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 趙一舟 .

 

98
神學論集
(1993)p.476-482
   

教會各時代入教禮的演變

趙一舟

 


前 言
  值得我們深思與反省的一個問題:初期教會在當時受到各種迫害之下,為何仍能快速的發展?
  從歷史中看古代羅馬教會的福傳工作,並不比現在容易,而一個人欲加入教會的條件及入教過程更是特別嚴格。這涉及我們要研討的入教制度問題。
  講題非常廣泛,只能作重點式的講述,分為三部分:
  一. 幾個需要解釋的名詞
  二. 入門聖事主要儀式的演變
  三. 入教制度(Catechumenatus)的演變

一、幾個需要解釋的名詞

A. 人教(或:基督徒入門)
 入教(Initiatio Christiana)的意義包括
  a. 狹義的:領受洗禮、堅振、聖體(入門聖事)。
  b. 廣義的:包括整個準備過程及領聖事。
B. 人門聖事
 1. 包括三件聖事:聖洗、堅振、聖禮。
 2. 「三聯一」(Trilogy)的習慣。
  a. 三聯一的普遍實施:約在第五世紀時。
  b. 三聯一的中斷:約在第十二世紀時不再普遍實施三聯一。
  c. 三聯一的恢復:成人入教禮典(一九七二年出版)規定。

二、入門聖事主要儀式的演變

A. 洗禮的中心部分(付洗的經文及施洗儀式)
 1. 最初兩個世紀:
  a. 浸水式、注水式洗禮均可,但浸水式似乎是正常方式。
  b. 付洗經文似乎由簡而繁。
 2. 第三世紀:
  本世紀是入教制度(Catechumenatus)及洗禮儀式之編訂的決定性年代。此世紀留下來的主要文獻有羅馬聖希波里、北非奧利振的著作,特別是希波里的《宗徒傳承》(Traditio Apestolica),根據此文獻我們知道:
  a. 付洗的經文(formula)與信仰宣誓合而為一。
  b. 付洗經文是詢問式,而非聲明式。
  c. 施洗方式是三次浸入水中(活動的水中)。
 3. 第八世紀:
  本世紀開始對付洗經文及施洗儀式有所改變:
  a. 付洗經文由詢問式改為聲明式。主要原因,此時成人洗禮已不多,大多數為兒童洗禮。
  b. 施洗儀式也逐漸採用注水式,到第十五世紀時已普遍用注水式。主要原因,為了施洗者及領洗者的方便。
B. 施洗前的準備禮
 1. 水的祝福禮。
付洗用的水需要祝福(聖)是古老的習慣,第三、四世紀的文獻已提到水的祝福,並編有祝福經文。祝福付洗用水的主要用意是使人瞭解水在救恩史中的重要性,並為領洗者指出聖洗聖事的象徵意義。
 2. 棄絕禮:
  依照《宗徒傳承》的記載,最初的棄絕禮有些戲劇性:候洗者面向西方對魔鬼說:「我棄絕你……」以後有些教會更加上手的動作,或用呼氣、吐口水的動作,表示唾棄魔鬼。
  此棄絕禮所用的詞句,直到現在無大變化,只是改為問答式。梵二後更許可採用其他詞句。
 3. 敷油禮(領洗前):
  根據古代文獻確知,第三世紀時在洗禮中就有敷油禮。
  a. 敷油的部位:
  古代時有兩種,敷在頭上或敷全身。以後改敷於胸前,或敷於胸前及背(雙肩之間),這是現行禮規敷油的部位。
  b. 敷油的意義:
  * 敷於全身,指加強領洗者抵抗邪惡勢力的力量;敷油亦是治癒及淨化的來源,所用的油古代稱之為驅魔油。
  * 敷在頭上,意指賦予一種使命,一如古代君王與司祭的敷油。以後此敷油在頭上的儀式與洗禮後的敷油合而為一。
  c. 敷油時的禱詞:
  指出此禮的主要意義,如梵二新訂洗禮的敷油禱詞:「我以我們救主基督之名給你敷上救恩之油,願基督以神的大能堅強你。他是天主,永生永王。阿們。」
 4. 信仰宣誓:
  古代在棄絕禮後;轉身面向東方,隆重地表達信仰,所用誓詞各地教會不盡一致,有長有短,曾有一時期採用「信經」。
  當付洗經文改用短式時,原希波里時代所用付洗經文,改用作信仰宣誓詞,即現行禮規中的三次宣信禮。
C. 施洗後的釋義禮
 1. 洗禮後的敷油禮(敷聖化聖油,舊譯「堅振聖油」):
  a. 依照《宗徒傳承》的記載,付洗後有兩次敷油:一次敷全身,一次敷在額上。第一次由長老(司鐸),第二次由主教敷油。
  b. 除敷油外,主教仍按手在領洗者頭上。希波里以後許多教會的文獻中提到洗禮後的敷油及按手禮。
  c. 無疑地,希波里所敘述的洗禮包括堅振禮,至於哪些儀式屬於堅振聖事的主要部分,歷史的演變相當複雜。
  d. 著名的禮儀學者Don Botte的意見:堅振禮最初可能只是「按手」,但因聖保祿為聖神所用的兩個象徵:「敷油」及「印記」(格後一21~22),後來將按手、敷油、劃十字合而為一,作為形成堅振聖事的主要禮節。
  e. 古代洗禮與堅振禮原在一起舉行,二者分開後,洗禮仍保持了司鐸的敷油禮。
 2. 授白衣禮:
  a. 洗禮後穿衣服原為實際需要(浸水式洗禮及敷油均須脫衣),但教父們對穿新衣也賦予象徵的意義。
  b. 第八世紀的許多禮書(sacramentaria)已有此儀式及經文。
  c. 由全身敷油,改在頭上敷油後,有些教會用一塊白布或像帽形的頭巾代替白衣,戴在頭上。這可能是今日為領洗的兒童、成人領洗後,用一塊白布之習慣的來源。但所用的經文仍然是:「請接受這件白衣……」
 3. 接臘燭禮:
  這是第十一世紀才出現的禮節,第十一世紀的Pontificale Romanum中已有此禮。它表達聖洗聖事婚禮的特點,暗示十童女的比喻;同時也指出洗禮與基督復活奧跡的關係,表達重生的喜樂。
 4.(堅振禮):
  成人領洗後立刻領堅振並參與彌撒初領聖體。這是古代的習慣,也是梵二成人入教禮典的規定。
  領受洗禮與堅振禮後,《宗徒傳承》也記載當時參加彌撤,領聖體的情形,值得我們參考。
三、入教(信仰培育)制度的演變
  新約聖經告訴我們洗禮的重要性,但未曾指示我們應如何準備,並準備多久。初世紀的Didache及St. Justin告訴我們領洗前包括多方面的準備:要理講授、靈修與祈禱、團體的參與……
  A. 入教制度的形成與鼎盛時期(第二世紀到第六世紀)
  1. 入教制度的創始(第二世紀):
   a. 動機:
   * 願入教者眾多,要求嚴格的培育。
   * 當代一些異端及教難使教友背教,要求深度的培育……
   b. 第而二世紀的許多文獻記述入教制度,尤其聖希波裡在其《宗徒傳承》中詳細說明準備領洗的步驟。
  2. 入教過程的制度化(第三、四世紀):
   a. 遠端準備:
  《基本教理選集》(奧斯定著,田永正譯)前言扼要的敘述在此遠端階段如何為領洗作準備,值得一讀。
  在準備過程中,求道者有一位信友陪伴(今日的代父/母)。聽講要理及參加禮儀是此準備過程中不可少的活動。但仍不能參加聖祭禮,這是「守密法律」的規定。
   b. 近程準備:
   是與四旬期同時開始,教會很早就以復活節作為施行洗禮的最合適時刻。
   《基本教理選讀》前言對此階段也有扼要的敘述。在此階段中重要的禮節有:
   登記禮(進入此近程準備階段的儀式)
   考核禮:目的在淨化候洗者的心靈、堅定其意志……授信經禮等
   c. 最後準備(通常在聖周內)
   禮儀方面包括:公誦信經禮、開啟禮、選聖名。
   (以後在復活前夕領入門聖事:主要儀式見以上「二」)
   d.〔釋奧〕(mystagogia)
   是為新教友領入門聖事後準備的一個階段,繼續受培育的階段,始自第四世紀,目的在使新教友更深入地瞭解、並體驗聖事的奧跡,而逐漸適應正常的教友生活。
  B. 人教制度的式微
  1. 第六至第九世紀的演變:
   a. 考核禮次數增多,並且可改在平日舉行。
   b. 授信經、天主經後,附加授福音禮。
   c. 有些地區已允許兒童洗禮在其他日子舉行。
  2. 第九至第十二世紀的演變:
   a. 整個入教過程的各部分禮儀,依序一次舉行,編訂兩種禮儀本,一為成人,一為兒童(成人禮的濃縮)
   b. 洗禮如由主教主禮,則洗禮後立刻付堅振。
   c. 兒童領洗後,某些地區也許可領聖體。
  3. 第十二至第廿世紀的演變:
   a. 兒童洗禮,生下來馬上舉行,很多地區規定愈早愈好。
   b. 入教制度(catechumenatus)廢除。
   c. 主教通常不再主持洗禮,只為已受洗者行堅振。
   d. 兒童初領聖體年齡延後。
   e. 初領聖體後再領堅振成為習慣。
  C. 入教制度的恢復
  1. 一九六二年聖禮部公佈了《成人聖洗儀式》(中譯:光啟,一九六五),只是將舊成人洗禮分七段舉行,未能普遍實施?
  2. 梵二要求恢復成人入教制度(禮儀憲章64~71)。
  一九七二年出版了《成人入教禮典》,其基本結構是根據古代的模式,在此列表說明:
成人入教禮典:信仰生活培育過程
 
(一)問道階段
望教期(慕道期)
(四)最高峰
入教過程
(五)悟道階段
(二)求道階段
(三)明道階段
每階段重要儀式
接待問道者儀式
1. 進入求道階段儀式
2. 此階段的禮儀: 聖道禮, 驅邪禮, 祝福禮
1. 進入明道階段儀式(甄選禮)
2. 此階段內的禮儀:勵志禮(考核禮), 授信經禮, 授天主經禮
3. 洗禮前最後準備: 背誦信經禮, 開啟禮, 選聖名禮, 傅候洗聖油
領受入門聖事
(在復活節前夕禮儀中)
參加主日(平日)舉行的禮儀及熱心善工等
教理講授主要內容
釋疑解難福音初宣
系統教義, 救恩史
有關洗禮的聖經選篇
聖事要理信友生活
目標
達到初步信仰與皈依
學習教義及教友生活
堅定信仰, 積極準備入門聖事
體驗並了悟聖事奧蹟, 適應度教友生活
受垃育者的稱呼
問道者
求道者(友)
候洗者
新教友(信友)
  成人入教禮儀,由此列表可以看出,它願表達與實現的是信仰生活的成長過程。從教會方面看,它是教會培育信德幼苗的成長過程:教會透過禮儀與要理講授的配合,並在堂區教友團體的支援下,領導願意領洗入教者,由初步的皈依,達到信仰足夠成熟時,領受入門聖事,成為新教友。
  在培育過程中分不同的階段,表示學道者在信仰生活與教義知識的進展,一步一步地走向高峰。表格中:
  「問道階段」舊譯為「慕道期」,
  「求道階段」舊譯為「望教期」,
  「明道階段」舊譯為「淨化與光照期」,
  「悟道階段」舊譯為「釋奧期」。

結語

  信德一如人的生命有開始,也需要培育,因此教父們把入教過程比作懷胎,需要足夠的時間去培育才能達到成熟。這是教會訂定入教制度的重要理由。
  但這種培育不同於一般學校的培育:
  1. 它不只是知識性的,而是整個人格的培育。
  2. 它不只是求道者個人的培育,而是團體性的。
  3. 它不是速成班式的,而是漸進式的。
  4. 它不只靠人的努力,而更是天主的工程。

 

 

本檔案未經校對

 

| 神學論集主頁 | . 趙一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