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羅光. |

 

82
神學論集
(1989)p478-487
   

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

 

羅光

 


最近,輔仁大學和主教團合辦了一個學術研討會,名為「天地萬物研討會」,大家都莫名其妙,認為這個學術會議究竟研討什麼學術問題?我自己當建議舉辦這個學術的人來談時,也覺得似乎有點荒唐,後來聽了他們的解釋,我認為很有意義。他們的目標在研討天地萬物的相互關係,以求保衛生態環境和避免污染環境的理由,而且從天主造天地萬物方面去觀察,而實際研討保護環境的普通方法。
我在這個學術會議致開幕詞時,就說到這種天地萬物互相連繫的思想,在中國儒家的傳統哲學裡已經有,宋朝張載在西銘裡,明朝王陽明在大學問裡都說明這一點,孟子則也早就說過君子要親親,仁民,愛物。
我講生命哲學,也就是根據這種思想,再加上聖經的啟示,溶合而成。

一、以聖神的德能,創造萬有
天地萬物,有始有終,便不是自有的絕對實體,而是相對的實體。相對的實體不能自有,因為在它沒有存在以前,它不能使自己存在,必定是另一已經存在的實體使它存在。小孩沒有受孕成胎以前,絕不能自己在母胎成孕,是父母使他成了胎兒。萬物沒有一件是自己有的,合萬物而成天地,天地也不是自有的。唯物論的宇宙自有說,乃是一種自相矛盾的主張。祇要看物理方面萬物運動的規律,就可以想到不是物質所能自造的。人有理性,人能創造,人能定規律;人的理性則不是物質,人的理性的創造活動仍舊限定在物理規律以內。整個宇宙,也就是天地萬物,由一絕對自有實體所造。絕對自有實體不是由自己本體的變化而生萬物,乃是用自己的能而從無中生有,創造萬物。絕對自有實體即是造物主天主,中國稱為上天或皇天上帝,造物主所用的能,即自己的能,稱為聖神的德能。
天地萬物的「有」,由天主的德能(創造力)所造。
天地萬物有了,為能繼續存在,仍舊靠造物主的德能。因為天地萬物原來是虛無,由天主的德能而有。這個「有」,是存在造物主天主的德能上,若天主撤消自己的德能,萬物的「有」就消失了。聖多瑪斯稱天主對萬物的「有」所予以照顧而使繼續存在,為「繼續的創造」,即是創造工程的繼續。不過,在天主方面沒有時間空間,一切都是現前,所以創造和照顧萬物的「存有」,是造物主天主的德能之同一工作。
天地萬物的存在,也由天主德能所保全,或所造。
因此,天主教會在彌撒祭祀中,頌謝天主,「以聖神的德能,養育萬有」。
養育兩字,較比保全兩字的意義更深。

二、以聖神的德能,養育萬有
造物主絕對實體,以自己的創造力,創造了萬有,又以自己的創造力保全萬有。萬有被創造後,不是死靜的,而是繼續變化的,不是一次造成了萬有,便一切都有了,而是由一物推動一物,繼續化生。易經曾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繫辭上第五章)
萬物既已存在,便有動作,動作的動力,是在自體裡,第一次的發動力,則來自另一實體。萬物彼此相連,動力相通。動力的來源,來自造物主的創造力,萬物的有和存在,都來自造物主的創造力,萬物的動力也來自造物主的創造力。好比一座大工廠,全廠大小機器相連,機器的動力為電,電由電源輸進,流入全廠機器裡,全廠機器都動。一停電,機器就停止工作。一架機器有損傷,電流不通,機器就不能動。
天地的萬物為物質物,自己不能動,每種物體按照造物主的創造計劃,具有一種非物質的動力,物體固著自己的動力,在被發動後便能動作,動力的非物性,程度不同,按照物體的本體之物質性而定,礦物本體的物質性深重,所具有的動力的非物質性最低最淺,植物本體的物質性較輕,動物更輕,人則最輕。人的動力為靈魂,乃屬精神體。
物體的動力既在本體內,在本體內便都有變化。動力的非物質性最低者,動力的動便是最低的變動。一塊石頭,在本體內具有動作,使各份子相連,保持自己的量。若石頭本體內沒有動作,則各份子分散,石頭就不是石頭了。植物動物的本體,繼續發展,本體內的動力乃是發展的動力,發展通常稱為生命,發展動力稱為創生力。宋熹曾說「理一而殊」,理為生命之理,實際的生命則隨物體的本性而不同。生命之理即物體內在之動,凡是物體都具有內在之動,動的性質則高下互異。
物體內在之動,都為發展自己的「存在」,最低的物質體,以內在之動以保持自己的存在,高級的物質體以內在之動以發展自己的存在。物體在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存在時,也協助其他物體保持或發展自己的存在。因此,萬物在「存在」上,在保持和發展存在上,互相連繫,互相協助,因此說萬物有一體的生命,即王陽明所說「一體之仁」。
物體的內在動力,來自造物主的創造力。因著造物主的創造力而有創生力,因著創生力,萬物乃能發育生命,化生萬物。造物主便是用自己聖神的德能,養育萬物。
物體的變化有兩種:一種是本體內在的變化,一種是附加體的變化。西洋士林哲學認為本體的變化祇有生與死,本體在存在的期間不能有變化,所有的變化都是附加體的變化,因為本體若變化,主體就是不同一本體,原存本體就消失了。這一點,在抽象理論方面,是絕對正確的,例如一個人「我」,無論「我」自少到老有多少變化,「我」的本體不變,變的是「我」附加體。
但是,在實際上或理論上,「我」的「存在」是繼續動的,「存在」既是動,本體便也是動的。例如「我」在理論和實際上是活的,活是動,不動則不活,不活,「我」就不存在。這個本體的動,因為動(變化)按照「性」而動,性常不變,存在本體也就不變。本體的動,和附加體的動一樣,由能而到成。同一「能」的繼續動,所有的「成」也常同一,中國易經以陰陽在所成的物體內繼續動,陰為靜,陽為動;我們可以把陰看為「能」,陽看為「成」,陰陽之動便是由能而到成。陰陽之動而成物,天地萬物都是由能而成之物體,易經說「成之者,性也。」。
中國哲學常主張體用合一,生命和生命者為一。在實際上是對的,在理論上則體是體,用是用,兩者並不同一。但用「體用合一」,不用「體用同一」則是正確不錯。問題則仍常是本體的問題,本體既然是繼續由能而到成之變,除變以外,有什麼本體?可是,在另一方面,若沒有本體,怎麼有變?變應該是本體的變,本體是主體,變是主體的動。例如「我」由少到老,繼續在變,變是我的生命,除生命以外,還有什麼「我」?但若沒有「我」作本體,生命常變,便沒有不變的「我」,每一時刻的我都不是同一的了。目前西洋哲學「同一」(Idendity)成為難題,就在這裡。
物體內在的本體動(變),由內在動力而成,內在動力維持本體各份子的合一,發展各份子的關係,物體由內在的動力而成一,內在動力為生命,為「存在」。物體的本體由性和生命而成,即是由性和存在而成。

三、以聖神的德能,養育聖化萬有
「聖化」使一事物屬於神,不屬於人或物。天地萬物為自然界的物,屬於自然界;自然界的物又屬於人,供人使用。人便成為天地萬物的主人,在人以上沒有所謂神靈,這是現代人的主張,也就是無神論的主張,無神論實際上有很遠的來源,不是出自現代的思想家。
現代的科學,可以說是「登峰」了,「造極」當然沒有,將來還要向上。科學的各方面,物理、化學、生物、天文,都講述美妙驚人的原則和規律,根據這些原則和規律,乃有新的科技;太空科技、飛機科技、原子科技等等。科技本身是物質性的,自然物體的原則和規律則是非物質性的。
物質的動力不來自物質,動力的規律也不來自物質。動力的來源是自有的絕對體,是造物主的創造力。造物主的創造力造了天地萬物,按各物的本性予以動力,又按物性製定動力的規律,規律附在物體的本性裡。我們人也是一樣,我們的動力是生命,生命的規律是人性。中庸首章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人連自己的生命都不能作主,祇能按照天命之性而生活,人怎麼能夠自稱為宇宙的主人,總管天地萬物?
人的罪惡也就在這點,自己要作宇宙的主人。在個人方面,以「我」獨尊,一切都歸於自己。自私的私心,造作各種罪惡。在人類方面,人自視為宇宙的主人,天地萬物屬於人類,不僅供人類使用,還要完全由人類作主,結果破壞了自然法,傷害了天然環境,毀滅了植物動物,人自己的生命也受到損害,趕快要回頭作環保的工作。                                      
天地萬物為天主的創造物,就如一件藝術品為藝術家的作品,表現作家的天才和工夫。天地萬物每個物體的結構,就是一朵小花,一根青草,一隻小蟲,也非常奇妙,非常美好。中國詩人畫家歌頌自然美景,蘇軾在前赤壁賦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成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承認自然界的萬物,為造物者之所有,人可以取用。但是人要知道感激造物者,又要因造物之美好而讚頌造物者的德能。聖保祿宗徒說明這端大道理:「即天地萬物,亦莫不如飢如渴,引領而望天主義子之揭曉焉。夫芸芸眾生,迄今屈伏於無常之下,非出自願,有制之者耳。然制之而未絕其聖也,蓋萬物亦必悉蒙解放,脫朽腐之絆,而熙天主義子光榮之自由也。」(致羅馬人書第八章第十九節吳經熊譯)。天地萬物因人們驕矜自私的罪,被控制在人的私慾之內,渴望因基督的救恩,人們歸順天主,作為義子,萬物也能脫離人的私慾桎梏,歸於造物主,藉著人們的心靈,讚頌造主,而分嘗天主義子的光榮。
天地萬物顯露造物主的德能,但塊然無知,不能有所意識,唯獨人有心靈,可以認識萬物的美好,可以以美好光榮造物主,人們心靈的這種宗教性的動作,由聖神所啟發,所以說:天主以聖神的德能,聖化萬有。
宇宙的一切動力,來自天主造物主的創造力,創造力給予萬有內在的創生力。整個宇宙因著創生力而動,每件物體發育自己的生命(存在),互相連繫,結成一個大生命。科學家在物理界、生物界、天文界,可以看到物體運動的連繫。宇宙的大生命,因著人的心靈生命,回到造物主天主,造成生命的旋律,出自天主,運行世界,回歸天主。宇宙為屬神的宇宙,宇宙萬物得以聖化。
易經雖然沒有講到這種聖化,然而講宇宙變易之道,讚美「易」(變易之道)為神秘不可測:「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繫辭上第四章)「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繫辭上第五章)「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繫辭上第十章)「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繫辭下第一章)
宇宙變化,神妙莫測,不動而動,不為而成;這不是物質物自身可以有的,而是來自絕對的精神實體—造物者天主。
許多學者說易經講天道地道人道,一切歸之於自然,不接納書經詩經的上天上帝尊神,但是我們翻閱易經的經文,可以證明這些學者所說的不對。
「上九,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之。」(大有卦)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豫卦)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兩天下服矣。」(觀卦)
「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天命不祐,行矣哉。」(無妄卦)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王用享于帝,吉。」(益卦)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姤卦)
「象曰,萃,……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萃卦)
「六四,王用亨於歧山,吉,無咎。」(升卦)
「象曰,……利用祭祀,受福也。」(困卦)
「象曰:鼎,象也。……聖人亨以上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鼎卦)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渙卦)
上面所引的文據,都出自易的上下經文。象和彖屬於十翼,十翼為孔門的著作,但是彖象都是解釋卦辭,不是新加的思想。易經是卜卦的書,卜卦用宇宙自然的運轉以解釋人事的遭遇,因此所講,都是自然界的變易;在自然界的變易裡面,則有上天之命,皇帝須要祭天;這就是書經詩經的思想。
我們得有天主的啟示,則明白知道天主以聖神的德能養育聖化萬有。因此知道,天地萬有因天主的德能(聖神的德能)而受造,乃能「有」。有了以後,為繼續「存在」,仍舊須要天主的德能以維持。有了,在了,就動,就變易,動的動力也來自天主的德能。天主的德能造了萬有,維持萬有,使萬物動;因為天主的德能是動的德能,是天主的生命;因此,天地萬物沒有不動的呆靜物體。一不動,這個物體就消失了。例如人,一不動,就死了。一個肢體不動,也就死了。所謂「麻木不仁」,就是肢體不動,喪失生命,成為死肢體。整個宇宙,為一個活動的宇宙,生生不息。孔子對著這種現象,也嘆為神妙:「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我們對著宇宙的神奇美妙,欽讚造物主的美德,將整個宇宙因著基督的救恩回歸天主父。生命的意義,宇宙的意義,人類的思想,已經達到至善,也就止於至善。
天主創造、維持、發動萬物,祇是純一的創造力,設有時間空間,祇是「現前」。天地萬物因創造力而有、而在、而動,則有時間空間;因為萬物都是物質物,或至高為心物合一體,動必會有物質的量,有量必有份子,有份子的動必有時間的先後和空間的排列。柏格森雖然極力想擺脫空間和時間,以「綿延」表示運動,然而人們沒有不含量的運動的觀念,「綿延」仍舊脫不了空間和時間。佛教天台宗和華嚴宗,以萬物為真如向外的表形,並非實有,祇是在表形中有人,人有知識,人的知識卻以真如的外形為實體的萬物。佛教說這是人的無明和愚昧。我們得天主的啟示,深知天主創造力所造為實有體萬物,萬物因創造力而分享天主的生命,自身也具有創生力,而能化生萬物。萬物的生存,顯示造物主的德能,因著人的心靈而歸回造物主,整個宇宙結成一體之生命,造成一個無限大的生命旋律。

(作者為輔仁大學校長)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