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從古至今人類追求心性完美的心是一樣的,但因著地理環境、生活方式、歷史傳統的不同,所修持的途徑與宗教表達方式亦不同,但終極目標卻是相同的。《約伯傳》與《西遊記》便是二種不同宗教(天主教、佛教)表達人類心路歷程的代表作,現在就讓我們同遊這二種不同的意境吧!
二、大死一番的約伯
約伯傳是在希伯來文化的傳統。是一部以位格神、擬人化的意識理念所表達的作品。劇中主角約伯是位守正不阿的賢者,為人十全十美、生性正直、敬畏天主、遠離邪惡(一1),很得天主的讚美(一8);但撒殫卻認為約伯之所以會如此忠於天主,是因天主四面保護他的家庭和所有的一切;若天主撤去這一切,他必會詛咒祂(一9∼11)。可是天主容許撒殫試探約伯(一12)。於是連串的衝擊像旋風似的落在約伯身上,一天之內,所有的財產、僕人、兒女都在他眼前化為烏有,但他仍忠信的說:「我赤身脫離母胎,也要赤身歸去,上主賜的,上主收回,願上主的名受到讚美!」(一20)約伯超越了物質層面的挑戰。
但苦難接踵而來,撒殫使約伯從足踝到頭頂都長滿了毒瘡,成了被厭棄的人,他的妻子甚至向他說:「你還保持你的完整嗎?你倒不如詛咒天主,死了算了!」(二9)但約伯仍不受動搖的回說:「你說話真像一個糊塗的女人,難道我們只由天主那裡接受恩惠而不接受災禍嗎?」(二10)約伯超越了身體層面的考驗。
再緊接而來是內心的痛苦,在七天七夜的靜默中,約伯回憶過去的一切,他自認為是純潔、仁義、無私、無罪的(卅一),為何天主要這樣對待他,這些迷惑、困擾在他內產生了極度的痛苦,以致原本堅忍而又從未失言的約伯,開始詛咒自己的生日,討厭生活,切願早死。他的三個朋友看他這般的自怨自艾,原來是要慰問、勸勉的,後來卻轉為教訓與譏諷;且以一套傳統的神人觀:賞善罰惡,因果關係等,加以指責,認為約伯一定在暗中犯了罪,才導致如此的下場。這點正是約伯所不能接受的,因他是一個敬天守法愛民的人;因而引發了三場以人間善惡、是非為標準的辯論。辯論中,約伯在神前坦然的傾吐心聲,甚至埋怨祂的不公平;不斷地肯定自己有理,反應天主的無理。其實四個人始終是在人的既有觀念中打轉;約伯所欠缺的是一分捨棄自我的心,這分捨棄也當包括他所有的義德。
三場辯論後,他衷心的祈求說:「惟願天主俯聽我,這是我最後的要求,願全能者答覆我。」(卅一35)因他心中的結只有天主才能解開。果真天主在旋風中顯現了,開始對約伯說話。本來約伯是要求神給他一個答覆,但神不僅沒有回答,反而描述了祂的創造奇工,並提示他一連串的問題:「我奠定大地基礎時,你在那裡你知道是誰制定了地的度量……你曾否到過海的源流,走過深淵的底處……你能使星辰按時升出,引導北斗和它的星群?……」(卅八)是誰使四時運行,百物生長,「好辯之士,請答覆這一切。」(四十2)面對這個要求,約伯啞口無言,他發現原來天主的計劃是超越人的智力所能領悟的,他意識到自己的卑賤,有限及一無所有,終於低頭承認自己的無知,向天主懺悔,天主也恢復了約伯原有的狀況,還照以前所有的加倍賜給了他。這正如耶穌所舉的塔冷通的比喻,凡有的還要給他,叫他更富裕(瑪廿五29)。
三、心猿意馬的孫悟空
西遊記是一本寓言小說,受佛教的思想很大。寓言小說最大的技巧便是象徵,透過人事物表達一個重要的主題。本書基本上是寫唐三藏要到西天去取經,事實上西天指的是我們心靈的西天,取經須經過十萬八千里路。這十萬八千里路象徵心靈之旅,一個人要修養到很高的境界,心靈必須經過九九八十一各種各樣的難關考驗,才能夠成正果。整部西遊記主要的便是在講修心,形容修心的階段。憑什麼說是在講修心呢?小說的第一章回便寫道孫悟空原是一隻由「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華的仙石所迸裂出來的石猴」,很有靈性,「一日與猴群喜宴之間,忽然憂惱,墮下淚來道: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內」。所以便一心想訪問佛仙神聖之道,覓個長生不老之方。長生不老在凡人看來是怕死,但以更高的層次來看,是要求得永生,也就是追求不朽;所以猴王開始參訪仙道,到了西牛賀洲地界,見一座高山秀麗,林麓幽深,在林深之處見一樵夫,猴王道:「但望你指與我那神仙住處,好拜訪去也。」樵夫道:「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靈台、方寸指的是心,斜月三星便是一個心字,二句都是指心,也就是說,你要找的神仙啊!不遠不遠,就在你身上。
於是孫悟空找到了須菩堤祖師,在那裡學了很多的工夫,有地煞數七十二變化(這象徵著人心是多變的,有如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化)、斛斗雲,一翻十萬八千里(人心也可一躍十萬八千里,人在台灣心在美國)......等。有一天悟孫空在大眾面前賣弄工夫,於是被祖師趕下山,離開須菩堤祖師後大鬧天宮及東海龍宮,無人可制伏,最後只有靠如來佛(在西遊記中代表佛法無邊,能克服萬物)收伏,這章回叫「五行山下定心猿」。悟空的心在西遊記中代表人類的心,人心是很不服管的,所以這時必須用外在的強迫力量來壓住他。這一壓便壓了五百年,且一直要等到唐三藏西天取經,經過此處撕掉洞口的定心真言,也就是後來的緊箍咒(指外在的一切約束力)才能再得行動上的自由。當唐三藏經過時,五行山已改地名為二界山,二界山也代表孫悟空心性上先後的二種境界。
在第十四回,唐三藏與孫悟空在往西天的路上,「忽見路旁吻哨一聲,闖出六個人來,各執長槍短劍,大叱一聲道:那和尚!那裡走!趕早留下馬匹,放下行李,饒你性命過去。悟空道:我也是祖傳的大王,積年的山王,卻不曾聞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說與你聽: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做舌嚐思,一個喚做意見慾,一個喚做身本憂。」這些指的都是人的感官。「悟空笑道:原來是六個毛賊,你卻不認得我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此話是雙關語,是說你們都是我身上的東西,是我身上的六種毛病。佛家常說欲淨六根,先降六賊。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會產生很多的欲望,若要六根清淨無雜,就必須先把這六賊(毛病)降伏。故事表面雖說孫悟空殺了六個賊,其實暗示的是他一個金箍棒打掉了身上的六種毛病,這時的孫悟空已是在修心了。
西遊記中有很多類似的暗示,比如第十七回,有一黑風山怪偷去了唐三藏的袈裟,孫悟空要不回來,便求救於觀音菩薩,獻上一計說:菩薩你變做妖精,我變成一粒大仙丹,你就捧了這粒仙丹,去與那妖上壽,待那妖一口吞之,老孫便於中取事。菩薩沒法,也只得點頭兒依他,搖身變成妖精的模樣,悟空看道:「妙啊!妙啊!還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菩薩笑道:「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也就是說一個人到底是菩薩(代表著真善美),還是妖精(代表邪惡的一面),總是在一念之間,一個人原來是屬虛無的,有了這個人身之後,才有念頭,有了念頭才有好人壞人之分。西遊記中很強調心的念頭是很重要的,在七十八回一開始便說:「一念纔生動百魔」,人只要動一個念頭,就會產生很多的魔(貪),所以說「修持最苦奈他何」,我們要修心最難的就是修這個念頭。
除了念頭外,人的怒氣也是很難駕馭的。當年孫悟空一怒而大鬧天宮,被太上老君放入八卦爐中煉丹,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後,開爐取丹時只聽得爐頭聲響,孫悟空將身一縱,跳出丹爐,蹬倒八卦爐(第七章回)。其中一絲餘火掉下凡間,把地燒成了火燄山。在第五十九回中描述火燄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八百里火燄,四周圍寸草不生」。火燄山象徵孫悟空的怒火(心火),是多大多長,一燒便是五百年,人的怒氣也是非常凶悍、恐怖的,有如火燄山一般燒的又長又久又廣。
整部西遊記中,孫悟空代表人性的頑強和心靈的敏銳;另外幾個角色,例如豬八戒則代表人的感官,沙和尚則是靜、定的一面。小說結束時五聖成真,回到天庭;也就是說一個人修心養性,經過十萬八千里路,九九八十一難,終於修成正果。
四、約伯傳與西遊記之對照
由以上的簡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其相應點:
1.約伯由責怪妻子是糊塗的女人,轉而詛咒自己的生日,此心境上的轉變,正如觀音菩薩所道: 「菩薩、妖精總是一念。」
2.在與朋友的三場辯論中,約伯也有與孫悟空相同的火燄山。
3.約伯傳中把罪惡位格化,以撒殫(魔鬼)來代表,西遊記中亦是如此,以菩薩代表真善美,眾妖精代表邪惡。
五、結論
二部書從外表看來是截然不同的作品,但經過仔細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是同出一轍的。在我們追求完美的人性的歷程中,都可逐步汲取書中的提示,滋潤生命之旅。兩部書的寫作都相當通俗,可說是老少咸宜,人人可讀,時時可讀,實不失為有益心靈成長的不朽之作。
(本文作者為聖功會初學修女,本院選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