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東明. |

 

84
神學論集
(1990)p.303-307
   

約伯傳對今日青年信仰的啟示

 

張東明

 


自古有名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個思想一直在中國人的倫理觀中。取約伯傳來討論這問題再適切不過,因為該書正是環繞著善惡報應與受苦的意義等幾個中心主題,做深入的反省。約伯傳中,約伯本人和他朋友的想法和態度,都是二千多年後今天人類的寫照;我們常有著同樣的迷惑與不解;而我們也需要有著同樣的信心。為此,約伯傳是一個絕佳的例子。本文分四部分討論:
一、作品的相關背景
二、教訓與目的
三、由主的顯現反省今日青年的信仰觀
四、結論——努力的方向
由於這是一篇心得的反省,它的對象是時下的青年人。因此,將不以釋經解說為主,而以其內容所反應出的意向,做為反省與討論的重心。

一、作品的相關背景
本書並非是一則虛構的故事,相反的,我們可由一、二章與四十二章7∼17節的散文體描述中看出,這很可能是某一個人真實的經驗,後由另外一個人,也就是本書的作者,將這個經驗收集起來,再加以反省,其中創作出三友與約伯的對話,配合上當時已有的智慧的讚詞(28章),形成這本書。這說法雖為許多人接受,但爭論還是很多,教會方面也沒有對它做過任何肯定。總之,它的作者應在一人以上。
關於成書年代方面,很可能是在六世紀中葉。原因是書中含有不少的阿辣美文語風,作者在充軍後不久著作了這本書,並且充軍的事實本身,很可能就是作者著書的動機。
由書中所描寫的有關大自然界的景象看來,其成書地點應是在巴肋斯坦。
自古以來關於本書的正經性,不論是猶太人或基督徒,都從來沒有懷疑或指責過,大家都明認它是在聖神的默感下寫成的。唯有它在聖經中的位置,在排列上有所不同,例如:希臘譯本將約伯傳置於雅歌與智慧篇之間,而猶太人的處置,則將約伯傳、聖詠集和箴言合成一個特集,因為這三本書的文體類型都是以詩詞為主。

二、教訓與目的
現代的聖經學者,大都公認本書的目的是在討論:為什麼世界上有災難,又為什麼義人受苦這兩大問題。
在此我們可以問義人要從天主手中期待什麼?只是幸福嗎?或是也包括惡運呢?在約伯書中的序言及結語部分,能很清楚的肯定兩者都是從天而來,並臨到義人身上。而當時在猶太傳統中,所謂有智慧的人,即是會在天主前接受他自己的處境;反之,則是愚蠢,無辨別力的人。約伯雖然多次不滿自己的處境,甚至向天主質問各樣的問題,到最後還趨於極端的抱怨天主,但自始自終他都沒有離棄天主,否認天主。
在三場辯論裡的對話,顯示出約伯三友錯誤的看法,他們主張義人必可得到天主的恩賜,若不,一定是因為他的不正義,因此他必須悔改,承認己罪,才能重新得到天主的降福。而約伯卻斷然的拒絕了這種看法,他堅持自己的受苦並非由於己罪,只是不斷的呼求天主洗清他的冤屈,並期望從天主那兒得到最後的宣判。事實上,從三十八章起,上主向約伯發言,不單單洗清了約伯的「冤屈」,而更加倍的賜予他豐富的財產,並在此同時好好的給約伯上了一課,使他對自己的無知與抱怨感到愧疚,更也對他的質問在天主的偉大前而啞口無言(四十3∼5,四十二2∼6)。
在此教訓中,我們可看出天主准許義人受苦,目的是在試探他的信德,使其信德愈形堅固。因此這樣的磨難不但不相反天主的上智和公義,且更表露出了祂的仁愛。換言之,困苦磨難不一定是罪過的懲罰,也不一定是天主義怒的表現,而常能夠是天主仁愛的確證。

三、由主的顯現反省今日青年的信仰觀
為能清楚表達將分段做說明:
1.宗教的普遍性:
傳統上天主教常被稱為「洋教」。雖然今日青年人中少有人再如此稱呼,但總不免有被西化,而要丟棄固有傳統思想的感覺。那麼,在約伯傳的例子上,我們看到其作者乃希伯來人,但所記述的卻是一位教外者(約伯)信仰天主的故事。這點證明天主是普世的,祂不只是選民(以色列)的天主,而更是一切凡向祂投奔者的天主。
2.天主在旋風中向約伯發言:
從卅八章開始,作者用這種表達方式,由原本約伯為質問者,現在轉而使上主為質問者;上主並不回答約伯的問題,反而開始了一個新的話題,這使得約伯不得不承認,他現在站在一位無限偉大的生命面前,而祂的智慧是人所不能明白的。借此可使青年人知道,信仰在於對天主大智慧的信賴,常常我們祈禱而不見成長,所缺乏的就是一顆信賴的心。
3.人與天主的地位:
一個有信仰的人,不難承認天主的全能與公正。但在見到痛苦與惡運臨於自己,而不見情況改善時,還能在心靈深處懷著同樣的信念的人,實在不多。約伯亦是如此,他完全不了解他和天主的地位之間的關係,因而一昧的要求天主還給他他所認為的公義。豈不知,天主的公正和人的不同,當天主質問約伯(四十2)時,約伯只能體會到自己的完全自卑(四十4∼5)。因此,祇有一個和上主權力相等的人,才有權向上主提出質問。
4.信仰來自個人的經驗:
許多時候,青年人不是感到對他們幼小時所學的道理充滿著懷疑,便是對今天許多的信仰要理感到枯燥乏味或抽象難懂。為此,信仰的層面常停滯在和人分享、交談與一些教會活動中。一旦環境人物變了、信仰也產生了危機。從約伯傳中,我們又可體會到三友的話都十分傳統,也有道理,可是卻不能滿足約伯,非得等到天主的出現,他經驗到了天主,他的心才得到平安。信仰即是如此,聽道理、研究、分享、活動等都能有幫助,但都還只是方法,其目的是要經驗到生命中的天主,唯有如此,才能了解信仰是什麼,為什麼我接受了,以及為什麼我如此的生活了。
5.罪是離棄天主:
今日青年有時怕接近教會,乃因教會有時太強調罪的一面,這使一個青年人,在發展中很難接受自己,因而與教會疏離。約伯的事件讓我們了解,誠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並非是罪惡,即便是口出怨言,天主也會接納我們正當的發洩,因為祂知道人性最為清楚,重要的是我們永不否認、背棄祂。

四、結論——努力的方向
今天當我們為青年們工作的時候,除了教導他們教會的道理外,更重要的是會引導他們去經驗信仰的奧秘。此外,當今不論是心理學或輔導學,以致神學或哲學都有長足的進步與發展,這一切為人類的貢獻是可以肯定的,然而我們卻不能不同時注意到「人」的奧妙,以及當人與天主建立起關係(或在努力建立的過程中),所能產生的現象,這其中因為有天主智慧的參與,所以,吾人斷然不可由於前面所提到的進步因素,而將天主的奧秘「合理化」或「人化」了。
對傳統的說法或看法做善意的批判,這也將有助於對青年人的牧靈工作。約伯是典型的例子,他向傳統盟約的價值提出挑戰;此乃一種批判的態度。而他的三位朋友希望根據古代的傳統,來說服約伯,告訴他「善則受賞,惡則受罰。」可是由於約伯並不接受,而能從一個傳統的法律層面,走入更深的信仰本質層面,如此,非但沒有使原本的信念瓦解,反使之更豐富而有意義。循此,當青年們對教會的一些傳統提出質疑或反對時,我們實在不必太過緊張,以至小題大作,視他們為毒蛇猛獸,倘若我們能先放下自己所慣有的傳統,鼓勵他們對他們所有的想法多做研究與祈禱,幫助他們能言之有物,合情合理,說不定到頭來,他們會發現自己的主張有困難因而放棄。
但這都還算次要,最主要的是在這探討的過程中,他們經驗到信仰的奧秘否?而這正是做為一位為青年工作者所應當注意到的事了。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什麼比它更重要呢?

       (本文作者為本院神學系三年級學生,耶穌會修士)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