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是誰?對一個三歲就接受洗禮的我而言,實在是很熟悉的人物。因為,聖母經是我最早會唸的經文,看著牙牙學語的姪兒、姪女,「萬福瑪利亞,滿備聖寵者……」朗朗上口,不也就是當年的我和六個弟妹的樣子嗎?
記得「萬金聖母態像遊行」到台北的前幾天,小弟告訴我:「阿媽和虎尾的一些教友要到台北參加遊行,順便到小德蘭朝聖地去朝聖。」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奶奶,她熱中於朝聖,熱愛著聖母。而當你跟她談人生中各種不同際運時,她又會告訴你:一切都是天主在安排。她知道她信的是誰。更熱心於每天參加彌撒。最教我感動的是,在我從沙烏地阿拉伯回來時,她告訴我:「我知道你在那裡二年都沒有參加彌撒,我每個禮拜天都參加兩台彌撒,一台是為你的。」從此,我的眼淚常流,我愧對天主,愧對如此愛我的奶奶。我的信仰生活,二十幾年仍停留在兒童要理問答的時代。奶奶雖不懂什麼聖經的大道理,什麼三位一體……但,她堅信:天主的恩惠會藉著她的祈禱,她的奉獻而飽飫心靈饑渴的孫女。這樣的信德。把我這顆四處遊逛的「野心」帶回到耶穌肋傷的「聖心」中。然而,這一切所發生的,正如奶奶所言:一切都都是天主在安排。
阿公去世的那年,在他意識還清醒的最後時刻,只見阿媽急著找神父為他付洗。沒想到既不反對我們接受信仰,自己卻一直沒有接受信仰的阿公,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親口答應要接受耶穌基督。阿媽一生所作的就是要我們都接受耶穌基督。在為阿公守靈的日子裡,阿媽向我提及她接受洗禮的過程,原來這個「緣」就在「萬金聖母」身上。
當年她住糖廠宿舍(約三十七年前),有一天,鄰居太太邀她去萬金朝聖。她不懂什麼是朝聖,只當是一趟旅遊,出去玩玩而已。可是玩回來,她作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身著白衣的美麗女人。鄰居太太很高興的告訴她,那個女人就是聖母,她喜歡你,如果你也喜歡她的話,我帶你去聽道理。可愛的阿媽雖然不識字,卻認真的聽,努力的記,背下了各式各樣的祈禱經文,皈依了耶穌基督。之後,有了媳婦,有了孫子,她的信仰就自然的傳到我們身上。就這樣,我才明白為什麼她如此熱中於朝聖,熱愛聖母。
因此,我願用「以心體心」的情懷來述說此次「聖母態像遊行」的心情,之後由聖事神學的角度來反省其意義。
首先,撮要的綜合大眾傳播媒體對此事件的報導。
(一)一般性的民間報紙:
「媽祖能,瑪利亞也能!」屏東縣萬鑾鄉萬金村有座台灣最古老的天主教堂——聖母殿,因不忍世風日下,教友決定在五月五日請殿中的聖母「環島旅行」一番,以降福台灣(中國時報1991.5.1.)。
台北市長黃大洲在致詞中,祈求聖母的慈悲和愛心能夠在大家虔誠的禱告下,帶領我們步上民主、開放、繁榮、安定及充滿愛心的社會。同時社會大眾也應以感恩的心情,珍惜多年來國家和聖母所賜的恩典(中央日報1991.9.29)。
這不只是建國八十年的慶祝活動,也是一次和平的、理性的遊行示範(中國郵報1991.9.30)。
中視六十分鐘的報導:在社會風氣混亂、環境髒亂的現況中,此舉如同一道清流注入社會。還有狄總主教的一番話:「是朝聖,不是訴願。是祈禱,不是作態。是作證,不是作秀。是共融,不是趕場。是偕同聖母,與主同行。為國家祈福,為人心歸向上主而努力。」
從這些聲音中,我聽到的是人心的渴望,看到的是一群圍繞著媽媽的孩子,好像在訴說:這個社會還缺少些什麼?
(二)教會內的報紙以相當多的篇幅報導:
教友生活週刊詳細的報導每個教區的迎接、交接儀式,停留時間、地點,敬禮方式,不同的行程報導。另外,也有不少人因參與此次遊行而皈依悔改。也有人體會到,為迎接聖母態像,動員教友、打掃、佈置,是一個共融的機會。抬轎的人體會到,四人的默契很重要,團結就是力量。還有「到底是那個夭壽仔」掃除了不少人心中的陰霾。
面對這些現象,有很多人會問,到底耶穌基督的地位在那裡?到底我們的信仰向大眾宣示的是什麼?聖母的地位真有那麼重要嗎?
小時候常和阿媽、媽媽一起參加彌撒,她們總是唸玫瑰經,也跟著大家起立、坐下、跪下。稍微長大後,認識一些道理,我告訴她們,彌撒時要專心在彌撒,不要唸玫瑰經。我又發現,她們沒事可作了,竟打起瞌睡來。到底睡覺好呢?還是唸玫瑰經呢?直到有一天媽媽告訴我:「現在張欽真神父台語講得真好,他講的道理,我都聽明白。」我也明白了。誰心中無情感,當內心被碰觸,情感被打動時,還會覺得無聊、想睡覺嗎?
宗教信仰,有生命、象徵、制度三個層次。生命層次的宗教經驗無法直接描述,是人體驗到與天主間位格式的相遇,是彼此生命交流的經驗。這些經驗需要藉著形象符號、姿態行動、語言文字……等象徵來表達。以後經由這些表達慶祝、紀念的語言及行動,而發展出制度性的結構:聖經正典、組織性教會、欽定的信理、禮儀性聖事等。然而,並非所有的人在接受和領悟天主的啟示時,有相同的經驗或同等的層次,天主與人相遇的方式因人而異。我又如何能說媽媽的信仰怎樣呢?況且在生活中,她的行為,她的德行,又實在是我的榜樣。從神學領域的堂奧中,我只能承認天主用不同的方式與人相遇、相知、相結合。而人的回應中,若是禮儀性的慶祝高峰——彌撒(感恩祭宴),不能表達出其有生命的、活生生的基督的生命時,的確,人會尋求其他能表達內心宗教情操的方式,諸如:朝聖、各種熱心敬禮。
實際上,這些熱心敬禮是為輔助教會公務(彌撒)的不足。信友們的信仰生活,是以彌撒為核心的。但是,今天實際的宗教生活中,禮儀的參與、彌撒的參與,是否真正表達出天人合一的愛情關係?是否碰到人的心,動到人的情呢?為此,與其抱怨這些媽媽們、阿媽們,讓人家誤會天主教是拜聖母的,倒不如,呼籲我們的司鐸們,想想辦法,動動腦筋,讓我們的彌撒活起來。在此,也並非有意指責,或是追究責任。我們說教會是基督的聖事,假若傳達救恩的喜訊,傳達天人合一的愛情生命的教會,真的能在禮儀性的行動高峰——彌撒,表達出它真正的本質的話,我相信其他的熱心敬禮會自然而然的減少。
今日台灣的教會,時代現況是如此,或許時候未到,讓我們一起努力吧!事實上,一切外在的讚賞或批評,表面上看來有美化或誤解教會有形的外在形象。其實,教會內在無形的本質是耶穌基督自己,祂不受任何詆毀。復活的基督永常在,祂洞悉人心,愛祂的淨配——教會。而我們該做的,豈不就是去認識不同的人,了解不同人的需要,然後,尋求合適的方法,幫助人們認識耶穌,而與祂相結合嗎?瑪利亞的角色,不就是如此嗎?為此,個人認為:信仰的核心是耶穌基督,其他的因素,能幫助人多少,個人按情況取用。至於,遇到誤解時,那正是宗教交談的開始,我們盡人的努力,讓天主去收成果吧!
「教會憲章」第八章承認聖母敬禮,具有絕無僅有的特徵。不過對降生的聖言,對聖父及聖神的欽崇禮,仍然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且特別能促進這項欽崇禮。原來教會在建全而正統的教義範圍內,根據時代和地區的情況,根據信友們的習尚,批准了對天主之母的若干敬禮形式。其目的是要教人在敬禮聖母之際,也認識、愛慕、光榮基督,並遵行其誡命,因為一切都是為祂而存在(哥一15—16),天主聖父「樂意使充分的圓滿定居在祂內」(哥一19)(教會憲章66)。
總之,由於聖母在救恩史中的特殊位置,她與天主聖三的密切關係,以及她的教會之母與教會之典型的職務,聖母敬禮應當視為對最完美的受造物和最完美的被救援者的特殊敬禮。對於這個敬禮的唯一性,我們應守大公會議的指示,避免虛妄的誇大和心地的陝隘(教會憲章67)。
然而,禮儀和敬禮是有區別的。禮儀是基督大司祭藉著教會向天父的崇拜;敬禮則是教會仿效禮儀而為天主子民提供的宗教性的虔誠行動。二者固有差別,但也須配合。「這些敬禮應依照各種禮儀季節與禮儀配合。它們從禮儀中得到啟示,而且因為它的高尚,使得教民都轉向它」(禮儀憲章103)。教宗保祿六世自己認為實施起來並非易事。消極方面,教宗認為應當避免兩極:一是刪除所有敬禮,只保持禮儀,這將使教友祈禱生活產生某種真空;一是任憑敬禮泛濫,甚至進入禮儀範圍,這將使基督的禮儀失掉其高峰意義。積極方面,需要牧靈上的敏感與恆心,培育上的觀念澄清與行動分明。
最後,我也不得不承認,張春申神父著,《聖母年向聖母獻上一瓣心香》一書中所言:不論在歷史中,或在今天,由於敬禮的情感部分能越過信仰的教理及歷史的真實而產生偏差。比如誇大的提高聖母,猶似女神;熱中於聖母的顯現,傳播未經教會當局承認的事蹟;彌撒禮儀時,逕往聖母像前喃喃有詞……這對聖母敬禮有害無益,牧靈人士不能掉以輕心。
如此由「聖母態像遊行」談個人的信仰皈依,到聖母敬禮的意義,也為自己的信仰生活再次的整合,重新發現在我身上寶貝的救恩,何其有幸!身為受造之物,竟堪稱為天主的女兒,是所愛、所眷顧的寶貝。
上主,我們的主!你的名號在普世何其美妙!
你的尊榮在天主彰顯光耀。
當我仰觀你手指創造的穹蒼,
和你在天上佈置的星辰月亮,
世人算什麼,你竟對他懷念不忘?
人子算什麼,你竟對他眷顧周詳?
竟使他稍微遜於天神,
以尊貴作他冠冕,
上主,我們的主!
你的名號在普世何其美妙!
人的尊嚴,一方面來自天主的恩寵,一方面是人對天主信靠的自我肯定。我有幸能稱天主為「阿爸」,內在經驗來自天主的邀請;外在經驗,有阿媽、媽媽的陪伴。在她們身上,我經驗到基督的臨在,經驗到母親的愛,而更肯定天主的愛是具體在人間。這看不見的父的愛,透過人世間有形的父母表達祂的愛。雖然,有時候,我也會不太喜歡她們表達的方式,但是,卻能了解她們的心意,接納她們。因為,重要的是,我對天主愛的肯定,及她們對天主愛的肯定是一樣的。為此,我只有感謝天主,感謝家人,感謝其他幫助我成長的人。
本文以敘述性的描述聖母對家人,對我個人的影響及地位,並未作深入的神學反省,而以信仰生活經驗分享的方式,談與基督相遇的經驗。這也是個人繼續努力的方向,在答覆天主的邀請上,如何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與基督相遇、相知、相結合,人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適合文化背景的方法。在信仰的道路上,彼此鼓勵,常常更新,必能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各種情況,而使復活基督的榮耀,真正的在教會、在社會、在世界中活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