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 谷寒松 廖湧祥 . |<< 上一頁

 

99
神學論集
(1994)p.695-713
   

 


(二)「宇宙性基督」的逐漸再現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發現宇宙性基督的信仰是傳統基督宗教的重要信仰之一。不論在聖經中或在初代教會中,有關基督是上帝的「道」,祂充滿在創造界之中,管理並統治宇宙的確信,都是主要的信仰告白。然而,此種宇宙性基督的傳統信仰卻在歷史進化的過程中被忽略,甚至被遺忘。直到最近,由於地球生態產生危機,神學家們重新思考自然在神學上的重要性時,這個被遺忘的傳統信仰才逐漸被發現。神學上的思想典範已逐漸從過去以人本為主的情形,轉變成顧及全部被造界的說法。也就是從歷史的耶穌以及人本基督論的觀點,轉變為宇宙性基督的基督論。此種思想典範的轉變,表現於神學家們對東西方思想的重新發現所做的努力中。因為東西方思想中蘊藏了豐富的「宇宙性基督」之觀念。
在近代西方思想界中,宇宙性基督觀念表現得最清楚的,首推德日進 ( Teilhard de Chardin ) 的「跳躍進化觀」。德日進是法籍天主教神父,也是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和基督信仰世界中的神秘家。他融合科學、哲學與神學,把宇宙進化分為物質化、生命化及人化三大階段,並視每一個新階段為一次大躍進;而物質化的階段中分子的形成,是躍向生命化的準備期。他認為,宇宙的演化是整體性的「內在動力」推著萬物,經超越自身的方向前進,任何物質皆非無生氣之死物。其實質內早已含有一種「先天生命」與「意識的種粒」,使物質發出生命,生命發出心智;而其終向則皆是集中地奔向天主——即宇宙萬物的核心、最高的意識、最高的精神實有。而基督是天主也是人,是天人合一的圓滿,祂降生為人,人類若跟隨祂的基督化,就可說是躍向天人合一之圓滿的準備。德日進的這種思想可以下圖清楚表達出來21.。



德日進在去世之前所留下的話中,更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宇宙性基督的信仰。他說:「天主是萬物中的萬有。」並說:「我的信條有二:宇宙是有中心的、進化的,而且是向上往前的進化,此其一。耶穌基督是宇宙的中心,此其二。」22.
亞洲人的世界觀從某些方面來說,也具有基督宗教思想中的宇宙性基督觀念。例如,佛教徒經常誇耀他們具有宇宙性智慧的傳統。就如西方世界所說的智慧(sophia),佛教的傳統也把智慧看為女性——她是「眾佛之母」,她是老師,也是同情心(憐憫)的孕育者。她的存在不可測度,有如宇宙;然而她也是「存在的根基」。依佛教的傳統看來,萬物之中都具有「佛性」,此種佛性能夠喚醒人認識自己的感覺、認識自己的身體、理智,並認識世界。它也是一種了解和愛的能力。因為人人都具有此種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每一被造物也都可以成佛:
「一個佛陀應該是微笑的、快樂的、美麗的……一朵花是佛,所以一朵花也具有佛性……以成為佛陀做為一日之始是何等之美!每當我們覺得自己將要失去佛性時,我們都可以坐下來,深呼吸,直到我們找回真正的自我。」23.
既然人人皆可成佛,而萬物也都可成佛,所以宇宙萬物的理想結局,應是萬物一體的宇宙性合一了。這與基督宗教「宇宙性的基督」統管萬物,成為萬物集中的中心思想可說不謀而合了。
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對基督宗教和佛教的合一抱著相當的希望。他說這事將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個事件24.。或許湯恩比的希望,唯有藉著我們所說的宇宙性的基督這種無比的力量才得以達成吧!
此外,在一般中國哲學家的思想中,「生命的光輝」充滿於天下萬物之中,此種生命藉著所謂「高貴的人」(homo nobilis)的媒介,從至高絕對的奧秘(隱藏的神)而及於宇宙萬物,並從宇宙萬物回到至高絕對的奧秘之中。此種對生命的解釋也跟我們所說的「宇宙性基督」之思想類似。我們可以根據中國近代哲人方東美所繪製的「寶塔型宇宙建築圖」來說明這種思想25.。
方氏把生命分為六個領域:物質的、生物的、心理的、審美的、道德的、宗教的。他認為以生命動力開闢物質生命領域的,是「工作的人」(homo faber);把生命存在領域從物質境界提昇到生物境界的,是「行動的人」(homo dionysiacus);表現創造才能,把生命指向更高的意義境界的,是「創造的人」(homo creator);以理性為指導,形成各式各樣的系統知識,使自己不盲目創造,而把生命安排在真理世界上的,是「理性的人」(homo sapiens)。然而,把工作的人、創造的人、理性的人結合起來,有健康的軀體、飽滿的生命、豐富的知識,就成為「自然人」(homo naturalis);而當自然人走向形上界,能運用種種符號,創造種種語言,象徵美的境界時,乃成為「用象徵的人」(homo symbolicus)。若進一步在藝術價值上加上道德精神,而具有優美品格,乃是「道德的人」(homo honestatis)。而當生命到達盡善盡美的神聖境界,整個生命可以包容全世界、統攝全世界、支配全世界時,就是「宗教的人」(homo religiosus)了。如此集中生命,才能成就的「聖人」或「賢人」或「覺者」,即到達塔頂的「高貴的人」(homo nobilis)。
而宇宙的真相是無止境的,在人能到達的理想境界之外,還有「神」(divinity)的存在,祂是「最真實的實體」(the really real reality),也是「最奧秘的奧蹟」(the mysteriously mysterious mystery)。整個宇宙,一方面從這位至高的神,通過高貴的人,獲取無窮的生命力,並使宇宙中自然界的一切超昇到神聖領域,而具有神聖的價值;另一方面,高貴的人也藉著默觀此至高的神,帶領所有的自然萬物回轉原始,使所有的被造物不斷提昇、改變,達到生命的圓滿境地26.。
簡而言之,「宇宙性的基督」乃是萬物在宇宙中的「共同居所」(common house),在這個「宇宙性基督」之內,每一被造物都可以找到足夠的空間來伸展自己的能力。在「宇宙性基督」之內,所有「地球上」的萬物一方面已經抵達了歷史的終點(目標),另一方面,卻仍未完成它們的使命。因此,它們仍須不斷的改變,不斷地向回歸於創造主的圓滿境地邁進。就如Matthew Fox所說:真正的宇宙性基督尚未出生,即使在拿撒勒人耶穌之中,宇宙性基督也仍尚未完全誕生。因為那些聲稱相信耶穌的人幾乎還未給世界帶來宇宙性的基督(至少母親大地所需要的宇宙性基督還未出現),所以我們都有責任把宇宙性的基督催生於自我和社會中27.。
Fox的說法雖以為宇宙性基督的實現是漸進的,但從嚴格的神學觀點而言,我們必須強調:一方面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已經是事實,因為拿撒勒人耶穌是此事實在具體時空中的展現;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承認,在基督之中的上帝的圓滿尚未普及或內在於宇宙萬物中。此乃我們在本章中所提出的有關道成肉身及逾越奧蹟的主要思想。而這種上帝圓滿的普及和內在化的工作,實有賴於天主聖三為泉源,以耶穌基督為中保,並以聖神為完成的力量。
本章中我們已討論了前二者的思想,下一章中,我們將探討聖神在這方面的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附註:

    1. 見Matthew Fox, The Coming of the Cosmic Christ ( San Francisco : Harper Collins,1988),107.
    2. Quoted ibid., 109.
    3. Quoted ibid., 108.
    4. Ibid.
    5. 以下資料取自Matthew Fox, The Coming of the Cosmic Christ, 109-127.
    6. IHB = Matthew Fox, Illuminations of Hildegard of Bingen.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5.
    7. HB = Gabriel Uhlein, Meditations with Hildegard of Bingen.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2.
    8. 見Eloi Leclerc著,高達德譯,《太陽歌》(台北: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社,1991),13。
    9. 仝前著作,頁14。
    10. Thomas Aquinas, De Veritate, iv. 1. 參閱Thomas Gilby, St. Thomas Aquinas : Theological Texts ( Durham, England : The Labyrinth Press, 1982 ),63。
    11. Ibid.
    12. Thomas Aquinas, In John, n.116. Translation from James A. Weisheipl & Fabian Lascher,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St. John ( Albany, NY : Magi Books, 1980 ),65.
    13. MM = Sue Woodruff, Meditations with Mechtild of Magdeburg.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2.
    14. DA = James Collins, Meditations with Dante Alighieri.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4.
    15. BR = Matthew Fox, Breakthrough : Meister Eckhart’s Creation Spirituality in New Translation. Garden City, NY : Doubleday & Co., 1980.
    16. JN = Brendan Doyle, Meditations with Julian of Norwich.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3.
    17. NC = James Francis Yockey, Meditations with Nicholas of Cusa.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7.
    18. Reinhold Niebuhr, An Interpretation of Christian Ethics ( New York : Meridian, 1956 ),27-39.
    19. Ander Nygren, Agape and Eros ( New York : Harper & Row, 1969 ),650.
    20. Jaroslav Pelikan, Jesus Through the Centuries ( New Haven, CT : Yale UP,1985 ),182.
    21. 取自谷寒松著,《神學中的人學》,(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頁79。
    22. Claude , Teilhard de Chardin : A Biographical Study ( London : Burns & Oats, 1965 ),676。引自谷寒松,《神學中的人學》,頁79。
    23. Thich Nhat Hanh, Being Peace ( Berkeley : Parallax Press, 1987 ),114-115. 引自Matthew Fox, The Coming of the Cosmic Christ, 232.
    24. 這是Matthew Fox引用Joanna Macy(在一次題為 “The Cosmic Christ and the Way of the Boddhisattva”的演講)所說的話。見Matthew Fox, The Coming of the Cosmic Christ, 232.
    25. 詳見谷寒松著,《神學中的人學》,頁111中的圖11。
    26. 詳見方東美著,〈中國哲學對未來世界的影響〉,《現代學苑》,120。或《哲學與文化》革新號第一期(1974):2∼19。
    27. Matthew Fox, The Coming of the Cosmic Christ, 136-139.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 谷寒松 廖湧祥 . |<<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