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宇宙性基督」的逐漸再現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發現宇宙性基督的信仰是傳統基督宗教的重要信仰之一。不論在聖經中或在初代教會中,有關基督是上帝的「道」,祂充滿在創造界之中,管理並統治宇宙的確信,都是主要的信仰告白。然而,此種宇宙性基督的傳統信仰卻在歷史進化的過程中被忽略,甚至被遺忘。直到最近,由於地球生態產生危機,神學家們重新思考自然在神學上的重要性時,這個被遺忘的傳統信仰才逐漸被發現。神學上的思想典範已逐漸從過去以人本為主的情形,轉變成顧及全部被造界的說法。也就是從歷史的耶穌以及人本基督論的觀點,轉變為宇宙性基督的基督論。此種思想典範的轉變,表現於神學家們對東西方思想的重新發現所做的努力中。因為東西方思想中蘊藏了豐富的「宇宙性基督」之觀念。
在近代西方思想界中,宇宙性基督觀念表現得最清楚的,首推德日進 ( Teilhard de Chardin ) 的「跳躍進化觀」。德日進是法籍天主教神父,也是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和基督信仰世界中的神秘家。他融合科學、哲學與神學,把宇宙進化分為物質化、生命化及人化三大階段,並視每一個新階段為一次大躍進;而物質化的階段中分子的形成,是躍向生命化的準備期。他認為,宇宙的演化是整體性的「內在動力」推著萬物,經超越自身的方向前進,任何物質皆非無生氣之死物。其實質內早已含有一種「先天生命」與「意識的種粒」,使物質發出生命,生命發出心智;而其終向則皆是集中地奔向天主——即宇宙萬物的核心、最高的意識、最高的精神實有。而基督是天主也是人,是天人合一的圓滿,祂降生為人,人類若跟隨祂的基督化,就可說是躍向天人合一之圓滿的準備。德日進的這種思想可以下圖清楚表達出來21.。
德日進在去世之前所留下的話中,更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宇宙性基督的信仰。他說:「天主是萬物中的萬有。」並說:「我的信條有二:宇宙是有中心的、進化的,而且是向上往前的進化,此其一。耶穌基督是宇宙的中心,此其二。」22.
亞洲人的世界觀從某些方面來說,也具有基督宗教思想中的宇宙性基督觀念。例如,佛教徒經常誇耀他們具有宇宙性智慧的傳統。就如西方世界所說的智慧(sophia),佛教的傳統也把智慧看為女性——她是「眾佛之母」,她是老師,也是同情心(憐憫)的孕育者。她的存在不可測度,有如宇宙;然而她也是「存在的根基」。依佛教的傳統看來,萬物之中都具有「佛性」,此種佛性能夠喚醒人認識自己的感覺、認識自己的身體、理智,並認識世界。它也是一種了解和愛的能力。因為人人都具有此種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每一被造物也都可以成佛:
「一個佛陀應該是微笑的、快樂的、美麗的……一朵花是佛,所以一朵花也具有佛性……以成為佛陀做為一日之始是何等之美!每當我們覺得自己將要失去佛性時,我們都可以坐下來,深呼吸,直到我們找回真正的自我。」23.
既然人人皆可成佛,而萬物也都可成佛,所以宇宙萬物的理想結局,應是萬物一體的宇宙性合一了。這與基督宗教「宇宙性的基督」統管萬物,成為萬物集中的中心思想可說不謀而合了。
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對基督宗教和佛教的合一抱著相當的希望。他說這事將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個事件24.。或許湯恩比的希望,唯有藉著我們所說的宇宙性的基督這種無比的力量才得以達成吧!
此外,在一般中國哲學家的思想中,「生命的光輝」充滿於天下萬物之中,此種生命藉著所謂「高貴的人」(homo nobilis)的媒介,從至高絕對的奧秘(隱藏的神)而及於宇宙萬物,並從宇宙萬物回到至高絕對的奧秘之中。此種對生命的解釋也跟我們所說的「宇宙性基督」之思想類似。我們可以根據中國近代哲人方東美所繪製的「寶塔型宇宙建築圖」來說明這種思想25.。
方氏把生命分為六個領域:物質的、生物的、心理的、審美的、道德的、宗教的。他認為以生命動力開闢物質生命領域的,是「工作的人」(homo faber);把生命存在領域從物質境界提昇到生物境界的,是「行動的人」(homo dionysiacus);表現創造才能,把生命指向更高的意義境界的,是「創造的人」(homo creator);以理性為指導,形成各式各樣的系統知識,使自己不盲目創造,而把生命安排在真理世界上的,是「理性的人」(homo sapiens)。然而,把工作的人、創造的人、理性的人結合起來,有健康的軀體、飽滿的生命、豐富的知識,就成為「自然人」(homo naturalis);而當自然人走向形上界,能運用種種符號,創造種種語言,象徵美的境界時,乃成為「用象徵的人」(homo symbolicus)。若進一步在藝術價值上加上道德精神,而具有優美品格,乃是「道德的人」(homo honestatis)。而當生命到達盡善盡美的神聖境界,整個生命可以包容全世界、統攝全世界、支配全世界時,就是「宗教的人」(homo religiosus)了。如此集中生命,才能成就的「聖人」或「賢人」或「覺者」,即到達塔頂的「高貴的人」(homo nobilis)。
而宇宙的真相是無止境的,在人能到達的理想境界之外,還有「神」(divinity)的存在,祂是「最真實的實體」(the really real reality),也是「最奧秘的奧蹟」(the mysteriously mysterious mystery)。整個宇宙,一方面從這位至高的神,通過高貴的人,獲取無窮的生命力,並使宇宙中自然界的一切超昇到神聖領域,而具有神聖的價值;另一方面,高貴的人也藉著默觀此至高的神,帶領所有的自然萬物回轉原始,使所有的被造物不斷提昇、改變,達到生命的圓滿境地26.。
簡而言之,「宇宙性的基督」乃是萬物在宇宙中的「共同居所」(common house),在這個「宇宙性基督」之內,每一被造物都可以找到足夠的空間來伸展自己的能力。在「宇宙性基督」之內,所有「地球上」的萬物一方面已經抵達了歷史的終點(目標),另一方面,卻仍未完成它們的使命。因此,它們仍須不斷的改變,不斷地向回歸於創造主的圓滿境地邁進。就如Matthew Fox所說:真正的宇宙性基督尚未出生,即使在拿撒勒人耶穌之中,宇宙性基督也仍尚未完全誕生。因為那些聲稱相信耶穌的人幾乎還未給世界帶來宇宙性的基督(至少母親大地所需要的宇宙性基督還未出現),所以我們都有責任把宇宙性的基督催生於自我和社會中27.。
Fox的說法雖以為宇宙性基督的實現是漸進的,但從嚴格的神學觀點而言,我們必須強調:一方面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已經是事實,因為拿撒勒人耶穌是此事實在具體時空中的展現;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承認,在基督之中的上帝的圓滿尚未普及或內在於宇宙萬物中。此乃我們在本章中所提出的有關道成肉身及逾越奧蹟的主要思想。而這種上帝圓滿的普及和內在化的工作,實有賴於天主聖三為泉源,以耶穌基督為中保,並以聖神為完成的力量。
本章中我們已討論了前二者的思想,下一章中,我們將探討聖神在這方面的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附註:
- 見Matthew Fox, The Coming of the Cosmic Christ ( San Francisco : Harper Collins,1988),107.
- Quoted ibid., 109.
- Quoted ibid., 108.
- Ibid.
- 以下資料取自Matthew Fox, The Coming of the Cosmic Christ, 109-127.
- IHB = Matthew Fox, Illuminations of Hildegard of Bingen.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5.
- HB = Gabriel Uhlein, Meditations with Hildegard of Bingen.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2.
- 見Eloi Leclerc著,高達德譯,《太陽歌》(台北: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社,1991),13。
- 仝前著作,頁14。
- Thomas Aquinas, De Veritate, iv. 1. 參閱Thomas Gilby, St. Thomas Aquinas : Theological Texts ( Durham, England : The Labyrinth Press, 1982 ),63。
- Ibid.
- Thomas Aquinas, In John, n.116. Translation from James A. Weisheipl & Fabian Lascher,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St. John ( Albany, NY : Magi Books, 1980 ),65.
- MM = Sue Woodruff, Meditations with Mechtild of Magdeburg.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2.
- DA = James Collins, Meditations with Dante Alighieri.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4.
- BR = Matthew Fox, Breakthrough : Meister Eckhart’s Creation Spirituality in New Translation. Garden City, NY : Doubleday & Co., 1980.
- JN = Brendan Doyle, Meditations with Julian of Norwich.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3.
- NC = James Francis Yockey, Meditations with Nicholas of Cusa.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7.
- Reinhold Niebuhr, An Interpretation of Christian Ethics ( New York : Meridian, 1956 ),27-39.
- Ander Nygren, Agape and Eros ( New York : Harper & Row, 1969 ),650.
- Jaroslav Pelikan, Jesus Through the Centuries ( New Haven, CT : Yale UP,1985 ),182.
- 取自谷寒松著,《神學中的人學》,(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頁79。
- Claude , Teilhard de Chardin : A Biographical Study ( London : Burns & Oats, 1965 ),676。引自谷寒松,《神學中的人學》,頁79。
- Thich Nhat Hanh, Being Peace ( Berkeley : Parallax Press, 1987 ),114-115. 引自Matthew Fox, The Coming of the Cosmic Christ, 232.
- 這是Matthew Fox引用Joanna Macy(在一次題為 “The Cosmic Christ and the Way of the Boddhisattva”的演講)所說的話。見Matthew Fox, The Coming of the Cosmic Christ, 232.
- 詳見谷寒松著,《神學中的人學》,頁111中的圖11。
- 詳見方東美著,〈中國哲學對未來世界的影響〉,《現代學苑》,120。或《哲學與文化》革新號第一期(1974):2∼19。
- Matthew Fox, The Coming of the Cosmic Christ, 136-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