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區華勝. | 下一頁 >>

 

81
神學論集
(1989)p.331-346
   

路加著作中有關「路程」或「旅途」的話題.

 

區華勝

 


梵二以後用的感恩經第三式中有「旅途中的教會」這一稱謂,這是一個新的鑄詞、一個新的觀念、一個新的突破。教會由靜而動、由不變而應萬變、由著眼於永恆而成為著眼於歷史的教會。教會這個形象的演化是以舊約以色列民族出埃及、經曠野、進入天主預許之地的題材做背景的。離開埃及進入福地是以色列民族史的關鍵大事,它不斷是舊約及新約的作者靈感的泉源。出離埃及進入福地的過程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是以有關這個「旅途」的話題,在整部聖經裡,由於情趣及處理方法的不同而頗有出入。
路加對「旅途」這一話題有特殊的愛好,已為人所發覺1.,這也可以從路加本人的身世及經歷來了解:根據比較可靠的推測,路加來自敘利亞省的省城安提約基雅,它是早期教會十分活躍的傳教中心;路加後來陪同保祿四處奔走宣道,親眼見過不少迫害,很可能他體會到這種經驗是教會很恰當的寫照,教會有使命要完成,有目標要達到2.。在路三4∼6,路加較其他福音作者多引用了第二依撒意亞先知書開首有關「路」的描述(依四十3∼5)3.。正如施洗者若翰受托為耶穌開路(路一17,76;七27),耶穌的門徒後來在耶穌傳教時亦領到同樣的差使(九52;十1;廿三8)。耶穌公開的傳教生涯,路加以「路」來描寫4.。「路」本來也是人生的代名詞5.,但用到耶穌身上卻有一番深長的意義。耶穌常常在「趕路」(特別注意路十三33)。狐狸有洞,飛鳥有巢,耶穌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他給有意跟隨他的人所指示的路程要比厄里亞先知給他的門徒所指示的更崎嶇難行6.。路加較其他福音作者更能體會出耶穌是個「永久的過路人」,他奉天主的名來探訪人類,一旦完成使命,便又返回本家去了7.。
路加在福音的中部運用他編輯的技巧,把「路」的話題發揮得淋漓盡致。九51那罕見而莊重的語句留給讀者很深刻的印象8.。聖經學者通常不難看出這節是一新段落的開端,只是這段落的結尾不易斷定出來。這段落佔了路加福音的十分之四,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9.。不過「路」的話題不限於這一段落,它也散見於第三福音及宗徒大事錄的其他章節裡。
在變容的敘述裡,只有路加給我們說明梅瑟及厄里亞兩人談話的內容,那就是耶穌將要在耶路撒冷完成的exodos——中文直譯是「出路」。這個希臘字在新約中出現三次:在伯後一15意謂去世,死亡10.;在希十一22意謂以色列民族出離埃及11.;在路九31,除了上述兩個意義外,還有另一個意義,它只能應用到耶穌身上,那就是耶穌生命中整個系列的救贖事蹟,最後以升天為終結,這意味著耶穌的蒙難—復活—升天可以比擬過渡紅海,由奴役到自由,由憂苦到喜樂,由死亡到生命,由罪惡到正義12.。
路九31以三組詞語與九51相配:// // 這名詞在整部希臘文聖經中只出現過一次,但在希臘後期的猶太及基督教的作品中曾多次出現過13.。一般來說,這字有升天或仙逝的意義,但在路九51,因它跟複數的 (日子)連用,因而有一番新的意義,就是暗指耶穌的升天不是一次過去的行動,而是一個逐步完成的歷程,其中較顯著的有洗禮、變容、蒙難及復活;換言之,包括耶穌全部的生活過程,也就是說十字架的路,一條不斷向上走的路——走向耶路撒冷、天父及光榮去的路14.。
在宗一21∼22(參閱十三24),路加親自給我們說明了耶穌的eisodos及exodos兩字的意義:eiserchesthai // eisodos;exerchesthai // exodos // 。由此可見,耶穌的eisodos(入世)是指他傳教生活的開始14.a,而他的exodos(去世)是指他的升天。耶穌同他的門徒一起在世生活的終點是升天,而不是死亡15.。
在納匝肋猶太會堂講道的記載中,當聽眾的心態起了轉變,局勢開始惡化、群情洶湧、暴力闖開、命案在即的千鈞一髮間,路加突然以一個神秘而令人難忘的字眼eporeueto(走了,路四30)中斷了全段的描寫16.。Poreuein / poreuesthai這個動詞通常有下列的意義17.:(1)向著目標循步邁步;(2)死亡的委婉詞18.;(3)生活。這個字在路加神學思想中扮演著特別的角色。在本節裡,學者們認出它跟受難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耶穌在納匝肋遭人排斥後,開始步上各各塔山的路,他繼續的走,直至到達父那裡為止。在路十三32∼33,poreuesthai與teleioesthai(完成)形成平行對偶。
路加強調耶穌生命中每一重要事件都指向死亡,耶穌生命的歷程真正是一條十字架的路19.。可是死亡對耶穌而言並非末路,而只是通往光榮的過渡站。升天以後,耶穌被立為(生命的嚮導)20.。耶穌開路,他的信徒跟著他走21.;為得救,人要走耶穌走過的路22.。跟隨基督也就是與基督結拜。為此,基督的教會也被稱為(道路)23.。
在路加看來,光榮跟十字架是分不開的24.。被擯棄、受侮辱、蒙難、復活、升天、登位、遣發聖神都是同一齣劇的主要部份,一齣劇的情節是慢慢展開的,每一部份都互相啣接,缺少其中某一部份,其他部份則無法被人了解;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劇的高潮,就是把全劇作總結及交代的最後一幕。正如朝聖者把心和眼都集中於目的地,路加福音及宗徒大事錄的作者也喜歡直指目標,而不多願滯留於中途25.。路加特別注意末世論,是一件不容否認的事實26.,但末日不應常常以日曆的觀念來理解它。末日的觀念給路加一個較有利的位置去更清楚地鑑識及審量從創世到末世的整部歷史,猶之乎耶穌升天的事實使他能充份地了解及估計耶穌復活以前所發生的事一樣。
耶穌「去世之路」以升天為終點。升天結束了耶穌在世的生活並開創了教會的時代。耶穌升天朝兩面看:一面回顧耶穌在世的時間,一面矚望教會的時代27.。關於耶穌升天,路加有兩種不同的描寫:第一種著重禮儀讚頌的闡釋,第二種強調教會歷史的性格,兩者相輔相成28.。這裡我們可以窺見救恩史的兩個層面:天上的及人間的、縱面的及橫面的、末世的及現世的29.。一方面,路加是一個愛好默觀和禱告的人30.、一個看重神視和神樂的人31.、一個習慣跟靈界接觸的人;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人文的進步及現世的秩序他並不漠不關心32.。事實上,他很同情及關懷被遺棄的人、窮人、鄉下人、受大眾指責的罪人、女人、受社會或宗教成見貽害的人33.。是以他所倡導的靈修理想也是具體及實際的,但並不因此而成為膚淺或輕易的。他的靈修理想是以天主及耶穌為模範:慈悲為懷34.、甘貧樂道35.、虛懷若谷36.、清高脫俗37.。路加福音及宗徒大事錄的作者是個很平衡的人;他給我們指出,只有那些知道如何處理另一世界的事的人才能好好地處理這世界的事;此外又說明,末日的觀念不但不脫離歷史,反而加以維護。
以「路」或「旅途」為主題所引發出來的神修思想,不論在猶太教會或基督教會內都有38.,它跟聖經教導的對生活的天主的信仰及對復活後在歷史上行使主權的基督的信仰互相吻合39.。它提醒我們在世上沒有固定的居所、永久的都市、不變的組織及結構;它叫我們不要重陷過去的魔掌中,或沾沾自喜的留在現狀的護殼裡,反之,它要我們恆心不懈地跟隨曾救以色列出埃及的天主的引導,越過無人經過的沙漠,邁向天主指定的目的地。以天主救以色列出埃及為藍本的聖經信仰不容許有故步自封、膽怯畏縮、苟且因循、終日空想、好逸惡勞等事的存在。這種信仰是天主安排下的解放程序之一,它留意觀察「時代的訊號」,因為在這訊號的後面有天主的腳步。這種信仰要求英雄式的犧牲和魄力,它要求堅強的勇氣及信賴,它鼓勵慷慨,排除惰性,它打擊虛傲、培植希望,它破除幼稚的懷舊之情而使人正視目前的環境,簡言之,它幫助人在世事浮沈中活出天主的現在。
以「路」或「旅途」的話題引伸而來的倫理並不是臨時性的倫理,而是終極性的倫理,目的在乎效法天主或耶穌,它是一條服從及自我犧牲的道路,是一條通往十字架去的道路。正如對耶穌的一生,路加著重升天多於苦難,同樣對基督徒的生活,路加強調以「出埃及的旅程」為題所引發的神修觀念多過保祿所倡導的十字架神秘主義。沒有我們的合作與參與,耶穌的苦難不能算大功告成,耶穌的苦難需要被救贖的人的分工及補充40.,這一點保祿在哥羅森書一24說得很清楚41.。事實上,基督的教會繼續耶穌的苦難及死亡,路加在宗徒大事錄裡有很多機會把這思想予以闡明。他不否認耶穌苦難有贖罪及修好的效能,他早已視之為當然的事實了。既然耶穌捐軀捨命,為人類做了最大的奉獻,他的信徒也該仿效他為別人服務42.。
雖然末日會突然來臨(路十七24;瑪廿四27),又只有天主才能支配(宗一7),然而天主的國卻是不斷成長的事實43.,它在人不知不覺中向前邁進。耶穌「去世之路」不是一天走完,他的死亡及升天也是一樣44.。
宗徒大事錄首章四至十二節有耶穌升天的另一記載,描述耶穌的顯現及對宗徒們的吩咐、聖神降臨的預許及耶穌跟宗徒們的訣別。這一連串的情景使人憶起梅瑟的形像45.、出埃及紀及申命紀所記載以色列子民越過沙漠進入天主預許的福地的事蹟。第三節說耶穌「四十」日之久給宗徒講論天國的事,「四十」這個數字可謂意義深長,它不禁使人想起以色列子民「四十」年滯留在曠野裡的生活46.。第八節及十二節後的記載令人記起梅瑟離世前向百姓告別的情形(申卅四):梅瑟登乃波山 // 耶穌上橄欖山;梅瑟按手在若蘇厄身上,使他充滿智慧之神,以便帶領以色列子民進佔迦納罕地//耶穌預許聖神降臨到宗徒們身上,使他們從猶太、撒瑪黎雅、直到地極為他作見證47.。天主的國、以色列的國度及基督的教會(宗一3,6,8)不是同一回事,但亦不彼此對立,它們是彼此相因依的。
宗一9∼11說,當耶穌被提升時,宗徒們觀望著……向天凝視;又當耶穌離開了他們的視線以後,他們仍對天站著。這真是一幅動人的圖象。記敘中所用的同義語、分詞形容詞(participial adjective)以及接二連三的複述(repetition)表達了情緒的激烈。宗徒們對往事、對歷史的耶穌而神往,天主需要派兩位天使來打醒他們的美夢,催促他們去面對歷史的現實,因為只有在歷史的現實中他們才會再找到復活了的耶穌。兩位天使迫切的問話:「你們為什麼望天站著呢?」正好與另一句:「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了。……」相呼應48.。一切事物都向著終局永無止息地奔流,一個耶穌真正的門徒不能目瞪口呆的立著不動49.。在耶穌升天及他第二次降臨之間,宗徒及門徒們有其他事要做。他們經聖神充實及改造以後,終於擺脫懦怯,打開給他們安全及庇護的門窗,正式走出屋來向在耶路撒冷過五旬節的各國代表「挑戰」。「末世論不是為逃避現實的悲哀才迫不得已找來的」50.。
復活的主仍繼續領著路向前走,他在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往迦薩的路上、在大馬士革的路上、在安提約基雅、在斐理伯、在格林多、在小亞細亞、在羅馬......等候著他的門徒。
當耶穌的教會在歷史悠長的旅途上開始進發時,她需要應付新的環境、建立新的關係、跟猶太教及羅馬帝國接觸51.。在做宣教及牧靈工作時,她遇到種族及文化背景不同的人52.。過了不久,她就發覺不能故步自封,她必須接受挑戰、必須適應新社會及文化的變動。但要以什麼步伐來適應?要適應到什麼程度?是預先無法答覆的問題。天主沒有把一本印好的導遊手冊交給她,叫她越過沒有人走過的荒漠。對每一個新的情況,她只有試試給一個臨時的答案。如果初期教會尚且如此,後期教會就更不待言了。如果她能常常緊隨著帶領以色列子民出埃及的天主53.,那是最好不過了,只可惜她每每離這個天主很遠:往事的回憶或既得的現況比前路茫然的路途對她更有吸力。這是「未成全」的旅途中的教會的最好素描——所謂旅途中的教會就是夾於歷史及末世之間的教會。
德國路德系的學者或步爾特曼學派(the Bultmann School),根據近代對路加著作研究的結果,提出了一些嚴重的課題,如末日來臨的延期、教會腐化的開始、早期的大公主義、本性神學、光榮神學54.。如果我們想參與合一運動的交談,我們必須以嚴格的態度審量這些問題,因為對後期的教會(如中世紀的)來說,這輩學者的話題可能有點道理,不過若把這些話題用到路加福音或宗徒大事錄上,則未免是張冠李戴了。這兩部書的作者是一個深戀末世思想的人、一個慣於從永恆的角度去鑑賞現世事件的人、一個讓聖神自由自在引導的人,像他這樣的人一定不可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文化、思想、教會各方面主張墨守成規及維持現狀的代表人;但另一方面,他也不會贊成向世界全面開放(世俗主義)。他很清楚知道,世界也是在旅途中,我們這些生活在其中的人只不過是過客,為此我們應有所自覺地死於世界,跟世界一起消逝。

(本文作者區華勝神父為台南碧岳神學院聖經學教授)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區華勝.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