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 房志榮 . |

 

103
神學論集
(1995)p.24, 62
   

耶穌會第34屆大會

房志榮

 


天主教耶穌會第34屆全體代表大會自從本年(1995)元月5日開幕以來,已經開了一個多月了(本文寫於2月9日)。首先這的確是一個代表大會,因為分散在全球 128個國家或地區的23,179(二萬三千一百七十九)位會士,在約一年前選出了各地區代表,與省會長們共赴羅馬,再與總部的行政人員組成一個223人的大會團體。代表性的比例是104位會士有一位代表在羅馬共同開會。總會長是大會主席,但並不在大會之上,反之,他負責把大會要作的決議付諸行動,這是修會大會與教會的大公會議很不同的地方。

    其次,中文難於說出耶穌會大會與傳統修會,如本篤會、道明會、方濟會等大會名義上的不同,西文則清楚標明。傳統修會召開的大會都稱Chapter,而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卻將他的修會所召開的大會名為Congregation。他這樣做倒不是要標新立異,而是因為這一命名更能說出他所認為的聚會目標:主內的朋友們聚在一起就是修會本身,活出了修會本質。

    依納爵雖看重大會的召開,知道有重大的事,如總長出缺須開大會選出繼任人,時代的挑戰須共同予以回應等,但他並不把大會絕對化,甚至不把開會看得比日常的使徒工作及在各地區的重要服務更為重要。因此他在會憲第八部分討論召開大會的各種情形時,明言有重大的理由可以不來開會。所舉的理由有:生病、路途遙遠、有重任不能脫身等。
此外聖依納爵也不願循一般的慣例,每三年或每六年召開一次大會。他覺得總會長平日一直與全會各地保持聯絡,總部的各部門助手也分門別類地照顧到各方面的需要,這種正常的管理上軌道,就可為整個修會省去為全會操心的負擔,也為大部分在工作崗位上的會士減少分心的機會。可以看出聖依納爵把每位會士所從事的榮主救靈工作看得十分重要,不願以定期的會議干擾他們的專心。這樣,耶穌會的大會果然是沒有定期的。由31屆到32屆,由32屆到33屆都隔了約九個年頭。由33屆(1983)到34屆(1995)隔了約12年。在耶穌會四百多年的歷史裡至今召集了卅四次大會,其中只有七次是為了討論重大事件,其餘27次都是為了選總會長而召開的。參加過大會的人可體驗到那很有刺激性,同時又很難把握的一種經驗。以選總會長來說,投票一舉固然做得莊嚴隆重,絲毫不苟,但在整個選舉過程中來看,那只不過是最後一步,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結果。在投票前的三整天密集祈禱和互訪:彌撒、聖時、拜聖體、諮商、到各人房間訪問(即所謂的murmurationes嘰哩咕嚕),都表示每人除了自己的意見以外,還要多聽別人的意見,特別是要讓聖神來主導全部選舉,讓她來指揮每人的手和筆寫出天主所要的候選人。結果比一般的選舉更出色、更美妙:不但第一次投票就成功,並且開票完畢以前還有很多選目前柯文伯神父的票,這是1983年9月 13日選出現任總長的實況。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