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林綢英 . |

 

83
神學論集
(1990)p.127-136
   

天主教信仰對「那羅」青年的影響        

 

林綢英

 


引  言
在今日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太空時代裡,經濟的抬頭、倫理道德的沈淪、功利主義的迷漫,已經使人類精神生活亮起了紅燈。這樣的危機,也深入原本「單純、樸實、豪邁、知足、快樂、淡泊、大方」的山地,使純樸的本質也抹上目眩奢糜的價值觀。面對這個佔台灣教會總人口三分之一的山地教會問題,所呈現的下坡傾向:雛妓問題、山地青年酗酒年齡的普偏降低、人口之外流影響信仰的低落與脫節等;這一切使筆者甚覺憂慮且提醒反省:天主教信仰是否對他們產生了影響?
所以本文將探討山地信仰的問題與生活態度。探求的對象以「那羅」為中心1.,並針對「她」的信仰歷史發展過程,所觸及的各方面關係幅度來深入反省。故反省探討之方向由:卅年前之信仰淵源、卅年後天主教信仰之提昇、老年人和青年人對提昇後的信仰態度,最後以幾項建議為結論。

一、祖產之信仰與基督的福音
1.卅年前之信仰淵源
根據筆者母親的口述,天主教信仰尚未傳至「那羅」時,村民所崇拜的是「祖靈之神」rutux,其宇宙觀可包括rutux(神靈)和seqoleq(人類)二大部分。神界中以祖先之靈為最重要,而「祖靈」被認為是宇宙的主宰且具有無上的權力,村民的一切活動均受祖靈的控制,無有超出其範圍的可能。因此,村民想使宇宙運行合度,或欲使生活安樂幸福,惟有遵從被認為是祖先所制定的一切禁則gaga,而戰戰兢兢地恐怕有所背命,致觸怒祖先而破壞融洽的關係。所以,族人對超自然的基本信仰是無條件地遵守、服從神靈的意旨,好求得神靈之喜悅而賜予安樂幸福。可是當他們違背神靈意旨時,亦可供奉犧牲以慰解神怒。
換言之,他們與祖先的交往頻繁,與其農業之生產多寡有關,豐收便是服從神靈意旨而得之眷顧;反之,便是懲罰。所以,農業生產前後皆有祭儀的執行儀式,下文將繼續提出三項有意義的儀式2.:
(a)播粟祭——「粟」的播種期在農曆一月間。播種前一日各家備酒及雞肉到maraho首領的家中,當日黎明,首領帶著聖粟穗以及祭酒祭品等前往自己的旱田。然後在田中間豎立一細竹枝,在竹旁又放置白色的石頭一塊和松香樹皮一片。把這些東西安排好了,即開始把小米撒種於其周圍,並用小鋤勻土蓋之。最後取出祭酒祭品供於祖靈,並祝禱說:
『我來撒種穀物,
使它們如石頭之大,
使像松香之味,
使像竹子之粗壯,
使能長滿田邊!』祭禱完了即返回家中,隔日各家便可開始播種。
(b)收穫祭——收穫祭之祭團與播粟祭的相同,由他們再次共同舉行祭儀。收穫前一日各家舂米做糕,首領便在次日清晨前備酒帶糕往小米田去,到了便先用松香樹皮點起火來,然後把成熟的小米割下兩穗,持於手中以酒含於口中噴之,並祝禱說:
『我來收穫,
物產仍然這麼多,
請隨便享用吧!
豐收的小米將會壓斷穀倉板。』祝禱後,maraho便把這兩穗小米帶回家,留待明年播種作為儀式性的聖粟穗。次日各家便可開始收割。收割時通常是三五家換工輪流互相幫助收割。等到全部族人的小米都收割完了,首領又通知各家把以前準備好的酒拿到他家中,大家共聚一堂飲用。酒喝完之後,首領3.便率領各家長上山射鳥,射得若干隻後即返回首領家中,讓家人處理,即把酒渣、小米和鳥肉共煮,煮熟後由首領分配給每人一小份,用芋葉包起來,各自帶回家中,掛於家屋左的茅草上,行動中且向祖靈祭禱說:
『請來嘗吧!請來嘗吧!
所有的親人,
所有的祖先,
請讓我們打到熊,
打到山豬和鹿,,
請讓更多的野獸(被獲)到我們家中來吧!
我即使有病,
也要上山去。』
(c)豐年祭——收穫祭不久,各家又開始準備釀酒,備作豐年祭之,,用。農曆六月初旬,首領帶著各家家長到山上狩獵,將獵得之野獸都分給各家,直至月末,將所得之獸肉儲以作豐年祭時用。豐年祭的第一日黃昏,首領領著助手一位,帶若干小米,到村外路旁,挖一小坑把小米埋於地下,然後向祖靈祝禱說:
『我來埋下這穀物,,
雖然生病也要上山,
請給我們獸肉,
請給熊,
請給我們豹子和山豬吧!』祭禱完了,首領與助手便返回家中,同時村落的人已全體集合在首領家,等待首領助手到達,大家便蜂湧而上,包圍他們二人,並將各人所分得之獵肉在首領口中一擦,首領亦各嘗一下;隨後大家把首領推倒,抬他到門口廣場上,放置於主位上,於是全體即分別圍圓圈而生,並招請來不同村落的人們共享歡慶。豐年祭的宴飲通常繼續三天三夜,大家狂飲狂舞,待酒罄肉畢才散去。豐年祭結束的前一天清晨,首領派一人上山射鳥,有所獲即帶回家中,由首領親自殺牠,並以血塗於手掌,即可開始各項日常生活之工作。
經年累月循環替換的節日,便是泰雅族「那羅」所行且遵從的禮儀年。雖然尚不知所遵從敬拜者是誰,但對祖先的孝心敬意就已存在。這亦是基督福音肥沃之土地。
2.卅年後天主教信仰之提昇
基督升天時,曾囑咐門徒們將福音傳至天涯地角,並永遠為祂作見證(宗一8)。
時過境遷,物換星移,但仍掩不住門徒們澎拜的傳教熱火。從海洋到陸地;從蠻荒之地到文明都市;都深深的印下了基督的腳印。基督徒披荊斬棘、不畏艱辛的散播福音的種子,為的是承行那份傳教的使命。
卅年前深居山林間的山地部落——那羅,遠離了喧囂的城市,過著樸實的山地生活,保留著傳統的宗教儀式(前邊所提)。這些儀式,摻雜了不少迷信的行為,與基督的福音相違背。但是,天主卻沒人有放棄這群尋覓真理的村民,派遣一位與當地居民極為差異的臉孔——高鼻子、藍眼睛、棕色頭髮的使者。為他們帶來了真理的佳音,引導那羅村民摒棄舊有的迷信思想與行為,指引他們認識那位承擔世人的罪過,被釘在十字架上,死而復活的天主子——耶穌基督。
卅年來天主教信仰在那羅所造成的行為,理想與規範,成為一種洪爐烈焰,使人投身其中,不由自主地受鎔化,過去許多的積弊惡習(迷信行為),已漸漸地滌除淨盡。最主要是天主教信仰指引他們永生的希望,重新擁有義子的名份。

二、老年人和青年人對提昇後的信仰態度
基督福音臨於「那羅」,已成決定性的福份(從天主的愛來看)。可惜,往事已然成追憶。那洪爐烈焰般的誠摯信仰,受盡時代潮流的侵襲,社會結構轉型及經濟急速成長的弊病所染,以致洪爐烈焰即將冷卻。僅留存的絲絲餘火輾轉閃爍於老人們心中。此話怎說呢?
老年人雖是文盲又不便於語言,但他們先天淡泊的素質如前所提「和樂樸實」之薰陶,是滿懷神靈幅度之居所。雖不能背誦信條,說不出完整的信理,更不會細讀經句,但天主無限的慈愛是他們所深知的,貧病軟弱無能時唯有仰望救援者耶穌基督的提拔。
年輕人則不然,信仰天主為他們似乎是可有可無的敬拜儀式,如果可能的話,盡以「忙」來拒絕已站在門外的耶穌以及教會事務。但是教會若以歌舞歡慶為號召,蜂湧的人潮是可驚人的。這樣的差異,表達了餘興節目所帶來的歡樂是極受歡迎的,信仰對他們似乎毫無作用,究竟他們的問題何在?

三、那羅青年存在的問題
經過訪談與書信的分享,那羅青年存在的問題,在此以綜合式地把大略的問題提出二點4.:
1.環境的壓力:
由於現今的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物質享受的需求量也因此而增加。過去靠山、水來謀生的方式,為能維持生計已不能勝任。因此,絕大部分的那羅青年必須肩負起,負擔家計的重任。面對這種生活形態的轉變,以及所受教育的粗淺,青年們只好以勞力向外求發展,遠離純樸的家鄉,湧入繁華多變的市鎮。
青年人正值生氣旺盛的時候,有如春日的草木萌芽,需要伸張與生長;而伸張與生長需要有自由的園地,給予獨立肯定的豐富滋養。如果他們像牆角生出來的草木,上面有沈重的磚互壓著,得不著陽光與空氣,他們祇得黃瘦萎謝;縱然偶能費力支撐,破石罅而出,也必變成擁腫拳曲,不中繩墨。不幸得很,現代那羅青年都恰在這種狀況之下,出死力撐住層 層重壓的生活環境。
2.離鄉背井方向模糊:
此外,加上步入陌生的環境,終日獨行,踽踽然舉目無親,寂寞的感覺油然而生。這些環境陌生的壓力與寂寞,使他們追問到人生究竟?而他們所能想出的回答就是「空虛」。他們由自己個人的生活空虛,推論到一般人生的空虛,繼而生活頹唐麻木,經不起一再的挫折,逐漸失去辨別是非的敏感與向上的意志,隨俗世苟且敷衍,淹沒於物質生活的大洪流裡。他們對信仰更漸疏遠且漠不置意,形成信仰與生活之間的矛盾。
這些存在的問題,使現今外出工作的那羅青年成了沉重的壓迫。一個人究竟有多少力量能支撐這層層重壓呢(社會種族歧視不在此限)?撐不起,卻也推不翻,於是都積成一個重擔,壓在心頭。

結論:信仰與生活的整合
兒童要理班的成立,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理應有繼續聽道、培育的需要。如:少年、青年、老年人以他們的能力及所好(非僅拘泥無意義之餘興節目)給予福音的滋養。也最好在他們當中選擇負責人輪流當任,好培養其責任心,這樣不但可收到多才多藝、多采多姿的豐富內容,彼此交流呈現而有互補的作用。負責之神父、修女、老師,更應退出權力之範圍,給予他們獨立與自由,好發展潛能,當然輔佐與溫和的鼓勵是輔導們所應演好的角色。
至於離家在外的遊子,教會應主動與他們連絡,給予他們溫暖的問候,而非質問式的探問是否在外已盡了教友之義務等。「家鄉」為離家的孩子們是個朝思暮想的地方,「教會」亦是,因為他們終究有過美好的兒童時期(教會信仰的培育),所以教會應敞開慈母的心懷,時刻展臂期待孩子們投身安憩懷中,如同十字架上的基督一般,從古至今,時時刻刻,永恆不變。

 

(本文作者為耶穌肋傷會修女,今在本院攻讀教義學系第一年)

 

附註:

  1. 「那羅」位於台灣省新竹縣尖石鄉錦屏材的小村落。
  2. 選自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李亦園著。
  3. 首領意即山地語的maraho。
  4. 也有筆者個人之經驗。

 

主要書目:

  1. 清泉故事  丁松青神父著  三毛譯  皇冠雜誌社出版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三月
  2. 福傳文集  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編印  光啟出版社發行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
  3. 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  李亦園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四月初版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