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由美國柏克萊進修半年回來的輔大神學院倫理神學教授詹德隆神父已於二月廿五日第二學期開學的那一天接任該院院長職務。院方安排第一節課的時間作一學期開始的祈禱會,會中舉行交接儀式,由信理學教授谷寒松神父擔任司儀,領導大家唱歌祈禱。
先唱一首呼求聖神的歌,繼之卸任院長房志榮神父作讚美、感謝、求恩、祈福的祈禱。讀經—選自舊約列下四32∼37、十三20∼21:厄里叟先知的復活死人及死後枯骨能使人復生的故事。取意院長職務的交替有如先知職的繼承,一座神學院善盡其職不亞於先知的使人起死回生。答唱詠選自詠23首《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在場的師生以歌聲表達他們對上主的信賴。
福音是若十三12∼15:主耶穌在給門徒們濯足後所說的話。「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的確,教會裡的職務都是為了服務而設立的,神學院的老師、職員,尤其是院長,是懷著聆聽的心,持著受教的態度,由大眾的老師、主基督的口中聽取這句話,願意照著實行。
房神父在講道中指出:本神學院於1929年在上海成立以來,先在大陸待了23年,都是以拉丁文教學。1952年遷至菲律賓避暑勝地碧瑤,待了15年,仍以拉丁文教學,只在最後幾年,才轉以英文教學。1967年遷回中國本土,附設於輔仁大學。翌年向外開放,不像以往一樣專為培育耶穌會會士,也招收教區修士,各男女修會會士,及男女教友(平信徒)。同時教學語言由拉丁∼英文轉為中文∼國語。這是有史以來在天主教會裡第一次用中文教神學。
二十多年來,神學教育的推廣與教學語言的轉變有密切的關係。就是說,不僅為準備當神父的修士須讀神學,修女們及男女平信徒也可以讀神學。事實上,這些年來,來本神學院就讀的人,修士佔少數,修女常在一半以上,而平信徒的數目與年俱增。基督教神學生來此選課的也時有所聞。這一切都拜用中文教神學之賜。
但世事都是利弊互見。用中文教神學可以盡力實行,但中文方面的神學參考資料卻不是一二年,甚或幾十年內所能籌措的。雖然從一九六九年秋,本院始出「神學論集」季刊,至今已出至86集。不久又出輔大神學叢書,今年會出到第三十冊,仍不夠學生們研讀參考之用。這無形中不得不影響本院的學術水平。
1989年12月18日神學院董事長、耶穌會總會柯文伯神父訪問本院後,就曾向輔大校長羅光總主教及台北教區狄剛總主教透露,本神學院的學術水平有待提高。這話聽在本院老師們的耳裡毫不足怪。一座二十多年的神學院,當然無法跟西方許多幾百年傳統的神學院相比。但為我們是一個警惕:國內唯一的一座教廷教育部立案的神學院不僅是為了教學,也是為了研究。
最近幾年神學院課程的變動都與此有關。一方面,羅馬教育聖部在審閱本院章程時,要求將神學系跟教義學系的章程分開處理,像世界各地的神學機構一樣。這樣盼能達到一座神學學府的雙重目標:研究神學方面的各種學科,應付各地教會的牧靈需要。這也能與來神學院就讀的不同學員的目標和材資恰當地配合:有的願多研讀神學,有的是為牧靈工作配備所需的知識。
講道後,神學院會院院長饒志成神父代表本院副董事長耶穌會中華省省會長宣讀羅馬教廷的任命狀。饒神父說他甚感榮幸,不是因為來主持監交,而是因為這是神學院有史以來的這一次院長交接儀式。任命狀是以拉丁文寫的,饒院長有機會向聽眾顯露一次他的拉下文基礎。交接的是什麼呢?不是大印章,而是胡國楨秘書遞過來的神學院院議會的決議案,意謂要靠新院長去執行。
新院長詹神父作簡短的答詞。他說在柏克萊接到委任時,並沒有先徵求他的同意,修會的行政就是如此。本神學院遷台後有過三位院長,即金象逵神父、張春申神父、房志榮神父。他們三位都是學有專長的人,現在由他接任院長,讓三人更有時間去研究學術是一件好事。今後他要每天安排半小時,所有的同學可以去見他。需要更長時間交談的可以另約時間。
最後是所有的老師及學生代表前來向新院長祝賀,學生會並買了一盤蛋榚,由新舊院長共同切開供大家分享,散會前的壓軸歌是「不是一條易路…但有耶穌陪伴」,這樣結束了一場可謂別開生面的交接儀式。是第一次,也是很有意義的一次。第二節課已被佔去了20分鐘的時間,恰巧也正是新舊院長的授課時間,沒有缺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