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被教會稱為八大聖師之一的聖盎博(三三九 — 三九七年),不僅對當代社會有所貢獻,而且對整個教會的功績也是不可磨滅的。他被西方的史學家稱為中世紀的創始者之一,不是沒理由的。今從五方面來探討他對教會的貢獻。
甲:聖經方面
在解釋聖經方面,聖盎博的代表作是《天主六天造化天地論》(HEXAME VON)。在此書中,他描述各種的創造物,討論天地、海與星辰、草木和動物等。這本書成為後來自然學史的良書。
在《天主六天造化天地論》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三冊討論植物、第五冊討論鳥和魚,以及第六冊的第二段,討論人的身體。
在討論人身體的時候,聖盎博首先提到靈魂比肉身更崇高的思想,然後再敘述人身體的優美。他敘述人的前額、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口、牙和聲音等。接著又將這些與天主聯繫起來,即與天主保持密切的關係。
聖盎博的解釋聖經主要是用比喻來講解。這種以比喻式的解釋聖經是當時希臘文化的主幹,就連猶太學者們在當時也稱讚希臘文化的優點。的確,比喻給人們一個哲學的深奧意義,同時可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其實,在聖經中,耶穌基督也常用比喻來給人們講道理,保祿使徒也如此。初期的教父們也喜歡用比喻來解釋聖經,例如在亞歷山大城的格來孟和奧理振等人,以比喻式來解釋聖經,而且定了其型式。
聖盎博在解釋聖經方面,可說受到奧理振和斐羅(PHILO)等人的影響。
他其他較短的聖經著作包括:論加音與亞伯爾、論諾厄、論亞巴郎(二冊)、論雅各伯和論若瑟、論多卑亞,以及解釋若伯和達味王等。
乙:教義方面
聖盎博生長在亞略異端時代,按當時的亞略學說是否認耶穌的天主性,公元三二五年的尼西亞大公會議就是針對此謬論而召開的。聖人為攻擊此說寫了三本書:
1.向格拉齊天皇帝論信德。
2.論聖子耶穌的天主性。
3.論天主聖神。
在解釋天主降生成人的奧蹟時,聖人強調基督的真人性在人類救贖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認為耶穌的兩性體是合一的。
按教會的規定,凡自殺的人不能給他舉行安葬禮儀。聖盎博在三九六年五月,應華倫弟尼二世皇帝之邀,到高盧隆河給二十一歲的皇帝授洗。可是盎博尚未抵達,消息傳來說皇帝被吊死了。但是盎博抵達後,為表面上自殺身亡的華倫弟尼二世舉行國葬彌撒。他認為年輕皇帝既然請他去給予授洗,不可能自殺。在同年的八月安葬禮中,盎博講了一篇教會除了水洗之外,也有願洗。教義神學中有「願洗」一說,可歸功於聖盎博。
丙:倫理神學
聖盎博的《論職務》(三冊)是為當時米蘭神職界而寫的,它是在倫理神學方面一本重要的書籍。在此書中,聖人模倣羅馬著名的文學家西塞祿的方式而寫的。在第一冊中,他指出誡命與訓導的區別,然後他又討論倫理神學的責任問題,同時也指出四樞德:智慧、正義、節制和勇敢。
在第二冊中,他解釋「最好的觀念」和「有益」。這包括好與虔誠,它與倫理的好是不能分開的。第三冊討論「正直」(Honesty)與「有益」(utile)的關係,盎博認為它是責任的來源。
聖盎博認為基督徒的倫理學主要是在於相信天主。它基於天主是撲人之父,而且為人們所敬愛。祂是一位行善者,因祂竟把自己的愛子也賜給人們了(若三15)。
聖人也採用古代斯多噶派的一些哲學思想,例如觀念和分析,來與教會思想配合。例如斯多噶人很喜愛節制,盎博把它列入教會的端正之德。
「童貞」為當時社會所採納的,為此聖盎博寫了《論童貞女》、《論寡婦》、《論童貞觀念》以及《勸導童貞》等書。他重視童貞,為此他認為聖母瑪利亞是童貞的模範,他被稱為敬禮聖母的創始人之一。
聖人的時代也如同我們現代世界沒有兩樣,充滿很多不平等和不正義的事蹟;為此,聖盎博衛護人類的平等權利。因為他認為天主既然造了我們人類,是要人們享有平等的權利而且去分享祂的美善,為此這不僅是為某些人的。
丁:禮儀方面
米蘭禮儀,又稱為盎博禮儀,並不來自盎博時代,在他之前已有了。它之被稱為盎博禮儀,是因為他是米蘭著名的主教,以他名為禮儀的可始於八世紀。九世紀的學者華拉非德史太伯(Walafrid Stvabo d. 849)證實此事說:「米蘭主教聖盎博,為他的教會安排了彌撒程序,而米蘭教會保存至今。」
大概在三九六年,盎博致書給其前任狄尼修(Dionysius)。狄氏於三五五年被放逐,曾求天主讓他先死,而不必看到他的教會受到異教徒所破壞。在此書中,盎博提到來自東方的亞略派奧森西主教(Auxentius)所領導的教會。
在另一處,盎博肯定他自己的教會是以羅馬為首,一切由羅馬所領導。雖然他配合羅馬禮儀的措施,但也保留一些米蘭地方的特殊風俗,例如給新領洗者洗腳。
從以上所說的,我們可歸納三點:
(1)四世紀的米蘭教會禮儀主要與羅馬的相同,為此米蘭禮儀來自羅馬的禮儀。
(2)亞略派主教奧森西的即位,改變了許多禮儀,為此他導入的禮儀來自東方。
(3)在某些情形下,米蘭的禮儀與羅馬的顯然不同,例如給新領洗者洗腳禮,以及星期六不守齋。
聖盎博的禮儀改革是採用「交流互唱的讚美詩」,詩歌以及一些前夕禮儀的安排。這種用法從米蘭傳到西方其他地方,最後也傳到羅馬。
米蘭禮儀與羅馬禮儀是大同小異的,它不同的地方是:在奉獻詠前有遊行,獻餅酒,由執事唱禱文,在奉獻詠後唱信經,在唸日課的晚禱時點著蠟燭。
與禮儀配合的詩歌,聖盎博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幾首名作:
一、「天主是萬物的力量」(Rerum Deus Fenax Vigor)
二、「慈父光榮的燦爛」(Splendor Paternae Gloriae)
三、「世物永遠的創造者」(Aeferne rerum Conditor)
四、「耶穌,童貞之冠」(Jesus, Corona Vliginum)
我們現在在日課中所唸的「讚主曲」(TE DEUM)也是聖盎博所寫的。
戊:政治思想
自君士坦丁大帝在四世紀給予教會自由後,教會一躍而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教會也因此擁有龐大的財產和政治的勢力,教會的思想也成為西方社會思想的主流。這時教會與皇帝的職權漸漸產生密切而複雜的關係,所謂的「政教合一制」(Cesaropapism)也源於此。
聖盎博在這方面有他的看法,在米蘭,他曾與華倫弟尼皇帝(Valent inian 364-375)以及德奧多修(Theodos ius 379-395)為保護教會的權利而發生爭執。他是第一位力爭教會在精神方面有自治權的人,同時他也承認政府統治者的神聖性,認為教徒應該服從政府。但是如果政府的統治者犯了嚴重的罪惡時,他會被教會所處罰:「皇帝是在教會內的,並非高於教會之上的。」
聖盎博就因此思想與德奧多修皇帝發生衝突,尤其是因得撒洛尼事件,皇帝殺害了無數的居民。當他要進入教堂祈禱時,為盎博所拒,直到他懺悔己罪為止,史學家巴雷地(A. Paredi)批評說:「德奧多修是第一位屈服在正義的法律下的皇帝,一位教會主教以正義來赦免國王。」
德奧多修並不因此憤恨聖盎博,反而讚揚他說:「我認為,除盎博外,沒有人能堪享主教的榮譽。」
評 論
從上所述,聖盎博的確對教會和當代社會有極大的貢獻,他在中古時期初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他的教義和倫理不僅對當代教會,至廿世紀的今天仍然影響著。
從盎博的生平和著作中,我們可看到他實在是一位傑出的教會領導,奧斯定在他手中領洗,可說找對人了。偉人對偉人,他倆真可謂教會中世紀的中流砥柱。
(作者在美國從事牧靈工作)
主要參考書
- Paredi, Angelo: Saint Ambrose – His life & times Transl by M. Joseph Costellie. Notre Dame 1964
- Dudden F. Home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 Ambrose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35 2 vol.
- Catholic Encyclpedia, vol 1 on S. Ambrose. Catholic Uni of America, Washington D. C. 1967
- 鄒保祿編著:萬古偉人聖盎博(1989年6月),真福出版社。
- 神學論集(71期):天主教政治思想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