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魯士對舊約的貢獻
鄒保祿
前 言
波斯帝國在古代不僅對西亞和其本國有莫大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舊約時代的以色列民族。尤其在居魯士三世(Cyrus the Great, 558─530B.C.)對舊約的關係頗深。今分析如下:
甲:歷史背景
最先居住在波斯的厄拉米人(Elamides),這些人在公元前一千二百年便在此地定居。兩個世紀後,米底人(Medes)和波斯人便侵入現代的波斯一帶。米底人在公元前七百年在波斯高原建立了第一個帝國,此帝國到了公元前六百年達到它的黃金時代。但是「盛極必衰」,波斯人在居魯士領導下,推翻了米底人(公元前五四九年)。三年後,又佔領了里底亞王國(Lydia),且將其國土擴張至愛奧尼亞(Ionia),以其祖先的名字建立了亞該美尼德王朝(A Chaemenid Dynasty)(註一)。
一九二八年,學者赫爾斯德(Herzteld)在普爾瓦特(Pulwater)附近的瑪達城(Madas─i─Salaimar)發掘了居魯士的王宮,且看到一個墓碑刻著「我是亞該美尼德王」。
對當時的波斯人來說,居魯士是波斯的美男子,如同我國的潘安仁。希臘的歷史家魯達格(Plutarch)和塞諾風(Xenophon)在他們的著作都提及他(註二)。
居魯士也如同我國的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國王,同時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對宗教一視同仁,毫不偏心。因為他尊敬其他宗教的神和其聖地。他的國民擁護他。蘇美人(Sumerians)和亞加德人(Akkad)也跪在地上親吻他的腳。
居魯士的最先侯業是組織一強大的軍隊,以征服各地,例如里底亞的首都撒狄斯(Sardis)被他的大軍所破後,便劃入波斯帝國的版圖。
乙:攻陷巴比倫
聖經首先提到居魯士的一件大事,就是攻陷巴比倫和釋放以色列民回國。
巴比倫的拿布高佔領耶路撒冷且把以色列民解送到巴比倫,可說是巴比倫王的一個輝煌時代。但是「盛極必衰」,到了其後代,納包尼德(Nabonidus)於五五六年繼位,因他出外遠征,大約十年之久,國內便由其子貝爾沙匝(Belshazzar)代政。這時帝國已衰微了。
貝爾雖然繼承拿布高的餘業,但他沒有其祖父的行政和軍事才華。此時波斯的居魯士的名將軍葛布里亞斯(Gobryas)在公元前五三九年十月,攻陷了巴比倫,此城便劃為波斯帝國的版圖(公元前五三九至三三0年)。父王納包尼德回國也被捕,但他未被殺死,其子貝爾沙匝卻如聖經所記載被殺死。「當夜加色丁王貝爾沙匝即為人所殺」(達五30)。按巴比倫年鑑記載:「居魯士的軍隊無戰而進入巴比倫城」(註三)。
亞歷山大帝時代的一位巴比倫史家貝樂蘇(Berossus)証實這段歷史說:「在納包尼德十七年時,居魯士的大軍從波斯而來,征服了亞洲,便西向巴比倫。雖然納王召集軍隊以備迎敵,卻被居魯士打敗了。他便逃到波西巴城(Borsippa)。但居魯士軍迫進波城,納王便開門投降。居魯士不但沒殺死他,反而優待他。最後送他到加爾馬尼亞(Carmania)那裡。納王便在該地度其晚年且死在那裡」(註四)。
丙:遠征里狄雅
此地位於小亞細亞西部,即今日的土耳其西南。在當時,此地是一塊肥沃之地,其京都為撒爾狄斯(Sardis)。此地在吉則斯(Gyges 685─645 B.C.)進入它的黃金時代,吉則斯又征服了小亞細亞的一些部落。他本人是亞敘王阿蘇巴尼巴(Ashurbanipal)的附庸,後來因與西美利亞人交戰時陣亡(註五)。
此國時興時衰,在亞里阿特時代(Alyatte 610─560 B.C.),里狄雅王國擴張至愛琴海。他死後,其子克羅蘇(Cruesur)繼之。就在克王即位時代,居魯士的大軍抵達,滅了里狄雅國。此國雖然被滅,但有不少猶太人在那裡做生意,到了新約時代,在那一帶建立了幾個教會。聖史若望說:「將你所聽見的寫在書上,送到厄弗所、斯米納、培爾加摩、提雅提辣、撒爾狄斯、非拉德非雅和勞狄刻雅七個教會」(默一11)。這裡所提的教會多在古代的里狄雅國內。
丁:重建聖殿
撒羅滿所建的聖殿(註六)到了公元前五八七年,就是在巴比倫王攻陷耶路撒冷時,被毀滅了。聖經如此記載說:「我們充軍後十一年十月五日,有一個從耶路撒冷逃到我這裡的人說:『京城陷落』」(則三十三21)。
波斯王居魯士打敗巴比倫王後,不僅釋放在巴比倫的以色列民回國,而且更為他們重建聖殿,「波斯王居魯士這樣說:上主的神雅威將他的萬國交給了我,囑咐我在猶太的耶路撒冷,為他建築一座殿宇」(厄上一2)。
聖經解釋說:「他們(以色列民)來到耶路撒冷天主殿宇的第二年第二月……監督建立上主殿宇的工程」(厄上三8)。就是說在公元前五三六年四、五月間。即在以色列民回國後第二年,以色列人建立了祭壇,然後動工建造聖殿。可惜只奠定了基石,聖殿要等待二十年後才大功告成。
居魯士王並沒有看到聖殿的完工就與世長辭了(公元前五三O年)。聖殿的落成是在公元前五一六年,即在達理阿(Darius 521─486B.C.)時代。聖經証實此事說:「並按照波斯王居魯士和達理阿的諭令,完成了聖殿的工程。聖殿完工的日期,是達理阿即位第六年(公元前五一六年),阿達爾月初三日」
厄則克耳先知也証實說:「吾主上主這樣說:在我潔化你們脫離各種罪過的那天,使城邑有人居住,廢墟得以重建」(則三十六33)。
就在這一年,「猶太人」一詞正式開始使用。雖然如此,猶太人的歷史比這件事早一千多年。因為他們自稱其遠祖來自雅各伯(以色列)的第四個兒子猶太(Judah)的後代(註七)。同時也因為從巴比倫回來的以色列民多來自猶太宗族,且住在他們未被俘充軍前所住的猶太地區。但現在卻把此名通稱為以色列民也(註八)。
戊:回歸祖國
以色列民的回歸祖國可說是波斯王居魯士在公元前五三八年的諭令的結果(厄六3)。此諭令是用波斯政府的新官方語言亞拉美文(Aramaic)寫的(註九)。
此諭令由居魯士王轉給當時的一位猶太王子,塞斯巴沙總督(Sheshbazzar)。他是達味家族的後代(註十)。
編年紀記載大約有四萬二千三百六十以色列民與他們的家眷一齊回到巴肋斯坦。他們的領導者是則魯巴倍耳(Zerubabel)和司祭長若史雅(Joshia)。
回國後的以色列民族並不很樂觀,有一些困難。首先是人事方面,則魯巴倍耳以自己是達味的後裔而專制,趁居魯士忙於外務,而無暇顧之,自稱為耶路撒冷國王。
回國後的以色列民面臨著經濟的困難。從一個富有的巴比倫回到一個貧窮的巴肋斯坦,有如梅瑟時代的以色列民從富有的埃及走入曠野的情況一樣。當時在波斯王宮做事的乃赫米亞(Nehemiah)看到本國人民的困難,便要求回國協助自己的民族,國王許之。
這時的聖殿雖然重建了,但很少使用。它幾乎成為商場,城牆也破壞,怪不得乃赫米雅回國後要整頓且解決人民的民生問題。
在波斯統治時代,猶太人未曾反抗過一次。這的確是一個奇蹟。但本人認為可能是居魯士為他們建殿的原因吧!他們不得不感激居魯士王放他們回國和重建聖殿之功也。
己:第二依撒意亞
以色列民充軍於巴比倫對其政治、經濟和文化起了重大的變化。在政治和經濟方面,以上已提過,在此從略,今從文化方面來探討一下其變化。
這可從依撒意亞先知書中得知。一般聖經學者將其書分成兩大階段,即以第四十章為分界線。前三十九章是依撒意亞本人(Isaiah 738─697B.C.)所寫的,而後四十至五十五章的作者不詳,但人們稱之為第二依撒意亞〝Second Iaiah〞(註十一)。
按學者赫勒(Max Haller)的推測,第二依撒意亞是波斯王居魯士宮廷中的一員。赫氏認為有幾章節都在歌頌居魯士王,例如四十一章第一節至十三節和二十一至二十八節,四十二章五至九節,四十四章二十四至二十八節等。
第二依撒意亞比依撒意亞的思想廣泛。前者看到以色列的現況不僅是天主的懲罰,更認為這是一種自然合一的哲學。同時他認為以色列民在巴比倫所受的痛苦不但是他們的罪過,而且更是因為他們遠離天主。他們既然被天主召選,應該教導眾人去認識惟一、真正和普世的真主。
第二依撒意亞與在充軍時代的厄則克耳先知的思想不同。後者告訴人民猶太地和聖殿要被惡人摧毀,但巴比倫也會消失,無辜的以色列民會回到舊地。
第二依撒意亞不僅提到自己的人民,而更對整個人類有一個寬大且好的喜訊。按他的看法,雅威是整個歷史的主人,整個宇宙的統治者,整個世界的判官。藉此信息,此先知達到整個舊約的高峰。
以色列民對他這種看法是難於接受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民族既然是天主所揀選的。天主是他們的,而非眾人的。但是,這種思想卻為基督教會所接納。耶穌基督繼承了第二依撒意亞的理想,解救了整個人類。在祂升天之前,已奠定了眾人得救的原則。祂對門徒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付洗」(瑪二十八19)。
庚:其他經書
居魯士釋放以色列人回國,對以民來說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為此不僅依撒意亞先知,而且其他的先知和作家們都以此事為榮。
例如,厄斯德拉也記載波斯王居魯士在他統治以色列的第一年便下詔書,釋放他們回國且重建聖殿(厄一5,和六3)。達尼爾先知也提及巴比倫的貝爾沙匝被殺的政事,以及征服巴比倫的史蹟(達五30)。
希臘的歷史家海洛多德(Herodotur 485─424 B.C.)在其著作中也提到此事。
結 論
由上所述,我們可看到波斯王居魯士對舊約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他本人於公元前五三O年東征時與世長辭。安葬在波塞波利附近的巴沙加德王宮(Pasargadae near Persepolis )。即今日伊朗南部西拉斯城(Shiraz)東北的三十里路的地方。他雖死了,但他對舊約的貢獻是永不磨滅的。
註釋:
- 亞該美尼德王朝:THE ACHAEMENID FAMILY TO XERXES ACHAEMENES
- Ivar Lissner: The Living Past p104.
- The rise of Babylm: p116.
- Ivertninster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p199.
- 仝上,見「里狄雅」(Lydia)一字。
- 編下一18。
- Ivan Lissner: op cit. p123.
-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Bible p1157.
- The Bible as History p301。
- Ibi p301.
- Interpreter’s Bible vol3. p397.
主要參考書:
- The rise of Babylon, by Charles H. Dyer,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Wheaton, I 11.
- The living past, by Ivar Lissner. Capricorn books. 1957.
- The Medes and Persians by Dr. Glyn Daniel. Frederick A. Praeger. N.Y. 1957.
- The Bible as History, by Werner Keller.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 New Yrok 1981.
-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Bible,Louis F. Hartman. C.SS.R. McGraw Hill New York. 1963.
-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by Henry P. Gehman. 1970.
- Interpreter’s Bible vol.5. Abindon Press N.Y. 19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