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房志榮 . |

 

90
神學論集
(1991)p.531-546
   

分辨者  

 

徐可之

 


引        言
明辨是非是人性本有的一種天賦能力,中國傳統文化對此能力的表達與肯定,相當直截了當,簡短而又深切:「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告子上)。但是一個人能完全依照此天賦「明德」而生活,使其人性光輝得以充分彰顯與發揚,那就必須先有深厚的「修養」工夫才行。用信仰的語言來說,就是必須藉著個人的克己努力,和聖神的光照淨化,我們才能擺脫本能情慾的束縛,逐漸活出天主子女的真正面貌—從一個「屬血肉」的人,進而成為一個「屬神」屬靈的人(參閱格前三1—3)。
依納爵的生命成長與改變,從一團血肉到完全屬神屬靈,就是我們今天要觀察、欣賞的一個實例。看他的轉變、掙扎、成長,一定有助於我們自身的奮發向上;藉著他的「明辨」整合,一定能鼓舞我們更積極地自我整合,「穿上新人」。這可使我們在「屬神屬靈」的成長道路上更有信心,更樂觀地走向長大成熟的喜樂。全文分四部分,綱要如下:
一 祈禱中的分辨者
(一)蒙童期:故居養傷,離鄉退隱
(二)成長期:曼肋撒苦修,聖地朝聖,讀書晉鐸
(三)成熟期:總長職務,靈修日記
二 與伙伴們共同分辨
(一)巴黎致命山發願
(二)羅馬建立新團體
三 分辨的規則
(一)甲組內涵與實用
(二)乙組內涵與實用
(三)心窄內涵與實用
四 分辨與心靈成熟(結語)

祈禱中的分辨者
從一五二一年六月在其故居羅耀拉養傷,到一五四一年四月接受當選為首任總長,依納爵的靈心分辨經歷了一個二十年的成長過程。我們將此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來觀察、分享:從其故居養傷到離鄉退隱,我們稱為他心靈分辨的蒙童期;曼肋撒苦修到他讀書晉鐸,我們稱之為成長期;從他擔任總長職務到其去世,我們稱為他靈心明辨的成熟期。
(一)蒙童期
故居養傷
依納爵的受傷使他幾乎死去,而且他也接受勸告,領了臨終聖事。但病人特別恭敬聖伯鐸,他深信是因此虔誠而獲得了天主的特殊眷顧,使他能脫離死亡的危險,重新重活過來並逐漸康復。我們假定這次「生死關頭」的祈禱,對他生命改變與成長一定有相當大的影響,雖然他在《自述小傳》中並沒有什麼說明。
再者就是他自己所說的,對「世俗的幻想」和對「聖人的幻想」在其內心所留下的不同感受。這是他心靈分辨的「開竅」,也是其神操中「辨別神類規則」的原始基礎。我們不妨重溫一下他自己對此所說的幾句話:他在世俗的幻想中感覺很快樂,但到無聊後將它們推開時,便覺枯燥乏味;反之,尚他幻想著赤腳去耶路撒冷朝聖,只以野菜充飢,並從事聖人們所行的刻苦補贖時,不但在那些思想中感覺神慰盎然,還在放棄它們不想時,仍覺心曠神怡。不過當時他沒有留神,也沒有注意查考那種分別,直到有一天他的眼睛開了,使他對這種不同感受大為驚異,於是開始反省:為什麼有的思想使他煩悶,另一種思想郤使他欣慰。慢慢地明白了使他動盪的不同原因:一種是由魔鬼而來,一種是天主的靈感(自述小傳8,以下簡稱自傳)。經過這次的內心光照與震撼,他的生命方向有了徹底的改變:渴望效法聖人們的齋戒苦行,等傷一痊愈,就立即去耶路撒冷朝聖。
離鄉退隱
他繼續閱讀基督行實和聖人傳記,一方面對祈禱更深入,更有「心得」,同時也切望自己的傷能及早痊愈。他的「心靈分辨」也在默默地加強加深中,他開始摘錄並「用心」抄寫聖書中的重要詞句和段落,一心嚮往著康復之後的「朝聖、隱居、補贖」的生活。
一五二二年二月底或三月初,依納爵離開了故鄉勞耀拉,開始他似乎已「胸有成竹」的新生活。從他被送回養傷到他離去,共有九個月左右的時間。雖然在此期間他獲得了非常豐富的天上恩寵與光照,但其心靈分辨尚在蒙童階段。他在路上和一個回教徒相遇的「趣事」,就是這蒙童階段的明顯寫照。他自以為「必須替聖母雪恥」,殺掉那個對聖母胡言亂語的傢伙。還好他信「騾」由韁地讓騾子來作決定,使他沒有作出「熱心」的大錯事。他自己對此階段的心靈狀況,說是「這個尚是盲目的靈魂」。當時他一心想作「大」補贖,而且還要比其他聖人們所作過的更大。
多年後他對此種心態的「分辨」是,當時「他不知留神注意任何內在的事物,也不曉得什麼叫謙遜,什麼叫愛德,什麼叫忍耐,連節制的機智和這些德行的分寸也不曉得。只是一心一意想作這些外在的大事情」(自傳14)。從依納爵的這些體驗和分享,可使我們清楚看出,即使一個領受豐富恩寵的心靈,也不會在分辨上馬上長大成熟—這需要時間,心靈明辨本身就是一個成長過程,一個心靈長大熟的過程。
(二)成長期
曼肋撒苦修
依納爵在蒙賽辣向一位本篤會司鐸辦了總告解,並同時和聽告司鐸「商妥」(首次接受靈修輔導),將所騎的那匹騾子留給修院,將寶劍和匕首掛在聖堂中的聖母像前(自傳17)。1522年聖母領報節前夕(三月廿四日晚),是依納爵「脫去舊人,穿上新人」的決定性時刻。但他所選用的方式,也正是他「心靈明辨」的初期表達:就如騎士小說中的騎士武裝守夜,獻身君王,他也要在聖母祭台前守夜祈禱,獻身於聖母和基督君王。當然他不會在其《神操》中要其他人也如此「守夜」,但為瞻想「要歸屬基督旗下」的人,依納爵卻指明「這次操練在半夜舉行」,然後白天再重複三次(神操148)。由外在的表達而進入內心的改變,自是不言而喻。
守夜祈禱之後,依納爵於聖母領報慶日的一大早,便動身去了曼肋撒,開始其「大」補贖的苦修生活。他在曼肋撒一共住了十個多月,這段時期使他在「心靈明辨」上有了很大的成長和收獲。他個人對此時期的感受是,「天主對待他,就如學校的老師對待自己所教育的一個學童一樣」(自傳27)。依據他的自述分享,他在「明辨」方面的成長可綜合為下列幾點。
首先是他清楚體驗到,一切使人對靈修生活、教會禮儀,尤其是感恩聖祭,感到空虛乏味,以及畏縮逃避的思想與困擾,都是來自仇敵魔鬼。抵抗並戰勝這些困擾的方法,是繼續恆心祈禱,參與聖祭,並「同專務神修的人交談」(自傳21)。依納爵對折磨他的一個頑強思想,「這樣要活七十年,你怎麼能受得了?」他心中強力答覆說:「可憐蟲!你能給我許下一個小時的生命嗎?」就此他戰勝了誘惑,恢愎了心靈的平靜(自傳20)。
第二是對任何「美麗的景象」,如果於開始時,使人「汲取很大的快樂和安慰,而且越看安慰越大,及至消失了,便覺憂悶不樂」(自傳19),那就可清楚認出,這些也是來自仇敵魔鬼(自傳31)。
第三,使他看出「幫助人靈事奉天主」的寶貴和重要,因而減少或放棄他所作的一些嚴厲苦工,並開始注意保持身體和衣著的整潔(自傳29)。
第四,「心窄多疑」的痛苦考驗與洗煉,使他獲得心靈的深度淨化,並在其《神操》中留下了「辨別心窄」的規則。
第五,豐富的特殊光照與神秘恩寵,使他對「心靈的操練」與成長,有了深切的體驗—日後的神操以及分辨神類的規則,都在此時的「體驗」中奠定了基礎。
聖地朝聖
經過曼肋撒的苦修與淨化,依納爵可說已從一個「屬血肉」的人,完全改變成為一個「屬神」屬靈的人。雖然在「心靈明辨」上他也有了很大的成長,但是離開成熟、圓通的境地,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還要「假以時日」。
一五二三年二月中旬他由曼肋撒到巴賽羅納,準備去聖地朝聖,並決心要一生留在那裡為人靈服務。但事與願違。他雖然以最大的虔誠,幾經波折,才到了聖地,但是天意難測,當地方濟會省會長神父以宗座授權「可將拒絕服從者開除教籍」為依據,要他盡快離去(自傳46—48)。他於一五二三年九月四日到達耶路撒冷,九月廿三日便被迫離開,在聖地的時間一共還不到三個星期。綜觀他這次的朝聖經過,在時間方面,從動身出發到再返回巴賽羅納,一共是一年左右(一五二三年二月中至一五二四年二月中)。對其「心靈明辨」而言,我們不妨指出幾個重點來分享參考一下。
首先是他於完全服從方濟會長的命令中,清楚看出「留在聖地不是吾主的聖意」(自傳47)。但他對此並未死心,一直仍希望著「後會有期」(十五年後,即至一五三八年將一切交給教宗安排,才完全放棄此計劃)。
再者就是在朝聖過程中,他決心要對天主表達「完全信賴」,遇到疑難,他立即去找聽告司鐸,尋求輔導導和指示(自傳36,40)。
第三是他於上船去耶路撒冷朝聖前,患病發燒,醫生認為如果這時動身,一定會死在那邊,可是「他還是那天上船走了」(自傳43)。但日後他在會憲中卻明確指出,會士患病時應服從醫生:「患病的時候,不單該以極純正的意向,服從靈魂方面的長上,使他們管理自己的靈魂;而且還該以同樣的謙遜,服從身體方面的醫生和護士,使他們管理自己的身體」(會憲89,272)。
讀書晉鐸
由聖地返西班牙途中,依納爵不斷考慮要何去何從,「分辨」的結果是,「更好先讀些書才能幫助人靈,遂決意去巴賽羅納」(自傳50)。從他於一五二四年二月中旬在巴賽羅納開始讀拉丁文法起,到他在威尼斯於一五三七年六月廿四日被祝聖為司鐸止,其間整整是「一去十三年」。當時他已四十六歲!這十三年的生命體驗,使他在「心靈明辨」上,確已達到了「不惑」的境界。除了他的深度祈禱生活和驚人的毅力之外,在其明辨的成長上也有下面的明顯幾點,可提供我們作為心靈成長的借鑑。
第一是,凡阻礙專心讀書的一切,即使是「對靈性事物有新的領悟和新的神慰」,或是有很多靈修計劃,以及忙著熱心幫助別人等,都是來自仇敵的誘惑(自傳54,82)。
第二,讀書必須腳踏實地,認真用功,沒有其他方法可代替(參閱自傳73)。
第三,為能安心讀書,必須生活穩定,不為經濟拮据所困擾(參閱自傳74—76)。依納爵的這些切身經驗,日後都「編入」了會憲第四部分(參閱會憲339—340,360—362)。
(三)成熟期
總長職務
一五三七年晉鐸後,依納爵沒有立即舉行首祭彌撒,而是等到一五三八年的聖誕夜才奉獻首祭。這為他「靈心明辨」的到達圓融,可說是最後的一個階段。他不立即舉行首祭,和其一心想去聖地的願望很有關係,因為這時正是他們在等待乘船去聖地的那一年時間—這是他們在「巴黎聖願」中所作的許諾:「他們也決定在威尼斯對航行的機會等待一年,如果那年沒有去的機會,便撤消去耶路撒冷的聖願而去見教宗」(自傳85)。依納爵一直都在期盼著能盡快再去聖地,並在那裡舉行首祭。
航行終於無望,他們遂於一五三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將自己呈獻給教宗保祿三世,請他隨意派遣他們。依納爵「去聖地服務人靈」的心願,也終於到此完全結束。他對使徒工作的「心靈明辨」,從此而改變為「無論何處,只要基督的代表教宗,為天主的更大光榮而派遣我們,我們便欣然前去」(會憲603)。
為依納爵個人來說,他的「接受總長職務」是他心靈明辨的最後考驗。同伴們一致選他為總會長,但他自認「滿身陋習,貧乏可憐」,實在不堪當此重任。他請求同伴們重新考慮,重新再選。一星期後第二次投票,結果和上次完全一樣。他仍不願立即接受,他要留給聽告司鐸來決定。聽告神師告訴他,必須接受當選,拒絕接受就是抗拒聖神。他請神師以書信方式將此決定告訴他的同伴們,這樣他才於一五四一年四月十九日「安然」接受總長職位。依納爵個人的一切從此完全消失,他與「背十字架的基督」完全打成了一片,他的「靈心明辨」也因此而進入了明通、圓融的境界。
靈修日記
依納爵的心靈日記只有兩小冊保存了下來。一冊是一五四四年二月二日至三月十二日,另一冊是同年三月十三日至一五四五年二月廿七日。
為認識他在「心靈分辨」上所慣用的方式,和他在進行分辨時是如何「用心」努力,他的部分日記可使我們一睹廬山真貌。當時他的分辨對象是有關修會生活的「貧窮」,就是「在會院或本會管理的聖堂內」可否有適當收入,或是不可有任何收入。分辨之前,他常是先將雙方的優、缺點,清楚地列舉出來。對此次分辨他留下的手稿是:「沒有收入的缺點,是有部分或適當收入的優點」,然後他列舉了八項優點。同樣,「有收入的缺點,是沒有任何收入的優點」,在此他列舉了十七個優點。
我們通常認為,在兩相比較之下,再經過祈禱考慮,就可作出決定而結束分辨。但依納爵在此所作的「用心」與努力,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他尋求的不只是理智方面的「明」白清楚,而更是深度祈禱中的「安心」。為能獲得對「有收入或沒有任何收入」的完全安心,他用了四十天的時間(僅就日記所載),尤其在每天的感恩聖祭中,不斷向聖母、基督、聖神、聖三懇切祈禱,每天都流下很多「溫暖和敬愛」的熱淚。為使我們也能體會一下,依納爵在這方面所表現的驚人努力與細心,我選讀他於結束此分辨時的一段日記。
最後,我想事情本身並沒有什麼困難,結束聖三彌撒會更中悅天主,不需要等待或尋找進一步的證明,或為此再舉行更多的彌撒。分辨之後,覺得結束更能悅樂我主天主,同時感到希望天主遷就我的願望,也就是當我有特殊安慰時,結束一切。……懷著這種思想,黑暗開始漸漸遠離我,眼淚流出並逐漸增多,失去了所有為此目的再舉行更多彌撒的願望。……淚水既已停止,可見現在停止似乎更好。如果繼續尋找,或等到晚上我會繼續尋找下去。既然無任何理由這樣做,因此,我在天主、吾主及所有天朝神聖前,將這結束,不再繼續探討。雖然在最後的決定中,經驗到內心的感動,飲泣及眼淚,甚至有時淚如泉湧,但是我認為事情已經結束了,不再尋找,不再舉行聖三彌撒,不再要求任何安慰,今天一切都結束。選擇完全貧窮的過程也到此結束」(日記40)。
依納爵在耶穌會會憲中稱「貧窮為修會的垣牆」,要大家「愛慕貧窮如同母親」(會憲287,553)。從他這個修會的450年歷史來看,他的這番「用心」實在並沒白費。他對貧窮的分辨與選擇,的確是相當明通圓融,穩定可靠。

與伙伴們共同分辨
依納爵在其建立修會團體的過程中,和同伴們自然有過不少的共同討論與分辨。這裡我們特別舉出兩個實例,使我們能體會一些此種團體分辨的真正意義。這兩個實例對耶穌會的成立曾有過決定性的影響,而其中之一的「分辨過程」,目前在世界各地,可說已成為團體分辨的通用「範本」。現在就先介紹依納爵和其同伴們的「巴黎聖願」,然後再看他們如何在羅馬「建立團體」。
(一)巴黎致命山發願
一五三四年八月十五日,依納爵和其六位同伴,在巴黎致命山旁的一個聖母小堂內,共同發願獻身基督,一生為人靈服務,並度嚴格的貧窮生活。至於他們「如何」達成了這次的重要決定,我們只有很少一點資料,可幫助我們看到此次的分辨過程。自述小傳上說:「在那時期他們已經決定了要作的事,就是:去威尼斯和耶路撒冷,為服務人靈而用盡他們的一生;如果不准他們留在耶路撒冷,便回羅馬去見基督的代表,他認為在哪裡更能光榮天主,裨益人靈,便派遣他們到哪裡去」(自傳85)。
依照依納爵對重要決定的「細心」分辨來看,這次的發願一定是和每一位同伴都作過長時間的祈禱、考慮、共同分辨,才慢慢作出發願的最後決定。其分辨之「細心」處,可由聖願中的附加條件看出來:「他們也決定在威尼斯對航行的機會等待一年;假如那年沒有去地中海東岸的機會,便撤消去耶路撒冷的聖願,而去見教宗……」(同上)。
(二)羅馬建立新團體
去聖地的希望完全消失後,依納爵和其同伴們,依照他們的「巴黎聖願」所附加的許諾,便於一五三八年十一月下旬去晉見宗教,完全奉獻自己由他隨意派遣。他們很快就在羅馬各地,從事各種牧靈工作,而且可說是供不應求。在此多種以及多方需求的壓力下,他們感到很快會四處分散,很難再保持這個已數年相聚的團體。因此他們決定要認真面對此一嚴重問題,並於一五三九年三月開始了他們的共同考慮與分辨。
第一個問題是,他們既已獻身基督及其代表教宗,讓他隨意派遣,那他們是否應保持不要分散,並組成一個團體?或是就此因使徒工作而各自東西?為了不妨礙他們已從事的牧靈工作,他們決定在每天的感恩聖祭和個人的祈禱中,特別為此熱切祈禱,然後晚上聚在一起,分享每人對此問題的看法和感受。他們很快就有了結論:既然是天主使他們聯合在一起,那他們就不應使之分散,相反,更該使之加強。因為聯合一致更能面對困難,在使徒工作上會更有功效。但是隨之而來的第二個問題,也就更為困難了。
第二個問題是:他們都已發過貧窮和貞潔的聖願,現在是否也需要加上服從聖願——服從由他們中間所選出的一位長上?這問題的最大困難,是教會當時不希望再有新修會團體成立。如果他們發願服從,組成一個新團體,教宗很可能會要他們去選擇加入一個已有的修會,或按照某一修會的會規而生活。為更能安心面對此重要問題,他們本想退居靜處,專心祈禱分辨,但怕因此會引起一般的猜測與誤解,或因而完全中斷已開始的使徒工作,最後還是決定,在外表上不作任何改變。此外他們也決定要用神操中的「選擇」方式,來進行這次對服從的選擇與分辨。
每天晚上他們聚在一起,分享每人在祈禱中對此問題所獲得的光照和感受。他們先分享反面的理由和困難,然後再分享接受服從的好處與優點(就如依納爵於「選擇貧窮」時所作的一樣)。經過相當多的祈禱、分享、反省、分辨,他們終於獲得一致的結論:選擇服從他們中間的一位。因為這樣他們更能實現原有的計劃和理想,就是在一切事上承行天主的聖意,並使這小團體更形穩固,更能服務人靈,以達成其受託的使命。
他們深知這項選擇的重要與影響,遂決定以一種「隆重」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感謝與重視。一五三九年四月十五日,他們共同參與法伯爾神父主持的感恩聖祭,從他手中恭領聖體,並在「選擇服從」的文件上——簽名,同時許下要加入未來的耶穌會。天和依納爵一起簽名的同伴共有十一位。
這次的共同分辨與選擇,決定了末來耶穌會的方向和其「進行方式」。他們的這次分辨過程與記錄,經由最近三十多年來的發掘與研究,可說已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耶穌會團體以及和該修會有關的團體中,不斷被用為「團體分辨」的最好實例和通用「範本」了(參閱神學論集20,47)。

分辨的規則
對神操中的「辨別神類」規則,近些年來有不少文章和著作,特別加以分析、研討,使它們更能適應現代的需要,更能落實於具體的靈修生活中。今天為紀念、慶祝依納爵誕生五百周年,讓我們更依照神操中的規則原文,來分享一下其具體內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加以運用,使之落實。因為這些規則不是學術研究或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一個生命的深度體驗,以及豐富神祕經驗的靈心傳真。
(一)甲組規則的內涵與實用
這一組的辨別神類規則共有十四條(神操313—327),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第二兩條)說明善神與惡神在人靈上的不同推動;第二部分(共九條,即三至十一條),說明神慰神枯的不同,以及人靈在此不同情況中應如何自處;第三部分(最後三條)指出惡神魔鬼的「鬼性」,和戰勝其詭詐謊騙的具體方法。
依納爵於此組規則之前,特別指明其目的:「使人覺察並認出靈魂上的各種動態,好的予以接受,壞的加以拒絕」(神操313)。他說這為第一週特別適用,當然不只是為神操的第一週,也是為所有「有心」開始度靈修生活的人。就如上面已經說過,這些規則是心靈的體驗與傳真,而不是一些理性的知識和條文,所以必須「用心」去生活才能了解其真意(其實任何生命的體驗都是如此,比如寫字、彈琴、打坐、運動等,都必須認真練習,才能有所體會)。
第一部分,一、二兩條說,對一個生活在惡習和罪過中的人,惡神慣常叫他貪求這些空虛的快樂和感性的滿足,使他沉迷其中而不自覺。善神則藉著各種機會,使他感到生活空虛,良心不安,幫助他面對真實,看清事實真相。但是對一個悔過自新,「決心」事奉天主而努力修德向上的人,善神與惡神的推動恰恰相反:惡神在此常用「似是而非」的欺騙,使人感到擾亂不安,困難重重,因而心生畏懼,想要退卻,逃避等。善神則不斷光照、安慰、鼓勵,增加其勇氣毅力,使他更容易勝過困難,恆心修德前進。依納爵在這短短兩條中,和我們分享了他「回心向善—悔過自新」的初期經驗,就如前面我們在其心靈分辨的蒙童期和成長期中所看過的。而此種體驗也是每一個「決心悔改」的心靈,都會「大同小異」地體驗到。
第二部分,三至十一條,是依納爵對「神慰神枯」的經驗分享,而這些體驗和困難,在我們每人的靈修初期也一定會出現。如果事先能了解一些這種情況,事先在心靈上有所準備,那就會「少費周章」,少走不少的冤枉路,而在積極成長上就會更輕鬆喜樂,甚或事半功倍。這些規則需要在生活中去體驗,在體驗中去和輔導神師交談、印證,現在我們無法對此一一解釋和分享。用兩句普通的話來說,就是:在欣慰時不要熱情太高,「得意忘形」;在乾枯時要恆心自持,而不是輕易就灰心退縮,放棄初衷。
第三部分(最後三條),依納爵告訴我們,魔鬼的「鬼性」是欺軟怕硬,虛情假意,常找人的弱點而偷襲。所以戰勝牠這些詭計的妙法就是對牠兇,剛強不怕;有疑慮立即找輔導神帥交談,向他披露一切;在個人的弱點上多努力操練,不給敵人有機可乘。依納爵在此所用的比喻故事(雖然有的地方對女性似乎不太公平),相當生動有趣,令人一讀難忘。大家不妨試試看。
(二)乙組的內涵與實用
對這組的八條規則(神操328—336),依納爵的說明是:「這些規則和甲組規則有同樣的效果,使人更能分辨神類,也更適合第二週(神煩328)。所說的第二週自然是指神操,但其內涵是指在靈修生活上已由初期而進入「成長階段」的人。這些規則可幫助人「更能」分辨神類,因為第一組在此階段已不夠用。此階段中的不同情況和困難,正可由依納爵的這些分享而獲得幫助與解決。
第一和第七兩條,指出善神惡神和人靈接觸的不同方式與效果。第二、第八兩條說明何謂「沒有前因的神慰」,人領受此神慰時應特別注意什麼。其他四條(第三至第六條),說明惡神怎樣冒充天使欺騙陷害人靈,和我們如何可識破其陰謀而戰勝牠。有關心靈的事物本來就不容易描繪說明,到此成長階段自然是更為困難(到神妙合一階段已是完全無法說明)。但是依納爵在此所描繪分享的,如果我們多少已有過一些體驗,一定會覺得非常親切具體,簡潔明瞭。對未體驗到的人來說,這些規則會是紙上談兵,甚或不知所云。
(三)心窄的內涵與實用
依納爵對此「辨別心窄」的分享並未稱為規則,而是稱之為六點注意(神操345—351)。當然名稱本身並沒有什麼重要,更重要的是其內涵。第一、二兩點分別說明判斷錯誤與真正心窄的不同;第三點指出短暫心窄如何能淨化心靈;四、五兩點說明仇敵魔鬼如何以此陷害人靈,和人應如何以反方向的努力來戰勝此種困擾;最後一點,教人如何克服「找藉口」(比如怕虛榮或其他罪過)來逃避或不敢為光榮天主而說話行事。
就如前面已經提過,這是依納爵在曼肋撒親身經受的痛苦考驗與洗煉,而且至少有兩三個月的時間(最痛苦時他曾大聲向天主喊說:「即使我當追隨一隻小狗,為能獲得救藥,我也要作」,他甚至想從室內的缺口處跳下去,以結束此生)。最後「吾主使他擺脫了這種心窄病」的嚴厲磨難(自傳22—25)。當然,此種心窄的困難不是人人都有,但為在靈修生活中不幸有此遭遇的人,依納爵的這六點分享(從其錐心刺骨的痛苦體驗中所凝聚成的六點心得),實在是宛如沙漠中的甘泉,天賜的一服心靈妙藥。為沒有此種困難的人,至少是一項寶貴的知識,如果在靈修生活方面作輔導,那就更是非讀不可了。(現代心理學對此種困難,給我們指出一些成長背景中的具體因素;在今天的靈修輔導中,我們自然會參考利用,使靈修與心理在幫助此困難中能獲得整合。)

分辨與心靈成熟
我們對生活體驗的分享,尤其是透過文字所作的表達,都有其一定的時空因素在後面。依納爵的生活分享,特別是他「精心」編寫的分辨神類和心窄的規則,自然也不例外。如果我們把以上有關他的「心靈分辨」所作的一切介紹與分享,用我們現代的語言來表達的話,可說就是一個心靈的成長過程。他所用的仇敵魔鬼,我們不妨以更廣的角度,看作是一切有害於心靈成長的事物。魔鬼當然是有,但平常我們看不到牠們;心窄、懶散、畏縮、逃避等,可視為魔鬼的誘惑與詭計,但這些「推動」的後面,也有很多我們個人的成長背景和心理因素。對很不容易抓到的魔鬼,我們似可不必多費心力,但對我們內在的自卑、懷疑、自作聰明等,我們卻可大有所為,而且也必須面對這些葛藤和「真我」,全力予以疏導、肯定、提昇、整合。
依納爵的心靈明辨過程,在目前這樣的一種表達方式下,我覺得可綜合為下面三個階段,每一階段自然都有其正負兩面的結果與特徵。第一階段是由疑慮重重到自我肯定。說得可笑一點,就是由「疑神疑鬼」疑心鬼,到「自信自如」自真如。第二階段如果是承接上一階段的負面結果,就是一個沒有「自我肯定—自信自如」的心靈,現在一定會以拼命的工作和成就來「肯定」自己,其生活流露自然是「窮急窮忙」窮急鬼。反之,如果是積極成長的話,那這樣的心靈也自會流露出「樂天知命」的滿足與喜樂—「樂天樂地」樂天人。第三階段,一個心靈如果一直在負面發展、惡化,結果會弄得處處是「自作聰明」活見鬼,甚或精神崩潰、失常。正面的生命長大成熟,自然會流露出「死心塌地」誠如神的明通與圓融。
現在將此三階段的特徵集合為三幅「鬼」聯,這樣可能會更容易記得:疑神疑鬼疑心鬼,自信自如自真如;窮急窮忙窮急鬼,樂天樂地樂天人;自作聰明活見鬼,死心塌地誠如神。至於每一階段中的成長內涵與甘苦,我正在編寫另一篇拙文,希望不久能在《神學論集》上和大家相見。給所有「有心」度靈修生活的兄弟姐妹,共同分享、參考、印證,使我們在「心靈明辨」的成長上,能彼此支持鼓勵,共同奔向生命長大成熟的圓通與喜樂。

主要參考書目
S. Ignacio de Loyola, “Obras Completas”, Ed.by Iparraguirre I., E Dalmases C., BAC, Madrid, 1977
de DALMASES, S.J., ‘Ignatius of Loyola-Founder of the Jesuits, His Life and Works”, Translated by Jerome , S.J., Gujarat Sahitya Prakash, Anand, India, 1985
侯景文,譚壁輝譯,聖依納爵自述小傳,心靈日記,光啟出版社,台北,1991
侯景文譯,神操—通俗譯本,光啟出版社,台中,1979
吳貞慧,聖依納爵神修中的團體辨別神類,神學論集20,(1974年夏),251—272頁
高士傑,團體辨別神類,神學論集47(1981年春),83—98頁
M.J. Buckley著,胡國楨編譯,神操中分辨神類規則的結構,神學論集42(1979年冬),501—522頁
L.M. Rulla, “The Discernment of Spitits and Christian Anthropology”, in “Ignatian Spirituality-Four Essays”, CIS, Rome, 1979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