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狄剛. |

 

82
神學論集
(1989)p489-505
   

漫談雷鳴遠神父的教會觀    

 

狄剛

 


(一)前言
國際鳴遠女子服務團從民國七十八年七月廿八日到八月六日,舉行了一個「亞洲預備團員陶成會」。裴玫小姐——此次陶成會主要籌備工作負責人——要我在八月六日下午三時正,在聖家堂大廳,對與會人士以及所有敬仰雷鳴遠神父、愛護雷鳴遠神父所創辦的四個團體的朋友,做一次演講,而且指定我講「雷鳴遠神父的教會觀」。裴小姐沒有給我考慮的時間,也沒有給我商量的餘地。她對我的「信任」使我很驚奇,也很感動。我自己也對這次我能「逆來順受」的「毅力」感到很驚異。同時也很高興、很感激,能有一個機會,公開表示我對雷鳴遠神父——現代中國宗徒——我的敬仰、愛慕與感激之意。
我從未寫過一篇歌頌、紀念雷神父的文字,也沒有做過一次有關雷神父的演講。絕對不是對雷神父不感興趣,而是因為雷神父的許多朋友、弟子還健在,而我既不曾有會晤過雷神父的幸運,又對雷神父的生平事蹟所知甚少,不覺得自己有談雷神父的資格,更不敢班門弄斧而貽笑大方。
我第一次聽到雷神父的名字,是在雷神父已死之後,河南新鄉監牧米幹主教繼雷鳴遠神父出任雷神父所組織,為政府承認的「華北戰地督導民眾服務團」主任時。新鄉監牧米幹主教是我的教區首長。
第一次讀到有關雷神父的文字,是一九五一年在羅馬傳信大學讀書時,賈總主教介紹給我的,雷神父的〈一滴血〉。
來台以後,雖曾陸續看到曹立珊、雷震遠、趙雅博等幾位雷神父的子弟所撰文章與書籍,但仍不以為已具有介紹雷神父的資格。
此次,雖然硬起頭皮、鼓起勇氣,應鳴遠女子服務團之命來演講,但仍然不敢真的「正式」來講,而改為〈漫談雷鳴遠神父的教會觀〉,以表達對前輩的尊重和對學術的認真。

(二)雷神父也有教會觀?
立珊神父在他所著《雷鳴遠神父的神修綱領》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
「雷鳴遠神父雖然學識淵博,才智過人,尤其事主虔誠,靈修精深,但他不是一位學者,而是一位『篤行』的傳教士,並且是一位『工作繁忙,不知疲乏』的傳播福音的人。他沒有時間,也沒有『心境』寫一部有系統而又有學術性的靈修學。」
在同書第一章〈神修原理〉中,立珊神父也說:
「雖然說雷神父重實際,不尚空談,但這並不是說,他的神修沒有理論的基礎。他曾說過:『我們的神修原理就是基督的福音和宗徒們的教訓。』」
這樣看來,雷神父也應當有他的「教會觀」,其實,他的一生,他跟他所領導的團體就是實踐他對「教會」的瞭解,他把他對「教會」的所見,生活出來,而且帶領他的人,把他所認識的教會,建立起來,只是沒有把他所瞭解的教會是什麼樣的教會寫出來而已。立珊神父曾經告訴我,雷神父的書信集中有不少有關教會性質的資料。可惜我的法文閱讀能力不夠好,也缺少時間,無法去運用那些資料。希望有心人能夠在這方面多努力。
那麼,雷神父的「教會觀」該是怎麼樣的「教會觀」呢?
我們可以很簡單而具體地說:雷神父的教會觀就是基督的教會觀,宗徒的教會觀,聖保祿的教會觀,教父們的教會觀,聖本篤、聖奧斯定、聖方濟、聖道明、聖多瑪斯、聖文生的教會觀,是歷代大公會議的教會觀,是教宗本篤十五世、教宗庇護第十一世的教會觀。
我們這樣說的理由其實也很簡單,也很具體,因為雷神父不僅是一位很好的基督徒,很好的司鐸,很好的傳教士,雷神父也是一位聖人。聖人是跟天主一心一德的人,聖人的生活跟天主的聖意密切契合,聖人最會為天主工作,最會跟天主合作。聖人是努力在自己生命中,在自己跟天主的關係上,把天父以基督,人而天主的基督,去救贖人類的計劃,努力去實現完成的人。而天主的計劃就是要「教會」做為基督的延續,成為世世代代人類得救的聖事。所以,雷神父不能沒有他的「教會觀」,也不能有有別於教會歷史傳承的「教會觀」。當然,教會晚然在歷史中進行救贖人類的工程,各時代也必會有特殊色彩的「教會觀」,不言可喻。

(三)雷神父的「教會觀」
我們可以把雷神父的「教會觀」分為兩個層次去看:
1.一般的教會觀:
就是一切基督信徒都該有的「教會觀」。每一位基督徒都該努力去認識、去建立、去愛護、去發揚光大的「教會」。這個教會該是:
——一個重視聽從天主聖言的教會。
——一個以聖體聖事為中心的教會。
——一個以愛德實踐為天主的救世計劃作見證的教會。
——一個用言語宣講福音,但更以行動展示天主大愛的教會。
——一個會向當代人講話的教會。
——一個會分辨、評估教會與現世關係、教會與當代人類社會關係,而又能積極參與行動、負責地臨在於人群中的教會。
    ——一個會看時代訊號的教會。
a.一個以服務貧窮、受損害、受污染者為優先,並會去發現貧窮、受損害、受污染者的教會。
b.一個肯精誠團結、紀律嚴明、只以天主為第一的教會。
c.一個謙恭、空虛自我、打倒小我的教會。
d.一個會勇敢求恕,也慷慨恕人的教會。
e.一個對一切人都一視同仁的教會。
f.一個知道救援個人,同樣也重視去影響團體、結構、組織的教會。
用一句話說:是一個會尊重傳統,會向聖神開放,會尊從權威領導,會凝視時代訊號,而能全心投入犧牲奮發的教會。
2.特殊的教會觀:
就是雷神父為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服務中國教會所秉持的「教會觀」。雷神父像所有的聖人樣,是「聖之時者」。他懂得,教會在特殊時間與空間中,必定該有其特質特色。要想使中華民族歸依基督,教會在中國必須有能夠吸引中國人的特色。不是要投其所好,而是要提供給其所需。不只要獲得其好感,還該獲得其尊重。要使基督的教會,對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能為中國人接受,能成為中國人的教會,能有中國色彩而又「合乎時代」的教會。
當時的中國正面臨幾個大問題,這些問題成為中華民族歸依基督的嚴重障礙。雷鳴遠神父清楚看到了這些障礙,便從破除這些障礙著手,而建立了他的「中國教會觀」。
——當時中國面臨的大問題是:
a.腐敗的滿清統制遺留下嚴重的政治與社會問題:農村凋蔽與吏制敗壞,使全國民不聊生。
b.歐美列強欺凌中國,訂定不平等條約使中國人民普遍產生仇外排外情緒。
c.不平等條約包括有自由傳教條款,使中國人民連外來宗教一併排斥。
d.外國傳教士很多有種族及文化優越感,使中國人民對福傳工作發生誤解:在中國建立教會就是建立精神文化殖民地,傳教士是外國政府侵略中國的工具,是帝國主義的先鋒隊。
e.中國國內有內亂,同時還承受列強瓜分中國,尤其東鄰日本侵略中國的壓力與危機。
f.中國知識份子雖正在謀求中國現代化,但是歐美本身都在反宗教、反聖職、俗化的過程中,能夠給中國提供的,只是唯物主義、無神主義、馬克思主義、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實證論、科學至上、國家主義等。七十年前的「五四」運動使中國思想界空前動亂,也空前的空虛,最後使共產主義乘虛而入,其成為中華民族的大劫難,已是我們每人的親自經驗。而我擁有真理的天主教會當時除雷神父先知先覺,盡了他的心力,我們教會繳的是什麼樣的卷子呢?
——雷神父在這種情況下,憑天主的恩佑,建立了他自己的「中國教會觀」。他要求當時的傳教士:
a.基督的福音真理超乎東西,傳教士應當尊重中國文化,尊重中國人;而且要跟中國人並肩攜手,共同努力,建設一個屬於中國人的教會——基督在中國的教會,像基督的教會能在歐美而有歐美特色那樣。
b.讓中國人民認識基督教會的真面目、真精神,當務之急,是在列強政權威脅欺凌與優越感特重的傳教士的衝擊之下,提倡中國人該愛國。幫助中國人培育起自尊心,使中國人充滿信心去建設自己的國家和教會。傳教士應追隨聖保祿宗徒的典範:跟中國人成為中國人。
c.具體的努力是:
——廢除保教權,使政教清楚劃分界線。
——傳教士該認真學習中國語言文字、歷史文化、風俗習尚、人民心態,採取中國人生活的方式,以求與中國人完全打成一片,取得中國人的信任。
——參加公益活動,使基督的博愛精神得到發揚,將福音的教化力量發揮到社會上,以求影響中國人民團體。
——重視大眾傳播工具,辦報,以天主教立場提倡中國人愛國,進而謀求改變中國天主教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所造成的壞形象。
——借助中國文化表達天主教信仰:中國式聖堂建築、美術、音樂、禮儀……
——培育中國聖職人員,由中國人自己領導建立、發展中國自己該有的教會。
——教會興辦各級學校,培育各級領導人力,以面對中國在民主、科學、藝術、倫理、宗教等各方面的需要,使教會不會跟中國人民的需要脫節。
——照顧海外留學生,為參與中國國家建設作最重大的投資。
——創辦中國修會,為教會中國化給予保證,同時也提供一份實力。
d.外國政府在中國侵害中國人權益時,雷神父正面與之抗爭,老西開事件是一個實例。
e.抗戰軍興,竭力提倡捐款救國,並以新創耀漢會為骨幹,成立督導團,抗日救國。
f.對於當時威脅中國前途最嚴重的一個惡勢力——共產黨,雷神父洞悉了這一危機的可怕,親自經歷過共產黨的迫害,他曾很清楚表達過他的意見:共產黨不是中國人,共產黨不是人,共產黨是魔鬼。
雷神父不僅瞭解中國問題所在,他也努力以實際行動去為中國問題求解決。雷神父的努力是:希望中國人民能從天主教教友行動上,看清基督教會的真正面貌,基督的教會在中國是一個中國人「可以」而且應當接受的教會,是一個真正能屬於中國人的教會,也是真正能為中國人解決問題的教會。
歷史上許多先知先覺者由於種種原因止於為先知先覺,雷神父卻蒙受天主特恩,在他有生之年,看到了一些他奮鬥的成果。但是,他曾經付出了何等的代價!
為了徹底達到他提倡中國人該愛中國,傳教士該幫助中國人愛中國,法國保教權該取消,本地聖職該受到重視,擔任教會的領導職責,他真的是冒了大不韙。他真的是在傳教士中間好似成了作亂犯上的人,出賣自己團體利益的人,好標新立異的人了。他不但不受歡迎,他像似犯了眾怒,成了教會的罪人,從總鐸降為副本堂,從北方充軍到南方,所到之處,都是白眼,而且簡直是洪水猛獸,不為人理睬。但是,雷神父逆來順受,用祈禱、含忍去應對,用克己苦身去對答。但是,他同時也不亢不卑地向上司陳情答辯,而且上書陳述他對中國教會的看法與主張。今天,回顧雷神父當年的處境:被誣、被罰、不辯護自己、而仍鍥而不捨,達到目的,除了相信天主是歷史主人,天主不會將祂自己的使者棄置不顧外,我們找不到任何其他解釋。
教宗本篤十五世頒發了「夫至大」,庇護十一世頒發了「聖教會以往成績」,庇護十二世頒發了「福音的宣講者」三個有關傳教地區近世最重要文件,消極地指責傳教工作者的錯誤外,更積極指出了應興的事項。
羅馬教宗的文件「夫至大」並未受到應有的普遍重視,似乎也沒有實質的效果,還要等待教宗庇護十一世及傳信部長王勞松樞機攜手進行,肯定了雷神父的服從、犧牲、奉獻,任命並祝聖近代第一批六位中國主教,才使雷神父的理想具體實現,奮鬥有了實質成果。

(四)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教會觀
假如今天雷神父還健在,我們問問他,他的教會觀究竟如何,他會說什麼呢?我想,他會說:我的教會觀就是保祿六世的教會觀,若望保祿二世的教會觀,也就是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教會觀!
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第四章十一節至十七節,對教會有一段很生動的描述。他告訴我們,我們所有受洗而重生的人,成了一體,我們必須一齊努力,共求成長,而且應不達到基督的圓滿年齡,不容停止。而這一成為一體,共同成長,達到圓滿的責任,就是耶穌自己與信徒合一共融成長的意義,也就是天主聖父給人類的救恩喜訊的實質內容與涵意。我們不能自己成長,成長是基督自己的工作,我們都該「靠著祂」,「全身都結構緊湊,藉著各關節的互相補助,按照各肢體的功用,各盡其職,使身體不斷增長,在愛德中將它建立起來。」
這個描述中,我們能體味出許多問題:結構、關節、發揮功能、互相補助、各盡其職、不斷成長、在愛德中建立......,我們也看到天主的作用:靠著祂。
天主救人的意旨與恩佑絕不可置疑,但是我們的得救卻不是必然,因為我們有自由。得救的途中一切都充滿了危機,因為我們居然能向天主說「不!」不過,我們有信心、希望和保證,因為我們能「靠祂」,祂愛我們,視我們為肢體,而且真正使我們成為祂的肢體!
這裡描述的,是一個神聖、奧妙的教會模式。每一個或大或小受過洗者的團體,都該如此。
我們固然該意識到自己的貧窮與柔弱,無知與可憐,周時也該意識到祂——我們一切能力的泉源。一切神恩都來自天主,而天主的大能就正呈現在我們人脆弱可憐的經驗上。我們意識到我們只是「小小的羊群」、「一粒小芥籽」、「一小塊酵母」、「一星星的火」、「一點點光亮」、「一小撮鹽」。但是,我們不覺氣餒,因為祂是主,我們能靠著祂,而無所不能。如果我們肯努力去學習,互相接納,相知相愛,互相包容,互相擔待,我們能夠一同向著基督的圓滿成長。
現在我們要從大公會議的四個憲章和兩個法令去認識我們走向第廿一世紀的教會。
1.祈禱、度禮儀生活的教會
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四日,批准頒佈的第一個文件是「禮儀憲章」。這個文件讓我們清楚瞭解:教會該是個「祈禱的教會」。「祈禱」是說跟天主交往,而使人與天主相契日趨親密的各種方式的努力,它也包括了施行聖事及舉行彌撒聖祭的「禮儀」。
無論是個人,或者是團體,都該「常常祈禱」,而且「不可間斷」。基督的教會之所以是一個「祈禱的教會」,從聖經可知。宗徒大事錄不僅在第二章強調指出了祈禱,而且在全部廿八章中,沒有一章忽視了祈禱。從聖神降臨起,一直到今天,教會都很努力實踐我們的信仰:祈禱,而且常常祈禱,教會是一個一直不停向天主頌揚、感謝、求恩、求恕,跟天主不停交通的團體。教會也在聖神帶領下,用各種方式和禮儀,使祈禱更動人、更吸引人、更樂意地去接近天主。
而教會之所以為一個祈禱的教會,因為教會的師主、教會的首腦基督是一個祈禱的人。教會常該努力取法基督,像基督那樣祈禱,跟基督一同祈禱,也常以基督的名義向天父祈禱,在聖神協助之下祈禱。
2.諦聽天主聖言的教會
大公會議在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八日批准的一個文件是「天主聖言」憲章,我們通稱為「啟示憲章」。這個文件的主要內容是:天主「在教會內」、「藉著教會」把天主救人的大愛啟示給我們。「天主,無形可見,以祂的大愛,向人說話。」(2)天主不是一個抽象的觀念,也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絕對主宰,祂向我們人說話,願意跟我們交往、甚至結交。祂願意我們認識祂,藉著祂的聖子,藉著祂聖子的「持續」—「教會」而能得到永生的真諦和獲致永生的途徑、方法、與力量。人對這種「啟示」與「交通」的反應就是信仰與愛。天主與我們人的交往與溝通,使我們的行為有意義有方向,使我們因此能成為「祈禱的人」、「祈禱的團體」、「聽天主話的人」,而能成為「傳承天主訊息的人」,成為「發揚主愛的人」。
這個憲章也讓我們注意到過去我們很忽視的一件事實:聖經跟聖體應當受到我們同樣的尊敬和利用,因為同是一個天主的第二位聖子,祂以不同的方式,臨在我們中間,滋養我們,幫助我們與天父相契無間,安全地、有力地走向永恆。
3.一個奧妙、共融的團體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廿四日,大公會議批准了「教會憲章」。這個文件一共有八章,第一章就是講教會是一個「奧秘」。奧秘(MYSTERIUM)在文件中出現了廿三次。文件中也稱教會為「聖事」(SACRAMENTUM),這個字與「奧秘」意義十分接近,出現過廿八次。大公會議文件強調教會之為「奧秘」,因為不願意讓我們對教會的理解局限在人性的範疇內,願意幫助我們,放寬我們的視野,擴大我們的心胸,使我們對教會有一個完整而超越純人間的教會形象。教會之為奧秘跟天主之為奧秘不可分。這個奧秘的意義是:天父藉基督,在聖神內,從永恆就定下了救人計劃,而教會正是這一計劃實施和實現完成的「標誌」和「工具」。因此,教會應該儘量少講自己作為一個有人間性的一面的組織,而該多去宣揚主基督的教會是「主的妙身」、「主的延續」。
教會唯一重要的問題,是教會跟主基督的相契是否密切,因為是主在教會內生活、工作,沒有主基督,教會什麼都不會,也什麼都不是。另一方面,教會雖然很可憐,教會本一無所有,所有均自主來,而且還常能跌倒,可是,教會仍為天主所愛,常蒙天主恩惠,尤其教會擁有基督——一切恩惠中的恩惠。這個教會就是我們在基督內,藉著基督所結成的信仰團體。而正是由於貧乏可憐,教會成為天主愛憐的對象,而且本身還能變成一切恩賜的泉源,也多少說明了:「教會是奧秘」!而這貧乏可憐也促使我們要特別去頌謝天主,也是天主主要啟示的內容,而使教會之為奧秘增強了它的意義。
一九八五年冬,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召開世界主教特別大會,為紀念大公會議閉幕廿週年,並為使普世教會重新注意檢討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實施情形,要普世教會在救世大業上再接再勵。這次會議的特殊成果是提出了教會是「共融」團體的觀念。「共融」跟「奧秘」有密切關係。事實上,「共融」是大公會議文件的中心思想與基本觀念。這「共融」的意義是:只有「在教會內」,人才能跟天主真正共融,天主三位一體本身的生活,就是最圓滿幸福的共融生活,我們在人間,該以天主的共融生活為模式,去與人共融,教會的使命就是使人類能達到共融生活的理想境界。而且教會本身也是天主給人共融的途徑、方法與力量。「共融」的另一名稱就是「愛」,愛是「奉獻自己」,是「捨己為人」,是「團結」,是「和諧」,是「合一」!
4.使人類合一的標誌和工具
教會的這一特質我們取自「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這個憲章是大公會議在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七日,閉幕前夕通過頒佈的。
「標誌」是能有所指的東西。「工具」是用以生產東西的東西。「教會」要指什麼?「教會」要生產什麼?教會要指出「人類跟天主該合一」,「人類彼此該合一」;教會也能夠使人跟天主合一,使人類彼此合一。
依撒意亞先知曾預見,高山上有城市、有聖殿,各民族都向那裡聚集,他們要聽天主的話,也要遵從天主的話,大家都要相愛如手足,都要生活在愛的共融中。我們可以綜合以上所說:教會的祈禱、禮儀生活,教會的諦聽天主聖言,教會之作為一個奧秘,就是要達到這個奧妙的目的:全人類要成為一家一體,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由聖神去完成的教會的目的。教會的使命之一就是把這個合一的訊息去帶給每一個人,所有的人!
但是,這目的的達成談何容易,可能我們只有望合一而興嘆的份兒!是的,的確如此。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八章十八至二十七節,就記述了三種嘆息:受造萬物渴求自由而不可得的嘆息、我們人類渴求成為自由子女而不可得的嘆息、天主聖神為我們的可憐無能無力的嘆息。有了聖神為我們的嘆息,我們有了希望與信心。教會要我們:要放眼宇宙、胸懷人類,不可以只注意自己的小小悲歡,卑微不足掛齒的得失,而要凝注那富有一切,仁慈無限的大父!
5.具有傳播福音使命的教會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七日頒佈的「教會傳教法令」,稱教會為「地鹽」、為「世光」。在今天世界局勢巨變中,人類生活方式產生新的條件與環境,使宇宙在基督內得到重整,人類在基督得到革新,顯得更為迫切。教會是在奔向天鄉的旅途中,因此教會本身負有傳播福音的使命,要使旅途中的人類知道生命的方向、意義、價值,以及獲致創造生命價值的力量與勇氣。一切人都該在基督內相遇、相識、相愛、相攜,組成一個天主子女的家庭,結成一個天父的子民,一齊向天鄉邁進。教會之所以為一福音傳播主體的教會,因為三位一體的天主就是一個傳播福音——展現自身美善,使人分享的天主。
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特別感到傳播福音工作的迫切,因為人類在今天已到達了一個必須合一,不然就自我毀滅的轉捩點上!教宗所一再強調指謂的就是第三個千年——公元兩千年!
面對傳教工作,我們願意順便強調福傳工作中,教友的聖召、角色與使命。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八日頒佈的「教友傳教法令」告誡我們:教會的福傳使命沒有教友的積極而全面的參與,是無法達成的。我們已經耽誤了太多時間,錯過了太好的時機,讓教友承擔起他們本來就應承擔的使命。他們並不只是聖職人員的助手,更不只是聖職人員的傭工,他們的職責重大與否,並不在於聖職人員數目的消長。面對「教會」與「世界」他們有雙重的責任。面對個人、團體、家庭、社會、國家民族、國際、全人類、宇宙……他們有太多的工作該做,我們實在想不到,什麼領域的工作可以沒有他們。我們聖職人員是「為他們而設置的」,而他們不是為我們而存在。                                 很可能,今天聖職人員死後,在天主前要受的嚴重審判是:他如何對待了他的教友?!歡迎他們參與工作?邀請他們參與工作?信任他們?培育他們?
讓我們都能像聖保祿那樣說出有關他的教友的話:「我一想起你們,就感謝我的天主;我每次祈禱,就懷著喜悅為你們眾位祈禱,因為你們從最初的一天直到現在,就協助了宣傳福音的工作;我深信,在你們內開始這美好工作的那位,必予以完成,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斐一3∼7)聖保祿的教友是一受了洗,就協助他宣傳福音的。為什麼我們今天的神職人員卻什麼事都要自己動手?為什麼我們直到今天仍對我們自己的教友缺乏信任,那麼易於把他們看成對手,而不肯跟他們並肩攜手一齊工作?如果我們不給他們機會工作,也不刻意去培育他們,我們如何能有勇氣說出批評他們的話?!
6.聖潔無瑕的教會
「教會憲章」第五章講的就是這個重大的問題。教會之聖潔來自創立她的天主,天主是絕對聖善的,而且聖善的天主在我們每個人心中,也在我們的團體進行聖化的工作。聖潔生活、聖潔人格的果實,是自己更人性化,也更天主化,使別人更美好,使人類的團體生活更美好、更祥和,使人更有信心,更有希望。這聖潔無瑕教會的終點是:發展一個聖善美好的天主子民,使天主受到光榮,萬物和人類都達到天主創造宇宙與人類的目的。
教會如何能聖潔無瑕呢?
宗徒大事錄第九章卅一節說:「教會既在全猶太、加里肋亞和撒瑪黎亞得了平安,遂建立起來,懷著敬畏上主之情行動,並因著聖神的鼓勵,逐漸發展。」這裡我們學到了一個教會要成為聖潔無瑕的應有因素:
a.因著聖神的鼓勵: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是依賴聖神的勸諭與領導。
b.懷著敬畏上主之情行動:常懷悔改之心,聽從天主的聖訓,承行天主的聖意。
c.得到平安,是每人都能承行主旨,團體才能一心一德,這跟天主密切合一,彼此親愛精誠是真正的平安。
d.教會遂建立起來:一切的努力都只是為建立天主的國。
e.天主國的平安與建立並不限於巴勒斯坦地區,而應當擴展到天涯地角!
7.來自天主大愛、靠這大愛生活的教會
「教會憲章」第一章講教會是「奧秘」,用了羊棧、田園、建築物、羔羊的淨配、母親、天上的耶路撒冷、天上地下的聖城等形象,在第二章則把這些形象綜合在一齊,把教會描繪成「天主的子民」。在這第二章以後,才把教會的成員分門別類加以研討:聖統、教友、會士等,讓我們更好地瞭解,合一共融問題可以用各種方式去講。
這是大公會議文件中,最美的章節之一。它指給我們,天主的子民有誰做領袖,我們有什麼條件,有什麼法律規章,有什麼目的,有什麼使命,最後有什麼樣的結局。它給我們——無論我們是什麼身分、職務、年齡、性別、教育、經歷——強調了我們的同樣尊嚴、自由、使命與聖召。
而這天主子民——教會不只是一個歷史實體,它更是一個奧妙實體,它以基督為首,而這基督已在天父身邊為王,而教會因此已經在現世開始成為天國,跟「天上的天國」已經結合,跟聖母、宗徒、先聖先賢結合一齊,共同奔向天主。
但是,教會究竟還有她人間世的一面,她必須注意兩個事項:
a.她對人類中每個個人和人類整體的得救負有重大的責任,責無旁貸。
b.教會在「天人之間」、「時間與永恆之間」、「苦與樂之間」、「失敗與成功之間」、「戰爭與和平之間」,她常應自覺到自己是結合著主基督,是一個應當救贖人類的團體。
c.因此她的命運跟基督的沒有二致。
我們都記得耶穌榮進耶路撒冷聖城時,哭泣的事跡。耶穌為什麼要痛哭呢?
耶穌是歷史的主人,但是祂並不把我們看做奴隸,祂並不強迫我們,祂「尊重」我們的自由。和平可以獲致,猶太人並不必殺死耶穌,但是,他們硬心地不肯聽天主的聖言,造成了人類史上最可怕的人而殺死天主的慘劇。
教會在歷史中是為了世界而生存,而工作,而犧牲奉獻,為使「世界」都成為「教會」——基督的教會——天主的子民!

(五)結語
保祿六世在一九六四年曾經說過:教會本身不是目的,她是為服務一切人而有,她應使基督臨在於每人以及所有人之前,而且她該為這個目的儘量作更廣泛、更慷慨的努力。這是她的使命。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八日,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隆重閉幕。這個會議不只是天主教會歷史上空前的大事,也是人類史上的大事。這個大公會議應當給世界展示出教會的新面目。雖然這屆大公會議並未能深入而圓滿地進入教會內部,但是它的確指出了方向,開出了一些道路,引進了一些動力,使教會中某些人聽到了必須悔過革新的聲音,也引生了某些方面的革新。
一九八五年冬,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召開了一個世界主教代表特別會議,不僅為紀念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閉幕廿週年,更為使世界主教有交換有關大公會議實施的經驗與心得,使普世教會都能把這次大公會議的成果,以新的精神與努力,納入地方教會的大小團體或個人的生命中。
中國教會在去年的福傳大會後,決心推行建立小型信仰團體作為大會中程目標的決議。
一個完整而健全的教會觀,應當是一切信仰行動必需有的出發點與基礎。相信雷神父如果健在的話,他一定會對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教會觀,及中國主教團提倡的建立小型信仰團體,非常認真將事的。

(作者為台北總教區總主教)

 

參閱書籍:

  1. 雷鳴遠神父傳,趙雅博編著,文景出版社。
  2. 春風十年,曹立珊著,聖化月刊社。
  3. 雷鳴遠神父的神修綱領,曹立珊著,聖化月刊社。
  4. 雷鳴遠與中國,無作者署名,無出版社名。
  5. 熱愛中國兩神父,趙雅博著,正統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 雷鳴遠一八七七∼一九七七(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德來、耀漢會編印出版。
  7. Thunder in the Distance, by Jacques Leclercq, Sheed & Ward lnc. 1958.
  8. Lettres du Lebbe, Casterman, 1960.
  9. 雷鳴遠論中西文化交流,吳終源著,《哲學與文化》第十三卷第五期。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