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徐可之 . |

 

85
神學論集
(1990)p.395-409
   

試從經書看靈心成長——一旦明事理,嘕然悟心盲     

 

徐可之

 


生命是一個成長過程,而教會內的「讀經運動」更是要推動我們靈性生命上的積極成長。近幾年來,由於在靜修輔導中的深入接觸與分享,使我對經書似有日益簡明具體的感受,好像摸到了一扇門,很容易和生活打成一片。就如從小到大(兒童到成人),是我們每人都有的成長經驗,在靈性生命的成長上基本上也是如此。經書的「生命之言」可幫助我們將已有的成長經驗,「自然而然」地運用在靈性生命的成長上,使全人都有「活」起來的感覺——左右逢源,既清新自在,又深刻落實。現在就將此「活門」努力描繪出來,並以獻曝的愚誠,提供給「基督愛內成一體」的兄弟姊妹,共同參照印證;更願能一起進入此門,共同暢飲「天井」中的生命活泉。全文綱要如下:
一、經書啟示成長:(一)基督的生活宣講
                 (二)初期教會的體驗
二、舊約蒙童期:(一)新奇好玩,顯靈顯聖
               (二)自我滿足,勝過對方
               (三)福壽物化,血肉無明
三、新約成年期:(一)由表相看到真相
               (二)由血肉進入心神
               (三)由自我轉向根源
               (四)由分別走向大同
四、結語——落實於生活中

一、經書啟示成長
(一)基督的生活宣講
基督帶來的「好消息」,實在是一個成長的喜訊。譬如撒種的比喻、莠子的比喻、芥子和酵母的比喻等(參閱瑪十三1∼43),都是借物喻人,描述生命成長、結實(以及長不成、不結實)的各種情況,親切自然,老少咸宜。再如葡萄樹(若十五1∼11)、葡萄園(瑪二十1∼16,二十一33∼44)、童女、元寶(瑪二十五1∼30)等比喻,也同樣都是在表達「生命成長」的道理:結出豐富的生命果實,充滿喜樂;或生命空虛、悲恨切齒,悔之晚矣!
比喻之外,基督更屢次直接表達對「生命成長」的渴望,特別是對其十二弟子的渴望:「你們還不明白,還不了解嗎?你們不記得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滿了幾筐碎塊?……你們怎麼還不明白,我不是指著餅向你們說的嗎?」(參閱瑪十六5∼12;谷八14∼21)。但在生命成長過程中,基督的這幾個弟子,實在也夠「笨」的,一直到老師死,他們還沒有「長」起來。老師復活後,仍然繼續幫助他們:「你們的心竟是這般遲鈍,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才進入祂的光榮嗎?」(參閱路二十四25∼27,44∼47;谷十六9∼14)。
(二)初期教會的體驗
經過「逾越」的考驗,宗徒們終於靈心開悟而長大「成人」了。以前的幼稚幻想——「老師要作君王,給以色列復興國家」(參閱路二十四19∼21;宗一3∼6),隨著老師的有形離去而破滅消散。但基督的母親卻在這時和他們在一起;他們「都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內心逐漸穩定整合了起來。靈性之光在「同心祈禱」中不斷增強,照亮了他們內心深處的黑暗,衝破了疑懼、寡信等各種烏雲——「五旬節日一到,他們都充滿了聖神」(參閱宗二1∼4)。這靈性上「長大成人」的明顯特徵,就是他們對「生命」的了悟與貫通:他們與老師之間,開始有完整的生命交流與共融。以前他們認定是「絕對不可」,完全無法接受的事,現在成了他們生活和宣講的中心:「就你們所釘死的納匝肋人耶穌,天主使祂復活了;除祂以外,決無救援。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參閱宗二22∼36,三12∼15,四8∼12)。
宗徒們有了這番「長過來」的深切體驗後,也就變得像老師一樣,一心為「羊群」的靈性成長而貢獻一切,甚至捨棄生命也在所不辭。在他們所留下來幾封信函中,可說都是在鼓勵信友們要恆心堅忍,結出生命的果實。譬如「弟兄們,直到主的來臨,應該忍耐,看,農夫多麼忍耐,期待田地裡寶貴的出產……你們也該忍耐,堅固你們的心」(雅五7∼8)。伯鐸前書說:「你們原是藉生活而永存的天主聖言……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得以重生。所以你們應如初生的嬰兒,貪求屬靈性的純奶,為使你們靠著它生長,以致得救」(伯前一23,二2)。保祿在這方面的體驗與表達,更是懇切感人,隨時都會流露出他對「基督團體」的渴望—渴望他們在基督內早日長大成人。「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還不能把你們當作屬神的人,只能當作屬血肉的人,當作在基督內的嬰孩。我給你們喝的是奶,並非飯食,因為那時你們還不能吃,就是如今你們還是不能,因為你們還是屬血肉的人(格前三1∼3)。當我是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看事像孩子,思想像孩子;幾時我一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格前十三11)。我們各人所領受的恩寵,卻是按照基督恩賜的尺度......為建樹基督的身體,直到我們眾人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使我們不再做小孩子,為各種教義之風所飄盪,所捲去……反而在愛德中持守真理,在各方面長進,而歸於那為元首的基督」(弗四7∼15)。

二、舊約蒙童期
在舊約的背景中,基督所指出的靈性成長「不是為廢除法律或先知,而是為成全」;祂常用的說法是:「你們一向聽過給古人說……我卻對你們說……」(參閱瑪五17∼48)。保祿更把認識基督之前的時期看作「蒙學」期,梅瑟法律是啟蒙師,領人歸於基督。人一旦有了「基督信仰」,就不再處於啟蒙師權下了(參閱迦三23∼25;四1∼11)。從心理角度來說,兒童的顯著特徵是好奇、幻想,依照本能的「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而生活。現在我們就以靈、心整合的方式(靈性成長與心理成長的相互配合),來指出「信仰蒙童期」的主要特徵,這可幫助我們很容易看清楚什麼是真正的信仰成熟——在基督內的長大成人。因為心靈的幼稚和心理的幼稚很相似,而個人信仰的蒙童期和一個民族的懵懂,也是大同小異。如果我們會參照運用,那就更容易「長過來」,減少好多無謂的掙扎與痛苦。
(一)新奇好玩,顯靈顯聖
舊約中有很多這樣的題材,我們選一兩個作為實例,其他自可舉一反三、不言而喻。首先我們可看「厄里亞與假先知比試」(列上十八21∼40)。如果我們以「童心」來看或是講給兒童聽,大家一定會看得專心,聽得「入神」。厄里亞一人對四百五十人;同樣兩隻牛犢都殺好放在木柴上;看誰的神能降火焚燒犧牲,誰的神就是真神。巴耳神的四百五十個先知「從早晨直到中午呼求巴耳,但沒有動靜;他們也在祭壇旁跪下起來,跳個不停。」厄里亞譏笑他們說:「再大聲呼喊吧!也許他出去旅行或是正在睡覺,必須把他叫醒。」他們就更高聲喊叫,並用刀槍割傷自己,直到全身流血;一直到晚祭的時候,仍然沒有聲音,沒有反應。就在此「一無所能」時,厄里亞叫民眾過來,站在他重新整修好的「上主祭壇」旁邊;然後吩咐他們盛滿四桶水,倒在全燔祭(牛犢)和木柴上;「再倒一次!…倒第三次!」祭壇周圍都是水,四處奔流;厄里亞一呼求上主,立即有火從天降下,燒盡了牛犢、木柴,也燒乾了四周的水;全體民眾俯伏在地說:「雅威是天主,雅威是天主!」厄里亞隨即吩咐民眾們捉住巴耳的先知,一個也不讓逃走,把他們全部殺掉。
再如出谷紀所謂的「十大災難「(出七∼十二)其表達方式和基本心態,如果以基督的「逾越」來對照一下,那就玉石分明,可立即看出成熟與幼稚的截然不同。一是童心式的一廂情願,就如兒童騎竹馬神遊太空,戰勝外星人,驚險奇妙,「好玩」極了。一是全心信賴天父,雖然一直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都沒有任何動靜(比如大地崩裂,吞滅那些惡人),甘心讓自己的血流盡,而不是殺盡敵人或他們的長子。
(二) 自我滿足,勝過對方
這個特徵我們也選用「實例」來說明。這不僅比用文字要簡單方便,而且在效果上還會事半功倍。譬如梅瑟領以民過紅海後的「凱旋歌」(出十五1∼10),其歌頌中心與重點是:「雅威將法郎的戰車與騎兵,全部淹沒海中,毀滅了他們。」在心態上很像幼童靠著爸爸的幫助,勝過了其他小朋友,且能騎在他們身上——好得意,好神氣!第二個例子我們可用「大讚歌」(詠一百三十六)感恩頌,領唱者敘述上主的種種恩惠,全體同聲答唱「因為祂的仁慈永遠常存」。先歌頌上主偉大寬仁,創造了宇宙穹蒼、日月星辰—表達得很好,顯得相當成熟有智慧。但從第十節開始,「童心童語」又都跑出來了:祂擊殺埃及首生、祂淹沒法郎軍隊、祂嚴懲強悍國君、祂殺死這個、祂殺死那個,祂使以色列佔領他們的土地—「因為祂的仁慈永遠常存!」說這些都是「童言」,因為我們有基督的「真言」作心照,祂的宣講和生活懇切告訴我們:「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祂使太陽上升,光照善人,也光照惡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參照瑪五43∼48)。由此可見,在基督的心目中,所有的人都是天父的子女(四海之內皆兄弟),而我們的「懵懂、愚昧」卻在製造分裂、仇恨、殺害、毀滅——並且在這一切中,我們一定要「勝」過對方,非「贏」不可。
(三)福壽物化,血肉無明
此一特徵可說是上述幼稚心態的自然結果。就如兒童尚不了解事物的真正價值,自然會以外在的吸引來作選擇的標準。為一個兩三歲的孩子,面對一隻精美的小小手錶和一個顏色顯亮的大汽球,他一定會跑著去抱汽球,而不會選手錶。同樣,當我們心靈尚在幼稚階段時,我們所認為的福樂賞報(以及其反面的災禍、痛苦、懲罰),自然都局限在「顏色顯亮」的外表上,而無法了解心靈福樂的真相。因此舊約中所強調、重視的祝福是:「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請你仰觀蒼天,數點星辰,你能夠數清嗎?——你的後裔也將這樣;我必多多祝福你,使你的後裔繁多,有如天上的星辰,海邊的沙粒」(參閱創十二1∼3,十五1∼6,廿二15∼18)。
當然子孫眾多就必須土地廣闊,出產豐富;所以上主同時也要「賜給以色列子民:從曠野直到黎巴嫩,由大河直到大海日落之地,都是你們的領土」(若蘇厄書就是奪取這塊土地的記載)。這塊土地是「流奶流蜜」的福地:「羊群滿山遍野,佳禾滿坑滿谷」—聖詠六十五(六十四)以詩歌方式在歡呼描述。
現在我們以基督所顯示的「成熟心靈」,來看看這些記載。首先,就是所說的「後裔繁多」,以當時情況而言,充其量也不過幾十萬人。再者,十二支派所攻佔的土地,比他們所希望的「由大河(幼發拉底)直到大海(地中海)日落之地」小了很多很多;即使全照他們的希望實現,實際上仍只是一塊小地方。第三,這塊土地相當貧瘠,非但不流奶流蜜,而且多處連水都沒有。第四,他們所用的「攻佔、殺絕」手段,其結果是永無寧日—不斷「動槍流血」;過去如此,今天似乎也未有多大改變。而基督帶來的「福音」—圓滿的喜樂,首先是人同為天父子女,彼此必須接納寬恕,這樣才能從根拔除分裂、仇恨,才能徹底消除彼此相加的殺害、毀滅。「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參閱瑪五1∼12)。人果能朝此方向成長發展,大地將成為人類所同居共享的「福地」;自然的富源,將為人類湧流出「奶和蜜」——四海一家的交流與共融。
心靈的「無明」在面對痛苦時,尤其顯得格外分明。就如兒童喜愛糖果、玩具,而不肯「吃苦」作功課;不得已而讀書作功課時,心裡仍在等著快作完後,所要得到的玩具和糖果。舊約所說的「這實在是一個有智慧,有見識的大民族!」(參閱申四1∼9)積其上千年的生命經驗,對痛苦(善人為何受苦)所給的「智慧」解答,可說就是約伯傳。這個傳奇故事所描述的主角,的確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古聖先賢,尤其在他突遭無妄之災而家破人亡時,仍能俯伏叩拜說:「上主所賜,上主收回,願上主的名受讚美!」(參閱約伯傳第一章)以當時人類的心靈情況而言,這實在是「完善」之至,無以復加了。但在其「足踵到頭頂都長毒瘡」的痛苦中,約伯雖努力「由天主接受災禍」,可是也無法不「詛咒生日,厭惡生活,自嘆命苦,哀訴慘狀」(參閱約二∼七章)。約伯的好友輪流苦勸他向上主認罪悔改,痛苦即可消失;而約伯堅持問心無愧,一身清白純潔,自己完全是無辜受難(參閱約八∼三十七)。最後上主向約伯講話,約伯懺悔認錯,上主加倍報答他:財富之外,又生七男三女,安享一百四十歲高齡(人生七十古來稀),見到子孫直到第四代,然後壽終謝世(參閱約三八∼四二)。
如將基督的「親身遭遇」和此傳奇描述相互對照一下,可立即看出:舊約的最大智慧仍停留在「此世」的層面上——今生會獲得「加倍」的賞報(財富、子女、高壽、尊榮等)。基督完全純潔無罪,卻被打得遍體鱗傷,釘在十字架上(連用手來撫撫傷處都不能),如以舊約的心態來描寫講述的話,至少此時應天降烈火,或大地裂開,消滅那些冤枉殘害祂的惡人。但一直到死都毫無動靜;祂死後被埋葬,第三天悄悄地復活,依然沒有什麼「賞報」出現。殺害祂的那些人繼續有權有勢,享受榮華富貴,沒有遭受什麼「現世應得」的報應。此種不同,可使我們「看清」心靈成熟與幼稚,畢竟玉石迴別,相去「天壤」———是「屬於下地」,所講論的智慧仍是下地的智慧;一是「來自天上」,祂所講論的話「就是神,就是生命」(參閱若三31∼35,六61∼64)。
最後我們不妨以一首有如兒歌的小詩,來總結以上所述,這樣或可更易於「默存心頭」(牢記在心),不斷在生活中提醒自己,努力向基督的「圓滿年齡」積極成長。
門前小坑水,世上大汪洋;
手拙怨衣袖,足粗諉褲長;
衹知糖果好,無力喻書香;
一旦明事理,嘕然悟心盲。

三、新約成年期
從蒙童期的幾個特徵中,我們已大致看出靈心成長、成熟的積極方向。在此「新約成年期」的部分裡,我們要從基督的「生活傳真」中,特別舉出四個重點,希望更能有助於心靈的長大、成熟—「懷有基督所懷有的心情」。
(一)由表相看到真相
這可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從象徵到實體,一是由外表到內心。先說象徵,再談內心。
「破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熄的燈心,祂不吹滅」(參閱瑪十二15∼21;依四十二1∼4),從基督的治癒疾苦、召選稅吏、接納罪婦等事跡中,我們可立即看出「破傷蘆葦、將熄燈心」的象徵意義,每一個人在基督心目中都是寶貴的,祂渴望每人都能活得像天父的心愛子女。再如洗者若翰宣講悔改的洗禮,「修直上主的道路」,其實體內涵是指人心的憤恨、狂妄、詭詐、貪婪等,這些必須剷平、填滿,使內心恢復其應有的平靜與安定(這在別處已分享過,無須重贅,請參閱神學論集80. 246∼247頁)。經書中有很多這樣的象徵題材,現再舉一例以概其餘。「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同宿;牛犢和幼獅一同飼養,一個幼童即可帶領牠們」(參閱依十一6∼9)。透過基督的「生活傳真」,我們似不難體會此段經文的實際意涵:恢復原有的自然和諧,尤其是人性內心以及彼此間的本然和諧。比如,人有溫和與凶猛、善良與殘暴等不同面貌與心態;一個女性如果凶得像隻老虎,那和她接近的人很快就會被「咬傷」,甚至咬死;反之如果她能發揮母性,就像老虎媽媽照護保護牠的虎寶寶一樣,那麼和她生活在一起的人,真是最溫暖安全、最快樂幸福了。男性也是一樣,一方面充分發揮其人性本有的溫和善良,但同時於面對邪惡、危難時,更能勇猛直前,奮戰到底。基督和其母親就是這人性「本然和諧」的完美典型:在無比剛強的男性中,基督也充滿著「如同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的慈愛與溫暖;聖母有春暉浩瀚的母愛,同時也有「站在十字架旁」的無比剛毅和勇氣。人在內心有了這樣的本然和諧,那人與人之間以及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已是不言而喻了。
從象徵能逐漸看出實體之後,由外表進入內心就會相當容易。譬如「用不潔的手吃飯(進食前不先洗手),並不使人污穢;由內心發出的惡念—凶殺、邪淫、貪婪、狂妄等才使人污穢」(參閱瑪十五1∼20;谷七1∼23)。基督和其當時的宗教人士,尤其是法利塞—熱誠派人士的最大不同,可說就是在於外表與內心。基督強調一切宗教行為,比如祈禱、施捨、禁食等,都應在內心面對天父而行,「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一而不要如同假善人,在人前行仁義,為顯示給人看。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參閱瑪六1∼18)。同樣,由此「內心」基督稱讚一位窮寡婦的捐獻,說她「比所有投錢的人投的更多」,雖然在「外表」上,她那兩個小錢比誰投入的都更少(參閱谷十二41∼44)。這可使我們清楚了解,基督帶來的「成人」信仰與心靈成熟是:「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瑪七21∼23)。
(二)由血肉進入心神
這可說是基督在「新、舊」之間所劃的分界線,也是初期教會在心靈成長上所體會的,「屬靈屬神」和「屬血肉」的根本不同。基督的信仰心態可用一句話來表達,那就是「以心神以真誠朝拜父」。由此對根源的「誠——敬」,而流露出對「人」的真正接納與關懷:「你們一向聽過給古人說:不可殺人!……我卻對你們說:凡向弟兄發怒的,就要受裁判。你們一向聽說過:不可姦淫!......我卻對你們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裡姦淫了她」(參閱瑪五21∼37)。「血肉之見」所以是無明,行不通,因為其本身就不符合事實,其方向正和成長相反,長不成。譬如基督說:「人子必須受很多苦,且要被殺害,但第三天要復活。」宗徒們的反應是:「不可能!這事絕不會臨到身上!」而基督對他們的「好心」(絕不讓老師受苦,被殺害),不但不領情,反而責斥伯鐸說:「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參閱瑪十六21∼23;谷八31∼33)。我們在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時(比如預定計劃不能實現,希望的成果落空,親友發生意外,健康突然惡化,祈禱陷入乾枯黑暗等),是否和宗徒一樣:不可能!絕對不能是這樣!這正是我們「由血肉進入心神」的好機會,宗徒們也是這樣成長過來的。
當然,基督在生活中不只是幫助那十二個弟子成長,而是幫助所有的人都能這樣進入心神,長大起來。比如祂懇切告訴那些熱情尋找祂的群眾說:「你們不要為那可朽壞的食糧勞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使人生活的是神,血肉一無所用」(參閱若六26∼71)。對編故事以否認復活的質問,祂也清楚予以開導:「你們錯了……復活的時候,也不娶也不嫁,就像天上的天使一樣」(參閱瑪二十二23∼33)。連對那些想陷害祂,其至要殺掉祂的人,祂仍是「像母督聚集小督一樣」,懇切勸告:「如果你們是亞巴郎的子孫,你們就該作亞巴郎所作的事。……假如天主是你們的父親,你們必愛我,因為我是由天主來的。假如我不作我父的工作,你們就不必信我;但若是我作了,你們縱然不肯信我,至少要信這些工作。如此你們必定認出父在我內,我在父內。光在你們中間還有片刻……幾時你們還有光,應當信從光,好成為光明之子」(參閱若八31∼59,十22∼39,十二20∼36)。基督如此強調這點,因為「擺脫血肉,進入心神」是心靈成長的唯一門徑,是靈修上「出死入生」的基本關鍵。
(三)自由我轉向根源
人一旦能「進入心神」(或至少能看出「血肉之見」是自討苦吃、無理取鬧),同時也就起步走向根源了。用心理的詞彙來說,這就是兒童逐漸學習著擺脫「快樂原則」,而以「實際原則」(Reality Principle)來生活—開始長大成人。兒童只知尋求「自我滿足」,還不會去體會「父母心」的春暉無際。心靈上的兒童也是如此,只知求天主給我這個,給我那個(而其內涵不外乎是「福祿壽禧」—成功順利、健康快樂、長壽多福等);不會去求滿全天父的心願,更不會求吃苦犧牲,以悅樂父心。基督的「圓滿年齡」—成熟信仰則恰恰相反:「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參閱瑪六24∼34)。祂的生活是—心有父,常作父所喜悅的事(請參閱拙文〈盡付須臾悅父心〉,神學論集53. 404∼412頁)。祂這「生命無他望,惟求悅父心」的自然流露,使我們不能不想到祂和母親間的親密關係,在母懷中祂已懷有了「照的話成就」的心情,在生活中自然常常「照的心願實現」,尤其在痛苦掙扎中更是堅定不移,深切感人。祂在這塵世上雖只生活了短短三十幾年,但卻充分活出了人性能有的一切光輝—「天人合一」的終極和諧與圓融。當然祂也切望我們都能分享祂這「合一」,生命的圓滿喜樂,天人一體的生命交流與共融。所以祂教我們要不斷向生命根源之父祈禱:「我們的天父,願的名受顯揚,願的國來臨,願的旨意實現,在人間一如在天上!」祂也在父前時常為我們祈求此「成長」的恩寵:「父啊!求使他們合而為一,就如我們原是一體一樣。」
在這點上,有時我們不妨「看看」自己,特別是完全奉獻給基督的兄弟姊妹,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的心靈也在「成長——成長」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宣發的三願和基督教我們常求的「三願」,是否正在日益合而為一?還是往往心口不合,口願心不願?甚至變成了很多的「怨」?如果我們內心有很多怨,又怎能流露生命的喜樂?沒有「生命活泉心底湧」的喜樂,又如何能走向基督所切望的終極圓融呢?
(四)由分別走向大同
基督帶來的成熟信仰,取消了人與人之間的任何歧視與隔離。就我們每人的成長經驗來看,稚齡階段(比如三至六歲)我們會把守自己門前的地盤,只有「我的」朋友可以在此一起玩,外人不可以,「敵人」更是要趕出去。上小學後,地盤擴大至學校地帶。進入大專之後,心胸也由省市擴大至全國、全球,對人不再那樣「敵我」分明,而逐漸走向「四海一家」的人性共融。
基督的「生活傳真」完全實現了中國文化所渴望的民胞物與,天下大同。首先祂不再分外邦人與猶太人,而是一視同「人」。祂不但治癒羅馬百夫長的僕人和客納罕婦人的女兒,並且刻意稱讚他們的信心,以「激勵」自己的以色列同胞應該更有信心:「在以色列我從未見過一個人有這麼大的信心!將有許多人從東方和西方來,同亞巴郎.....在天國裡一起坐席;本國的子民反要被驅逐到外邊的黑暗裡」(參閱瑪八5∼13,十五21∼28)。祂更進一步把猶太人最輕視的撒瑪黎亞人(視之為雜種,根本不算是人),毫無保留地當作近人,甚至比漠不關心的司祭和肋未人更是近人:「你以為這三個人中,誰是那遭強盜者的近人呢?……你也照樣去做吧!」(參閱路十25∼37)基督不僅以言,更以行來表達祂由衷的重視與愛護。宗徒們對撒瑪黎雅人怒火填胸,要嚴厲報復:「主,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基督卻嚴厲責斥宗徒們,並教訓他們當有怎樣的精神(參閱路九51∼56)。祂和撒瑪黎雅婦人親切交談,把「湧到永生的水泉」帶給她—「同你談話的我就是」,然後又在該鎮(息哈爾)住了兩天,使很多撒瑪黎雅人都能「認識」祂(參閱若四1∼42)。
初期教會在「合一之神」的推動下,很快也超越了法定的人為阻隔—「天主稱為潔淨的,你不可稱為污穢!」(參閱宗十),完全取消了「受割損與未受割損」的任何區別—「都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參閱迦三26∼29;哥三8∼11)。這可使我們看出,在心靈上越長大成熟,就越能「愛人如己」—由衷接納重視所有的人和每一個人。我們的古聖先賢所體會到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其基礎與完成不正是在此嗎?我們在生活中,尤其在獨身奉獻的生活中,是否有「分別心日減」的真正成長?「基督愛內成一體」的大同喜樂,是逐漸變得有形可見?中國文化與生命好消息的合而為一(福音本位化),可說就是在此,而你我的生活都是此合一的重要一環。身為天父子女和中華兒女,這正是我們的「天賦」使命—蒙召被「派遣」深入中華民族與文化。

四、結語—落實於生活中
「為此,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裡,提出新、舊各種物品」(參閱瑪十三52)。藉著基督的「生活傳真」,舊約的「蒙童」稚語,都可成為幫助我們心靈長大成熟的日用補品,其使用方法就是我們「從幼兒到成人」的親身經驗。記得很多年前讀過張秀亞女士的一篇散文〈童心〉,其大意是敘述山山、蘭蘭小時候買了小鴨來養,由於天氣還泠,晚上他們要媽媽給小鴨蓋被子。媽媽告訴他們說:不行!小鴨會悶死的。但是「童心」不放心,還是偷偷給鴨籠蓋上了棉被。第二天早上,小鴨都「翻車」了。山山、蘭蘭很難過,就彼此說:「小鴨都凍死了,媽媽還說不要給牠們蓋被子呢!」用這樣相同的「童心」(也就是前面所說過的「手拙怨衣袖,足粗諉褲長;只知糖果好,無力喻書香」的童心),我們可從舊約進入新約,由閱讀誦念而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聖詠一三六我們常會用到(前面已提過),但現在卻要加上「新」的部分。誦念「童言」部分時(他擊殺、淹沒、嚴懲等),我們可體會這份「童心」的可愛好笑,把自己的一廂情願都放在上主身上(就如山山、蘭蘭說媽媽不肯給小鴨蓋被子,「所以」小鴨都凍死了),但接著要誦念基督的「生活傳真」:
仁慈的天父,的聖子進入人世,生在野外的山洞中—因為的仁慈永遠常存;使祂三十多年做木工,生活清苦,受人輕視—因為的仁慈永遠常存;給祂傅油,派遣祂「給貧窮人傳報喜訊......」—因為的仁慈永遠常存;使祂「成為反對的記號」,受人迫害,被釘在十字架上—因為的仁慈永遠常存;使祂血肉模糊,受侮辱、傷害不能再多的時候,從十字架上寬恕那傷害釘死祂的人—因為的仁慈永遠常存。
「新、舊」連起來之後,要立即「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
仁慈的天父,也讓我被人誤會—因為的仁慈永遠常存;讓我碰到不順利,而且禍不單行—因為的仁慈永遠常存;使我藉著這些不幸,逐漸心靈開竅—因為的仁慈永遠常存;禰使我慢慢看出,過去的好多痛苦,原來都是自己在無理取鬧、自討苦吃—因為的仁慈永遠常存;使我終於能體會一點點父心的春暉無限—因為的仁慈永遠常存!

 

附誌
欣逢耶穌會四百五十週年誕辰(1540∼1990)暨黃老神師振國神父晉鐸五十年金慶,謹以此拙文聊表衷心祝賀與無盡感激之微忱。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