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春申. |

 

89
神學論集P
(1991)p.369-380
   

依納爵靈修與聖母瑪利亞    

 

張春申

 




耶穌會在羅馬的一位總參贊德克祿神父寫了《依納爵靈修中的聖母》這本書,他把依納爵著作中與聖母有關的資料提供出來,並加以解釋。本文即是根據這本書,而再加以解釋。主題分為四個子題,前三者與靈修學有關,最後的綜合反省則已不在上述那本書的範圍。
一、依納爵著作中的聖母瑪利亞
二、依納爵生命中的聖母瑪利亞
三、依納爵靈修學中的聖母瑪利亞
四、靈修學與信理學

 

一、依納爵著作中的聖母瑪利亞
依納爵所有的著作今日泰半保留著,有的是他親筆所寫,例如會憲、書信和心靈日記;有的如自述小傳,由他口述,別人寫成的。對我們的問題,自述小傳在他的著作中比較而言,含有豐富的資料,呈現出他整個生命中的聖母經驗。書信通常是針對某問題而寫,很少提到聖母。比較引人注意的是神操,幾乎在四週中都提到聖母,這當然是因為在耶穌生命過程中出現不少與聖母有關的題材。至於更屬他個人經驗和靈修生浩的,則是在他生命末期所寫的心靈日記,其中敘述寶貴的聖母經驗。至於耶穌會會憲,其內容牽涉到會士在修會中的整個生命過程,分成十章。有關聖母的部分並不多。在第四和第五章論培育時,提到對聖母的祈禱。誦唸玫瑰經在當時尚未普遍,依納爵要求修士唸聖母日課。此外,在發願的願文中也提到「在童貞聖母前」。從耶穌會願文和依納爵向修會所寫的信,以及他在分辨有關耶穌會貧窮的資料中,可以看出他把聖母當成修會生活,貞潔、貧窮、服從的典範。
上述大略提到依納爵著作中的聖母瑪利亞,詳細內容在後面提出。

二、依納爵生命中的聖母瑪利亞
從依納爵的自述小傳和心靈日記,可以看出他生命中的聖母瑪利亞,不過應按照他生命的過程與成長,來看他靈修生活中的聖母經驗。
在皈依之前,依納爵既生長在傳統熱心的公教國家,接受普通的信仰培育,可以假定他有當代民間一般對聖母的敬禮。
在病床上時的皈化期間,曾經「清晰地看見了聖母和聖嬰耶穌的像」(參閱聖依納爵自述小傳第10號)。以現代言語來說,即聖母瑪利亞抱著小耶穌發顯給他。在依納爵生命中,聖母與耶穌基督是密切聯合的,這在此初次發顯中已經見出。雖然教會通常對顯現這類的事並不給予什麼認可,但這次發顯在依納爵生命中有明顯的後果,而教會亦常從後果來判斷顯現。之前,依納爵在潔德方面有其弱點,但是「他由此神見獲得了極大的安慰,致使他對過去的整個生活——特別是肉慾的事——如此厭惡,好像由他的靈魂將以前所有的一切印象全剔除淨盡了」。從這後果可以推斷其中的恩惠。上述可說是依納爵在皈化期的聖母經驗。
依納爵在羅耀拉的初期皈化非常真誠。他看耶穌傳時,「用紅墨水寫基督的言談,以藍墨水寫童貞聖母的談話」(11號),表示他對聖母已相當注意,且細心地把耶穌和聖母連在一起。他雖對未來並不明朗,但有做一名苦修士的傾向。一旦身體有了力量,他便開始行動,決定離開家鄉,捨棄家庭,走一條尋找天主的道路。
他第一站是赴蒙賽辣。從途中發生的一些小事可以看出他的聖母的敬禮。在今日距離羅耀拉不遠的Aranzazu仍保存一座小聖堂,依納爵與其兄在此一同祈禱,他尚且發了守貞願。願都是對天父發的,而依納爵的這個願卻是對聖母發的。他後來的同伴,也是耶穌會第二任總會長雷奈士對他當年做的這件事認為缺少明智。
他與哥哥分手後,繼續南行,到了Navarrete,見到一座隱修院裡面的聖母堂已經荒廢。「此時他想起來有人在公爵家欠他幾塊金幣,他認為最好討回,…他得到了那筆錢……把一部分交給了管堂的人,教他把保管不周的聖母像盡可能好好地整修裝飾一番。」(13號)此事也可看出他對聖母的熱誠和敬禮。
途中他遇見一位回教徒,兩人遂攀談起來。回教對聖母雖也很尊敬,但是對她的童貞並不相信,皈化初期的依納爵與那人在這點上起了爭辯。那人離去後,「使他心中不快,好像他曠廢了當盡的職務;且引起了他對那回回的憤慨,認為容忍一個回回對聖母胡言亂語,是自己的大錯,必須替聖母雪恥才對。」他身上帶有匕首,他想去找那回回的願望煩擾他很長的時間,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把韁繩搭在騾子的頸上,任騾由韁地讓牠走向路的岔口;倘若那騾子走上去農村的路,他便尋找那個回回,給他一匕首;倘牠遵循大路而不走上去農村的路,他便讓那事過去算了。」(14及15號)從這插曲中看出依納爵對聖母是很認真的。
到了蒙賽辣,這是本篤會的地方。依納爵在聖母領報瞻禮前夕,在聖母像前守夜祈禱,並將寶劍掛在聖母像前,象徵自己的奉獻。依納爵是名騎士,他以當代這通俗方式向聖母表示敬禮,當代小說中的騎士也慣常以此方式向有地位者表達尊敬,由此可清楚看出他對聖母的尊敬(參閱18號)。
抵達茫萊撒。依納爵在此可說是經歷了第二次的皈化,真正進到靈修境界中。他在羅耀拉的第一次皈化中,雖然渴望尋找天主,不過尚在自己的背景中,想做一些較屬於英雄性的事,「聖道明作了這事,我也當做;聖方濟各作了那事,我也要做」(7號)。他在自傳中敘述很多在茫萊撒的事,他的變化是找到天主的旨意,肯定要按天主的旨意來做天主的事情。
他這變化是在一個苦修的形態中。「他卻不吃肉不喝酒……他也的確有一頭很美的髮;現在他決心任其自然,不梳也不剪,…他也讓手腳指甲隨便長……」(19號),讓人可以看出他是在苦修。然而,他在茫萊撒的經驗可說是已進到一種神秘性的經驗,即「看見天主聖三像琴鍵的形狀」(28號)。此外,他好像看到耶穌的人性和聖母的人性,但已不是圖像性。他昔日在病床上看見聖母瑪利亞抱著小耶穌,很清楚的是一個圖像。但是,當他在茫萊撒講看見耶穌和聖母時,不是一般所謂的顯現,而常講是一種「白的東西」(參閱29號)。
用今日的言語而論,上述不太能說是一種顯現,因為顯現需要看出圖像;只能說是一種神秘經驗。亦即耶穌基督與他是如此接近,與他聯合在一起,以致帶給他心靈直接的一種感受,這叫神秘經驗。神秘經驗往往包含神秘經驗本身,以及神秘經驗者的表達。即使神秘家未必要向別人表達,但在他自己內的神秘經驗自然地表達自身。這類經驗不能稱為顯現,而更是一種神視,一種內在的神秘經驗。依納爵在茫萊撒的聖母經驗即是如此。此時,依納爵與天主來往的靈修邁向成熟,他的聖母經驗亦然。雖然他仍將進步,但已進入了靈修的內在經驗中。
在他往後的生涯中,常常可以看出與聖母有關的事情。譬如:他去聖地時,曾去聖母聖堂朝聖。他在巴黎與第一批耶穌會弟兄在殉道山首次發願,亦是在聖母升天瞻禮日。他晉鐸後並未立即獻彌撒,他的首祭是在聖母聖堂裡奉獻的(參閱自傳註129號)。這是依納爵生命中的聖母瑪利亞。
另外尚有一些資料是在依納爵晚年所寫的心靈日記中。他當了耶穌會總會長,在寫會憲的過程中,有關耶穌會的貧窮方面須作一分辨,亦即在耶穌會的聖堂和耶穌會所管理的聖堂,是否要有固定的收入。在當代要有固定收入並不難,但只靠哀矜也能度日;重點在於選擇安全或是全心依靠天主的態度。這項分辨有其時代背景的重要性。他為此事分辨很久,但未在心靈日記中詳述其分辨過程,只有一部分資料清楚寫出正反的理由。然而,分辨之末必須有印證,即在內心感受神的推動、神的臨在,讓人真正看出且印證這是天主的旨意。依納爵在心靈日記中所記述的,正是他如何尋找天父的回應和印證。他多次提到流淚的事,這是他神秘經驗中的神恩。
在分辨和印證的過程中,他往往向天主聖三和聖母祈禱,也記述了他神秘經驗中聖母的臨在。但在這過程中,他曾經有過誘惑。在心靈日記二月十二日提到,「是否應為教堂保有某些收入的誘惑又出現」,表示誘惑不只一次出現,他又記述自己如何拒絕了那誘惑。此外,他也深深痛悔自己得罪天主。從日記的上下文中不易確知他究竟什麼得罪天主。是否是因為在彌撒中,因隔壁的嘈雜聲擾亂而中止心靈的祈禱,所以感到慚愧?或是有關貧窮分辨上的印證已經很清楚,自己仍然懷疑,仍然擔心神父們的生活,因而感到慚槐?他為此事向聖母祈禱。
他在二月十五日記載,「去舉行彌撒,開始唸經文時看見相似聖母的形像」,這是一種心靈的看見,他仍深懷歉仄,「意識到前幾天我的過錯多嚴重,內心受感動,流淚不止。想來聖母必因我屢犯過錯而羞於時常為我轉求」。連聖母也羞於為他祈禱,這是依納爵神秘經驗的表達方式。雖然聖母常是他祈禱的中保,但他寫說她「因而隱藏不見」,意指在經驗上不那麼深刻地感受到敬愛之情。然而,在找不到聖母時,「由上天獲得安慰」,即他此時向天主聖父祈禱,而且「眼淚大量湧出,不時飲泣,內心確信天父極仁慈,並將祂自己顯示給我」。他在神秘經驗中,聖母雖隱藏不見時,但體驗到天主父的臨在。同時,「祂(聖父)以某種標記告訴我,要我經由無法看見的聖母代禱,這事將會中悅祂」,亦即他在聖父的經驗中領會到,經由看不見的聖母向祂祈禱,將會中悅祂。
這裡我們願意加上一段反省。關於聖母在我們信仰中的地位,有些基督教弟兄常有質疑,認為直接向天主祈禱即可,有必要經過一位聖母向天父代禱嗎?天主教的傳統,而且在梵二大公會議中亦肯定,聖母是中保,要請聖母代禱。究竟這項肯定的基礎何在?是抽象的天主論嗎?不是的,而是根據天主的救恩計劃。事實上,祂要聖子降生成人,要有聖母瑪利亞擔當一份重要的職務,即母親的職務。可見這不是抽象原則的探討,而是具體救恩論中的事實。聖母瑪利亞的母職,依我們看來,其內涵在依納爵的種種經驗中表達了出來。的確,對此可用神學的理論,教會傳承,以及聖經資料,如若望福音第二章與第十九章來予以確證。但是在依納爵的生命,他的神秘經驗中,聖母的中保職務好像有了非常具體的肯定。的確,依納爵有時彷彿看不見聖母,他每次的祈禱也不一定很深地經驗到聖母,然而他在對天主的神秘經驗中領會到「要經由無法看見的聖母代禱」。是否表示基督信徒祈禱,無論如何,含有聖母代禱的幅度呢?(參閱下文)
此後,依納爵在二月十五日的日記中記載說:「在彌撒前、彌撒中、及彌撒後,清楚看見聖母在天父前轉禱,因而使我在向父、子祈禱及在成聖體時,不能不感到並看到她,似乎她是我靈魂上所有恩寵的一部分,或恩寵之門。在成聖體時,她顯出她的身體也在她聖子的身體內」。依納爵也體會神秘經驗的表達不易,他說「此乃非筆墨所能描繪的巨大光明」,即神秘經驗在他身上有的光明後果。對此,下面將作註解。
以上是依納爵生命中的聖母瑪利亞。誠如馬志鴻神父在耶穌會中華省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依納爵的經驗是按照進步的路線進行的,從聖母在我們得救的角色的模糊觀念,進到清晰健全的觀點,將聖母視為在基督奧蹟中間的轉禱者。」

三、依納爵靈修學中的聖母瑪利亞
從教會靈修學的歷史而言,依納爵銜接中古時代末期與現代,開啟一個新的階段。在歐洲文化背景上如此,在神學上亦如此。中古時期較從理性客觀的角度正確並系統化地表達教會的真理,如聖多瑪斯等大師多以著作神學大綱聞名。然而進入現代,對真理要求主體性,亦即在人的生命中經驗。代表現代,同時也向中古神學挑戰的人物馬丁路德曾有句名言:「耶穌基督一位兩性的信理與我何干?我要的是一位救我的耶穌。」雖然這只是極化的表達,然而教會真理除了中古時期的客觀表達之外,的確需要內在化,進入人的主體,流露在行動與生活中。
依納爵靈修學的特點之一即是主體性。神操代表他的靈修學,我們根據此書,來討論聖母瑪利亞與靈修生活。神操是方法,目的是引人進到天主的經驗中。神操一開始有廿條凡例,略讀數條,便可見出依納爵靈修學的主體性。第一條即明言,神操是要「準備整理靈魂,驅除邪情,好能認清天主的聖意」。接著,第二條要求講授神操者不要長篇大論,奉行神操者也不要在心中長篇大想,「不是知道得多,而是內心的玩味品嚐更能使人滿意」。第四條已提到神類的考驗。而第六條卻說「奉行的人心靈沒有絲毫的感動,比如神慰或神枯,也不覺各種神類的推動;便當仔細詢問他,對神操的各種練習,是否按照規定的時間奉行?並如何奉行?」由此可見,依納爵要人進到內心去體驗真理。
神操第一週的「原則與基礎」(23條)貌似最抽象的真理:「人受造的目的,是為讚美、崇敬、事奉我們的主天主,因此而拯救自己的靈魂。」但依納爵要人將這好似要理的抽象真理在主體內體驗,獲得受造的經驗,真正在生命中經驗絕對附屬於天主。
真理必須在人內心經驗到,若在人之外,毫無用處。神操中多處提到內在化經驗的方法,例如為第一週與第二週有許多辨別神類的規則(313—336條),幫助人進到內心體會神慰及神枯,知道它們從何而來並加以分辨。依納爵的省察實際上也要人進到自己與天主來往的經驗中,去發現天主的推動與要求。此外,在神操中所謂選擇的時刻,亦提出一連串的方法(參閱175—188條),協助人進到內心尋找、分辨並肯定天主的旨意。
根據代表依納爵靈修學的神操的約略分析,主體性該是其特點之一。下面我們分兩方面來討論:一是依納爵自己靈修生活中,聖母瑪利亞的主體性;一是依納爵靈修學中,聖母瑪利亞的主體性。前者,我們再分析心靈日記中的一些話;後者,根據神操來討論。
(一)依納爵自己靈修生活中,聖母瑪利亞的主體性
依納爵靈修中的聖母瑪利亞不是繼續不斷地在內在化,不斷深入其主體,從模糊的觀念進到清晰健全的觀點,從皈化初期的發顯進到生活中的神秘性臨在,從他起初對聖母英豪性的奉獻到他老年體悟到聖母在內心奧秘的臨在。
按照他在心靈日記二月十五日所提的資料,他經驗到聖母似乎是他靈魂上所有恩寵的一部分,或恩寵之門。這究竟是指什麼?簡單地說,這是指聖母在他內心中的臨在。但「臨在」一詞所指的相當廣泛,究竟臨在指什麼意義呢?「恩寵」(grace)這個字本身就是愛,指天主對人的愛,或人因天主的愛而變得可愛。依納爵意識到聖母是他靈魂上所有恩寵的一部分,若用今日常用的言語來表達,可說是他經驗到天主對自己的愛中有聖母的愛,亦可以說是天主在聖母的愛中愛他。因此,聖母是恩寵的一部分,是恩寵的門。雖然恩寵常是出自天主,但是在具體的救恩歷史中,我們常講天主是在愛耶穌的愛中愛我們。在天主救恩的安排中,天主願意瑪利亞與耶穌不分,祂願意如此塑造她,使她成為耶穌的母親。因此,祂也在愛聖母的愛中愛我們。天主的恩寵即天主的愛,使我們在祂面前顯得可愛。因此,可以說天主在愛聖母的愛中愛我們,使我們可愛。另一方面,我們也在聖母對天主的愛中走向天主,這樣才可以說聖母是恩寵的門。我們透過聖母對天主的愛的模式愛天主。我們這種說法在今日教會言語中並不常用,不過至少努力解釋聖依納爵對聖母臨在的經驗。
聖母的確在依納爵靈修中深刻地臨在,他在神秘經驗中不僅用圖像性,也努力用一些詞句,如「恩寵之門」來表達。其實,我們倘若透過一些人性經驗,便不難了解這類的臨在。我們不是也有些人物常是臨在於自己內心嗎?
(二)依納爵靈修學中,聖母瑪利亞的主體性
在神操和其他著作中,依納爵稱呼聖母瑪利亞常用的名詞是「母親」和「主母」,前者表達她是耶穌的母親,也是我們的母親,與我們相連;後者表達她是主的母親,與主相連。因此,瑪利亞是中介、中保、代禱者。此外,他偶爾也稱聖母為「童貞瑪利亞」,是我們效法的對象。例如在神樣108號默觀降生奧蹟時,要人觀察聖母的謙遜;在其他地方也提到聖母的貧窮。梵二大公會議亦強調瑪利亞為教會的母親和中保職務,以及她是教會的典型。為此,今日對聖母的信仰意識其實在依納爵的詞彙中已經含有了。但自他的靈修學而論,重要的是如何經驗聖母。對她身為中保、母親和模範的意識深入靈修生活中。
對此,神操中的「三個對禱」、「默觀」和「五官體味」都具內在化深度。我們自聖母的臨在來逐一討論。
1.三個對禱:
依納爵在神操的一些重要默想題目中常有三個對禱。在第一週反省罪的奧蹟時已經提到:「第一對禱:先向聖母,求她在她的聖子耶穌我等主台前,為我求得三事:一、使我深切認清,並憎恨我的罪過;二、使我感覺到我的行為違情悖理,因而深惡痛絕,矢志改邪歸正;三、使我認清世俗的腐敗,好能真心憎惡,痛絕世俗的種種虛幻。然後唸聖母經一遍。第二對禱:轉向聖子耶穌,求祂在聖父台前為我獲得這三件恩寵。唸向耶穌聖靈誦一遍。第三對禱:再向天主聖父,懇求永生之主允我所求。唸天主經一遍。」(神操63號)此後,在第二週、第三週、第四週,以及在一些決定性的選擇和態度上時,都有三個對禱。然而我們必須透過依納爵的內在經驗,才能深入了解三個對禱的豐富內涵。依納爵主體性地經驗到:天主的愛是透過對聖母的愛來愛我們,我們是經過聖母恩寵之門趨向天父。從這意義來看,上述的三個對禱實是基督信徒祈禱的三層深度。向聖母對禱該是主體性地經驗聖母是母親,是中保,是代禱者。而聖母之所以為中保,是因為耶穌基督是中保;聖母之所以為代禱者,是因為耶穌基督是代禱者。所以,向聖母對禱與向基督對禱是一個對禱銜接的兩層。至於向天父所禱,實在是在她內,與她一起,在她的祈禱中祈禱,且以她的祈禱方式來祈禱,並在她的臨在中走向天主父。所以,三個對禱是基督信徒祈禱的三層。若用依納爵的靈修學來註解向聖母對禱,該是聖母臨在的經驗,在她愛天主的愛內奔向天父,她是恩寵之門。
2.默觀(瞻想):
神操的祈禱中有所謂的瞻想。在中古或更前期的教父思想中,受到希臘哲學影響,瞻想往往重於理智,藉以自我超越,升向天主。然而依納爵的瞻想是全人的,整個人面對瞻想的對象。這與耶穌會較後所說的在行動中的默觀有關。瞻想是在主體內看、聽、想,深自體味,採取神益,誠是內在化的過程。瞻想聖母該是與她相遇。
3.五官體味:
在第二週、第三週和第四週有所謂「五官體味」。這操練是在一天的祈禱之後,運用內在的五官,以心靈的視覺去觀看,以內在的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去聆聽、品嚐、觸摸(參閱神操121—126號)。五官祈禱要人達到的境界是瞻想者與被瞻想者有一會晤;把對象看進自己的主體,聽、嗅、嚐、摸進自己的內心。這可說是默觀的頂點。這境界亦即西文所謂的personal presence。若以禪宗言語來表達,即是默觀者與默觀對象已經兩不相分,融會一體。那麼如果五官體味的是聖母瑪利亞,其頂點該是主體之內經驗她的臨在了。
依納爵靈修學中的聖母瑪利亞是中保、母親和模範,她該是內在的信仰經驗。雖然常人不會有他的神秘經驗,但他要求內在化、主體性。根據上面三種祈禱的解釋,大概可見一斑。

四、靈修學與信理學
梵二大公會議文獻中清楚肯定聖母為中保和母親的職務,並指出此中保的含義,以及與基督中保職務的關係。它也肯定聖母是教會的典型。
我們在依納爵的生命以及他的靈修學中,發現了梵二大公會議信仰意識中的聖母瑪利亞。靈修學是一門經驗性的學科,又自經驗為教會信仰予以印證。尤其靈修學的實證部分,在基督信徒的生命中,反映出了聖母瑪利亞的母職與典型。依納爵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而他的靈修學為人指點怎樣去經驗聖母。
至於信理神學,具體而論聖母學,旨在應用自己的方法,不但為教會的信仰意識自聖經與傳承中指出其根源,同時也在信仰光照下,繼續反省與解釋。對於這方面的工作,過去我曾出過一些力量,讀者可以參閱我在聖母年所寫的《向聖母獻上一瓣心香》的聞道小冊,其中有不少信理方面的資料,尤其是第二篇:聖母瑪利亞的轉求;第八篇:聖母瑪利亞、「共救贖」、轉求與典型;和第九篇:聖母蒙召升天的末世意義。
這裡我無法介紹那些文章的思想,具體也不可能。我只想說的,自我的神學反省裡,我指出基督信仰中的人學,如果按照保祿思想,人具體是在耶穌基督內創造與救援的,那麼也該說是在聖母瑪利亞內創造與救援的,因為耶穌基督與聖母瑪利亞,在天主救恩計劃中是密切相聯的。也由於這個反省,我曾認為人性具有聖母的幅度,以及人性按照聖母瑪利亞的肖像而塑造的。
在這依納爵年中,我認識了他的靈修和靈修學中的聖母瑪利亞,我更加認定我的神學反省的意義,因為依納爵所說的聖母經驗似乎難以想像,如果人性缺少聖母幅度,尤其如果人性不深深含有聖母的肖像。另一方面,由於對依納爵靈修學的認識,我也可以說靈修學與信理學的會合,共同為教會信仰中的聖母瑪利亞效勞。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