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 王淑惠 . |

 

103
神學論集
(1995)p.125-134
   

堂區牧靈工作者與教友之間的關係

王淑惠

(中華聖母會修女,輔大神學院教義系三年級生)

 


前言
    感謝天主給我信仰的大恩惠,使我出生在充滿宗教信仰的家庭。在我信仰成長過程中,遇到一些堂區牧靈工作者,而來神學院進修之前,我也是堂區牧靈修女。從外在和自己投入堂區工作的情形,來看堂區牧靈工作者與教友的關係是非常不同的。我願藉這篇小論文,來反省、探討和分享別人和自己的一些體驗。
文分三段,首先探討教友的使命、地位,他們參與堂區活動的積極性和不參與的原因;其次,牧靈工作者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與教友之間如何互動;以在主內共融,共同為天國來臨而努力作整篇的總結。

一、教友的角色
(一)教友的使命、地位
    「所謂教友,指的就是在神職人員及教會所規定的修會人員以外的所有基督信徒。也就是說,教友們以聖洗聖事和基督結為一體,成了天主的子民,以自有的方式,分沾基督的司祭、先知及王道的職務,在個人份內,執行整個基督子民在教會內與在世界上的使命。教友的使命,是要在世俗事務中,照天主的計劃去安排,而企求天主之國。」(教會憲章31號)
    既然教友的使命是傳福音,每人走在成聖的路上,都為著天國的實現而努力,就應該彼此服務,做「地上鹽,世界光」。而教友處在以基督為長兄的地位,應效法耶穌基督服務人群,這些動力從那裡來呢?信仰確實是一大寶貝,在生活中我收到一件禮物,一定趕快與人分享,何況是信仰呢。
基於「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格前五14),教友被召為傳揚天國的喜訊,秉持著信、望、愛三種美德,以基督為磐石、盾牌,再大的困難也不怕,因為教友在基督妙身—一教會內已成一體。「教友要對世界作主耶穌復活與生命的證人,為生活天主的標記,應該每人拿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家一起用精神的果實滋養世界(迦五22)。不論年齡大小,處在怎樣的家庭、堂區、教區、社會環境、國家、國際場合,教友的使命和地位是不容忽視的。不論以怎  樣的方式傳福音,以生活做見證,願能擁有一顆「我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前九16)的心,使別人認出我們是基督徒。

(二)教友多與堂區活動的積極性
    如果教友都有以上所述的傳教意識,則堂區的活動、善會,如聖母軍、聖神同禱會、青年會、主日學、互助社、傳協會……等,除非有特殊原因,不然一定會參加的。以下是幾位教友內心的感受:
    甲、我是一個從事裝瑛事業的人,每天店裡很忙,但我找出時間祈禱,每主日一定上教堂參與彌撒。此外,我參加堂區聖母軍,每星期一次聚會,我對堂區活動有歸屬感,我覺得好快樂。
    乙、我是一個國中生,每星期參與彌撒、青年會。雖然有些朋友因功課多而不參加青年會,但我安排自己的時間,敢於與眾不同,因為天主與我同在,我應該為他做證。
    丙、我是某堂區互助社管理小姐,我在此服務十年了。雖然我沒有直接傳福音,但是每位來互助社辦理存、貸款的兄弟姐妹,我給每人一張卡片,上面寫著不一樣的聖經金句,我覺得很高興能以這種方式為人服務。
    丁、我是某堂區的理事會主席,在每次聚會,商討堂區大事時,我覺得好愉快,因為他給我太多太多恩惠,使我在信仰的路上成長。我體會為天主子民服務,為基督做證,歸光榮於天主,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
此外,堂區對外活動,如遊行、佈道會……都是積極培養傳教意識的方法。而堂區活動如何組織得有聲有色,有信仰內容,這要看牧靈工作者與教友間的配合了。不然,會造成很多不參加或厭煩參加的教友,以至還不進堂呢!

(三)教友不多參與堂區活動的原因
    剛才提到參與堂區活動的積極性,現在來談談為什麼有人沒興趣參與呢?以下也是一些教友的心聲:
    甲、我是高中生,每天功課好多、好多,還有補習、學電腦......沒時間參與堂區活動。何況堂區活動不比外面五花八門的色彩吸引人。
    乙、我從小領洗,但我很久沒進堂了,因為我每天工作忙,而且參與彌撒沒親切感,沒啥人認識我。對於堂區善會也不清楚,不知自己是否有資格加入這些善會。
    丙、我曾當過堂區傳協會主席,在偶爾機會上,我和本堂神父竟見不合起衝突,我覺得神父不給我面子,從此我沒有再參加堂區任何活動。
    丁、我們全家剛搬家,來到新堂區,對一切都陌生,也不知有啥堂區活動。牧靈人員不關心我們,不常來訪問、探望我們,因此,我藉口很忙不去聖堂。反正堂區也沒有人認識我,不去也沒關係。其實我是在嘔氣,我們需要牧靈人員的關心。
    綜合上列幾個個案可知,社會變遷太快了,太多資訊迷惑著人,連幼小的心靈也受到污染,真是可惜。而且人的要求太多,相對的,對教會要求也多。有些教友對信仰或教會意識認識不夠,才會造成「我不參與堂區的活動不是我的錯,是牧靈人員的錯」這樣的說法。當然,堂區活動能帶給教友多少信仰上的成長,也需檢討。在人的社會裡,常需互相關懷、支援,不只是牧靈人員該做的事,所有教友都有責任愛護、關心周圍的兄弟姐妹,和少人問津的  老人、窮人,使他們覺得社會還是溫暖的。

二、神父、修女、傳教員的角色 
(一)具權威的牧靈工作者
    我親眼看見或聽到好幾個實例,證明牧靈工作者的態度是鼓勵、是冷淡或是反對,對教友參與堂區活動有莫大影響。牧靈工作者一定得相信發展教友神思是必須的,必須信賴教友,有勇氣和教友一同分擔責任,而不是輕看他們。「他們不能勝任那份工作」、「他們還沒有準備好」、「時機還沒到」、「那不是教友的角色」……
    有些教友抱怨神父太消極,因為他們曾多次嘗試與神父溝通,經常得到的答覆都是一聲「不」。神父就是禮儀,就是活動的中心,不放心讓教友去做。曾有一位參與婦女合唱團的教友,她準備在耶誕節帶領團員到堂區獻唱聖誕歌,她向本堂牧靈修女述說情形,結果卻遭修女的反對,說:「太麻煩了。」而有些傳教員將教友參與傳福音行列,視為一種威脅,他們擔心教友使徒的加入,可能導致他們的失業或淘汰,常和教友保持距離。可見神父、修女、傳教員的態度和主意強,實在抹殺教友許多構想和熱心。教友因此養成依賴、被動,以為牧靈人員要我做什麼,我才做,常因神父更調而離所屬堂區。
    而有些教友態度太積極了,因個人所關心層面不同,失去整個協調,有時信仰和生活脫節,造成彼此的衝突、誤會。具權威的牧靈工作者可能不自覺認為自己考慮周密,經過謹慎處理,自己有豐富的經驗,覺得自己看法比較好。所以,我想需要雙方意識到溝通的需要,打開心門才能達致效果。不然溝通半天,雙方的關係、想法、看法卻越來越不清楚。

(二)培育堂區人才
    堂區工作最主要是要有很多人參與,既然有很多人參與,工作就不會只落在一個人或兩個人身上。至於是否付薪資,是另一個問題。堂區在信仰培育上未見足夠,許多慕道者在領洗後便停止慕道,有些教友無歸屬感,覺得堂區活動死氣沈沈,可能堂區須反省曾用多少時間和計劃去培育教友,訓練領袖人才出來帶動,使他們分享彼此信仰生活,讓處於信仰高潮者去刺激和鼓勵低潮者。
    堂區可加強教義進修與靈修生活訓練,舉辦或參加退省、教友工作講習(如:義務使徒訓練)、查經、祈禱會、設立儲蓄互助社、舉辦教育、娛樂活動、激發並培育熱心奉獻精神,以逐漸擔負起堂區自養的責任。
    這些信仰培育似乎是一個堂區理所當然的任務,但也難做到。有些堂區選擇假期舉辦培育課程、講座或退省等,但多數是那些有時間的青年學生或老人家參加,未能普及。我想或許可藉祈禱聚會、家庭讀經去達成,可聚集不同年齡、身分、背景和職業的教友,使參與者成分更廣闊,分享也較多方面,教友覺得自然得多。
    堂區的「教友傳教協進會」,其中組織有牧靈組、禮儀組、靈修組、資訊組、財務組等。可讓組員接受有關的訓練,培育、舉辦講習,鼓勵參加,讓組員在培育中,一方面分擔堂區工作。另一方面信仰日漸成長,而組員可能幾年更換一次,接受培育的人也不同,使更多人參與為最小兄弟姐妹服務的行列,培養幹部與領袖人才,以便帶頭做領導。此外,可培育教友講道技巧,如何拜訪少進堂教友,關心病人、窮人,追蹤才領洗而停止慕道者,吸引他們參與堂區活動。
    在培育過程中,牧靈人員和教友一起參與,分享經驗,一起祈禱,祈求聖神扶助,利用機會向教友宣示「教友傳教」重要性,溝通思想,使之徹底瞭解教友責任,使信仰培育不只是一系列神學或禮儀等理論課程灌輸。更重要的是,使每個人都能主動積極地成為一個帶動者,藉著接觸聯繫促使堂區教友歸屬感。

(三)鼓勵、瞭解教友心理
    在牧靈工作中,可能會遭到許多不同問題:信仰危機、社交與  婚姻、人生真諦……等。不論什麼問題,牧靈工作者必須站在輔導  立場,不要急躁,自以為是,要傳達天主的仁慈和愛情,常有歡迎、接納、指導、勸勉和仲介人的態度。這些態度能使人開放自我、接納自我。必須設身處地,從教友背景和立場瞭解其對價值的看法。或許牧靈人員因年齡或經驗不足,不能處理求助者的問題,但是聆聽教友心聲,讓他們覺得「我被接納」,他們的問題或許不藥而愈。
    不論教友有任何關於堂區工作、活動的構想,不能抹殺他們,可在傳協會提出,參考更多人意見,看是否可行。當然,牧靈工作者本身在職進修也是重要的,順應時代潮流,接受、整合新觀念,讓教友不致覺得牧靈工作者很古板,不通人情;高高在上。
    牧靈工作者要「鼓勵教友對世界作主耶穌復活與生命的證人,及生活天主的標記」(教會憲章38號),「鼓勵教友們在從事世俗事務時,教友們也可以且應該進行使世界福音化的高尚工作」(教會憲章35號)。牧靈工作者隨時詢問教友們明智的意見,常面帶微笑,給他們適當職務,放心讓教友去做,教友體會牧靈工作者瞭解、鼓勵他們,他們會服務得更起勁,更有精神。在互相尊重中,彼此在信仰上都進步了。

三、牧靈工作者與教友間如何互動
(一)家庭式關係
    不論是聖母軍、傳協會、青年會、主日學……等,只是外在稱謂,基本上是一群肯為基督和信仰付出時間和心力、為堂區效力的人組成。因此最重的是那份愛主和服務的心,一切組織、形式和程式,是幫助我們達到目的的方法,彼此應有大家庭的意識。神父是大家長,我們是兄弟姐妹。「一個肢體受尊榮,所有肢體一同歡樂;一個肢體受苦,所有肢體一同受苦。」(格前十二26)
    堂區大家庭如果各自獨立,毫無關聯,我做我認為對的,你做你認為對的,中間毫無溝通,走在不同平面上,不同的船上,如何能團結呢?教外人也看得出我們各自為政,不像團體。口頭上說要相親相愛,實際上卻是一盤散沙,更不必說傳福音了。
    處在人的世界裡,不免有喜、怒、哀、樂、意見不合之處,如果堂區大家庭成員都意識到主耶穌是信仰核心,彼此之間有摩擦是正常的。在衝突、摩擦中,大夥更和樂,關係愈密切。這種家庭式關係愈密切,堂區運作愈興盛,一定吸引很多慕名而來者。教友、神父熱誠接待他們,使他們有歸屬感,他們會帶領更多人來參與或加入這愛的大家庭。因為我們在聖神內合而為一,相親相愛,攜手共創未來。為大家庭的好處,每人付出心血,不分你我而相愛,這確實是一門需要我們彼此學習的學問。

(二)善用恩寵,做證天國
    「神思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職分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主所賜;功效雖有區分,卻是同一的天主,在一切人身上行一切事。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格前十二4—7)我在堂區負責牧靈工作時,每當堂區舉辦對外活動,如聖誕晚會、遊行、佈置馬槽……等,常讓我為天主賜給人各種不同的恩寵而感謝。以佈置馬槽為例,有教友修理聖誕燈,有的架竹竿,有的畫畫。在忙中難免有些不和之處,但大家同心合意發揮自己才能,集合每人恩寵,成為一項傑作。大夥累了,坐下來欣賞傑作時,口中不時唱著:「感謝,讚美天主,阿肋路亞。」那時真是心曠神怡。
    真的;天主實在賜給我們很多眼睛看得到的外在恩寵,還有很多沒意識到的恩寵,如果好好應用這些思寵,能使人受益。我覺得不需要太謙虛,天主白白給我們的,是要我們用來光榮神,不是藏著它,或「偷」了他的光榮,在堂區裡更能體會這一點。每個人都是大家庭的一份子,我做我能做的,你做你能做的,互相扶持,互相體諒,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天國的來臨而努力
    「雖然在教會內每人所循的道路不同,可是大家都有成聖的  使命,都因天主的正義共用同樣的信德」(伯後一1)。每人職位不同,在天主眼中仍是平等的。會有位神父說過:「牧靈人員和教友都本著基督誠懇、犧牲和處處忘我的服務精神,足能實踐和發展堂區去達致其真正成為充滿神恩的信仰團體的目標。」我和這位神父實有相同的看法,希望這願望早日實現。

四、 結論
經過這些反省,使我更肯定堂區工作的重要性,也瞭解處在人的社會裡是一個學習的大熔爐。我投入、付出多少,學到寶貴經驗也更多,即使是辛酸的痛苦經驗,回想起來也是甜美的。
    我在堂區工作只有兩年的時間,但它帶給我成長的痕跡是多麼美麗和寶貴,體會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必經之路,從前只是理論,在此更加體會了。與其說我來服務,到不如說:「我來學習,體驗人生」。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從別人身上可看到基督的臨在,看到教友努力的成果,不禁為他們感到高興。
    而牧靈工作者和教友之間實存在一些特殊關係,因為基督是穩固的磐石,我們在這上至八、九十歲,下至剛出生嬰兒的大家庭,各自盡好自己的本分,為成聖的目標前進,共融在基督的愛中。只要體會人都不是完美的,是有限度的,各自退一步想,我想基督神國就實現了,福音早日廣傳,讓更多人體會這救恩的喜樂。
    最後我以一首賀三納歌本裡的歌來做整篇的總結:「上主之神在我心,她召喚我去傳報福音,這事我應該做到,正如天父派遣我,我也派遣你們到各處,到全世界去做證,為我去做證。她派我向貧困者傳報福音,告訴犯人,他們的罪可得到赦免,失明的能重見光明,被壓迫的能重獲自由,並告訴每個人天主之國已經來臨,並告訴每個人天主之國已經來臨。」

 

參考書籍

  1. 梵二文獻 中國主教國出版
  2. 教友傳教委員會,傳協會合編 教友領袖研習課題 聞道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一
  3. 信仰探討中心籌劃及編輯小組編 信徒團體 新天地出版社 一九八八
  4. 汪德明原著,韋薇翻譯 教友的時代 光啟出版社 一九八六
  5. 朱蒙泉著 生命的流溢 光啟出版社 一九八0
  6. 見證二O四期 一九九一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