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 高詠慈 . |

 

95
神學論集
(1993)p.017-028
   

聖母遊行的神學反省

 

高詠慈

 


前年,民國八十年,在台灣的天主教會盛大的舉行「萬金聖母環島巡禮」活動,這項活動自八十年的五月五日從屏東縣內埔鄉境內的萬金聖母大殿出發,由其本堂的十位男性教友護送該殿供奉的聖母態像到台灣七個教區的大小堂區,以供教友敬禮。直至十二月八日聖母無染原罪節並萬金聖母大殿主保日,在隆重的慶典中,將該殿供奉的聖母態像迎回。
這項活動主要的發起人是教友傳教協進會的成員,再經主教團的批准贊助。舉辦聖母遊行的主要目標是:
第一、慶祝建國八十年,為國祈福,使之形成一個正義、公平、法治、和平、全民共融的國家與社會,促進世界大同,並期實現基督救世的洪恩。
第二、為淨化墮落的社會,台灣已變成舉世聞名的貪婪之島,社會風氣混亂,倫理道德頹喪,祈望借助宗教的力量,改變人心,導正民風,重建和諧安樂的社會。
第三、它是一個朝聖、祈禱、作證、共融的活動,是一個偕同聖母與主同行,使人心歸向上主的活動。
從籌備、進行到結束活動,不但教會內上上下下全部沸騰,舉凡地方上有頭有臉的人物,無不請來共襄盛舉。面對教會這項空前的盛事,有來自教會內、教會外不同的看法。不少人對這次的活動持有積極的看法,譬如:這個活動使在台灣原本是非常安靜的天主教會活躍了起來,並使教會和地方的社會團體結合,使得社會大眾對教會有新的認識並正視教會的存在。在教會內,藉著籌劃和準備這次的活動,教友們不但獲得教區首長積極誠懇的支持,同心合意的共襄盛舉,各堂區間及各教區間彼此坦誠共融,合作無間的精神,令人感到是天主聖神的風在我們的教會內工作著。教友因著參與這次活動,培養他們的宗教意識和宗教情操,並使他們意識到教友在教會中的使命。
不過,在一片感恩讚美聲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某些人的懷疑和不安;有人問道:「在台灣多神並立的民間宗教環境裡,扛著鸞轎,排出陣頭,主神在大群信眾簇擁之下浩浩蕩蕩的繞境、巡行,似乎讓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種信仰表達的方式和那建立在奇蹟性和世俗的功利性的民間信仰又有什麼不同?在聖母遊行途中,雖有十字架開道車前導,紅布招的標語寫著「偕同聖母與主同行」。但是不容否認的,隊伍行列的安排,始終是以聖母的態像為中心的。讓人忍不住要問:基督在那裡?聖母真是如同民間宗教信仰的媽祖般,超凡萬能具有法力,能救濟眾生,讓人頂禮膜拜的神明嗎?這種對基督信仰的表達方式,是否會造成與其他基督宗教弟兄合一上的困難?增加教外人的困惑?
為國祈福、淨化社會是這次活動的主要目標,有些人認為這趟「聖母出巡」,對於非教友而言,似乎沒有多大的意義,他們既無法從這項活動中了解信仰的真理,更遑論能達到改變生命的目的。他們懷疑,靠這種浮面的活動,真能淨化人心嗎?既要改變人心,為何不透過「演講」及「傳道」的途徑,讓大家了解宗教的「真義」?
這次神學研習會的主題是「跟著聖母走向基督」,一開始我們就願意從這次的聖母遊行的活動,根據聖經的啟示、教會的訓導及歷史的發展,做一些神學反省。我們分下列幾點討論:
(一)在台灣民間信仰盛行的社會中舉行聖母遊行。
(二)聖母遊行的意義。
(三)聖母遊行與基督徒生活的關係。
(四)聖母遊行神學反省的牧靈應用。

 

(一)在台灣民間信仰盛行的社會中舉行聖母遊行
這次的活動主要是由「民間」發起的,比較具有民間的風味,它吸引大批民眾,在慶祝活動時場面熱鬧,聲勢浩大。再加上以遊行為主要的活動,這種信仰的表達方式,在台灣社會的文化背景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台灣民間宗教信仰。根據瞿海源先生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一文中提到,民間信仰是凝聚地方認同感和團結力的重要動力,但民間信仰的教義不清,具有很強的功利性,人和神之間是現實的、有求必有所報的交換關係。神明只是人們崇拜祈福的對象,至於神究竟是什麼,他們是不怎麼在意的,他們只講求或肯定神對人所能提供的功能。約略而論,從信徒對神明的認知,民間信仰幾乎沒有什麼倫理的內涵。因此有人擔心,在這次活動中雖有很多冷淡教友回頭,若其動機只是停留在民間信仰的功利層次上,或只是受到外在儀式的感動而造成情緒上的狂熱,這樣的信仰是經不起考驗,也無法維持太久的。所以有人提出在台灣民間信仰盛行的社會背景中,舉行聖母遊行的活動合適嗎?
若只因為台灣的民間宗教舉行遊行的活動,我們為了避免被人們誤認為只講靈驗性、功利性的宗教,而反對舉行遊行活動,抹殺了信友以自發的、虔敬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聖母的敬意,這樣的態度是不對的。因為遊行本身有它自己的價值,譬如在大眾舉行慶祝活動時,是團體意識最濃厚的時期,人們不再注意日常的事物和興趣,而使得團體成員間有密切的聯繫,並對宗教需求有所表達,它使得平日我們所感受到的社會的,或是經濟的壓力,得以淡化和紓解,而使人們有歡愉和放鬆的空間。現代的社會學家發現遊行慶祝活動具有使人從社會需求的壓力下,獲得解脫的功效。的確遊行在各宗教儀式中有它普遍性的意義,它使得慶典活動更增加心理上的效果,因為祈禱加上行動的表達,使得祈禱益發熱切。遊行時,通常都有長長的行列,大家踩著一致的步伐,一邊唱著歌祈禱,一邊緩緩前行,再加上旗幟、樂隊、煙火等排場,益增加其聲勢壯大。大家懷著同樣的懺悔、呼求和感謝的心情,齊步向前,不只是為抵達目的地,也是在宗教信仰相同的前提下,奠定並增強了團體內在的凝聚力。遊行提醒我們,在這世上我們只是過客,因此在此世我們沒有常存的城邑,而是尋求那將來的城邑。
我們若從聖經和教會歷史的資料來看,遊行更是具有穩固基礎的事實,它是一個紀念基督奧跡的記號。在舊約中天主子民藉著齊步前進,表達他們信仰的共融。他們的旅程包括了在沙漠曠野中的流浪,禮儀中向上主的居所——聖殿的前進,或是從放逐地回到耶路撒冷。新約中我們也可看到耶穌一邊施教,一邊率領門徒們向耶路撒冷前進。宗徒們為傳揚福音,他們的足跡亦遍佈世界。這些救恩史的事實,再加上基督徒的渴望天鄉的末世情操,賦與基督教會的遊行活動一個正確的宗教意義:在世界的旅程中,我們和基督、聖母瑪利亞及諸位聖人,懷著教會對末世的期待,一齊走向天上的耶路撒冷。
在教會的禮儀歷史中,直到君士坦丁大帝給予教會自由之後,才又有遊行活動的出現。但是其場面樸實無華,多為紀念耶穌的奧跡的遊行,如紀念獻耶穌於聖殿,耶穌榮進耶路撒冷。中世紀後的西方禮儀,漸與民間生活分離,民眾無法了解並參與禮儀行動,私人神功敬禮的產生有如雨後春筍。這些民間敬禮,適合民情,更容易被一般信友了解,給信友們表達他們對天主的敬意和心聲,它逐漸由紀念基督奧蹟的遊行,轉變為敬禮的遊行,由基督徒的層面淪為單純的宗教層面。因此爾後遊行的次數益發增多,舉行遊行的名目也越來越多,譬如遷移殉道聖人的骨骸,出殯行列的移動,或是其他公共理由的遊行,如祈求豐收,趨吉避凶。如此一來,逐漸失落了遊行在基督宗教中的本質,也越來越不容易從其中看出這些遊行和基督的踰越奧跡有什麼關聯。這種內容的衰退,只注重外在形式的表達,世俗功利主義的滲透,多少也混雜了一些迷信成分,而流於狂熱、出風頭,甚至背離正路的傾向。
在現今這個俗化及多元化的世界中,舉行民間性的遊行活動並沒有什麼不好,但若不能幫助信友明辨什麼是基督宗教的本質並給予適當的牧靈指導,不容否認的,遊行活動常常不容易表達出基督徒真正的精神。為了避免年輕人和知識分子的批評和誤解,我們需要注意下列事項:
第一:在舉辦遊行活動時,應藉機宣講天主聖言,尤其是對基督奧跡的宣講。遊行時基督徒團體為信仰作證的特質,應超過其他一切的動機和目的。
第二:要能和禮儀季節配合,在某種程度下由禮儀延伸而來,並能引導民眾走向禮儀。
第三:舉行遊行敬禮活動的前後,在適當的時間並以適當的方式,表達信友的悔改和喜樂的宗教情操,不應忽略感恩祭宴和其他聖事的施行,譬如和好聖事的實施。
第四:遊行不應只重視滿足宗教情感的外在形式,或尋求靈蹟,更重要的是在於生活的改變。
總而言之,如要使遊行成為一個真實並合宜的敬禮,並且為基督信仰作證,我們不只應以早期基督徒遊行要素為典範,也須注意當代文化和環境的變遷。

(二)聖母遊行的意義
有不少知識分子和年輕人目睹教會正努力向人澄清天主教的信仰中心是建基於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跡,是由於主基督的死亡和復活帶給人類救恩,天主教絕不是一個拜聖母的宗教時,如今卻對外盛大的舉行一個以聖母為中心的遊行活動;縱使遊行時紅布招上的標語寫著「偕同聖母與主同行」,並且有十字架作前導,但主角是誰?不用否認,自然是聖母瑪利亞啦!因此引起不少教友的疑惑和焦慮,這樣的活動會不會造成外人對天主教真正的道理產生誤解,也造成我們和其他基督教的弟兄合一交談的困擾。在此我們願意探討一下,聖母可以成為敬禮活動的主角嗎?
有些人純從社會學或人文的觀點來看聖母敬禮的成因,譬如說人類由於不自覺或本能的在內心深處有溫柔、感情和被保護的需要;一位仁慈親切並且具有大能的母性的神,自然倍受人們的青睞,這就是為什麼民間盛行聖母敬禮的原因。佛洛依德派的心理學者認為聖母敬禮是一種對女性理想化的結果;而榮格看童貞聖母瑪利亞,是默觀精神的原型,這種默觀精神在每一個人身上形成女性的特質。這種特質使人類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衝突中得到整合,所以聖母敬禮對榮格來說具有心理治療的效果。所有持這些和其他類似看法的人,他們拒絕承認在這世界有超性因素的存在,他們認為所有對聖母的讚頌和敬禮,都是源自人類社會、心理及文化機轉的結果,並沒有宗教上意義。
我們要問教會敬禮聖母有聖經的基礎嗎?在教會歷史中聖母敬禮的發展情況如何?教會的訓導和神學家對聖母敬禮給我們怎樣的指示和建議?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很隆重的再次肯定對主的母親敬禮的合法性,這樣的敬禮是超越對其他一切受造物的敬禮,因為聖母瑪利亞「由於天主聖寵的舉拔,她只在聖子以下,高出一切天使聖人以上。」(教會66)但同時它和對降生的聖言,對聖父及聖神的欽崇禮,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這種對聖母的特殊敬禮是出自天主子民對聖母瑪利亞自發的信心和孝愛之情,它應是內在並整合於基督化的敬禮。聖母敬禮雖是由基督信徒主動去實施,但是不容否認的,這個敬禮行動的最後根源,卻是天主聖神。因為是天主聖神神秘而有效的推動基督信徒們,如此表達他們對聖母的孝愛之情。縱然如此,為了促使敬禮更為純正和提升,教會訓導當局有責任規範、引導並推動信友正確的聖母敬禮;神學家能夠從聖經和科學性的角度,提供聖母敬禮一個穩固而健全的基礎。如此基督信徒不只是從理性或直覺,更是在信仰的光照下,去了解並實踐聖母敬禮。
雖然在新約內,我們無法找到教會是否可對聖母行某種程度的敬禮的指示,它提到聖母瑪利亞的地方也不多,但是它肯定聖母瑪利亞有她獨特的偉大和尊嚴。在其中我們可見聖母瑪利亞和基督的關係,她的信德以及她在救恩史中所佔有的地位,這些都是日後教會敬禮聖母的基礎,尤其是路加福音第一章48節「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即證明了初期基督徒在詩歌中已有對聖母瑪利亞表達讚美和欽佩的敬禮,梵二大公會議引用這一節經文來證明聖母敬禮的適當性。教會也一再肯定對聖母的讚美應導向對天主的讚頌,因為聖母瑪利亞的一切特恩與職責都是為了基督,因為基督是一切真理、聖善和虔敬的源頭。(教會67)
在教會眾多有關聖母敬禮的訓導文件中,有一恆常不變的要素,那就是強調聖母道理、聖母的敬禮、虔誠及孝愛聖母在信友生活中的重要性。因為聖母瑪利亞內在地參與了救恩奧蹟,並且成為此奧蹟的一部份,因此按照救恩計劃,她享有特殊地位,教會敬禮並孝愛她是很重要的,如此就可以幫助教會更圓滿、更深入地實行天主的這項救恩計劃。教宗保祿六世在〈聖母敬禮〉通諭中引用教會憲章,給聖母敬禮穩固的教義基礎:
第一:瑪利亞既是天主聖子的母親,因此她也是天父的愛女和聖神的宮殿,由於蒙受如此的恩寵的舉拔,所以她在一切天上人間的受造物之上。
第二:聖母瑪利亞以獨特且無與倫比的方式參與了聖子的救世工程,唯獨她是救主的母親,第二厄娃,以及眾生的母親。
第三:她的聖德在其始孕無玷的奧跡中可以得到證明,在她充滿痛苦、謙卑和自我棄捨的一生,藉著不斷的實行天主的旨意,而使她的聖德益臻完美。
第四:聖母瑪利亞在天主子民中的地位和使命是獨一無二的;的確,她是教會內傑出的一員,但同時,她也是教會的典範和母親。
第五:聖母雖被接升天,但她仍接近那些呼求她的人,在教會內不停的為信友們轉禱,甚至也為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天父子女的人轉求。
第六:聖母個人的榮耀提昇了整個人性,因為她是亞當的後裔,人類的一員,我們真正的姐妹,她完整的分享了人類所有的情況。
第七:聖母敬禮的最終理由是天主自由且不可測知的意願,天主從永遠就愛了她,並且在她身上行了偉大的事;天主的這份愛情不只是為她個人,也是為所有的人類。
我們從上述聖經、教會歷史、訓導文獻和神學角度看聖母在救恩史的特殊地位,她和天主聖三的密切關係,她的教會之母及教會典型的身分,聖母成為對最完美的受造物和最完美的被救援者的特殊敬禮的主角,自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按照教宗在〈聖母敬禮〉勸諭的指示,在實行聖母敬禮時,應自聖經汲取資源,而得到天主聖言的光照;使敬禮依照各禮儀季節和禮儀配合;在合一運動中,聖母敬禮必須十分慎重,避免過激,免得使其他基督教的弟兄對於天主教的真正道理發生誤解。

(三)聖母遊行與基督徒生活的關係
基督徒是向人宣告他所相信的,在禮儀中慶祝他所相信的,更在生活中活出他所相信的。萬金聖母遊行的活動不正是基督徒們要向生活在台灣的人們宣告:縱使如今大夥追逐金錢和權勢,把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奠基於他人眼中的成功和有辦法;但是做為一位天主教徒,我們卻把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奠基於耶穌基督的身上,在祂的身上,我們看到人的尊嚴與珍貴。因為天主竟這樣愛了人,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派遣了祂的獨生子降生人間,來拯救我們,通傳給我們真理、生命和道路。並藉著祂的生活、苦難、死亡和復活的奧跡,讓我們看出什麼是人類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並且答覆人類心靈最深的渴望。而聖母瑪利亞的一生,正是活出基督徒生活典範的第一位門徒,她在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神修情境中,以與日俱增的信德,實踐天主的旨意,成為天主救世工程的合作者。她度過生命中許多的困惑、不解、痛苦和失望的日子。但她對天主有全然的信心和堅貞的愛情,使她把一切默存在心,堅強並忠實地接受一切考驗,她以開放的心接受天主的德能和臨在。因此她不僅懷孕生育了耶穌,同時她也將天主性的生命帶入世界,成為世人的母親。她不僅是上主僕人(婢女),分享人類痛苦的命運,終其一生都懷著謙遜的心,在期待並迎接天主的救恩。她又是熙雍的女兒,在她的身上,人類得以和天主相遇。縱觀聖母的一生,可以聖保祿的一句話來形容,「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聖母的一生,全為天主的救世意願及聖子個人(從誕生到死在十字架上)和祂的救世工程服務。聖母因著她的信德和服務,成為自己和全人類獲得救恩的原因。任何欲度基督徒神修生活者,必須走出自我,進入天主的計劃內,也就是我們所說自願並且有意識的以愛心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跡的生活,使自己成為天主救世的工具,聖母瑪利亞就是這樣的基督徒生活的典範。
天主教的信友們在台灣的社會發起了聖母遊行的活動,就是要向人表達我們所相信的天主是我們得救的唯一根源,聖母瑪利亞以她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了這點,她是我們的模範,值得我們效法的。現在且讓我們捫心自問,在參與聖母遊行之後,我們是否更認識聖母在整個救恩史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我們是否也和她一樣,面對今日變動不安的世界,對天主仍有絕對的信心?我們對聖母瑪利亞的愛,不只是一時的情感的被吸引,覺得從她那兒可獲得慈祥和安全感,更是在實際的生活中,願意效法她,能夠更認識基督,深入基督的奧秘,也使自己成為天主救世工程的合作者?所以敬禮聖母,絕不可使我們遠離基督,它應幫助我們更愛基督,遵守基督給我們的教訓和誡命。

(四)聖母遊行神學反省的牧靈應用
雖然更正教神學、俗化神學家和社會學家認為在迅速成長的社會中,民間敬禮只是一群跟不上時代進步的人的宗教感受的表達,其表達的方式是毫無個性,隨波逐流,盲目無知,對社會精神的提昇和風氣的改變毫無助益。但是從這次萬金聖母遊行的活動後,教友們一般的反應來看,我們不能不說它是一個使許多人蒙受天主恩寵的機會。它加強了教友對所屬教會團體的認同感,使人體驗到和聖母有一個親密的關係。由於她如此的參與了天主的救世計劃和基督的逾越奧跡,她成為基督徒的生活典範,成為我們亟思效法的榜樣和激勵我們努力前進的力量。所以在面對聖母敬禮時,首要態度是不要一味的拒絕它或想要徹底改變它,而是認識它在教會內的合法性並以感恩的心接納它。今日人們視民間敬禮是天主上智計劃的功效之一,也是福傳工作的起點。因為一般純樸的老百姓對許多深奧的信理無法了解,但是透過對聖母瑪利亞的角色和人格有深刻的體會和領悟。聖母瑪利亞成為信友生活的中心和焦點,藉著聖母瑪利亞,他們感謝天主如此的在祂的子民中行動並自我啟示給他們,尤其是那些單純和卑微的人。所以在面對民間以遊行的方式表達信仰時,我們不應任意壓抑或批評,而是去經驗並體會在此敬禮中老百姓要表達的是怎樣的宗教經驗,並且努力設法使這經驗能以更有力和有效的方式來表達。
這種對民間敬禮中所表達的信友的宗教經驗的尊重、接納和聆聽的態度,必定導致我們看重信友對聖母的直覺。這種直覺是「信仰的感覺」的效果,這種信仰的感覺推動信友們堅守信德。現今信友對聖母瑪利亞的中心直覺,毫無疑問的是在信仰中,他們知道聖母瑪利亞不是天主,她是一位活生生的,充滿天主恩寵的人,因此她能為眾人的事件轉禱。換句話說,信友在聖母瑪利亞身上看到救恩的延續,生命已戰勝了死亡,她生活在基督永恆的逾越奧跡中,得以繼續不斷的為人轉禱。若教友們對聖母敬禮的看法只停留在聖母是忠於聖言和在痛苦中的力量的模範,所以我們該效法她,這是不夠的。因為一個人和聖母之間如果沒有培養一種關係,一種愛情和健康的情感。當我們談到效法聖母時,往往只流於理論上的認知,卻很難有實踐的動力。若欲發揚光大聖母瑪利亞特有的德行,信友們首先須學習和聖母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後才培養效法聖母瑪利亞的態度。所以在舉行聖母敬禮活動時,譬如聖母遊行,信友們應記得,真正的熱心雖不在於一時的、空虛的感情衝動,更不在於一種毫無根據的輕信妄念,但其應具有引領我們體認天主之母的卓越尊位的真純信仰,並激勵我們和聖母瑪利亞建立子女對母親的孝愛孺慕的情感,如此才能推動我們效法聖母的德表。
我們還須注意遊行活動的福音化,使信友能在此和救主基督相遇。如欲使聖母遊行活動不致淪為自我封閉和自我膨脹,首先應注意使活動的中心是聖言,即在活動中使它充滿天主的話,因為這話具有判斷、煉淨和救贖的功效。我們須強調整個救恩計劃是天主的上智和仁慈在引導,並藉著聖子在聖神內而完成;聖母瑪利必須在救恩史的背景中有其正確的比例和目的。在說到教會和聖母瑪利亞的中介作用時,尤須強調基督是救恩計劃和信仰的中心,只有基督是唯一的救主和中保,是基督徒生命的起始和終點;基督信友們只是效法聖母的榜樣,並在她母性的引導之下,和基督建立起深刻的、有活力的、長期的位際關係。所以在舉行不同的聖母敬禮活動時,不要忘記每一個健全的敬禮的表達中心應是天主子耶穌基督。
1979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對義大利的聖母朝聖地的主任司鐸們談話時,提到須藉著生動且合適的禮儀,充分準備的講道和健全的要理講授,和好聖事的宣施及適當的宗教儀式,做好朝聖地的牧靈工作,使朝聖者在此機會能和天主聖子相遇。縱使這些信友平日未善盡教友的本分,不忠於基督徒的生活,甚至對信仰的看法不夠健全,但我們可因著一個健全的敬禮活動,使他和敬禮活動的中心耶穌基督相遇;因此而使得聖母敬禮更加完善,也使得信友們對聖母瑪利亞的尊敬,在指向聖三、基督中心及教會的方向得到足夠的意義。所以對任何可以宣講基督的機會,都應該善加利用,幫助信友澄清他們的信仰,並堅固之,使他們遵循聖母瑪利亞走過的路而走向天父。比如我們不可忘記舊約中的先知和福音中說到真實敬禮的特性,應和日常生活有所關連,即須在生活中實施愛德和正義。又如福音中有關聖殿的說法,首先它指的是基督復活後的身體,然後指的是教會團體,最後指的是每一個人的身體。這樣的要理講授能夠使得聖母敬禮,不再使人覺得好似被一神奇而盲目的力量所推動和操縱,相反的,它卻增進教友們在實踐基督徒的生活和使命時,具有一種神秘的態度。自然我們在舉行聖母敬禮活動的時刻,不應忽略和好聖事的舉行,在此聖事中,信友們和那寬恕的人的基督相遇。感恩祭宴和聖體聖事更應是敬禮活動時的高峰,因為就在此聖事和充滿活力的時刻,引導我們對聖母敬禮的活動進入基督的逾越奧跡中,並延伸在我們基督徒的生活內。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