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林素鈴. |

 

91
神學論集
(1992)p.139-148
   

正視人生問題有助於大學生接受福音   

林素鈴

 


引言
自從自己的生活受了福音影響而有所改變後,總不斷的思索如何幫助別人也獲得這份寶貴的禮物。就個人所接觸的基督生活團的團員中,很多是大學時代開始追求信仰,開始聽道理。也有些是從小領洗,但中學時發生信仰的斷層,至大學時代才重拾信仰,其原因何在?經探訪之後,發現大部分學生因遭問題、痛苦、失望、挫敗之後,經由同學介紹認識信仰而得到答覆。有的因參加教會活動,思想被觸動,或對某些方面有興趣,而繼續追尋。
目前筆者就讀於輔大神學院,因地理之便,有很多機會與大學生接觸,他們也常問及有關宗教問題。對於這些有意尋找天主的人,如何幫助他們呢?經過課堂中與房志榮神父和班上同學討論,發現了一些有利與不利大學生接受福音的因素。這些有利因素因促成聖經成為大學生對所追求問題的答覆,而說明福音的可貴性。但是,另一方面大學生也受一些因素影響,而出現生活問題與排斥福音。所以,筆者認為如何運用福音的精神來與大學生共同參與人生的問題是非常實用的,且以此做為向大學生宣傳福音的方式之一。
因此,本文將探討大學生面對問題時,福音如何答覆。並在二者之間運用有利因素彌補不利因素,以幫助大學生接受福音。

一、大學生追求人生意義過程中,可能面對的問題
由於傳統價值觀念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再加上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造成現代的社會重視及強調知識,只要有知識,有文憑就能找到好工作,生活品質得以改善。因此自受教育開始,一直到大學,無時無刻不在戰戰競競,不敢懈怠的為升學,為文憑而讀書。對小學生而言,這種情形固然因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而略有緩和。但對中學生而言,卻未見改善,甚至因為升學的壓力,猛擠大學的窄門,競爭更加劇烈。為了升學,學生忍受「讀書」的痛苦,包含各科刻板的背誦,永無休止的考試壓力,及昏天暗地的惡補生涯。在這麼多壓力之下,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成了新鮮人。頓時像脫韁之馬,高中時代的壓力解除了,心想「美好人生」就在眼前,如何享受四年的大學生活是多少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入學時各式各樣的社團吸引著他們,亦各選所需的加入了。等過了一些時候,慢慢發現,事實沒有想像那麼美好,不同層次的問題漸漸出現了。
(一)個人方面缺乏適應生活的能力及價值觀窄化
「升學主義」的教育是以升學為目的,教育為手段,一切教學努力都是為了通過升學考試,以獲得更高的學位及文憑。所以,教學內容深受升學科目的支配,忽視了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有更好的能力,以適應現在或未來的生活需要。因此,教學集中在與升學科目有關的書本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待人接物的態度、價值觀念、辦事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處理休閒生活的能力及氣質的陶治。或充其量只施以教條口號式的說教。在如此的教育下,學生在學校常得不到適當的訓練,因而難以獲得應付日常生活問題所需的各種能力。筆者認識一位大學女學生說:「我每次出門,爸爸總是害怕我會走丟了。媽媽說:『你自己都不會照顧自己,吃飯還要我擔心。』」重視升學的結果,對個人評價日漸窄化。人們往往只問功課好不好,在那一所大學,唸的是什麼系,熱門或冷門,將來的出路怎麼樣。而所謂的出路便是能賺多少錢,功利主義的傾向,唸書成了賺錢的工具。對於品德,應付挫折的能力,甚至關心社會,為人服務等不予理會,造成只為自我的成就,不管別人。對於為老人、孤兒服務的社團,他們覺得很有意義,然而,「我沒有時間,我要打工」是拒絕的理由。
(二)人際關係方面
在升學競爭下,好朋友也互別苗頭,互相猜忌,與人相處缺乏信任,或悖性置之不理。如:「我不喜歡和他一起作實驗,看他就是不順眼。唉呀!眼不見為淨,不看他就算了。」大學生正值成長中的青年期,如何與異性朋友交往是主要人際關係問題。然而,此時幻想式的愛情尚未退去,成熟的愛情觀又尚未建立。一旦感情受挫折極易生活穨喪。消沈者,更不知如何面對,或者乾脆視愛情如遊戲,形成不負責任的自我滿足。有的更不知如何交往,「舞會我不敢去,我又不會跳舞,但又很想去參加。」「和某某學校的聯誼活動真沒意思,交不到朋友。」「男人有什麼了不起,我自己也過很好。」欠缺互助性的關懷。
(三)對未來的恐懼
面對充滿競爭的社會,各種意識型態充斥市面,大學四年級是真正面對考驗的時期。部分男生無奈的面對二年的兵役,我的未來不是夢,留待結束兵役再說,反正現在想也太早了。有些則繼續準備考研究所,或作出國留學的計劃。女生沒有兵役限制,除了繼續進修外,要選擇工作,又是另一難題。但是,無論再進修或開始工作,與社會接觸的機會比在學校時多了。這對某些人在校時從社團活動中或許學習不少與人應對的能力,而有助於適應社會生活。而大部分的學生是不知所措,有的仍期待著父母的安排。
(四)開始思索人生終極意義
過去一味的唸書,無暇思索。現在開始注意人活著有什麼意義?人的一生中,有生老病死,如何去面對?生命的意義何在?也開始感到許多事情力不從心。一般而言,問題的呈現也是一步一步的。開始時,逃避它,或轉移注意力,不去理會。但是,人都有獨處的時候,此時,屬於個人內在的問題會呈現出來。人沒辦法逃避,感到內心的空虛,甚至孤獨的恐懼,一些現象的困惑不解及與生俱來尋求心靈平安、滿足的需要,已在催迫著人走向宗教,只是人不一定明白,但這內在的驅力卻無形的推動著。試想自古到今,中西方的哲學家,不斷探索人類與宇宙所發生現象的解答。大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也因著這些問題而去尋求資料與答覆。在此未對問題作詳細分析,只是列舉了幾個比較重要且常見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福音給了什麼答覆呢?必須從聖經中去尋找,去發現。

二、福音對人生問題的答覆
聖經答覆人生的問題是全面的,它觸及個人和團體,少數人和全體人,過去、現在和未來,今世和來世;它告訴人如何面對成敗得失;如何面對生老病死。它帶來真正持久的平安喜樂。它幫助人接受自己現在的立足點,但亦進一步由這立足點出發。它使一切變得更好、更美、更善、更真、更有希望。
(一)對個人成全方面
聖經強調人的重要,希望人常意識到自己的高貴身分和地位,勉力走成全之路,向著一個理想,一個目標前進,就是走向生命的根源──天父。然而在成全的路上,也教人尊重法律、守法律,但必須明白法律的精神,而不是成為法律的奴隸。注意糾正內心的邪念,所以聖經也強調內心的純潔向善,讓一切善行是「誠於中,形於外」的高貴人格表現。至於遇到困難、阻礙時,聖經教導人不要怕為正義而受苦,更要勇敢的服務人群,友愛近人,事奉上主。
(二)人際關係方面
關於人際關係,聖經強調愛、服務、寬恕、容忍、施捨、兄弟間的規勸等。保祿說:「全部法律總括在這句話內: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迦五14)耶穌教訓門徒要實踐一條「新命令」,即彼此相愛,他說:「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若十三34)耶穌愛人的方式是:無條件的、白白的、大方的、全部的、捨命的,尤其是:當人仍與耶穌敵對時,他愛了人。人與人之間要建立愛的團體,且是開放的,接受人的,是希望全人類都能在主內因相愛而合一。
(三)社會責任方面
聖經非常強調純潔的宗教信仰與社會正義之間的聯繫。並認為人在舉行宗教敬禮與儀式之前,必須先「洗滌、自潔,從上主眼前革除你們的惡行,停止作孽,學習行善,尋求正義,責斥壓迫人的人,為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依一16)聖經更認為正義比集會、齋戒和祭獻更重要(依一11),因為「上主喜歡仁愛勝過祭獻。」(瑪十二7)
基督信徒也有責任按上主的旨意,努力促成大同世界的實現,那是一個「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同宿……再沒有誰作惡,也沒有誰害人」的世界。(依十一6)那時「眾人都把自己的刀劍鑄成鋤頭,將自己的槍矛製成鐮刀,民族與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學習戰鬥。」(依二4)使殺人的利器變成生產的工具。這樣,人間要變成一個「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的新天新地(默二十一4)。這便是基督所說的天國,是他和服膺他理想的人,要共同努力建立的和諧境界;這天國將自今世開始,而於來世完成。
(四)聖經答覆生命的終極意義
1.跨越墳墓:聖經重視現世的生命,但並不認為現世生命就是全部的生命。因為人生不以現世為終點,死亡也不是一切的終結,墳墓更不是人的最後歸宿,人還有一個永恆的生命。
2.靈肉平衡:聖經相信生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強調肉身和靈性生命之間應該保持平衡,使成為一個圓滿的,完整的「人」的生命,這就是耶穌所說他要賜給的「更豐盛的生命」(若十10)。
3.向死亡挑戰:耶穌自己已戰勝死亡,所以他的使徒保祿不可以毫無畏懼的面對死亡的挑戰說:「死亡!你的勝利在那裡?死亡!你的刺在那裡?」(格前十五55)真的,死亡再沒有毀滅性的力量了,對於那些不斷邁向至善的人,死亡不過是通往永生的門戶。「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聽我的話,相信派遣我來者的,便有永生,不受審判,而已出死入生。」(若五24)
(五)聖經的重要時代訊息
今日人類面臨最大的問題不只是貧窮、戰爭、道德墮落,更是一個「分」字。好好的一個人類大家庭,由於意識型態不同而有「東西」之分,因貧富懸殊而有「南北」之隔。今日的戰爭,亦因此而變得無可救藥。在這背景中,聖經的訊息顯得十分適合現代的需要。
1.世界觀:聖經強調天下為公。因為上主是世界的唯一主人,他把世界賜給眾人享用。這裡的「眾人」是指所有的人和每一個人。
2.人性觀:聖經強調世界一家。天主是人類的大父,眾人都是兄弟姐妹。在這世界上,人才是最重要的,且在天主面前,人人都有人性的尊嚴,都是平等的。
3.社會觀:天主要救贖的是一群人,一個民族,整個人類,而不只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人要度共融、互愛、互助、互相扶持、互相體諒和寬容的團體生活,善盡人與人之間的責任,促進社會正義。
以上是徐錦堯神父對聖經給人生的答覆所作的詮釋,筆者認為相當中肯與實際,適用於向大學生宣講福音之參考。且天主造人的本意是讓人分享他的生命與幸福,「個人和團體都渴望獲得一個相稱人性的,充分自由的生活」(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九)。這種對幸福和生命意義的追求,便是人心最深的渴望。對於價值觀尚未定型,正在追求與自我理想價值觀相符的大專青年而言,更是迫切的需要,他們渴望幸福有意義的人生。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別的渴望,那就是現世的種種享受和樂趣。其實享受和樂趣本身是美好的,而且也是天主的恩典。可惜那些商業廣告,不僅賣給大學生們產品,也推銷享樂主義的意識型態。一種膚淺的次文化,虛假幸福的幻覺,與舒適、自我滿足……等融為一體。結果「黑暗弄瞎了眼睛……肉身的貪慾,眼目的貪慾,人生的驕奢。」(若壹二11、16)把內心最深的渴望暫時壓抑下去。螢光幕上幸福的面貌閃耀在眼前,可是一遇到極度悲痛的事,尤其面對死亡奧秘時,那些深層的飢渴自然又浮現出來。身為大學生必定會去反省與思索。幸福和生命的意義,固然在某一限度內在受造物中也能尋獲。例如:在愛和被愛中,在歸屬感中,在欣賞藝術和大自然中,在尋求真理中,在獻身為人服務中……這一切完全與天主的法律相符合,即使尚未認識天主,在追求這些本性的美善中,亦將帶領人達到真正的幸福。甚至可以說這便是隱含的尋求天主。然而這些本性的幸福究竟是不完美和短暫的,因此,不能完全滿足人心。聖奧斯定說:「天主,你造了我們是為了你自己。我們的心焦慮不安,直到它在你內找到安息為止。」這「安息於主」並不毀滅我們本性的幸福,反而使它更充實。
福音為人開啟幸福之門,是不容置疑的。為已獲得福音的人,總希望與人分享這份幸福的平安喜樂。在面對為數不少的大學生,我熱切渴望他們願意聆聽。但是,談何容易,尤其受到升學主義競爭的孩子們,趨向功利的社會,本身思想又尚未成熟,面對多元化的煤體渲染,不知如何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再加上中國人自認有悠久文化的驕矜心理,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很多人認為只要有好的道德生活,修養好就夠了,不一定要有天主,造成無神傾向。或者受老莊思想影響,與造物者遊,與大自然合一的泛神傾向,均不急於認識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另外,一般家庭傳統的民間信仰,代代相傳。雖然,有些大學生在接受前也有所反思,所信為何?所拜為何?但是,大部分是不會去尋找真正的解答。
因此,若要引領大學生認識福音,滔滔不絕的宣講佈道,絕非上策。要打開他們的耳朵之前,應先清除他們的心。在大學生的內心裡埋藏了許多生活的問題,他們四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目的也是要追求幸福有意義的人生。誰能與他們一起面對問題,就能贏得他們,誰能接受他們的困難,就能被他們所接受。
綜合前面所說的,歸納出有利與不利大學生接受福音的因素,能幫助我們了解真正問題所在,進而多下功夫。
(一)有利因素:
1.大學生有好奇心,具充分思考力及求知態度,正值培育獨立思考的時期。
2.價值觀尚未定型,正在尋找中。
3.追求自我實現。
4.與媒體接觸的機會多,能多作比較。
5.接觸面廣,對西方文化有興趣與開放,增加思考幅度。
6.開始面對人生終極意義的問題。
7.對人生意義的追求,福音能給予答覆。
8.因為是自己思考過的選擇,一旦接受了,便能持之以恆。
(二)不利因素:
1.台灣教育方式有升學競爭、唯理、功利的傾向,與福音價值不相協調。
2.思想未成熟,價值觀未定型,卻被廣大媒體所淹沒,而不知如何選擇,連福音價值也置之不理。
3.民間信仰的影響:民間信仰代代相傳。雖然有些大學生並不接受,但在社會風氣,功利心的驅使之下,求神問卜,圖謀個人私利仍大大影響大學生。
4.中國文化,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不同於天主的啟示,以「天主」為中心,認為人並不需要天主。
5.中國人自以為有悠久文化的驕矜,有良好的傳統與做人的道理。大學生也不例外,喜歡講自己的理,無法接受別人的理,連福音的真理也要與之強辯。

結論
認識了大學生的共通性問題及其相關因素後,還要考慮每人有其個別差異。雖然是相同的問題,每個人的反應並不一樣,表達方式也不同。因此,必須了解當事人的真正需要及問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而福音中的處方也有千百種。若想藥到病除,應該培養正視人生問題的態度。先認識、了解問題的癥結,再看福音中耶穌如何面對,如何處理。以誠懇的態度交談,讓對方體會到福音與他的生活有關,便容易引起興趣,也能產生效果。
目前接受福音的大學生,雖然不多。根據羅四維神父的研究報告,輔大學生中天主教友人數不到百分之五4.,但是,在這些人中,若能培養他們以福音精神正視人生的問題,便能造成一股強大的影響力。因此,如何組織這批人力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現有的大專同學會與基督生活團,已作了相當多的努力,繼續喚起團員們的共識,彼此幫助個人屬靈生命的成長。進而參與其他同學的生活問題,與他們一起在基督內共同面對,一起分析原因,尋求解決之道,讓基督的話在無形中生根、滋長、茁壯。
最後,以本月份教宗託我們代禱的意向:祈求耶穌聖心恩賜所有尋求生命意義的人,都在基督內找到。一起感謝天主透過房神父與同學們的分享,讓我在尋求如何向大學生傳福音的過程中,獲益良多,也更肯定生命的意義需要福音的成全。

 

 

主要參考書目

  1. 台灣的社會問題 楊國樞、葉啟政主編            巨流圖書公司七十三年三月初版    第371─373頁
  2. 正視人生的信仰 徐錦堯神父    台灣天主教牧靈研習中心與香港公教教研中心七十九年元月初版  第109─112頁
  3. 教友生活週刊  〝幸福與生命的意義〞  周弘道神父  八十年二月七日第二版
  4. 輔仁大學宗教生活  羅四維神父著  吳輔修先生譯  第30頁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