好,在每次操練的檢查中,突出哪種祈禱方式對他有效;他傾向于修練哪種德行;最容易碰到的是哪幾種誘惑。
聖依納爵的堅定信念是:人對自我沒有直接的認識。內心情景無法觀察:只有行為才能反應心境,所謂聽其言,觀其行,而推知其心。存在是本,繼之者行也;行反映存在,同時也反映存在行動的主體—一各人的自我。行為是鏡子,各人從中看到“我”的真面目;以此為對照,可以審核我人想像中的自我,是否與事實上的自我彼此相符。但必須避免水仙臨池的自我欣賞。
自我認識要求把認識到的自我和天主心中的“我”作對照,差異有多大。自我認識要求長時期的鍛煉,認真的觀察檢查,嚴格的核對,謙虛而持之以恆。自我認識說明鍛煉功夫的成熟,同時又是天主恩寵的成果。認識自己的脆弱和天主德能的強大。心靈的潛能,受聖神的甘露滋潤,加上我人的耕耘灌溉;各方面播下的種子,必然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二)是認識天主
從天主的行動得以認識天主。觀察天地萬物,得知天主的存在和美善,永恆的大能和神性。操練功夫引領我們深入內心世界,從我尋求天主欲同他相逢會晤的願望中得知,我的願望實際上是天主在我心中召喚。我的向往也就是天主的吸引,吸引我回應那高於我心靈最高處,深于我心靈最深處的天主,我只是順水推舟而已。他不但召喚我從不存在到存在,也召喚我返回天主身邊去。這就是心靈的得救,心靈的康泰,亦即心靈的真福。天主造我也召我回歸,同他相逢會晤。默觀任何奧跡,我們可以覺察到,天主已先在內心啟發我尋求她。把各奧跡牢記在心,再三回味,變化各種祈禱方式,我能發現天主在等待我作出反應;而她對我的祈求的允應,實際上組成絀向我提出更具體的更高層次的號召。從深化的祈禱中,我求的正是天主的聖意,而天主向我提出的要求,正是我內心的向往。《神操》要我獲得的經驗,就是我的自由意志和天主的自由意志相逢,我的愛和天主的愛相合。同天主打交道,予即取,取即予,也就是同天主相互交流交換。
心神操練是實驗,心神領域實驗的結果是自我認識和對天主的認識;從中推出天主與我人交往的規律。實驗必須按照天主待人之道進行待人的規律。認識天主的待人之道以及由此而擬定尋求天主之道,《神操》內容莫非天主教傳統經典教導。但是培育人的意志在處世立身常按照天主待人之道(規律),這就是聖依納爵的靈修心術。
3.認識行動的天主
依納爵的心神活動辨別法,可以和Claude Bernard的科學實驗方法對照。領域不同,層面相異,但思路一致。追溯到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思想方法,任何操練的目的,在於“尋求和找到天主的聖意”。就是說,操練的重點首先要求我們認識行動的天主,不僅僅只限於讓我們瞻仰的天主。
操練功夫導致我們徹底的跟隨天主,徹底的自我遺忘:我的自由意志由天主自由支配,讓天主在我內心發揮他的行動。沒有自我遺忘,徒出自我圈子而沖向天主,說明沒有徹底認識天主。人的“官能”全部接受動員而祈禱,並非使用什麼法術以影響天主,做我要她做的事。祈禱在於發現早已在我內心行動的天主,她的意向指向何處何方;在於奉獻我們的官能,讓天主據我們為她之所有,以發揮和行動的作用。久而久之,操練功夫熟練,人與天主共呼吸,意識之流,清澈見底,只見天主的愛成為我心之主。我祈禱的力量來自天主的恩寵又回歸於天主的愛,三司五官一片寧靜,徹底與天主合而為一。耶穌聖心的諸意願,推動著我在別人身上侍奉神的使徒活動。
Ⅲ 操練功夫的熟練過程
1.心靈的飽飫
求則獲,獲得所求的感受是愉快,依納爵稱之為“飽飫”。心靈的飽飫,不在於學識的淵博,而在於體驗和回味天上的事物。研讀《神操》提出有關祈禱的細微規章時,切勿忘記這條金科玉律。神操之于心靈,猶如練功之於肉體;常應在鍛煉中平衡緊張與放鬆。緊張與放鬆之取捨,各有其時。應放鬆而緊張,則祈禱可能成為負擔,操練就困難,心靈受困,雖百般奮鬥,亦難迸發祈禱的真情實意。天主卻只等我們開門,他的聖愛立即蜂擁而至。規章細則,也不宜置之不顧,人應盡其力之所能。各盡所能,當然要遵循途徑。這正是依納爵本人行之有效而傳授的心術。
聖人所謂“飽飫”的體驗,就是默示錄描繪的常在叩人心扉的基督。祈禱操練,教人學會細心靜聽叩門之聲,學會迅速作出反應,立刻穩步向前,開門迎接心愛之主與我同席促膝長談。可是我人在天主恩寵推動下的全部努力,都指向與主親密相敘的情操。耕耘播種,施肥灌溉,無非在於準備我心之土壤,在聖神之光照射下,結出愛德的果實:“傾注我心的天主之愛”(羅五5)。內心感受回味天上事物,對基督有親切的認識。這認識指聖神啟發的意識,由是而產生的愉快、平安、定心、興奮,欲與基督形影相隨合而為一,體驗到內心的飽飲。天主既已佔領了我的心,在我心中神傾注了三一模式的愛德。此情此景,如久旱之逢甘露,正是心靈所仰望、等待和歡迎的。我們祈禱的奮起及方向,應當指望有此情景:時機一到,就投入經驗中。祈禱而不引領到達此情景,不可謂之成功的祈禱,開不了花也結不了果。感受天主,品嘗天主的事物,祈禱功夫以此為目標;祈禱而不安息於主,祈禱功夫就偏離了方向。
2.接受聖神的導航
賈雅第Gagliadi的《神操詮釋》有一段話,值得我們再三思考:
“只要主的恩寵波及我們,我們就應當安息於此,其
他事物不必再去顧慮。預備的默想題材尚有許多待我們開
發嗎?天主的光照不落實在題材範圍內嗎?聖神的推動引
起我的感情偏離題材軌道嗎?諸如此類,均不必存在心
頭。相反,如果一定要堅持我們的程式,不顧聖神的推動
的方向,另外遵循自選的途徑,這就等於以人為的方式強
加於天主,不接受天主的領導,反而企圖領導夭主。祈禱
的禍根莫大於此。
誡然,祈禱功夫旨在同天主合而為一;但這全部從屬
於天主,隨他喜愛如何安排:我人只是接受天主的安排,
服膺而皈依;為天主的來臨我心,鋪平道路,讓天主自由
決定採取與我交往的方式方法,一如聖依納爵所規定的那
樣?252,254?。
倘若祈禱並不導引我們接受天主的活動,我們就應遵
照既定的計劃,按部就班進行操練。不過作好思想準備,
一朝心靈感受天主活動的引導,人的路就應讓位於天主之
道:心靈常宜以孺子可教的心態,接受天主的塑造,切勿
僵化”。
祈禱的病毒就是“得意”而不肯“忘形”,果熟而尚在耕耘;天主已倚門而立,心扉仍緊閉不開。事實上,無為而強欲為,非常吃力。我們本能地感覺到,讓位於天主的行動,自處於無為的狀態,停止心靈的官能活動,要求更加嚴格的自律克己,心靈控制官能的活動,這才是祈禱功夫在前進路上跨出了第一步。
我們一定要運用心神活動,才能向往天主,舍此別無他法。可是祈禱本身告訴我們一端重要道理:我們從不存在到存在,果然是天主的創造,但對我們來說,是無功而得的恩惠,說明天主的樂善好施;回歸天主,既是我們生存的終向;為人的職責,又是我們內心的向往—一天主造人,欲人向往而安息於她懷中,在此之前,我們常在煩惱中。究其根源,固然因我們在世尚未到達所向往之目的,未得安息;然而我們的向往活動,冥冥中證明造我們的天主常在召喚我,回歸到她的身邊去。
祈禱功夫開始之初,我們意識中呈現我心似饑如渴的向往。隨著祈禱功夫的深化,層層顯露深於我心最深處的造物主常在吸引我。抵抗天主的吸引是痛苦的;我們卻不明白,“抵抗”與人內心的向往是背道而馳的。心靈告別暫世時刻,倘若不克服“抵抗”天主的情緒,理順一切情緒的方向以納入天主召喚的軌道,那麼上面天主的吸引,內心生而有之的向往,受到自由意志的“抗拒”立刻永恆化:永恆的矛盾可以說成是天主的懲罰。實際上,人自行“抉擇”的矛盾,通常有“失苦”之稱:自由意志違背人心固有的向往。往而不願達;永久徘徊於往而不願往之間。
祈禱的起點和終點,以及聯繫兩點的方式途徑都操在天主手中。常自主肇又賴主訖,從“肇”到“訖”,我們所採取的主動,實際上是聽任聖神的運籌。我們要懷著信賴之心自控,讓聖神把握我們意志的舵,靈修學所謂克己致死的功夫,主耶穌自我致虛的功能實現於我身。是至高的積極的行動。高山仰止:深知我們無力攀登而心向往之。天父伸出仁慈的手,祈禱的著力點是伸出我們的手,緊緊抓住慈父的手,倒在慈父懷中,安心享受父子深情之甘飴。我們要求什麼恩惠,讓聖神以不可言喻的呻吟歎息代我表達,我們只求慈父的旨意實現在我身上:她通過我們而行動。
3.自我轉讓
祈禱旅途必然會有晦暗似長夜的階段,以淨化心身的活動機制,放棄我們的主權;而“放棄”本身又仍然屬於我們的主權。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內向傾斜,而獨立於天主面前,卻同時又在祈求神,向往她。煩惱就在這裡。聖保祿、聖奧斯定的描述可以借用作為參考。祈禱途上的前進必須重演以色列民族盤旋西奈半島的旅程:接受天主的教育,讓她徹底淨煉我們的內心。在我們內心深處,已經面臨乾涸無水而龜裂,乏味、反感、恐懼……整夜撒網,無所收穫。在此情況下,唯有聽從主在岸上的指揮,把網撒下她所指定的方位,才能滿載而歸。如此,祈禱功夫的頂峰亦已在望。
納達神父的自我轉讓論,闡明我們祈禱功夫的進步。其過程由三線發展,即:
436
觀念的統一;
情操的穩定;
意象的昇華。
4.觀念的統一
首先要控制好奇心或急躁的顧慮。觀念切勿太多。默觀福音的一幕情景,默想一節聖詠,觀察內容的豐富,回味反思,吸收不盡。舉個例子:聖誕。嬰孩耶穌就在面前—一他是誰?降來世上做什麼?用什麼方法完成救世事業?入世之初他作出的奉獻等等。可以想想他的貧窮,他的服從,他的獻身精神。思考內容狹小,思想容易集中:進步也快。在此場合,觀察面仍然很多,徘徊其中,于心靈無益。進程達到一定階段,必須集中:停留在一端,放棄其他方面,以免紛擾;“分心”機會要減少。縱然不分心,亦只旋於思想推敲方面:心靈得不到滋養,徒勞無益。智力受聖神之光的照射裡冒自心靈但不屬於心靈之光……分析所觀察到的內容,理出單純獨一的思想,從中汲取完美濃純的韻味,養料滲入心靈整體。在天主的指示下,智力集一:無限廣闊的天地,呈現在他的視野內。下次默想再行品嘗,則淋漓盡致另是一番韻味。
5.情操的穩定
瞻仰著聖誕奧跡,我心感受震動極大,極願師法降生的天主聖子。它降來人間,無非為了承行天父之旨意:聽命、服從。我心的震動轉為快樂、平安。安定。師法小耶穌的欲望,聽命帶來的安全感,因為聽命就是自我交付于天父:在天父手中我尚畏懼何人、何事?當然,聖神結出的果實依然豐富多彩;令人目眩。但安靜下來,聖神將為你理順一切,進行簡約,最後突出一點。這是聖神為你作出的篩選,也就是神提示的信號,指出的方向,與你同行的路線。
由此,情緒漸趨隱退。在柔和的氣氛中,讓位於渾然的臨在。面對愛的嚴格要求,心靈仍能保持和善鎮靜。心靈前進越穩定,情緒越簡化,並化為力量敞開心門,迎進聖神和煦的陽光,助長播下的聖言。至此心靈仍須努力,提高警惕,勿讓外來勢力擾亂內在的和諧,使目光盯住唯一的目標。
所有一切情緒,最後在讚揚聲中統一而安寧。聖依納爵提示喊出“增長中的愛之讚歎聲”,知恩報德之意,亦即以得自萬有真原的天主,歸還恩寵之源泉的救主。總之,凡操練者的所有努力,祈禱前後的一切準備、佈置,無不以激發種種情緒為目的。各種不同的情緒,無論激發的或自發的,最後歸結於讚歎:豐厚的恩澤,令我望洋興歎,仰望高山心向往之。從而自行奉獻於天主具體的旨意。主禱文:“我們的天父……”脫口而出,“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瞻仰天主的奧跡,化奧跡為我之所有,反諸心可以摘取聖神結出的心神果實而品嘗之,並再三回味之。
6.意象的昇華
祈禱操練前進途徑的第三線。前面已經說過,祈禱必須控制想像力;消極方面,免得這想像力猶如脫續之馬,四處亂竄。主要還是讓人整體的一切活動,異途同歸,都進入祈禱流向中。使用的方法:採取福音經一段完整的形象,或者詳細的情節之一的形象,以安定想像;默觀者可以設身處地投入其間,讓救恩史在他身上繼續進行。
想像力抓住整個情景,全面的活動,端詳各人物的動作。視覺、觸覺、聽覺各盡其職,協助活化情景,我也就成為救恩史舞臺上的一員。形象化為意象,意象創造氣氛:天主、人、物渾然一體。不覺時間的流逝。當然默觀並非幻想:還原到歷史情節完全是 虛構,于心靈無益且有害。想像力的全面動員,目的在於昇華,由本性上升到心神境界,推動心神官能,心靈在信德之光的指引下,得天主恩寵之助,接觸到瞻仰內容的心神現實境界。
聖依納爵繼承歷史悠久的傳授,認為心神操練中完全可以“借”肉體感官,“用”于瞻仰心神現實。以象徵手法,移動肉軀感覺盤旋上升心神層面,品嘗天主的仁慈、溫柔,接觸到耶穌的天主性體,觀察、聆聽福音人物的動作和談吐,口親耶穌所在之地。事實上,這一切意味著祈禱操練要求動員人的整體—一肉軀和心靈;肉軀的感官和心靈的活動,進入同天主交往的活動中,操練來自天主,指向天主的信、望、愛三德。
於是想像力的活動簡單化,意象逐漸導致所謂“臨在感”—一認識的最高模式。心禱成為參與,使你生活在瞻仰的奧跡內,摘取奧跡為你提供的果實。思維活動漸趨直觀,既然隱而不見,無需推理的勞累,心靈在奧跡中對越臨在的天主,相逢會晤,此時無聲勝有聲。心靈所有官能各得其所,聖神的傾注順流而下。一片寧靜、和諧。
7.簡化的祈禱
一旦操練成熟,柔和而又健全;各種能力,渾然一體。知行合於愛,以回應聖神臨在的召喚。心不外放,自我統一;無論高處深處,天主皆與我合而為一。單純一瞥的祈禱,持久而無需再三重復,或許活動也靜止,至少活動在意識領域內消逝,心靈停留在對天主的凝視和皈依中。
其實心靈常在活動。只是鍛煉功夫不費力了。也許不需要努力。心靈享受的自由自在,靈活的活動,並非努力的成果,而是天主聖神的恩賜,導致祈禱人全副心神集中於內心,全盤托出交於他的造物主天主。此時祈禱人的感受只是:“我屬於我的造物主天主,我的天主屬於我”。
心靈在祈禱中,心門敞開,天主的恩寵如海似潮滾滾而來。心靈與天主相知相識,親熱而又確切,心靈仍在信德領域內,但望德所向近在咫尺,愛德之火焚而不燒。信、望、愛之德行,瀕臨無聲無息之境,組成心靈的奮起,直向天主飛去。
8.祈禱的成功
祈禱過程中心靈的進步,說明祈禱的成功;這是天主的恩寵和人的努力,相輔相成,天人協作而結出的果實。祈禱之初,心靈彙集、收斂一切官能的力量。初步操練功夫到了一定的熟練程度,祈禱的心靈便可以扶搖直上。當然並不否定當初採取的姿態。當開始努力於祈禱的操練時,天主的恩寵已經臨在,正待逐漸施展他的威能:祈禱自始至終是天人合作的成果。天、人兩方面的結合,猶如人的肉軀與心靈的結合,二者不可或缺其一;這一端極為重要,事關本質。非然者,人亦不成其為人,祈禱也不成為祈禱。因此,聖依納爵傳授的心術,要求我們面對祈禱功夫當取的態度,必需理解明白。
成功的祈禱並不意味我們官能力量可以停止活動。天主聖神的臨在也沒有取消人體的能力機制。
每次操練之初,聖依納爵提示,先祈求“我們的天主賜予恩寵”務使我心的向往、行動和操作,純粹導向事奉天主,讚頌他赫赫尊威的天主。“每日頌禱”開始:“上主,求你潔淨我的心靈,驅除一切……”承認我們一切靈修活動“常自主肇又賴主訖”,天主的恩寵自始自終居於主動地位,但事亦在人為,天主與人缺一不可。很明顯,我們一生的所作所為,始終是“常自主肇又賴主訖”。
聖依納爵的指示,直接涉及祈禱的操練功夫。納達神父傳達會祖的心術說:
“祈禱中最需要慷慨,以人的整個心身,所有的能力
及行為,全部呈獻給天主”。
上面我們談到,我們自作主張,自以為一切行動之主,殊不知在天人之際的領域內,自由意志必須掌握心身的行動能力;但我們無力自控,首先需要思寵的助佑。我們一定要把輕舉妄動的傾向置於死地。正當的活動需要淨化,動力要從天主慈愛之心中汲取。在天主面前,全盤交出,自我遺棄;並非中止活動,而是自認渺小無能,接受天主的引導,求天主伸手援助,這都是人發揮能力的行動。否定比肯定需要更大的力量。“自我否定”,在智力上,情感上,意志上,都要化出強大的力氣。自勝者強,交出官能活動的自主權,反之就不成為祈禱。交出自主全部就是自勝。然而沒有天主的助佑,肯定做不到。倘非自願;天主的恩寵也無法施展其實力。自主權交出後,天主的恩寵才發揮其效能,但人也必需敞開心門。恩寵不但在我身上活動,並且通過我而活動。“沒有我,你們一事無成”(若十5)。人盡其力,待到天主的行動開始,人在天主內找到新的起點,作出新的努力,步步升高,天人常在合作。
9.祈禱無止境
人自以為竭盡全力,往往同天主的會晤卻尚未開始。真正的祈禱是以心神來祈禱。在心神領域內,祈禱的途徑不一。可能在某種祈禱路上,在恩寵的影響下,人的努力到了一定的臨界線就停止。主動者是天主,人則完全處於被動地位。這樣的說法是存在的,也可能有這樣的事實。問題不屬於我們在此討論的範圍。在依納爵的視野內,要求的是祈禱功夫的淨化,並非祈禱功夫的中止。祈禱人始終須要作出努力的是:激發悟力或愛心的活動。
我們常強調人的心靈官能,受信、望、愛三德之光的照耀,活動在超性層面。操練進行的目標,在於適應天主的思想和基督的感情,領會基督及其教會的治理。再三實行信德、望德、愛德之功夫,簡化之甚而無須使用明晰的意志和表達的語言,常在天主聖寵的光照下,觀察一切事物。以天主為照明中心,一切又都回歸於中心:內心功夫受其檢驗、淨化、轉化直至與心靈的思潮匯合,同步同向而回歸於運籌宇宙的天主。
祈禱之際操練功夫起初或許繁瑣艱困,但很快自行簡約而渾厚。心靈官能不是癱瘓而是煥發。心靈進入寧靜的意境,順服於天主,所行功夫越簡化則愈敦厚樸實。功夫的價值就在於此。心靈皈依天主,迎接降臨的聖神。聖神則進入心靈引導之,淨化之。這樣,既意識到這是心靈的功夫,同時又承認是活動在心靈內的天主的功夫。
可見主動與被動是同一內心功夫的兩方面。人對天主行動的反應程度,決定天主在他內心自由行動的程度。天主的自由行動,絲毫不損害人的自由,反而增加其強度。人面對天主最大的誘惑;就是自作主張,行動上力爭主動,不甘自居被動;總是要獨立於天主,以維護“自我”的主權。在這種情況下,祈禱只是在天主面前裝腔做勢,矯揉造作,驕傲地自我表現,不成其為祈禱。反之,人之被動,損害天主行動的勁頭,祈禱就無精打采;心靈仍舊是一盤散沙,天主的恩澤空自流散,無從聚積。
祈禱末段,聖依納爵提示,心靈和造物主天主進行對話:是思想感情的交流,對話有說也有聽,心靈向天主對禱。操練成功,一腔熱情,滿溢於愛主之前,忠守操練的功夫,如今開花而結果;心靈隨手摘來品嘗,津津有味,鮮美無比。祈禱功夫告終,心情舒暢,滿懷聖神的興奮,其樂也融融。心靈活動更上一層樓,又是一個新的開端,充滿活力更富精神。我們具備了更高的價值標準,可以評價生活;信念更新而加強,幹勁更大,可以動手建設天主的事業,心靈各種神力處於平衡狀態:內心一片安寧。說明祈禱功夫是在天主聖神的領導下進行的。
10.祈禱的經驗
祈禱而保持操練態度,產生經驗。祈禱操練者有初學,有進步者,也有熟練者。整個過程必須闡明分析,段落分明,後階段勝於前階段,前後各不相同,層面也有上下之分;但具體上,承前啟後,有發展而無間斷。
祈禱初步操練功夫不可少,進步階段亦不可放棄操練。慣於與天主結合而生活的人,仍需努力繼續保持與天主的結合,活動上艱苦感可能減少,天主恩寵的衝力在加強。智力、情感、意志渾然一體,活動的目標一統於皈依天主。形象有助於抓住天主的事,但官能的活動性質沒有變更。祈禱總綱仍受“定家”、“求恩”、“對禱”三維的調節。
經驗層次不同,操練可以重復,節奏不變。熟練程度不同,練法必須相應而變:分辨能力,感覺的敏捷,愛的熱度,不但提高而且方式亦神化。
11.合路祈禱
值得指出的是:耶穌會的正式文件承認依納爵的《神操》裡,確實存在合路祈禱—一同天主結合的祈禱與心神操練同時並存。合路祈禱中,心靈官能的活動並未銷聲匿跡。至於說,什麼操練階段開始走上合路?要到“求得愛份的默觀”?是依納爵《神操》四期中的哪一期?出現合路祈禱或早或晚?問題是有但不是大問題,關係也不重要,不涉及本質。納達神父的經驗是:明路、合路祈禱出現在每天默想操練中。總之,無論在默想主題上,或是從中摘取的成果,心靈側重于致力淨化自己,克制偏情(淨路),或者修德以轉化生活(明路),或感到滿懷愛情只求與天主相結合(合路)。側重有偏,目的相同—一偕同基督、通過基督、在基督內,回歸造物的主天主而與之合而為一。
靈修旅途可以分期,分階段。實際上每步路,三路祈禱俱在。路有分明,發生未必先後:側重不同,異路同歸:來自天主,自願回歸天主。懺悔、痊愈屬於淨路;知罪之惡性屬於明路;交出一切屬於合路;祈禱操練前進一步,合路成分逐漸增加。走上合路,心靈常與天主合而為一;依然應當反諸身,自認為回家的浪子。
巴斯卡的《耶穌奧跡》一文,值得閱讀默想:
耶穌:倘若你曾認識你的罪,就會喪失信心。
—一主!我一定會喪失。因為根據你的肯定,
我深信罪的惡劣。
.耶穌:不!因為你是從我這裡知道罪的惡劣,而我能
治療你。我所說的話說明我願意治療你。你贖
罪功夫前進一步,對罪的認識就深一層…•”所
以要做補贖,為隱而未知之罪,也為知而不識
其惡劣之罪。
—一主!我一切都交付於你。
蘇亞賴士神學家說的好:”淨、明、合三路的操練活動,各有本質的特徵。但三路未必,且不宜經常彼此無相互往來。”“淨路上必須有合路的風格,以中和其苦澀。”反過來說,操練者到了與天主結合的境界,重新把罪放在意識前面。
罪之為物,身在其中而不知;解脫之後才能知。聖人識罪,罪人不識罪。聖母識罪之所以徹底,因為她與罪絲毫不沾邊。基督與 罪勢不兩立,所以憐憫罪人。暗室中看不見塵埃,陽光照射下,纖 塵畢露,無處隱藏。明路回頭觀察罪惡,認識更透切,罪之惡愈益 顯彰;瞻仰十字聖架上洞開的耶穌聖心,悔改之意更為真切—一淨路,既探知之主愛之高、深、廣、闊,則信賴之心更為堅定而醇厚。—一合路。明路乎,淨路乎,合路乎,一個境界中三路俱全在。
12 、依納爵式的祈禱
依納爵式的祈禱旅途自始至終常與主同行,常在恩寵的陽光下前進。始時,終點已在望;終時,沿路經驗常在積累中。記憶把“已往”放在眼前,增強視力;望德把“未來”提前放置在視野內,增強沖勁。依納爵要求操練者聚精會神,以全副心力集中在目前的現在的一段時間。實際上,意識掌握流動中的心靈變化,過去和將來的情景,盡收眼底。天人常在合作中,人一直在前進,直達旅途的終點:時間讓位于永恆。
巴斯卡Pascal的《紀念文》Memorial:“永恆的快樂取代一小時的操練。”誰能說他沒有接受過《神操》的影響?塵世風雲變幻,一場戰鬥,一局賭博。時間肯定是永恆生活的操練。世上祈禱始終是操練:準備的階段,自我塑造的過程,總結於“認識你,唯一的天主及你派遣來的耶穌基督。”(若十七3)時間已過,操練努力已不需要:“來吧!進入天主的懷中”,安享與天主聖三合而為一的天倫之樂。Vacabimus et videbimus空閒了,對越吧,無憂無慮,悠哉!悠哉!(奧斯定)。
13.依納爵式的祈禱培育使徒行動的靈魂
依納爵教導我們:實行祈禱的操練功夫能掌握體力心力,加以靈活應用而激發信、望、愛三德。與天主相結合,表現在與天主共意願,實現意願在於推動天國的來臨。願你的旨意奉行于人間,如同在天上,願你的救恩統治來臨於人間。用依納爵的話:建設天國於人間,亦即救世人的靈魂;而救靈亦即榮主。因為天主的光榮,顯現于世人,獲得永恆的生命。祈禱推動使徒的行動,使徒行動並不放棄祈禱。有使徒行動而無祈禱,猶如沒有靈魂的軀殼。沒有獻身於天主,承行主旨的祈禱,又何來使徒行動。
依納爵式的祈禱所以成為使徒行動的靈修心術,並非因為祈禱人常以使徒的具體行動為核心。祈禱時,心心念念唯實用定志是求,若果正如此,則祈禱人的心不在天主而在事業,很可能淪入內向自私。唯事業觀,很難不為個人的野心服務。法利塞人都是維護法律的積極分子。
祈禱操練求得天主的恩寵,努力敞開心靈,迎接聖神從各渠道源源不斷湧入心靈。天父之神,所臨之處,天國也降臨其間,召喚祈禱人關心天國的進行。肉軀的病痛,心靈的哀愁,迷途的亡羊,甚至戰鬥的無神主義者,反宗教的戰士,也在向他發出無聲的哀求。同一恩寵開啟祈禱人之心,以天國進行的需要放在心目之前,祈禱引伸到愛的事業。
受洗後的耶穌,受聖神的驅使退居曠野祈禱,接受魔鬼的考驗。他的一生常受聖神的指示而祈禱而行動。在祈禱中心靈的活動延伸到事業的活動:一切活動都受聖神的領導,投身受造之物,實施其使用價值于天國事業,而天國的建設事業又催促行路人常與天主同行。納達神父的祈禱行動循環論,闡明行動為祈禱的必然後果,以及行動於祈禱的反饋作用。主耶穌在宣講福音—一行動之後,常退出人群,單獨一人在僻靜處,或上山與天主會晤。有時,主捨棄一人的祈禱功夫,繼續為無牧之羊—一群眾—一宣講福音,他的心時時與天父同在,“我不孤獨,因為我常承行父的旨意。”
依納爵從世俗的虛幻中醒來,自獻於救主基督之後,只求做基督日益親密的知心侍從,日益忠誠地留在基督身邊,日益勤懇地協助基督建設天國於人世間;同基督一樣,常獨自一人,在聖神內與天主對越會晤,同時又心如煎熬採取使徒行動,傳播福音於天之涯地之角。他傳授的祈禱操練心術,並非先作操練而後進行祈禱。要知依納爵的《神操》就是祈禱,是操練構成的祈禱。祈禱人最強有力的活動,在於自我否定。人的主動日益隱退:若翰渺小下去,讓耶穌彰顯出來。在天主恩寵的主動前,人的主動轉為被動,主動引退;天主的恩寵必將解放我,跳出“自我”的小圈子,我的體力、心力,得以自由自在地與天主交往,促膝共話,到處報告天國來臨的好消息。
依納爵式的祈禱心術是“準備和安排”心靈,目的都在於“尋求和獲得”天主:
上與三一的天主邀遊,中紮根於基督的聖心而奠基於
愛,下在萬有中尋到天主而在別人身上奉事天主;承行主
旨,建設基督之國,救靈而榮主,願天主之名永受讚美。
亞孟。
1994年7 月 CYT編譯TG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