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陶莘華 . |

 

89
神學論集
(1991)p.423-433
   

探討台東市宗徒之后堂青年外出求學或

就業主日不進堂的原因

 

陶莘華

 


導 言
我自幼生長在天主教家庭中,自然地,至今還相互往來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從小在教會中一起長大的;又因為家裡信奉天主教已是第四代了,所以在兒女稍微懂事之後,父母總是很鼓勵子女參加教會活動或到教堂幫忙。因此就培養出一個對牧靈工作有興趣的我。
主曆一九八一年六月,我自牧靈研習所畢業後,就全心投入傳教工作的行列。回顧這十年來,不管在堂區、教會機構或學校工作,我常會面臨到的困惑是:信仰熱忱、活力充沛的年輕教友們,一旦離開家鄉,遠赴外地求學或工作之後,就與教會疏遠了。星期日待在宿舍裡睡覺、看書、聊天或與朋友外出看電影、郊遊……等。主日進堂參加彌撒,再也吸引不了他們了。在這時空轉換之間,到底出了什麼差錯呢?
這樣的困惑,在我心中盤旋不去,就藉此文來反省、探討,希望能找出問題的癥結。

壹、主日的重要性
一、主日的形成
(一)舊約中的安息日
在舊約時代,工作是一種束縛、一種負擔、一種累贅、一種恥辱。真正的人是自由人,不工作。他們培養自己的人格、度政治生活、領導戰爭、享受生活的樂趣,而把工作交給奴隸去做。
安息日成了人擺脫工作束縛,可以喘息一下的日子,人「應記住安息日,守為聖日。六天應該勞作,作你一切的事;但第七天是為恭敬上主你的天主當守的安息日;你自己,連你的兒女、你的僕婢、你的牲口,以及在你中間居住的外方人,都不可作任何工作。因為上主在六天內造了天地、海洋和其中一切,但第七天休息了,因此上主祝福了安息日,也定為聖日。」(出廿8∼11)
舊約時代,安息日不僅使人獲得安息,連動物也獲享這份安息。這一天,人可自覺到自己的尊嚴,自覺到自己無論如何是天主按自己肖像所造的,天主支持他,直到救恩來到的時候。因此,人在這一天應當特別思念天主。因為在工作的日子裡,人們為生活奔忙,極易忘記天主1.。
(二)新約中的主日
由於天主子服從天父而成了我們中的一員。耶穌基督來建立了一種新的存在形態:在舊約中,長久以來被大家遵守的安息日之後的第一天,即「一週的第一日」,在新約中特別指出是:耶穌復活並顯現給宗徒的日子。
因著福音書的記載,自使徒時代開始,初期教會就習慣以「一週的第一日」為主日,是紀念耶穌復活的日子。
從此之後,舊約的安息日和新約主日的不同意義,漸漸融合在一起,而有在主日上安息之意。即在主日,能從工作的重負中得到喘息,特別思念、敬禮天主,紀念耶穌復活。
因此,基督徒在主日,要將自己從工作中解放出來。在自由中,體驗出自己得救的事實。否則極易陷入經濟的或政治的權力控制之下,而茫然無知的過日子,生活中完全失去了宗教上的支持2.。
二、從古至今教會對教友主日進堂的要求
(一)十二宗徒訓誨錄
十二宗徒訓誨錄,言簡意賅的記錄下宗徒們的遺訓,其編輯的目的是為使初期教會、奉教的家庭及教友團體,在日常生活的思言行為上,有一個簡易明確的標準。例如:愛主愛人、道德規誡、聖事的禮節和經文、教友聚會及教友團體的組織和規則。
在訓誨錄第十四章主日的祭典裡,這樣寫著:「每逢上主的主日,召集開會,分裂祭餅,舉行感恩禮。你們先要明告諸罪,免得玷污祭禮,你們的祭禮務須是聖潔的。」因為吾主親有遺訓說:「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應給我舉獻聖潔的祭祀,我是偉大的君王,我的名字神奧,萬民稱頌歌揚。」3.
這就是初期教會對信友的要求。每逢上主的主日,是特別指出星期日是主日,是敬禮上主的日子。
(二)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
梵二文獻中的禮儀憲章上,關於信友參與感恩祭的要求:藉著禮儀,尤其在感恩聖祭中,「履行我們得救的工程」,因此禮儀最足以使信友以生活表達基督的奧蹟,和真教會的純正本質,並昭示給他人4.。
禮儀是教會行動所趨向的頂峰,同時也是教會一切力量的泉源。……禮儀本身促使信友,在飽嘗逾越奧蹟之後,虔誠合作;禮儀是在祈求,使信友「在生活中實踐他們以信德所領受的」;在聖體中,重訂天主與人類的盟約,推動信友燃起基督的迫切愛德5.。
可是,為獲得圓滿的實效,信友必須以純正的心靈準備,去接近禮儀,又要心口如一,並與上天恩寵合作,以免白受天主的恩寵6.。
(三)天主教的信仰
在今日教會所使用的要理書,天主教的信仰也這樣要求信友:主日就是基督徒聚會的日子。教會要信徒參與祭禮的主要目的,在乎增強他們與救主耶穌,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合一關係7.。
所以自古以來,信徒在主日聚會的主要禮儀便是感恩祭。今日教會仍指示信徒,在主日及其他重要慶節參與感恩祭,除非有重大理由,不得豁免8.。
三、現代家庭生活中的主日
(一)母親的主日
去年年底,我回北投探望母親,那是一個星期五的晚上。翌日,清晨起身,做了運動,吃完早餐,大哥大嫂各自趕著上班,剩下母親和我等待著三歲半的小姪女起床。母親見牆上日曆未撕,便順手撕下。一不留心撕下了兩張,連星期六當天的也撕下了。高掛在牆上的則是顯眼醒目「朱紅」的星期日了。不過,我們母女倆都沒在意。
小姪女大約要九點半以後才會起床,所以,母親和我就有將近二小時的談心時間,這算是意外之「財」。我每次回去探望母親,總是來去匆匆的停留片刻就離去。尤其小姪女醒來之後,大人就不可能做任何事了。
在這一段屬於母親和我共享的時間裡,我很專注的傾聽,母親訴說著她生活中的瑣事以及她心中的一些掛慮和不愉快。偶爾,我也插入幾句話,給她打打氣。告訴她接受生活中不能改變的事實,等經歷過了之後,自然會有熬過來的喜悅。除此之外,我在母親娓娓道來的談話中,發覺星期日到教堂參加主日彌撒,是她每週平淡生活中的一個期待、一個重要的環。
尤其在我為功課埋首於書桌前,不能回家陪她的日子裡,她會知道她的女兒每主日也會到教堂參加彌撒。雖然我們母女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角落、不同的教堂裡,但是我們同樣在隆重的感恩祭中敬拜、讚頌、感謝天主,聽天主聖言、領聖體、祈禱……等。這是一個多麼溫暖的連繫。一個母親的心纖細而深邃,主日對她而言是重要,且深具意義的。
因著參與主日彌撒,我的母親和各自獨立、散居各地的子女們共融,緊緊的連結在一起,也因此,她能更深的與基督結合,信靠他、依賴他。
我母親是一位保守傳統的婦女,不會用親吻擁抱來表達自己的母愛。但是,每一次我想起母親的這一段分享,都讓我好似被母親擁入懷中,對著我說:「孩子啊,我愛你!」這是一份母親的愛,那樣溫婉,那麼深遠。
當年,耶穌在最後晚餐時要求門徒們:「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路廿三.19)這不正也是一份傳遞千年,真摯而綿延不絕的深愛嗎?
(二)小姪女的主日
家庭生活的次序就隨著時間連著下來,那天,小姪女起床後,我照例的幫著她穿衣、洗臉、沖奶……等,一切都在安靜而愉快的氣氛之下進行著,鏡頭停在小姪女躺在客廳的大椅子上,愉快的吸著牛奶,眼睛一溜一溜的東看看、西望望,既頑皮又可愛。
不一會兒,不知怎麼了,小姪女突然抽出她口中的奶瓶,還沒說話就漲紅著臉,大哭起來。一時之間,母親和我不知所措的既哄不住她,也問不出所以然來,只好任由三歲半的小姪女哭。等過了一陣子,好不容易她才吐出一句:「媽媽呢?」母親和我覺得奇怪,卻異口同聲的回答:「媽媽上班啊!」小姪女抽抽噎噎委屈的說:「今天是『紅色』的星期日,媽媽不用上班,媽媽去哪裡?沒有陪我……。」話還沒說完,又傷心的哇哇大哭起來。
母親和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牆上的日曆多撕了一張。高掛著的是印著朱紅字體的星期日。這個記號對一個不懂事的小女孩來說,是她天天盼望、期待的日子;是父母不用上班,可以在家休息、陪她的日子。
我忽然懂得「主日」為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只是對一般人來說,常因為工作的忙碌或生活習性怠惰而忽略了主日的重要意義。

貳、宗徒之后堂實際情況
一、堂區概況
(一)堂區簡介
台東宗徒之后堂建於主曆一九六O年,位於台東市寶桑路三九九巷三號。是台東縣全境唯一的台語本堂,除主日舉行台語彌撒之外,每逢節慶彌撤聖祭也都以台語為主。
堂區內有本省籍教友二百九十八人,其他各省教友二百三十八人,山地籍教友六十五人,共計六百零一人。教友主日進堂比例為百分之五十9.。
主曆一九六三年成立高中同學會、初中(國中)道理班及兒童道理班。每週聚會、研討道理一次,至今已有二十八年之久,仍未間斷。只可惜,高中生畢業之後,絕大部分都離鄉背井,遠赴外地求學或就業。在人地生疏、生活緊張的大都市裡,主日進堂就常被他們疏忽了。
堂區內其他善會組織,因不在本文探討之列,故不作贅述。
主曆一九六五年,本堂神父為使閩南教友,能在彌撒中用自己的語言唱歌、祈禱,激起教友們對天主欽崇、讚美、感恩之情,編印了台語彌撤經文、聖歌,並以國樂南管在彌撒中演奏聖歌,還特別從台南聘請南管老師指導教友彈奏聖歌。可惜,教友參與南管訓練班並不踴躍,導致本堂神父禮儀本位化的美意與理想未能圓滿實現。不過,以台語編印的彌撒經文和聖歌則沿用至今10.。
(二)堂區環境
宗徒之后堂為"L"型二樓建築物,建造之初留有庭院和花園,這寬闊的空間,提供教友在彌撒前後彼此問候、閒話家常的機會。因而促使堂區教友之間情感水乳交融、相處愉快、互相幫忙,使整個教會宛如一個大家庭一樣的溫馨。
偶爾有從外地來的教友到本堂來參與彌撒,都有被全體教友歡迎,受重視的感受。常在他們回去之後,會為了本堂教友給他們賓至如歸的感覺而來函道謝!
(三)堂區牧人
宗徒之后堂建堂至今已三十一年,歷任本堂神父九位。除了其中一位為本省籍教區神父之外,其餘皆為瑞士籍白冷外方傳教會會士。每位都竭盡心力的為傳福音而努力。
因本文只做這十年青年牧靈工作的反省與探討,故只介紹自一九七六年以來二位對堂區青年牧靈工作不遺餘力的本堂神父。
一九七六年瑞士籍于惠霖神父升任第七任本堂神父。于神父生性開朗樂觀,常常會在最絕望的事件中看到希望。他除了注意培養本地聖召、積極推動堂區自治、自養、自傳之外,也很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實際拜訪接觸、關心教友。因此在于神父任內,堂區教友無論老少都顯得朝氣蓬勃。
尤其,少不更事的高中學生都喜歡在課餘之暇,找于神父東南西北的高談闊論一番。每當學生在信仰生活中遇疑惑時,神父常以生動活潑、淺顯易懂的生活故事來化解學生的困惑。每逢寒暑假,于神父總會和當時的副本堂梅神父一起帶領學生去登山健行,或到海濱悠閒度假幾天,領略山川之美,讓學生能在大自然中更接近天主。
一九八二年瑞士籍梅致理神父,學成歸來升任為第九任本堂神父。梅神父靦腆斯文、飽讀詩書,是一位書卷味濃厚的神父。他雖然較不擅長主動與人交往,但親和力高,能很有耐心、細心的教導和培養本堂教友或高中學生主動為教會服務,並在事後給予適度的讚美與鼓勵,使教友信心大增。目前堂區有懷抱高度服務熱忱的義務使徒,就是在梅神父悉心培養之下,所結出的果實。
經過十年歲月,已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在外成家立業,但仍不忘在年節時攜家帶眷的回到本堂來探望問候神父,和神父閒話家常,更增添了堂區裡「家」的氣氛。
二、問卷調查和實際訪談
(一)問卷和訪談的主要問題
1.一般來說,主日,您都做什麼?
2.主日,對基督徒的您來說有何意義?
3.主日參加彌撒,在您生活中有何意義?
4.主日進堂參加彌撒是敬拜、感謝天主的團體聚會,省察一下,阻礙您主日不進堂的原因何在?
5.請寫下您其他的意見或建議,並謝謝您慷慨的回應。
(二)問卷和訪談的主要內容
我在一月底發出了十五份問卷,沒幾天就陸陸續續收到回覆,共七份;另二份退回已遷移;有六份是沒有音訊的。趁著春節假期,我實際拜訪了這七位朋友。
當我與這幾位朋友談話時,他們一個共同要求,就是不要公佈姓名,這樣他們才會毫無掩飾,真實回答。於是我就接受了這樣的要求,將受訪者的談話內容,簡明扼要的記錄下來:
(1)女  三十三歲  中學教師兼主任
星期日我大都做各種不同的休閒。我知道主日是一個讓人更接近基督的日子,但是偶爾我主日參加彌撒,總有很沈悶的感覺,我很少進堂最大的原因是懶。再者,神父作風太死板、沒變化,也讓我無法消受。我覓得要吸引教友主日進堂,除了要加強教友信德之外,神父們的進修也相當重要。
(2)女  三十歲  美商保險公司  業務員  已婚
星期日對一個職業婦女來說,總有做不完的家事,有時甚至覺得家事還沒做完,一天就過了。
主日進堂是以實際行動參與教會生活,不但可以使我更接近天主,還可以在天主的大家庭中和眾人一起向天父祈求。來台北好幾年了,曾有幾次到教堂去,可是每次都覺得很孤單,教友們之間也不互相打招呼,很不親切。
(3)女  二十九歲  美商電腦公司  會計
我星期日經常加班,要不就在宿舍看書,偶爾與好友外出郊遊、踏青。主日對我來說沒有特別的意義,尤其參加彌撒常讓我感到無聊。我不喜歡參加彌撒,但是,祈禱卻是我每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心中有個建議,彌撒時間可否縮短為十五或三十分鐘?
(4)女  二十六歲  補習班學生
星期日我會做什麼,全憑當天的心情而定。看書、看電影、逛街或與朋友和家人相聚。
我很喜歡教堂裡肅穆的氣氛,會讓我感覺舒適。雖然主日參加彌撒對從小就領洗的我來說,是在守本份。不過偶爾聽到很棒的道理,會增強我生活的力量。一般來說,主日不進教堂的最大原因是:懶。
(5)女  二十四歲  建設公司  電腦繪圖員
自從到台北之後,很少參加彌撒,原因之一是我星期日需要上課。雖然對我而言,參加彌撒能拉近我和天主的距離,更可使我心靈平和寧靜。但偶爾有機會參加彌撒也因都沒有認識教友而感到孤單。每當如此都令我想起在台東高中同學會的朋友們。
(6)男  二十二歲  國防管理學院  學生
我星期日最常在宿舍睡大覺,偶爾外出看一場電影。主日我會想到該上教堂,因為參加彌撒會使我感到充實而安詳。但因人地生疏、交通不便,也不知教堂在哪裡而作罷!天主教教堂設置地點似不如其他教會醒目,就因如此我曾誤入一間基督教教堂。
(7)女  二十歲  補習班學生
一般來說假日我會給自己較長時間的睡眠,然後再起床讀書,有時也會上教堂或和家人相聚。總之,把一星期的工作告一段落。
主日是我親近天主、感謝天主、向天主祈福的日子。主日參加彌撒會使我心靈有寄託。在台北由於環境不熟悉,及時間支配問題而很少上教堂。
(三)感言
訪談之後,我心情沈重。這一群異鄉遊子,雖在冷漠、緊張的大都市中生活,但他們仍習慣於「等待」。
他們等待別人先和他打招呼、問候;等待別人主動告訴他教堂在哪裡;等待有熟識的朋友出現一起上教堂;等待彌撒能生動、活潑一些;……等。他們卻忽視了:無盡等待的結果,就失落了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信仰。
這不禁使我想起,去年十一月底見證月刊(廿一卷第四期),「以二千年台灣天主教會的新面貌」為主題,所舉辦的一場熱烈的座談會。猶記當晚,我雖為張象文姐妹「我就是教會」的積極作為而感動;又為有真知灼見的神長而欣喜。然而,我卻也為冀望於除非主教團發揮功能,教會才可能會有新面貌的濃郁心態,感到憂心。
為什麼我們每人不問問自己:「我能為教會做些什麼呢?」好像,我們也習慣於耽溺於無盡的等待之中。

參、補救之道
二月五月大清早,本堂梅神父和我驅車前往高雄,拜訪已調往小港本堂服務的于惠霖神父。睽違已久的他,仍舊神采奕奕,已五十六歲,為順應時代的需要,正興致勃勃的學習電腦。雖然常被電腦輸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資料而哭笑不得,不過,他仍信心十足的計劃,學會之後要將教友資料全部輸入。我真佩服他「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寒喧之後,我們三個臭皮匠開始腦力激盪,謀求補救之道,結果如下:
1.選擇一個堂區,每年在此本堂聚會,至少一次。
2.聚會時間,以半天為宜。
3.聚會方式,除彌撒之外,應有生活分享、教義研討和聚餐、餘興……等。
4.聚餐時歡迎攜家帶眷。
5.每季發行一通訊,做為成員之間平時的連繫。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們原是天主的助手,照主所指派的而工作(格前三.9、5)。因此,我勇氣十足的計劃著手尋回走失的羊群,因為,我有天主做我的靠山。

附註

  1. 參閱神學論集10.主日與現代人。
  2. 同上。
  3. 參閱十二宗徒訓誨錄第十四章第1、3節。
  4. 參閱梵二文獻「禮儀憲章」:2。
  5. 同上:10。
  6. 同上:11。
  7. 參閱天主教的信仰第三十三節第二講第2號。
  8. 同上,第四十一節第5號。
  9. 此資料由宗徒之后堂傳教員方四賜先生提供。
  10. 請參閱宗徒之后堂堂區通訊 "酵母" 第六十一期。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