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主教在中國的情況
甲、中國教會是顆小小的芥菜籽
從歷史上看,她大約可分為五個階段:一,奈斯多利派(Nestorian)在唐朝(公元635年)時已傳入中國,這是從明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出土才知道的。目前存有十種景教文獻。二,在十三至十四世紀間,有過方濟各會傳教士的足跡,但不久完全消失(參閱天主教百科全書)。三,從利瑪竇進入中國大陸(公元1583年)大約到1775年這個階段。利神父吃中國飯,穿中國衣,尊重中國的文化和禮儀。那時他允許敬孔子,祭祖先。但有人卻在教廷告他,說他允許迷信,拜人為神。結果Ex Quo Singulari禁令下來,扼殺了才誕生的本地化嬰兒教會。四,從鴉牙戰爭,清朝不平等條約,「保教權」等,到1949年共產黨佔領大陸。五,從1950年中國教會全由中國神職領導,自治、自傳、自養到目前。
乙、目前大陸教會的情況
我因是寫「成人皈依」,不是寫史實,只能提一、二句。從一九五一開始,至一九五五年,一九五八年等多次對天主教神長、教友們大逮捕和大迫害後,共產黨認為天主教很快就會消滅。但到了今天一九九二年,按官方的數字報導,教友有三百六十萬,比以前多了六十萬,而且還沒統計非官方教會(地下教會)的數字。現有修院廿一座,修生八百,修女院卅處,修女一千二百,而司鐸只有一千左右,實在太少了!("Correspondence" No.51)。
目前政府對地下教會仍在不斷地進行控制和迫害。因為他們怕教會影響國家的「和平演變」;尤其看到東歐和烏克蘭等國家,明顯受到天主教的影響。然而,中國教會這顆小小的芥菜籽,因著迫害和殘踏而深深地扎下了根。
丙、中國人需要精神文明
有關大陸一般宗教熱的形成和意識形態方面的探討,海外有許多觀察和分析文章,尤以撥雲教授的為中肯,他分析了知識分子接近宗教的原因。我現在簡化為五點:一,共產主義信仰的危機。此種危機不只出現在知識分子、大學生中間,在基層幹部和高幹中也相當普遍。二,精神的空虛。對於共產主義的神話和謊言感到受騙,希望探索到實在的精神信仰。三,知識分子從未得到過真正的尊重和信任。「六四」從更迫使他們在宗教信仰中去找尋找人性的尊嚴,個人生命和人格的肯定,天人間和人與人間美滿的和諧與共融。四,四十年來受中共迫害的人群中,為數最多的是宗教信徒;而他們不怕威脅、利誘、坐監、勞改,決不背棄信仰,而且勤懇地、喜樂地為人民服務,不怨不尤,這裡一定有股精神力量在支持著他們。五,毛澤東的鬥爭哲學和恐怖主義,使人人沒安全感,尤其「文革」以後到了頂點,「六四」以後又加陰影。這樣迫使許多人嚮往和尋求生命的意義,人間真正的愛,能克服和超越恐怖的愛。而他們發顯在有宗教信仰的人身上有這種愛。
二 皈依的意義
人們既然發現了宗教對日常的精神生活有好處,他們自然會想方設法去尋求它。這時人很容易聽到天主的召叫。一九八五年我自青海勞改農場回上海後,遇到了好幾位以前的同學,他們問我還信不信天主教?為什麼好人要吃苦?我告訴他們,我人雖在勞改農場,心裡卻常常喜樂平安。而他們凡遇到一些麻煩,尤其遇到運動,就十分緊張,生活不安,這又是什麼道理呢?就是因為我有信仰,有天主的聖寵的助佑,有天主同我在一起。他們中有幾位,願意知道天主教是什麼,如果適合他們心內的企求,他們願信奉。有的急著要借聖經閱讀。他們是否走上了所說的皈依之路?
甲、五種皈依的模式
皈依是從不信到有信仰,從罪惡感到積極反應,從漠不關心到追求真理。過去講皈依有四個模式,根據最近美國JSTB神學院的Donald Gelpi, S.J.教授所講,他把倫理皈依分為個人和團體的倫理皈依,因此成為五個模式:
一、情感皈依(Affective Conversion):從情感憂鬱失調而決定轉變為培育一個健康、平衡、和令人喜愛的,有情、有理的生活。
二、認知皈依(Intellectual Conversion):決定從一個糊塗順從的生活,轉變為積極尋求信仰,尤其喜愛和其他真理追求者進行研究討論。
三、倫理皈依(Moral Conversion):決定從一個對自己毫無責任感的自私自利的生活,轉變為把個人的選擇和判斷注重在倫理和道德的影響上。
四、社會政治皈依(Sociopolitical Conversion)即團體倫理皈依:從毫不思考地接受違背人的尊嚴的各種社會制度,到同別人合作來改革不公平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尋求受壓迫者的權利。
五、宗教皈依(Religious Conversion):從對天主的無知或反對,通過經驗、感覺、歷史研究和天主對人的自我交流而轉變為接受信仰。基督徒的皈依則有其特別的例證,即通過耶穌基督的啟示,認識父、子和祂們派遣到世上來的聖神。
如果我們以大學生、教授、或通稱知識分子的情況來看,他們將是那種皈依?這要看推動他們的動力是什麼了。而且往往會數種皈依都有,不僅僅限於一種模式。一個從初中畢業就支援大西北建設而到新疆的朋友對我說:他的一生受了政府極大的欺騙,活在世上沒有意思。有一次去烏魯木齊的天主教堂,神父正在講道,說耶穌基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他聽了很感動,他想,或許耶穌能來救他,給他前途。他的悲觀情緒,漸漸改變為積極起來。這是屬於情感皈依?或者宗教皈依?另一位知識分子,他認為自己一直站在被壓迫者一面,為人類的自由和幸福工作著。誰知他崇拜的那些解放者漸漸成了絕權者、壓迫者、土皇帝或官倒,簡直不能使他相信,他要求解答。他很可能從社會政治皈依開始。
生活中,我們有無限的渴望,但天天碰到無數的限制。我們的精神生活,一方面生活於一種「渴望的境界」(World of desire)中,另一方面也生活於一種「限度的境界」(World of limits)中。要真實解決這個問題,就在於理性、倫理和宗教上的悔改,也就是所說的皈依。
乙、皈依的七個動力(Dynamics):
一、情感皈依賦與其他皈依活力。尤其是熱情、友情、愛情等,促使人整頓自我,協助他人,並且忘掉負面的憂情和愁情。
二、認知皈依積極推動其他的皈依。人們追求真理、對科學和智識的態度,給予他們皈依的經驗。
三、倫理皈依幫助其他四種皈依定位。使人的行為有其倫理價值和真實性。個人的倫理皈依,使人盡好責任,明確權利,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德行),良心時時平安。
四、宗教皈依居於情感和倫理皈依之中。它使人更能超越自己的喜好而保持對真理的開放態度,助人接受倫理責任和自我奉獻。同時,當人無法超越自己時,能依賴天主的仁慈和救恩,不失望,也不歸罪於人。
五、情感、認知、倫理和宗教皈依,證實社會政治皈依。人們對社會的服務和供給,幫助增強社會責任。
六、社會政治皈依則藉著使上述的另外四個模式的皈依,由私化公;使個人的利益,擴展到為公共的利益,同時變得更真實。
七,宗教皈依使其他四種皈依轉化為更有價值。它製成一個充滿恩寵的,超越的參考模式。例如我的朋友們過去聽到的是「宗教是鴉片」,然而在與基督徒們接觸後,或是閱讀聖經和一些有關聖書後,覺得宗教對他們的實際生活有極大的幫助,在逆境中能堅強,在痛苦中產生希望。
丙、皈依基督
皈依基督促成整個的皈依過程:它既介於情感和倫理皈依之中,又在信德中轉化和提昇皈依的自然模式。所以在幫助朋友們皈依歸化時,我除了同他們講解「要理問答」外,重點幫助他們理解基督的福音和教會的禮儀。
一,福音中幾個重點:(1)悔改。「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谷一15;瑪四17)。成人皈依始於悔悟。這悔悟就向過去的罪惡和它的勢力宣告斷絕關係,而把心扉向天主開放,(2)耶穌自己受洗的經驗。「耶穌受洗後,立時從水裡出來,忽然天為祂開了。祂看見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祂上面;又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瑪三13—17;谷一9—11;路三21—22;若一26—33)。耶穌沒有絲毫的罪,但背負了世人所有的罪,在若翰前領受悔罪的洗禮,為我們立了表樣。(3)山中聖訓和怎樣做耶穌的門徒。怎樣的人是有福的?怎樣的人才能進入祂父的國?耶穌講得非常明確,而且指明成為祂門徒的人,不只是相信祂,也要跟隨祂。需要的話,像祂一樣受辱罵、被迫害,就如大陸教會許多可敬的主教神父們、修女們、教友們,一切真正的基督門徒所表現的,寧願被監禁,被流放,家破人亡,失業挨餓,也不能背棄天主,離開基督和祂的淨配教會。(參閱:瑪五1—12;廿八18—20;谷十三11—13;路十二11—12等)。
二,每逢節日,大瞻禮,我同他們介紹其意義和禮儀,例如耶穌聖誕,講天主聖子降生為人、童貞聖母瑪利亞、天使、聖誕節的禮儀和傳統習俗等。復活節講耶穌的苦難、聖死和復活;聖週禮儀的意義。聖神降臨節講教會的建立,聖神在教會、在每個人身上的功能等等。
三 入門聖事
當我的朋友們提出怎樣可以成為一個天主教徒的時候,我必須同他們解釋,什麼是入門聖事,即什麼是聖洗、堅振和初領聖體。
甲、什麼是聖事?
過去的教理問答上說:「聖事是耶穌親自立的有形的禮節,為表明、並賦給聖寵與領聖事的人」(§ 209)。
根據D. Gelpi教授,「聖事」這個名詞的意義包含下面六點:一,它是新約朝禮的一個標記和一項禮儀;二,它表達普世教會所分享的信德;三,它由教會中一名神職人員所主持(主教、司鐸或執事),以他們所朝拜的天主的名義和他們所在團體的名義而施行;四,它是由耶穌親自的傳教和服務經驗而來的;五,它先知性地向人們提出以下的挑戰:信仰耶穌基督是主,以及祂所宣講的天父,和祂們所遣發的聖神。它讓人們在信仰中得以進入耶穌基督的死亡、復活,以及遣發聖神的奧蹟之中;六,它賦給聖寵,增強和加深信德,產生和滋養人的超性生命。
Karl Rahner說,教會是一個聖事。Edward Schillebeeckx說,基督的人性,因其完全與天主結合,也是一件聖事。
乙、入門聖事的聖經依據
復活節前夜禮儀中給成人施行的入門聖事是聖洗、堅振和初領聖體。
一,聖洗聖事。1.在對觀福音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耶穌自己受洗的經驗(瑪三13—17等,見前)。2.瑪廿八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以及谷十六15—16:「……凡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3.若望福音講到以水和聖神重生,猶如進入天國的一個條件(參閱:三5);在他的「生命之水」和「醫治之浴」中,暗含著基督的受洗。4.保祿宗徒則一再強調,我們藉著洗禮與基督一起死亡,也同祂一起復活;脫於舊亞當,穿上新人—活於基督新亞當之中。(參閱:羅五12—20,六3—5等)。
二,堅振的依據在哪裡呢?宗一8:「但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和全猶太及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復活的基督,宣佈了三個「五旬節」(Pentecost):含蓄地回憶起猶太人的五旬節(宗二1—42),撒瑪黎雅的「五旬節」(宗八14—17);和預先說出外邦人的「五旬節」(宗十1—48)。在最後晚餐時,基督說:「我若去了,就要派遣護慰者到你們這裡來」(若十六7);「使你們有力量循光而行。」(十六13)領「堅振」是領受天主聖神,分享聖神來臨的奧蹟,也是聖洗的完成。
三,耶穌在最後晚餐時,立定了聖體聖事,在聖經中非常清楚。如:瑪廿六26—28;谷十四22—25,路廿二14—20;若望福音說到分享耶穌的肉和血,便是住在祂內,祂也住在我們內,才能得永生(見六51—58)。保祿述說聖體聖事猶如宣講「主的死亡」,直至祂再次來臨(格前十一23—29)。
丙、入門聖事的歷史和禮節
在初世紀,教會接受皈依的人,給他們付洗、覆手,然後參與感恩祭聖餐。第五世紀後,因嬰孩領洗,成人受洗逐日減少。孩子懂事後,有主教覆手擦油,舉行堅振聖事。脫利騰公會議肯定堅振為七件聖事之一。堅振是領受五旬節後的天主聖神,使領洗後的人,成為成熟的一員,度基督徒的生活,分享神恩,在教會內為基督、為教會作證。
梵二以後的成人入門聖事,常常在復活節前夕舉行,配合禮節意義,分為九步進行:
一,施禮者問候準備領受聖事的人,向他們和與禮者說明所要進行的禮節,並解說其重要性。
二,全體起立(或跪下),誦念諸聖禱文,為候洗者祈禱;使他們知道,他們將加入的教會是恩寵之源,是普世性的,歷史性的,也是末世性的。天主的諸聖人聖女,將幫助他們活好一個真正基督徒的生活,是他們的中保和轉禱者。
三,祝福洗禮用水。經文中敘述了水的意義:1.創世之初的水(創一1—3);2.洪水(創七1—八19);3.過紅海時的水(出十四15—31);4.約旦河的水(谷一9—11等);5.基督肋旁之水(若廿34—37)。
四,棄絕罪惡。候洗者棄絕魔鬼,象徵棄絕魔鬼的操縱和誘惑,悔恨自己過去的罪過,決心跟隨基督。隨後是,五,信德宣誓,公開表示相信三位一體的天主,皈依基督,成為祂的奧體教會內的一份子。
六,聖洗聖事。施禮者給候洗人付洗,領洗後,受洗者成了天主的子女,教會的成員。
七,在洗禮後,有三個釋義禮:1.擦油:表示分享耶穌的王者、司祭和先知的使命。2.授衣:表示穿上基督,保持領洗的純潔。3.授予燭光:表示新領洗者對基督的信德,猶如燭光照耀在眾人之前。
八,堅振聖事。包括覆手禮和傅油禮。新領洗者領受聖神,分享五旬節聖神降臨的奧蹟,個人地、團體地、主動地、先知性地反對一切罪惡和不正義。他們生活於聖神的神恩之中;通過聖神建立的教會,獻身於宣揚天國的來臨。
九,禮儀的高峰是新教友在感恩祭典中,初次領受基督的聖體聖血。他們同整個教區團體一起參與新約的祭獻,以禮節的形式紀念基督的臨在,並領受祂的體血而達到入門聖事的完滿。
成人入門聖事是非常重要的。它們保證和提供今後繼續皈依的經驗。也就是說,這個進入教會的入門禮儀,具體表現在對基督的聖靈兩個方面的開放:繼續皈依,聖化自己;以及充滿神恩,服務人群。
四 培訓教理員幫助成人皈依
如果有一天,大批大陸成人皈依,誰來幫助他們?國外?海外?他們可以支援聖經和書籍,或許教授們的演講和上課;但如果他們不了解大陸教會的實際情況,可能很難有的放矢,幫助到點子上。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培育平信徒,本堂區的教友們,尤其許多優秀的婦女們,她們勤謹、明智、熱心,但她們仍是很保守,認為出頭露臉的事,都是神父們做的,她們不宜去管,所以要動員她們走出家門。那些新皈依的,尤其是學生和知識分子們,他們充滿神火,願意為教會服務,要鼓勵和幫助他們在團體中成長。
這樣,小小的芥菜籽才能出土,才能發芽。
甲、回顧過去
例如以前在上海堂區裡,多數是嬰兒領洗,成人皈依稱為「保守」,聽講要理問答,經過「考試」及格後,就能領洗。記得我有位伯伯,是法商電車公司的經理,他雇用的工人,必須是教友,尤其是在車上售票的。他說教友老實規矩,不會「揩油」、舞弊等等。有些要去公司幹活的人,就打聽怎麼可以入教?托人介紹到附近的伯多祿堂去聽道理。隨後背教理問答,很快能領洗了。他們並非完全相信天主,熱愛天主,主要為了找工作。所以許多成了「吃教徒」,國外稱之為 "Rice Christian"。不過有些心地善良的人,聽話唸早晚課,主日也「望」彌撒,後來成為普通的信徒。但是到了一九五五年的「九•八」運動時,很多還是簽字背教了。造在沙灘上的房屋,禁不起風吹水沖就坍塌了(參閱瑪七24—27)。
相反,在震旦大學、徐匯中學或聖心女中等的許多願領洗進教的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培訓,領洗者事先充分自由的決定,以及真相信、真痛悔的心理準備,不但皈依了基督,而且以後又在生活中為主作證。很多人在「九•八」前後被逮捕入獄,放逐勞改,卻絲毫不能動搖他們或她們對天主的忠心,對基督的追隨和對教會的熱愛。
乙、建立一個較完善的成人慕道班
在美國,成人皈依要參加RCIA,即The Rite of Christian Initiation of Adults——成人入教典禮。禮儀同教理交錯著進行,不只是「聽道理」,還要在團體中體驗生活,打好根基。我覺得我們也可套用,當然不能生搬硬套,要依照本地實際情況來做。台灣方面聽說已做得很好,將來為大陸也是一個經驗。
美國的RCIA有四個時期(Period)和三個階段(Step)。第一時期稱為福音期或預備慕道期。當有人願意研究教理,開始閱讀聖經,要到教會中來看看時,要像復活的耶穌對厄瑪烏二門徒那樣,主動地親近他們,與他們交談。
當他或她響應天主的召叫,明確表示願意成為基督徒時,可選個有意義的日子(如將臨期第一主日),伴隨一定的禮儀,收納他(或她)為慕道人員,並讓他(或她)自己選一位代父母,這是第一階段。
第二時期是接受教理的時期。以交談方式或團體分享方式,引領初步皈依者認識自己:過去怎樣在恩寵和罪惡的影響中的生活。喚起他或她對天主的渴求,增強其信德。
第二階段是甄選收錄和登記名字。慕道者在四旬期開始後的主日感恩祭中,經主祭者介紹後,由代父母伴同在專門的簿子上簽名。這不但表示其本人自願同意慕道,也表示教會團體已接受他或她為慕道者,正式進入慕道期。所以第三時期是淨化和教化的時期。以聖經為基礎,引領和伴隨慕道者與降生為人、傳教服務、死亡、復活升天的天主子接觸交會,讓基督的心轉化、堅強慕道者;讓聖神使基督的訊息,在慕道者內紮根,產生對天主信賴、奉獻的渴望,形成基督的人格、氣質和生活態度。配合教理講授,他們要學習參加感恩祭和團體活動,採用禮儀,協助福音深入心田。
第三階段就是舉行入門聖事。這個禮儀在復活節前夕舉行,所以要提前幫助領受者,深入了解入門聖事的象徵和意義。這樣配合聖週禮儀,領受者和與禮者均得益匪淺,因為禮儀的慶祝就是活生生的信仰成長經驗。
最後一個時期是繼續成長時期。領洗、堅振後,慕道者已成為一員正式天主教徒,是團體中的一份子了。信仰是生活,需要繼續成長。在當今複雜的社會中,充滿了各種挑戰,成人雖然閱歷豐富,但仍需繼續皈依,在聖神領導下,在團體中發展專業和各種神恩,依據自己的責任感,準備開始為團體服務了。在禮儀方面,到聖神降臨節,整個「成人入教典禮」完成。而在實際上,天國的奧秘和信仰的作證,為他們才真正是個開始。
在我離開上海前,我問朋友們是否願意領洗?我可介紹他們到某神父那邊去。他們說,信仰的種子早已在他們心中發芽,但是他們仍生活在這樣一個「共產生義」的國家中,人民政府雖然講著「宗教信仰自由」,然而實際上控制得十分嚴,不知什麼時候又是一個運動,實在受不了。他們要找個合適的時機才能領受入門聖事。在這方面,我尊重他們的自由,並不斷為他們祈禱。
丙、在團體中成長
團體為新皈依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去年聖誕前,紐約傳來一個好消息,沈靜領洗入教了。她是以前我在上海時同她講教理的,兩年前來美國,她主動要求領洗進教。不過她領洗後感到很孤單,那邊的中國人團體講廣東話,她聽不懂;到自己的附近堂區的美國堂口去,也找不到認識的人。我同她介紹上海來的蔡神父。蔡神父雖然十分忙,也願意幫助她,而她卻不常去。如果有個合適的團體,一定為她的繼續皈依是很有好處的。
教友團體是多麼重要。尤其現在是教友的時代,沒有生氣勃勃的教友團體,這個堂區也就死氣沉沉了。為恢復成人教理班,需要很多教理員,同時也需要培訓他們的人。堂區也可成立基信團、基督生活團,或者分成各個小組,如禮儀組,負責輔祭團、唱經班、彌撒中讀經等。福傳組可辦讀經班、信仰講座、宣傳聖召等。要幫助兒童們預備初領聖體,學生們領堅振;還有婚姻前輔導,組織夫婦懇談會;給生病或老年教友們送聖體……許許多多工作,都等待著教友團體去做。為大陸的教會,現在只有「愛國會」,以上所說的團體都還沒開始。我們熱切祈求天父,願祂的神國早日降臨我中華。
這顆芥菜籽正在成長。「它將成為樹,甚至天上的飛鳥飛來,在它的枝上棲息。」(瑪十二32)
參考書籍:
- Gelpi, Donald : Committed Worship : A Sacramental Theology for Converting Christians, JSTB 1991.
- Osborne, Kevan : Sacramental Theology N.Y. Paulist Press, 1968.
-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 3 )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 韋薇:"成人教理講授與福音傳播",福傳文集二六六頁至二七三頁,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編,1987年。
- 雷煥章著:一扇新門——道理、真理、生命,知音出版社,1986年。
- The RITES of the Catholic Church, Pueblo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