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黃金昆. |

 

84
神學論集
(1990)p.203-212
   

聖詠中的永生概念

 

黃金昆

 


導言
詩歌之所以能為「詩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它具有詩情畫意的特色;中國詩如此,現代詩如此,莎士比亞的詩如此,聖經的聖詠也不例外。所謂的「詩情畫意」是指一首詩歌,除其文字本身具有優美的文詞、韻律、情感和意義外,還蘊含更深一層的弦外之音。就像一道美妙的樂曲,結束後,仍讓人有餘音繞樑、意猶未盡的感受。
聖詠之所以會被稱為「絕妙禱詞」,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宗教意識。聖詠的美,就在於它兼具「詩情畫意」與「宗教情操」的特色。
常生不死是人所渴求的,不幸「生死」常形影不離,「有生必有死」,人不能擇常生而棄死亡。面對這種希望「生」不要「死」的難題,聖詠怎麼說?
「不知死,焉知生?」是說要了解生命的意義,必須先了解死亡的問題。因此,在了解聖詠的「生命觀」之前,先要了解聖詠對死亡的看法,進而再看聖詠對生命的看法。
我們的方法是從隱藏於文字背後的「弦外之音」,發掘聖詠對「死亡」、「生命」的態度和希望,期望能因此而對聖詠的宗教情操有進一步的認識。亦即,希望能更深一層地品嘗聖詠之美。

一、聖詠對死亡的描述
「死亡」不只是現代人的問題,也是先人們寢食難忘的問題。「不知生,焉知死?」及「虛而又虛,萬事皆虛。」便是先人們對死亡的問題,傷透腦筋的最佳寫照。死亡問題所帶來的困惑,聖詠裡也有:「有那一個人能夠常生不死,有誰能自救於陰府的權勢?」(八九49)。常生不死是人人所渴望的,但令人失望的是「人不能不見死亡」(四九10)。面對此一無法逃避的鐵律,聖詠說了什麼?
1.死亡的影況
「求你不要讓波浪淹沒我,深淵吞滅我,也不要讓地窖合上自己的口埋葬我」(六九16),「他們就如羊群一般被人趕入深坑,死亡要牧放他們,義人要主宰他們,他們的容貌即刻色衰,陰間將是他們的住宅」(四九15)。聖詠的作者常以「深坑、深淵、陰府或陰間」等圖像,描述死亡的景況。這種死亡的思想,大概源自古代希伯來人的「宇宙觀」。他們認為宇宙好像是一個大球體,上面有日月星辰、天上的水和天堂,由天柱支撐;中間有大地、平原、山地和海洋,是活人居住的地方;在海洋之下有陰府和張開口的深淵,由地柱支撐者,是死人的居所1.。
在「陰府、深淵」中的人是不受人紀念的,因為那是一個被人遺忘的地方,一個被陰影籠罩的地方,到處是灰塵、蛆蟲和腐爛。在那裡的人,沒有快樂、幸福與希望;不能和家人團聚、與活人共處。在那裡的人,看不到天主的面容,聽不到天主的聲音,也無法讚美、歌頌天主2.(亦請參閱第八八篇)。
總之,死亡令人懼怕,令人失望(五五5∼6)。
2.死亡的來源
聖詠的作者對於死亡的來源,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死亡是因為疾病的緣故(八八6),有的認為是因為大自然的災害(六九2、15),亦有認為是人人都必須經過的自然現象(四九10)。智慧篇有一個古希伯來人對「死亡的來源」最典型的描述:「不要因生活墮落而自招喪亡,也不要因你們雙手的作為而自取滅亡,因為天主並未創造死亡,也不樂意生靈滅亡…」(智一12∼16)。雖然聖詠的作者時常表達死亡令人恐懼、沮喪、失望;但他們從不認為死亡是來自天主,相反地,他們承認死亡都是因為自己的罪惡,是因為反抗天主的緣故(參閱第一O六篇及卅七38)。
同樣,雖然聖詠對死亡的來源有多種看法,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絕不說死亡來自天主。此一現象顯示出聖詠作者對死亡仍懷有希望,因為天主是生命之源(三六10)。
3.死亡的奴隸
一方面,聖詠的作者們肯定,反抗天主的人終必滅亡(九二8);另一方面,他們也提出質疑:「上主,惡人洋洋得意要到何時?歹徒沾沾自喜要到何時?」(九四3)。因為天主是公義的,祂必按照各人的行為,予以報應(六二13),但是,為什麼還會有惡人終生享福,善人反而困苦而終的事實呢?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死亡有兩種,一種是善人的死亡,另一種是惡人的死亡。善人還能從深淵呼求天主(一三O1),天主也必會拯救(四九16)。惡人終將永遠沉淪(卅六13),惡人是死亡的奴隸。
賞善罰惡是聖詠的作者所肯定、深信不疑的(參閱第三七和六四篇、五八12和卅三5),但是,事實上仍有不公平的現象發生,即仍有一生行善而終生受苦的事實存在。面對這種困難,聖詠的作者們必定意識到很難只從「現世」來描述天主的賞報。換句話說,面對「公義」的問題,聖詠的作者們不得不尋求、並發展另一種合理的解釋。

二、聖詠對生命的描述
1.聖詠的編輯旨趣
現在的聖詠集是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逐漸收集、組合而成的。在形成的過程中,逐漸地產生一些禮儀用的小集子,最後有人便把那些零散的小集子,收集在一起,成為現存的一百五十篇聖詠集。新耶路撒冷經(N.J.B)提出兩個理由來證實這個說法:
(一)重複現象:第十四篇與第五三篇重複,七十1∼6重複了四十14∼18、五七8∼12,及六十7∼14重複了第一O八篇(章節都以思高聖經為準)。
(二)不同的「天主」的名字:第一篇至第四一篇幾乎都用「雅威」(Yahweh)的名字。第四二篇至第八三篇幾乎都用「厄羅亨」(Elohim)的名字。第八四篇至第一五O篇(第一O八篇除外)則大都用「雅威」(Yahweh)的名字3.。
使用不同的「天主」的名字,顯示出編輯者在作編輯工作的時候,至少已經有「第一雅威、厄羅亨、第二雅威」三個團體的小集子存在了。另外,重複的現象,也顯示出編輯的痕跡,即把一些已存在的小集子編輯在一起。
都伯斯(Lawrence E. Toombs)亦認為現存的聖詠集是由若干零散的小集子,集合而成的。而且,他更進一步地指出,聖詠的形成,有六個階段。第二篇至第一四九篇,在第五個階段已經完成,在第六個階段時,最後的編輯者加上了序言(第一篇)及結論(第一五O篇)。此一最後的編輯工作,大約在公元前四百年至公元前二百年之間完成4.。
從上述得知,聖詠的形成是很複雜的;但是,無論聖詠的形成過程如何,我們都可以肯定:最後必定有一人,或一團體,把它編輯成現存的聖詠集。而作此一最後編輯的編輯者,必定有其編輯旨趣、目標及取向。此一編輯旨趣、取向,顯然可以從編輯者所加上去的「序論」及「結論」看出。
聖詠的編輯者在第一篇(序論)聖詠中,一開始便提出「善」「惡」兩種相對立的人,這兩種人的行為大不相同,其後果也顯然各異。善人終必享福,惡人必趨滅亡,「善惡」二路,便是聖詠全集的綱要,也是編輯者的編輯取向。編輯者以「讚美詩」作結論(第一五O篇),在最後一節(第6節)邀請一切有氣息的都來讚美天主。編輯者將此一「生命」的概念,安置於聖詠最後一篇的最後一節——即結論中的結論,與序論(第一篇)「善人」的概念遙相呼應。換言之,這樣的安排,不會是偶然的,而是編輯者的編輯旨趣,是編輯者有意如此安排的。亦即,編輯者以暗示性的說法指出:「生命就是善人的終結」。
2.聖詠作者的思想旨趣
都伯斯註釋聖詠時,在序論中的第一句話立即指出註解聖詠的困難:「聖詠像其他的詩歌一樣,沒有連貫的思想,因此很難將聖詠的思想連貫地註釋出來。」此一現象提供我們一個訊息,即大多數的聖詠都具有獨立的特性,也都各有自己完整的結構,亦即各有自己的「結論」。
前面已指出,聖詠的編輯者有意暗示,生命是善人的終向。同樣地,我們也發現,絕大多數的作者也都將富有「積極意義」的思想,置於每一篇聖詠的最後一節——結論中。例如:第八三篇18節:「使他們永遠受辱恐慌,叫他們個個蒙羞喪亡」,這是消極意義,因為提到了令人失望的死亡。消極的生命觀,並非聖詠作者的思想旨趣;因此,作者立即又加上了富有積極意義的思想,作為結論:「從此,認識你的名號是雅威,惟有你在普天下至尊無對」(八三19)。第十七篇及八二篇亦有相同的結構。
的確,絕大多數的聖詠作者,都避免將死亡或其他消極意義的字眼、思想,置於結論中。反而都以讚頌、感謝或祈求等富有積極意義的思想作為結論。此一共同的特點,很難說只是一種巧合,更好說,是作者們有意如此安排的。更進一步地說:暗示「善人的終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是聖詠作者的思想旨趣。
3.聖詠四九16及七三23∼24的暗示
「但是天主必救我靈脫離陰府,因為他要把我接走」(四九16)。新耶路撒冷聖經、都伯斯和思高聖經等學者們都承認,此節暗示著永生的思想5.。另外,按思高聖經的註解,第七三篇23∼24節,亦暗含有永生的思想,新耶路撒冷聖經則更進一步地說,此暗含永生及復活的思想6.。
從聖詠四九16及七三23∼24的內容看,聖詠的作者的確表達出一些模糊的「永生」思想。假如否認此一事實,我們便很難了解,他們究竟基於什麼理由而堅信兩端道理:(一)他們絕對相信,天主是生命之源,是生命的賜予者(三六10)。(二)天主的慈愛永遠常存(參閱第一三六篇)。而這兩端信仰,都不容許「死亡」就是以民或善人的最後歸宿,因為死亡是殘酷的,令人絕望的。

三、個人的祈禱聖詠
1.第卅篇聖詠的暗示
將聖詠分成五卷,已成了不爭的定論。但若要將聖詠分類,則學者們的意見相當地不一致:
喬治(A. George)將聖詠分成:讚美詩、哀禱及依賴聖詠、感恩聖詠、王國聖詠、訓誨聖詠等五大類7.。
都伯斯則隨龔格(Gunkel)的文學類型分法,稍微修改而將聖詠分成:讚美詩、熙雍之歌、登極聖詠、哀歌、依賴聖詠、感恩、國王、智慧、禮儀、朝聖、混合聖詠8.。
新耶路撒冷聖經亦以文學類型的分法,將聖詠分成:讚美、哀悼、感恩、特殊及混合聖詠等四大類9.。
雖然學者們對聖詠的分類,意見很不一致,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即在「哀禱」與「感恩」聖詠中,他們都有「個人」及「團體」的哀禱與感恩聖詠之分。
在「團體」祈禱的聖詠中,較難說明它含有永生的思想,因為能指以色列子民的生命延續。但是若是「個人」祈禱的聖詠,提到「永遠」之概念時,則較容易肯定這篇聖詠具有永生的思想,因為作者是指個人的生命而說的。
都伯斯、新耶路撒冷聖經喬治,都主張第卅篇聖詠是一篇「個人」的感恩祈禱10.。而在這篇個人的感恩祈禱中,又有多處提到類似「永生」、「復活」的概念——「上主,你由陰府中把我救出,又使我安全復生,免降幽谷」(卅4),「為此,我的心靈歌頌你,永不止息;上主,我的天主,我要永遠稱謝你」(卅13)。
第卅篇聖詠的確有暗示永生的說法,因為作者必定思考過,他個人必定會死亡的問題。既然個人必定會死,則所說的「永遠」必定不是現世的生命,而是一種暗示永生思想的說法。
2.聖詠中的「我」之概念
「我」的概念,在聖詠中用得非常多,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澄清。
都伯斯指出:「我」在聖詠中,常常是指「團體位格」。雖然聖詠的作者,常以「我」代表以色列子民,向天主祈禱,並不表示喪失了「個別性」,反而更增加個人情感的表達11.。換言之,在聖詠中的「我」,同時具有團體位格與個別位格的特性。
雖然「我」常被用來表示團體位格,但並不減損其個別性。因為當聖詠的作者在寫作時,常是以個人的經驗作為出發點,將他個人的感受用「我」表達出來的。因此,「我」基本上仍具有個人祈禱的特性。
肯定「我」具有個人情感的表達之後,我們便可以進一步地說,聖詠有多處暗示著永生的思想。例如:「求你查看我,我是否走入歧途,求你引導我邁上永生的道路」(一三九24),又如:「我的天主,君王,我要頌揚你,歌頌你的名世世代代不止。我要每日不斷讚美你,頌揚你的名,永遠不止」(一四五1∼2)。

結論
聖詠的作者並沒有直接或明確地說出「永生」的概念。我們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卻有間接的證據,說明聖詠含有永生的思想。即我們肯定可以從聖詠對「死亡」與「生命」的描述中,發掘出一些隱藏於文字背後的永生概念。
聖詠的作者常用很巧妙的手法,將永生的概念,隱藏於聖詠中,因此,我們只能從聖詠的弦外之音來發掘它。在聖詠中,最明顯的弦外之音之一,是「渴望生命」之表達,此一渴望的唯一對象是天主。而完全地信賴天主,期望獲得永生,就是聖詠的作者們最深的宗教情操之表現。因此,整部聖詠集,我們可以用一個代名詞來稱呼它——就是「希望的祈禱」。
     

 (本文作者為輔大神學院神學系二年級學生,道明會修士)

 

註:

  1. 聖經辭典,思高聖經學會編著,思高出版,一九七五年四月初版,494宇宙觀。
  2. 參閱:同上,524死亡、1800陰府、1801陰間。
  3. The New Jerusalem Bible(N.J.B.); Darton, Longman, and Todd and Doubleday and Company, Inc. 1985. ---Introduction to the Paslms---Formation of the Psalter.
  4. Lawence E. Toombs,“Psalms”, The interpreter's one volume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Abingdom Press, Nashville, 1971.

---Introduction---The compilation of the Psalter.

  1. 參閱:(一)The New Jerusalem Bible---“Psalms”---第四九篇,h註釋;

(二)Lawrence E. Toombs,“Psalms”, The interpreter's one-volume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第四九篇15節註譯;
(三)思高聖經,第四九篇聖詠,第16節註釋。

  1. 參閱:新耶路撒冷聖經,第七三聖詠,i註譯。
  2. 參閱:房志榮、于士錚合譯,絕妙禱詞—聖詠—附錄三,聖詠的五大類別,226∼246頁70. l.再版,光啟。
  3. Lawrence E. Toombs,“Psalms”, The interpreter's one-volume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introduction---Pss. Types.
  4. “N.J.B.”, Introduction to the Psalms---Literary forms.
  5. 參閱:(一)“N.J.B.”, Introduction to the Psalms---Literary forms.

(二)Lawrence E. Toombs,“Psalms”, The interpreter's one-volume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Introduction---Thanksgiving Pss., page 258.
(三)房志榮、于士錚合譯,絕妙禱詞—聖詠,七十年元月再版,光啟—聖詠的五大類別,238頁。

  1. Lawrence E. Toombs,“Psalms”, The interpreter's one-volume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Introduction---The“I”of the Pss.

 

 

參考書目:

  1. 絕妙禱詞—聖詠,房志榮、于士錚合譯,光啟。
  2. 聖經辭典,思高聖經學會編著,思高出版,宇宙觀、死亡、陰府、陰間等條。
  3. 思高聖經,思高聖經學會譯釋—聖詠,序言、第一、二、四九、七三、一五O篇註釋。
  4. 聖詠心得,黃懷秋譯,光啟出版社,—聖詠中的弦外之意。
  5. 聖經神學辭典,光啟出版,—舊約的死亡、舊約的冥府及地獄。
  6. The New Jerusalem Bible. ---“Psalms”,序論、第一、二、四九、七三、一五O篇註釋。
  7. The interpreter's one-volume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Psalms. Lawrence E. Toombs, Abingdom Press, Nasheville, 1971.,序論、第一、二、四九、七三、一五O篇註釋。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