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羅裕賓老師主講 輔神何麗霞整理. |

 

93
神學論集
(1992)p.441-447
   

台神輔神聯誼活動報導


第一專題演講


「一個主權獨立的新台灣」——   

從政治、神學與倫理學看台灣基督教長老會的政治主張 

羅裕賓老師主講 輔神何麗霞整理

 


教會應該不斷淨化、修正。作為長老會會友,我們同在一個政治脈絡裡,在同一渴望下為主作工,必須是謙卑的。我亦希望其他的教會能傾聽長老會的觀點,這樣,彼此才能開創更穩固的友誼。

二次大戰以後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脈絡中的政治倫理回應
這方面可分三個階段。國民政府遷台後,即1945至1970,為沉默期。政府的態度是,只要教會不批評政治,政府就不會阻撓傳教工作。這期間,長老會沒有表達任何政治觀點。1971年後,國民政府在國際舞台上屢受挫敗,美國開始親中國大陸政策。長老會為了保障台灣人民生活,發表了一連串的聲明,如1971年的「國是聲明與建議」、1975年的「我們的呼籲」,及1977年的「人權宣言」。這時期稱為言論發表期。1980年高俊明牧師被捕,翌年長老會公開聲明支持高牧師,此事成為第三個階段,短兵相接期的正式開始。自此,長老會揚棄純粹的言論發表,而以行動表明其政治主張。

「主權獨立宣言」:「新而獨立的國家」的具體新主張
1977年發表的「人權宣言」是很有代表性的,當時中共與美國建交,台灣有被併吞的危險,此宣言旨在申明台灣人民的權利,台灣應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1988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事務所就「人權宣言」中「新而獨立的國家」做了一個新的詮釋,「新」方面包括新人民、新文化、新國會、新憲法,在「獨立」方面只提到台灣國際獨立。而1991年發表的「主權獨立宣言」則是針對台灣與中共的關係,非常強調台灣的主權獨立。稍作比較,即可發現台灣長老教會隨著時代的轉變,其政治主張亦逐步演變。

「主權獨立的新台灣」的神學與倫理學反省
針對70年代的宣言有三個倫理原則作根據,就是和平、仁愛、公義。照神學家穆特曼稱:「新」是聖經的特色。在舊約裡默西亞的末世論中提及:新的熙雍、新的出谷、新的耶路撒冷等等。在新約中,基督與人訂立新的盟約,頒佈新的誡命,我們成為新的子民。這個「末世」的「新」盼望,督促著基督徒積極參與社會的改造。
談到主權方面,基督長老教會認為基本上,台灣的主權與土地並不是屬於台灣人民的,因為普天率土都是屬於上主的,在這個信仰的肯定下,有上帝形象的人只是管家而已,但我們的權力來自上帝,所以不應隨意被侵犯。

結論
最後,我希望以政治倫理學家烏克曼(J. P. Wogaman)的理論作結。他指出教會有七種參與政治的手段:(一)影響政治風氣、(二)在特殊的例子上教育會友、(三)從事政治游說、(四)支持某個候選人、(五)組成政黨、(六)和平抵抗、(七)參與革命。台灣長老會並沒有採取組織政黨或參與革命的做法,組織政黨會使教會的本質產生變化,至於參與革命,在客觀環境上,台灣並未到如此絕望的地步。從政治倫理學角度來看,台灣長老教會在這幾十年所做的,符合基督教信仰的精神與倫理的要求。

 

**********

 

第二專題演講     意識形態、政治與宗教                                             

房志榮神父主講
                           

輔神何麗霞整理

 

一、神學家談意識形態
賴雷(Karl Rahner)承認意識形態有真理成分,但是把部分絕對化,便歪曲了真理。他把意識形態分三種:一、內在的意識形態,把個人的經驗絕對化,例如種族主義、國家主義。二、無為主義、超性主義、千年主義,把終極看成絕對,不看重終極前的現世生活。三、過分超越,把世上一切看成毫無價值,做人態度冷漠保守。基督信仰與意識形態是完全不同的,基督信仰有時空的幅度,但同時對超越開放,不會把歷史絕對化。由此,賴雷神父引出三點結論:一、教會本身不應在世俗社會裡直接負責一個具體的義務,亦即不應有直接參與政治,但鼓勵教友參政。二、教會必須對各種不同的看法、做法有寬容忍受的態度。三、常常保持開放,避免絕對化。
拉丁美洲解放神學家賽貢道(Jaun Luis Segundo)認為,信仰與意識形態用共同的理念來指導生活,但意識形態的根據只是局部價值,信仰卻以對事實的整體看法作根據。賽氏承認宗教需要意識形態,為能給生活一個具體的方向,及滿全對宗教的承諾。他亦警告不能把個人的觀點絕對化。這也是梵二會議的號召:各種意識形態都有其價值,因為它們把信仰與日常生活連在一起,我們應與不同意識形態的人一起尋求真理,建設社會。

二、近代教宗看意識形態
若望廿三世在1961年發出慈母與導師通諭,指出國家與國家之間,因為不同的意識形態而無法交談,例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二者對正義的基本看法就很不相同。此外,意識形態常常會改變,非但不顧及整個的人,甚至忽視人最重要的部分。
保祿六世在1971年亦討論過意識形態的問題。教宗指出基督徒不該服從反對基督宗教裡人觀的意識形態,還特別嚴斥馬克斯主義,因為馬克斯主義運用暴力的辯證法,讓集體吞併了個人的自由。教宗同時反對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因為它給人完全的自由,造成無限度的追求,而把社會關懷只視為個人的喜好。
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出身於共產國家波蘭,他在1987年發出的社會事務關懷通諭指出,政治對立在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在1991年發出的百年通諭指出,有人深信科學、宗教,甚至使之成為意識形態,並以權力強迫別人跟他們認同。基督信仰不會把千變萬化的社會局勢套在僵硬的格式中。

三、意識形態在政治與宗教上的運用及危險
因此我們知道,意識形態的優點在於能產生凝聚的力量,而缺點是把局部變成全部。天主教會嚴厲批評漫無限制的資本主義、馬克斯主義及假冒的民主。並堅決肯定宗教自由的重要。
真正的宗教是要看整個事實真相,並作出信仰的投身。基督徒團體也可以有意識形態,但必須認清其限度及自己的使命,應時常以人的價值與公眾的利益作依歸。

意識形態在政治與宗教上的危險包括:
1.黨同伐異
有時宗教團體利用人的宗教情操,達到意識形態的目標,這時宗教便成了被人利用的工具。
2.基要派
忽略宗教源流,只強調部分傳統,固守死板的教條,以致造成分裂或極權。
3.宗教受制於政治
一個宗教在某政權下成為特權分子,其實亦受制於該政權,那時候宗教領導人的姿態與政治上的官方人物沒有兩樣。
4.世俗主義、唯物主義、無神主義
把宗教看成是麻醉人民的鴉片,只把宗教視為個人私生活的一部分而已。宗教只為滿足人心靈的需要,絕對不許任何宗教團體干預政治事務。

 

*******

 

輔大神學院與台灣神學院聯誼之省思   

輔神   林素鈴


去年此時,台灣神學院的師生們在輔大神學院的聯誼活動記憶猶新。兩個神學院間的聯誼已有二十多年的傳統,意義非凡。本世紀50年代以來,每年有基督徒合一週,特別為基督徒的合一祈禱。在各宗教交談的過程中,最難交談的是:有同一的信仰,同一的福音,彼此卻以「分裂的弟兄」相稱。
五月十三日下午一點鐘,由輔大出發,沿途同學們興致勃勃的談論著,因為,這對大部分同學而言,是第一次的經驗。到了風景幽美的陽明山,台灣神學院就在那「只緣深在此山中」出現於眼前。聽說這兒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目前有二百五十多位學生,有大學部,也有研究所,是一座頗有規模的神學院。負責接待、服務的同學,更是熱情洋溢,在活動中竭盡所能的打破彼此的陌生。然而,這些都是外在可見的,彼此間的和諧與相互尊重。當進到主題的交談時,就呈現出多元性了。加上不同形式的崇拜儀式,語言的選擇,更揭發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首先,談崇拜儀式,剛開始,我被台語的讚美歌聲深深的吸引,那麼順暢的以我的母語來讚美天主,這是我還在學習的,怎能叫我不動心?後來才知道,台灣神學院大多以台語教學,如此盡力推動本土文化,令人讚賞。然而,在言談中發現,這與台灣的政治發展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當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推行「北京話」為國語。記得小學時代,我也曾被罰寫「我要說國語」,上百遍。這樣的統治政策極易造成情緒上的反彈,甚至,只有表面的順從,內心卻不服。而長老會的弟兄們,卻努力教授台語及其文法,不但保留了台灣部分的文化,也因著面對台灣複雜的政治環境,而以本土意識的信念,進入社會,為此,對整個政治環境產生了刺激作用。刺激民眾以更寬廣的角度來看社會現象,這對台灣的整體性發展而言,確實有其重要性,也有它不可否認的價值。因為,帶動了台灣多元性的發展。
我被台語的讚美歌聲所吸引、所感動。但是,當牧師以台語證道,而我正聽得非常入神時,在我身旁的菲籍同學,不斷問我:「他在說什麼,我聽不懂。」於是,我開始為他翻譯,讓他能夠明白。事後,我為此事難以釋懷,而自問:在推動本位化的過程中,語言的確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若為推動當地的語言,而忽略了在這多元的文化社會中,也有其他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那麼,我們使用語言的目的何在?只為凸顯代表當地的文化嗎?或是,語言真的是要幫助彼此之間的溝通,讓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意見,能彼此分享,有助於雙方生命的成長呢?交談的目的,豈不是要讓對方懂得「我在說什麼?」
其次是專題演講和討論部分,此次主題是政治倫理,羅裕賓老師清楚簡明的介紹了長老會參與台灣政治的歷史過程,的確聖神以特別的方式領導這個地方教會,也答覆了台灣社會某些部分的需要。至於,其直接參政的方式,對部分的天主教人士而言,會覺得他們過於激烈。但若站在台灣政治文化背景的立場來看台灣社會的話,這實在只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已。「即使你們給我奉獻全燔祭和素祭,我仍不悅納;即使你們獻上肥牲作和平祭,我也不垂顧。讓你們喧嚷的歌聲遠離我;你們的琴聲,我也不願再聽;只願公道如水常流,正義像川流不息的江河!」(亞五22∼24)。
天主既喜歡人以崇拜的方式讚美歌頌祂,也喜歡我們以具體的社會性行動走向人群,這豈不就是,我們受洗歸於基督的人,一方面代表全人類向天主表達皈依,另一方面,代表天主向世界及他人表達天主對全人類的愛嗎?而天主的生命是那麼豐富,並不是一個人可以完全表達的,祂的救恩是團體性的,且不只是一個地方教會而已,是整體的教會,每個地方教會,只是以其有限的文化,代表整體教會而已。
總而言之,非常感謝台灣神學院,願意與我們一直維持這樣聯誼的傳統。雖然時間很短,也非常緊湊,交談也不易深入。但是,藉著這一點點薪火,燃起心中的一些思念。真正的合一,是在具體的生活中開始,活動只是個觸媒,觸動我們開始去想、去反省。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