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房志榮 . |

 

91
神學論集
(1992)p.013-021
   

洪水、聖祖敘述的文學結構

(創六99;十二廿二;廿五卅六)


為陳維統神父七十大壽作

房志榮

 


今天所有的天主教聖經學家都承認創世紀一書是由三個主要文學源流,即 P J E 湊合而成。這樣書中不少的重複、衝突,和其他不協調的現象,才能得到較合理的解釋(註一)。獨有思高聖經沒有採用這種解釋。不過那已是20多年以前的事,現在思高聖經學會同仁有何立場尚不得而知。本文要指出的是思高聖經的立場也有他的道理。首先,思高學會以外,有些猶太學者和基督教基要派學者也不贊成把舊約分成許多源流來解釋。其次,目前的聖經是一部書,它的書次、章節,及一字一句的前後安排都有他的道理。把握這一整體的意義,當然比支離破碎地去熱中於源流的分析更加重要。下文用三個實例指出,洪水和聖祖的敘述雖然由 P 和 J 兩個主要的源流組合而成,但組合體的整體結構和意義卻躍然紙上,綻出文學的美。


一、洪水敘述的整體結構
源流分析的標準例子是創一∼二章分別由 P 和 J 敘述天主的創造,二者的敘述是平行的,或更好說分先後次序的,先由P敘述天主造天、造地、造人,再由 J 特別敘述天主造人(註二)。另一個例子是創六∼九也由 P 和 J 組合而成,但不是並行的,而是交織的敘述。 P 和 J 混合在一起, 形成一個整體的敘述,如下表所列(註三):


六9—10過渡引言:在敗壞世代中的義人諾厄
1.六11—12天主的創造敗壞了
   2.六13—22 天主首次發言:毀滅世界
      3.七1—10天主第二次發言:上船!
         4.七11—16大水開始
            5.七17—23水位高漲
               天主記起了諾厄
            6.七24∼八5水位減退
         7.八6—14地面始乾
      8.八15—19天主第三次發言:下船!
   9.八20—22天主決意維持自然秩序
10.九1—17天主第四次發言:立約、祝福、平安


九18—19:過渡結論:諾厄後代傳遍普世
在聖經學的術語裡,以上的結構稱為交叉結構,或前後呼應的手法,就是說,過渡引言與過渡結論呼應,1對10;2對9;3對8;4對7;5對6;而以八1的「天主記起了諾厄」為整個敘述的高峰。按照這一結構,逐段解釋洪水故事的十段內容是很有趣的。此處篇幅不容許作這種詳細的詮釋,但讀者仍可按這結構去讀洪水故事,也許會有別開生面的感覺。
整個洪水故事的敘述是朝著一個目標進行,就是天主和人,並和整個受造界要訂的盟約。按照源流分析的解釋,這一盟約的建立也由兩個傳統予以不同的表達:八20∼22是J用擬人化的說法,肯定上主聞到了全燔祭的馨香,心裡說:「我再不為人的緣故咒罵大地……只願大地存在之日,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循環不息。」九1—17則是 P 的盟約報導。「盟約」一詞(berith)在此首次出現於聖經,盟約有一記號,是彩虹。J 和 P共同組合而成的盟約敘述也有一個交叉形的結構(註四):
20—九17是一交叉形的結構




2022:天主承認人有向惡的奇怪傾向 (六5),他決定今後不再因此而消滅人類。22節是一首小詩,思高聖經所用的八個字完全正確,每字間加上逗點(上文)是要讀者念慢一點,或仿效耶路撒冷聖經把小詩分四行寫出:播種與收穫,寒冷與暑熱,冬天與夏天,白晝與黑夜。
此節說明大自然的法律重新建立。雖然天主知道人繼續有向惡的傾向,祂仍保持自己建立的秩序,引世界達到受造的目的:給人居住。

13:天主的祝福與創一同,但與動物的關係已不同:牠們對人恐懼,人以牠們為食。好的關係只在未來恢復:依十一6(JB此處的註十一6e值得查閱)。
46:不可吃血,血代表生命,由天主所賜;人的生命更寶貴,人是天主的肖像。「他的血為人所流」,OT允許報血仇。
811:天主把六18與諾厄及其全家的約擴至所有的〝生物〞(共提兩次)。
1217:立約的標記,這裡共提〝生物〞五次。天主的約常跟生命有關。以後的約都有一個標記。跟亞巴郎的約以割禮為標記(創十七),那只限於他的子孫。跟梅瑟的約以守安息日為標記(出卅一16—17),這雖是OT選民的規定,今日卻擴散至全球,因為合乎自然韻律。


二、亞巴郎敘述圈的結構
有關亞巴郎的傳統大部分是J的,假定部落時期的口傳史詩。只有少數重複的段落代表 E,如:
廿1—18?十二10∼十三1?廿六261—11皆指妻為妹
廿一22∼34(E)?廿六26∼33(J)為水井之約
P的貢獻大多是短的和編輯性質的,但十七和廿三兩章是例外。除了編輯因素外,P 也保存著古老的紀錄。最近學者們已不大喜歡把 J,E 和 P 劃分清楚,他們覺得有關亞巴郎的傳統流動性頗大,並在長時期內補充過,甚至重寫過。
關於這些故事,猶太拉比傳統有自己的看法。他們把整篇敘述視為十個試探和七個祝福(註五)。七個祝福概括了亞巴郎的一生,即1.十二2∼3;2.十二7;3.十三14∼17;4.十五;5.十七;6.十八;7.廿二17∼18。十個試探或考驗給十二至廿二章一個整體的結構:試探不僅在廿二章,且貫穿所有的故事。每次試探後都有天主的許諾(或安慰)。第一次試探(離開本家本族本鄉本土)後,亞巴郎接受天主的一個普遍許諾(十二1∼4+7)。然後每次受過試探都接受天主的安慰,再度的保證或許諾(以下在圖表的解釋中寫在括弧裡的句子)。這一結構也是交叉式的,即1:10;2∼2:8∼9;4;7;5:6:



1. 由本國本族遷出,十二1—4+7(安慰)。
2. 冒險的埃及行(成功的回迦南),十二10∼十三1。
3. 向羅特讓步(土地與後裔的再度許諾),十三2∼18。
4. 救羅特之戰(默基色德祝福亞巴郎),十四∼十五。
5. 哈加爾險些失子(天主保證Ishmael及亞巴郎的正室兒子皆將成大族),十六∼十七22。
6. 割禮的考驗(三訪客),十七23∼十八15。
7. 羅特因同城人的邪惡陷入困境(羅特因亞巴郎之故而得救),十八16∼十九29。
8. 亞巴郎再度因妻陷入危險(亞巴郎與撒拉一同得救,以撒平安出世),廿1∼廿一7。
9. 以撒誕生意味Ishmael(長子)須離開(亞巴郎與鄰人立約,在別士巴種樹作紀念,並在那裡呼求上主的名),廿一8∼34。
10.  有意將以撒作為燔祭奉獻(上主加強語氣再作許諾),廿二。


三、雅各敘述圈的結構(註六)
這一大段有關雅各的傳統(廿五12∼卅六)是用前後兩個族譜框起。廿五12∼18是依市瑪耳族譜。他雖是以撒長兄,但在嫡系之外。卅六章幾乎全是厄撒烏的族譜,他雖是雅各的親兄弟,但也在聖祖的直線之外。可見此段首尾都是外緣人物的始祖:依市瑪耳人的和厄東人的族譜。
廿五20∼34敘述二弟兄的誕生及青年,為後來要發生的事作準備,並作預象:關係破裂、逃避、和好、回家。不過在此以前,先在廿六章插入一個楔子:敘述以撒的臨在和行動,以及他與當地人民的來往,正像他父親亞巴郎一樣。
廿七章描述因雅各偷去父親的祝福而起衝突,弟兄失和,老小必須逃跑或躲避。在路上經過Betel時有了一個神視,天主許下要一路保護他,並且約定要他回到這裡來(天主顯現是此篇的主導動機)。雅各到達拉班的家,開始了弟兄姐妹間的新階段:對親家的歡迎是友善親切的,日子一長,張力漸起,終至於破裂。最後是逃啊,追啊,結局卻是彼此和好。
此時期內,拉班的兩個女兒,雅各的妻子也互相競爭。解決衝突的方法是給丈夫多生孩子,形成一個人口眾多的家庭,與拉班的不辭而別,終以立約收場。同樣逃跑變成了行軍,而在此歸途中又有一次十分奇特的天主顯現。有了這一經驗,雅各就可以去見厄撒烏了,這一見面也以兄弟媾和為收場。現在他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到迦南了。
不過在回到Betel以前(提天主曾約他回來),還有另一個關兄弟情誼的插曲:狄納被強姦,她的弟兄為她報復。雅各終於來到Betel,其時報導三個死訊:Debora、Rachel及Isaac離開人間。
這裡有許多大小不同的弓形架構相互重疊。先有破裂∼和好;次有逃跑∼回家;再有與拉班的見面∼破裂∼立約;最後有Rachel與肋阿的競爭∼和好。在來去的路上都有重要的天主顯現。
由廿五到卅六章的弧形結構可列表如下(註七):


25            依市瑪耳的族譜
                  雅各以掃的誕生和幼年
26                  以撒與當地人
27                     雅各與以掃:破裂
28                        逃跑:貝特爾顯現
29                           拉班與雅各:迎客
                                 拉黑爾與肋阿
30—31                      拉班與雅各:私奔與媾和
32                        歸途:夜見顯現
33                     雅各與以掃:修好
34                  狄納弟兄與當地人
35               德波拉及拉黑爾之死,天主顯現於貝特爾
36            以掃的族譜


這一結構將許多不同的和互異的材料連在一起,可以按照其不同的型態予以分辨。首先有簡報與敘述之別。簡報像是家庭的年鑑,以格式寫出一家的歷史:族譜、誕生、結婚、死亡、埋葬。敘述則有長有短:做夢、神現、天主顯現、父親的祝福、法律的報導,如爭訟及立約。並不是說,這些不同的型態各有獨立的和不同的來源。因為一個善講故事的作家會運用,甚至創造他所需要的方式,或取自口頭傳統,或按照文學的規律創造新方式。


結論
以上三個例子指明創世紀一書裡的各個單位,除了來自不同的源流以外,的確有它們的整體結構。不但創世紀如此,其他聖經各書亦然,有待我們慢慢去發掘。不僅如此,全部聖經也有一個整體的結構,表達出天主的啟示是一貫的,是有始有終的。上述三例的交叉結構,或前後呼應的寫法也可應用在全部聖經,即由舊約至新約的結構上。這一結構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圖表達出來:



一般都說,東方古文明像印度中國的宇宙觀是圓圈式或循環式的。像大自然的春夏秋冬,週而復始。希伯來文化的宇宙觀卻是直線式的。有一個開始,也有一個結束,並且很有力地一直向前推進,直至末世的來臨。因此在猶太教及基督宗教,末世論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雖然二者的懂法會有些距離。這種Judeo─Christian文化的特色最後的理由,無非是舊約和新約啟示者和被啟示者 ──上帝。為人來說,他是有頭有尾(有始有終),不是循環不息,常會來到原點。在祂自己來說,祂是無始無終,應有盡有,一無所缺。祂把自己啟示給人的時候,由自己無始無終的直線,發揚為許多條弧線:由舊約到新約,由一類書到另一類書,由造天造地到新天新地。祂的目標是要人歸納到祂無始無終的直線上。所經的路途就是OT與NT之間的十字。
這一整體觀也算得是思高聖經的一個特色。大家所期盼的是當初雷永明神父的期許:20年後思高聖經合訂本可以從事修訂,能在香港聖經學院及年輕一代的努力下早日逐步實現。陳維統神父在天主賜給他的餘生還能完成許多重要的工作,這是本文作者在陳神父過七十大壽時所祝賀的,所祈禱的。


註釋
(1)如The New Jerusalem Bible 1985; New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1990; Traduction OEcumenique de La Bible(TOB)1976; La Nueva Biblia 1975; Die Neue Echter Bible 1983.
(2)  Cf. Luthard N. Eid, Literary Sources of Three Great World Religions (Studies in the Pentateuch). Taosheng Publishing House 1968.艾樂道編譯,世界三大宗教的文學淵源(摩西五經的研究)。
(3)  Cf. B. W. Anderson, 〝From analysis to synthes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nesis 1—11〞 JBL 97 (1978) 23—29.
(4)  Cf. New Jerome Bibl. Comme. p. 16.
(5)  Cf. New Jerome Bibl. Comme. p. 19 quoting Cassuto U.,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Genesis(2 vols.; Jerusalem, 1961, 1964); here 2. 293—97.
(6)  Cf. T. Fretheim, 〝The Jacob Traditions〞, Interpretation 26(1972) 419—436.

(7)  Cf. Luis Alonso tu hermano? Valencia 1985, p. 101.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