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春申 . |

 

87
神學論集
(1991)p.157-162
   

今日司鐸的職務與靈修向度之整合

 


張春申

 




本次宣讀的論文分為三部分:
(一)論文題目說明。
(二)教會歷史中,司鐸的職務與靈修的相對向度。
(三)今日司鐸的職務與靈修之向度整合。

一、論文題目說明
本次研討會中,有關司鐸職務的內容,自聖經和信理方面,已有交代。至於司鐸靈修的內容,自培訓方面,間接亦有提供。但在實際生活中,司鐸的職務與靈修,不論個人或團體,常因不同的歷史環境而表示出特殊的向度。有的向度已成定型而且彼此似乎相對。本論文在以下兩部分,一方面提示若干相對的向度,另一方面討論今日的向度整合問題。為此,它不屬於司鐸神學的理論,而屬於實踐。

二、教會歷史中,司鐸的職務與靈修之若干相對向度
1.司鐸與祭禮
第二世紀的教父著作中,出現「舊約化」的傾向。新約與舊約之間的關係是相當錯綜複雜的,釋經學家對此更為敏感。所謂「舊約化」,乃是以舊約的啟示內涵,代替來自基督的啟示內涵。這在教會職務方面尤其顯明。十字架上耶穌的死亡具有祭獻意義,基督亦稱為大司祭。但基督的祭獻與其大司祭地位的意義與舊約所說的出入極大,無法混為一談。至於「舊約化」,似乎對此缺少嚴謹的態度。
在「舊約化」傾向下,繼承宗徒職務的主教與其輔助者司鐸之職務因而集中於感恩祭。主教與司祭亦稱為大司祭與司祭。舊約十二支派的肋未族專事祭禮,於是教會中也有了「肋未族」;今日禮儀書中仍保持此一「舊約化」痕跡。由此產生了「神聖」與「世俗」的二分法,教會不免呈現階級之嫌。
至於熱羅尼莫聖師,則認為主教與司鐸之聖職相同,皆以祭獻為主。所差異者乃是治權方面。此一意見加重司鐸職務與靈修之神聖性,直到梵二大次會議才清楚澄清。無論如何,今日尚有人依舊視司鐸職務與靈修屬於神聖的另一世界,而不管俗務。但從基督重整一切,包容神聖與世俗的觀點看來,司鐸豈能不置身世界。司鐸分擔主教職務,而主教乃教區首牧,其職務遍及在世界中的教會使命,那麼司鐸豈能限於超越之神聖領域?事實上,今日不乏「工人司鐸」、「隨軍司鐸」、「執教司鐸」等等。可見司鐸的職務與靈修具有「超越與內在」、「神聖與俗世」的相對向度。
2.司鐸與政治
前三世紀,教會抗拒希臘羅馬文化的宗教與社會結構而被排斥在國家邊緣上。多神宗教教會視之荒誕不經,反而因之而被斥為無神。社會共奉之皇帝崇拜,教友拒絕遵守,甚至也以違反良心理由不願參軍。但自第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佈宗教自由法令,基督宗教獲得國家認可。此後立為國教之後,教會與政治即具唇齒關係。於是教會大量吸收國家風俗習慣。教堂的建築、教士的服飾、教區的分級等等皆多採用帝國制度。至於主教與司鐸亦出入朝廷,享有政治權益。中古封建時代,郡主與主教集一身,更見政治的混合;至於司鐸亦落入政界範疇。國家與政治的糾纏至教宗鮑尼法爵八世為高潮,所謂「兩劍」理論該是教會控制政治的作品。教會聖職之於政治,可見一斑。
近代以來,歐洲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蜂起,紛紛圖謀脫離教會之控制。啟蒙時代之後,教會逐漸視為私人之團體。十九世紀之「羅馬問題」象徵教宗王國之末落,國家與政治分為河水不犯井水。聖職人員反而禁止接觸政治,此尚可見於教會法典。
但另一方面,根據梵二大公會議之「教會在現代世界中的牧職憲章」,其他如「政治神學」和「解放神學」,教會以「人性專家」及時代先知自居,不斷針對當代政經問題,提出福音原則而予以批評。身為司鐸者豈能不論政治。事實上,司鐸參選身為議員者有之、晉身內閣為部長者有之。司鐸參與政治之程度,雖仍討論不已,但司鐸已不能無視政治而不予關懷。
由此可見司鐸的職務與靈修中,具有「宗教與政治」之相對向度。其不同傾向顯然呈現於教會歷史之變遷中。
3.司鐸與獨身
司鐸獨身之溯源頗早,有些專家甚至肯定來自宗徒時代之傳承。最早於第四世初,在西班牙哀味拉(Elvira)舉行之地方會議,已有獨身之法令。一一二三年,拉脫朗第一大公會議,對西方教會之司鐸的獨身亦有明令。然而司鐸獨身的意義卻由於隱修主義之興起而有所發展。
隱修主義對帝國中陶醉於現世之榮華富貴的生活,發出先知性的挑戰;而以永恆生活警戒醉生夢死之徒。隱修乃提早永恆生活於現世,是末世性的常生標誌。當隱修士大量領受司鐸職務之後,無形地司鐸獨身之意義亦重於視為永恆標誌。此對司鐸的職務與靈修的永恆向度影響極大。於是司鐸之出世意義大加發揚。
脫利騰大公會議之後,司鐸培訓的傾向與永恆向度連繫很大,往往以修會教育作為培訓司鐸的模式。一般而論,度三願生活的會士較重出世向度,此影響教會改革時代之司鐸培訓,直到梵二大公會議前夕。
時至現代,教會經過馬克思主義的「宗教乃人民鴉片」之批評,逐漸轉向現世生活。尤其由於聖經學家肯定末世時代之「已經」與「尚未」的張力,以及天國業已臨在人間的訊息,傳福音者力主建設世界。梵二大公會議聲稱現世之建設與天國實現兩者不無關係。當今之世,四末道理非但少講,甚至怕講,以免被人視為「鴉片」。而司鐸的職務與靈修之向度亦隨之自永恆轉指現世。獨身的困難與此轉向不無關係。由此可見司鐸的職務與靈修的「永恆與現世」之相對向度。
4.司鐸與團體
不論新約或二、三世紀的教會職務,多具團體方式,趨向分層負責之共融。自第四世紀,當教會遍及農村,司鐸多受主教委派,代表管理。不論都市或農村逐漸形成堂區制度。因而司鐸的靈修生活與實行職務傾向獨當一面。安底約基主教依納爵著作中所說的主教、司鐸與執事的團體已不復存在。另一方面,司鐸在堂區中與教友的關係,由於金字塔型的管理方式,也不見團體向度。
梵二大公會議的教會學重在共融,再次強調聖職的彼此連繫,於是司鐸團亦隨之受人注意。這也表示司鐸的職務與靈修的「個人與團體」相對向度;與之相連的是「權威與服務」,因為個人向度容易形成突出的權威,而身居團體之中,自認一員,理當彼此服務。

三、今日司鐸的職務與靈修之向度整合
1.四組相對向度
教會歷史中,司鐸的職務與靈修所顯的相對向度,累積至今已成模式,基本上可以綜合為四組:(1)永恆與現世,(2)宗教與俗世,(3)個人與團體,(4)權威與服務。此四組基本的向度,今日事實上尚相對地在不同的個人與團體身上指出。於是產生本論文第三部分的向度共存與整合問題。
2.相對向度的共存與整合
(1)共存:四組相對向度,雖然在教會歷史中,各顯強弱。但若由司鐸的職務與靈修之內容看來,相對向度皆有存在之理由。以下可以簡單地對每組相對向度作一肯定。
第一,基督的救恩確在永恆中圓滿,即所謂常生。但它在現世已經產生功能;恩寵生活在現世過程中成長。司鐸既為救恩之「管理員」,其職務與靈修中自當「永恆與現世」之相對向度共存。
第二,司鐸身為傳福音者,當知其內容有首要與次要。根據保祿六世之勸諭,首要內容即神聖之宗教領域的宣講福音,施行聖事等等。而次要內容即世界中的發展社會與解放工作。可見「宗教與俗世」皆為司鐸的職務與靈修的向度。
第三,教會乃一共融,所謂共融具有垂直之個人與天主的來往,同時由於此一來往,團結所有信者成為在基督內的團體。因此「個人與團體」的相對向度不論在司鐸的職務實行方面,或在靈修操練方面都應共有,否則無法保持共融。
第四,根據基督所說非為受人事奉而乃奉事人之僕人觀念,教會職務應自成一格。奉事人確是服務,然而服務乃傳報聖言,乃施行聖事,乃根據聖言與聖事之傳達天主旨意。於是教會服務要求服務者出於信愛。但同時聖言、聖事與天主旨意亦要求受奉事者於信愛中接受,此使服務者具有權威。此一權威非「宰制」、非「管理」,乃是出於天主的權威。所以司鐸的職務與靈修置「服務與權威」於一身。
(2)整合:四組相對向度之共存見於上述說明,但具體問題在於整合。所謂整合並非相對之向度各半;而是根據客觀的環境需要,以及司鐸個人或團體的實況,在職務與靈修上應有的具體向度。此具體向度並非抽象的整合,而是適當的抉擇。適於客觀環境,此較易懂。但亦適於司鐸之主體實況,此乃司鐸個人或團體的培養、能力、背景等等。因此整合問題與今日靈修學上所說的「分辨」相連。
(3)相對向度之整合與分辨:分辨乃今日靈修學上一大課題,旨在尋找天主的意願。分辨是方法,準備個人或團體排除阻礙天主聖神的心靈因素,積極地在神的經驗中,發現時代環境的信號,同時體驗針對信號天主所有的要求。有關分辨,在此只能點到為止。
至於司鐸個人或團體的相對向度之整合,無非分辨客體環境的具體信號,以及答覆藉此信號天主所有的要求。此一天主要求屬於實際的行動,而整合的向度該在實際行動中顯出。比如時代環境要求司鐸針對時事,發表先知性的言論,政治向度不免相當之強。然而作為司鐸,仍得假定政治向度的宗教來源或福音精神。宗教與政治兩個向度惟有在聖神啟迪中適當整合。

結論
本次研習會以司鐸為主題,本論文結束之前,大概難能不問台灣司鐸的職務與靈修,具體而論該有怎樣的向度整合。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