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王敬弘. |

 

79
神學論集
(1989)p.037-052
   

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造了男和女 .

—— 為中國人尋找一個天主聖三的象徵

王敬弘

 


導  言
三位一體的天主是基督徒信仰的唯一對象,也是人類理性所碰到的最無法了解的奧秘。人憑自己理智的能力,也許可以推斷出天地間有一個至高無上的造物主,但是絕對沒有辦法推測出來,這位至高無上的造物主是三位一體的。
三位一體的天主,在經過舊約長期的準備以後,藉著耶穌基督的降生和聖神的降臨,把自己生命的最大奧秘啟示了出來。當天主所造有理性的人類,接受了這項啟示的真理以後,一方面體會到人的理性有限,沒有辦法了解三位一體的奧秘;另一方面信仰尋求理解,人類也用他有限的理性去約略窺察三位一體的奧秘到底是怎麼樣一回事。
在人類追尋這項理解的過程中,所採取的一個方向,就是想辦法在受造界中去尋找某種能夠反映天主三位一體奧秘的事物;例如,有人認為人的靈魂和他的官能,多少反映了一點天主聖三的奧秘。靈魂是一個,但卻有意志、理性和記憶三種不同的官能,這項事實多少反映出一些「三一」的奧秘。另外有人認為,燃燒的火焰和它所發的光和熱,也多少幫助我們去了解同一的天主,如何能有不同的三位。
同時有些人認為以上的追尋方式或表達方式,過於抽象,不容易讓一般的人理解。所以,他們努力去尋找一些具體的圖案,作為三位一體奧秘的象徵,幫助人對這個奧秘有所認識。在教會的歷史中,這樣的圖案有不少1.。但是如果我們對這些圖案的性質加以分析,它的重點主要在於讓人看出,一個天主內有三位,並不是一件矛盾的事,主要的在三和一的數字上下功夫,至少讓人接受雖然三位一體的奧秘是超過人的理性所能夠了解的,但卻不是相反理性的。
以上所說的兩種追尋的方向,無論是藉著具體的受造物所找到的象徵,或是藉著圖像所找到的象徵,對天主三位一體的了解,可以說是相當外在的。也就是說,這些解釋或象徵的重點,大半在令人接受三位和一體中間並不矛盾,而絲毫沒有觸及天主三位的位格性,以及天主的內在生活。
當我思索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教會的傳統內,在嘗試著解釋三位一體的奧秘時,很少把天主聖三的內在生活與聖經中「男和女是天主的肖像」,作了一個很直接明確的聯繫。雖然前文也提到,有人認為人的靈魂是一個,同時有意志、理性和記憶三種不同的官能,來作為三位一體的象徵;但是,我認為這種推理方式,仍然沒有掌握到聖經更完滿的涵義。所以,在本文中,我先把創世紀一章27節作一個文字結構的分析;然後,把它和在教會傳統中,解釋「男和女是天主的肖像」相比較,並作一個批判。在第二部分,我要講述自己在追尋對天主三位一體奧秘理解的歷程,以及如何把它與創世紀一章27節的聖經相聯繫。也就是說,如何從「男和女是天主的肖像」,進而能對天主三位一體的內在生活有一個較深刻的了解。最後,在本文的第三部分,我試圖按照第二部分對三位一體奧秘的了解,為中國人找到一個本土性的象徵;並希望能用它來幫助中國人略微認識天主三位一體的奧秘。

創一27的分析與詮譯
創一27是由三個結構相同而意義平行的子句組合而成。如果按照希伯來原文死板地翻譯出來,這三句話的型式如下:
照祂自己的肖像,天主造了人,
照天主的肖像,祂造了他,
男和女,祂造了他們。
如果我們對這三個句子的結構加以分析的話,每一句話都有一個主詞;在這三句話中,主詞都是「天主」。在這三句話中,也都有一個動詞,都是同樣的「創造了」。然後這三句話,也都有一個受詞,第一句話的受詞是「人」;第二句話是「他」,這是人的代名詞;第三句話是「他們」,這是男和女的代名詞。除了每句話的基本結構之外,都有一個副詞片語。在第一句話,有「照祂自己的肖像」;第二句話有「照天主的肖像」;第三句話有「男和女」。這三個副詞片語也是平行的。所以對這三句話平行分析的結果,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男和女是天主的肖像」。
如果我們再看一看這節經文的形式,那麼我們可以體會出,這種寫法是非常具有猶太文學的風格。在猶太文學中常常應用這種兩個平行句子,或者三個平行句子,來表達同一或類似的意義。這種句法在聖詠中比比皆是,在許多詩歌中也被廣泛的運用。
大多數的平行句子都是以兩句為多,跟中國對子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個句子或是用兩種略為不同的詞句,表達同一的思想;或是用兩個不同的句子,表達一個對比的思想。有時也有第三種方式,就是用兩個句子,表達同一個思想時,第二句把第一句的思想加以發揮,或帶出一點新的延伸意義。
但是在三個平行句子中,又有它不同的意義。猶太人把同一個文字或同一句話作三次的重複,不但是一種加重語氣,有時是把這個意義帶至最高級,例如「聖,聖,聖」,是表示「最神聖的」。現在創世紀作者用三個平行句子來描寫天主創造人類的事實,正表示人是天主創造的最高峰,人是在天主所造的萬事萬物中最為重要的2.。
在創一27三個句子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可說是完全的平行,只是幾個代名詞的變換而已;可是到了第三句,作者稍微把詞句變換,利用平行的結構,很巧妙的點出來:「男和女是天主的肖像」。
在詮釋這節聖經時,許多聖經學家大半都在解釋:人為什麼是天主的肖像?為了答覆這個問題,有的人說:天主給了人統轄萬物的權力和能力,人代表天主管理大地,所以人是天主的肖像。也有些人說:因為人的靈魂不朽,或者靈魂所有的意志、理性和記憶,是天主屬性中所有的官能,所以人是天主的肖像。更有人把人是天主的肖像,以及基督是不可見天主的肖像(哥一15)相連,而說人是按照耶穌基督的肖像而受造的,天主預定我們和祂聖子的肖像相同(羅八29),所以當一個人在基督內蒙受救恩時,就更反映出是天主的肖像來3.。
有的聖經學家也注意到男「和」女是天主的肖像,但是他們詮釋的重點,大都著重在男人和女人同樣是天主的肖像,所以男人和女人在天主的計劃中是擁有同等的尊嚴、同等的地位,所以任何男女不平等的態度和思想,都是相反天主創造的意願和計畫。
另有人解釋說,男和女是包含了人類的整體。因為「人」這個名詞是一個抽象名詞,把人的不同性別加以抽象化。實際上,在具體存在的人中,沒有無性別的人;每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男就是女。當創世紀的作者指出男和女是天主的肖像,他的意思是指:所有的男人、所有的女人,都是天主的肖像,所以整個的人類是天主的肖像。
我覺得以上所說的對男和女是天主肖像的解釋,也和為天主三位一體尋找一個象徵,有同樣的缺點,就是說,這些解釋略顯膚淺。它們所觸到的只是人和天主生命相當外在而抽象的層次,並沒有深入到人和天主存有的基本特質。此外,也沒有真正的解答為什麼「男和女」才是天主的肖像。

我的神學反省歷程
十多年前,我閱讀了一篇有關解釋創一27的文章4.,就開始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聖經作者要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同時我對以上所找到的一些詮釋,都感覺到並不滿意。我相信創一27一定有它更完滿的意義。以下我所願意寫的,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反省的心路歷程。在這個反省的過程中,有時是由於具體的經驗觸發了一些靈感;有時是由於純粹抽象的推理所得到的印證和結論。這個過程至少經歷了十年以上,是出於實際體會和抽象思考的交替作用。
因為有一些困難的問題,我沒有得到很滿意的解答,所以我一直不敢用文字把它表達出來。現在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比較有所進展,這並不表示我整個的思考過程和所得的結論是毫無缺點的。但是我願意把一些可能相當不成熟的思想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我整個的反省過程絕對不是在一種三段式論法的邏輯中進行的;而是在男和女的奧秘、天主聖三的奧秘以及愛的奧秘,三項因素中螺旋式反覆經驗思考而成的。即使我現在能用某些邏輯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一定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實際上,由於研討的對象是天主的奧秘,以及受造物中最深的奧秘,就是人的奧秘,所以一定有許多辭不達意的地方,希望有識之士能給我指正與補充。
當我首先看到「男和女是天主的肖像」時,我就感到這個聯繫詞「和」字大有文章,但是當時我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後來我的經驗和思考可說分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按天主最大的誡命以及人格的成長與成熟相連;另一方面是從天主聖三內在生活的模式為思考的出發點。現在就讓我加以解釋。
第一方面,我是以福音中所說的最大誡命為出發點,就是「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參看瑪廿二34∼40及平行文)。在教會傳統的教導及聖人實踐的模範中,我們看到人性的完成在於愛德的成全。在自己靈修的過程及所讀到的一些文章裡,我慢慢體驗到基督徒對人的理想,不是一個倫理道德上的完人,或者一般社會中所謂的好人,而是一個懂得愛,而且也有能力在愛德上日趨完美的人。後來,我又慢慢體會到,一個人在愛人和愛天主發展的過程中,被愛和去愛的經驗是同等的重要。
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時期——從在母胎開始生存起到青春期結束——他所有的被愛經驗,對他人格的健全與否,有決定性的影響。一個人在六歲以前所體會到的父母之愛,對他人格的形成,幾乎刻下了不可抹煞的烙印。一個人在母胎成孕開始,到大約六歲左右,他所接受的父愛或母愛,無論在量(時間的長短)或質(方式是否正確),都對這個人將來在愛的能力上有決定性的影響。一個小孩就是在被父母所愛的經驗中,人格慢慢奠基。他也在同樣被愛的經驗中,體會認識什麼叫做愛,也學習如何去愛別人。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起初他需要接受大量被愛的經驗;當他成長到某一個程度,才開始有能力還愛。因為每一個具體的人,在愛上都是不完美的。按我的理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每一個都是罪人。所以,每一個人從小所接受的愛是殘缺的,其中夾雜著不良的因素。但是,每個人在小時候沒有能力選擇及拒絕,只有照單全收。可是很快地,他似乎培養了一種直覺的辨別能力:按照他自己的感受,他接受這個人給他的愛,而拒絕另一個人給他的愛;他回饋某個人給他的愛,而拒絕向另外一個人示愛。在他和別人的關係中,這種接受愛的能力和給予愛的能力,可以作為他人格成長的指標。
在廿世紀初葉,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左右,心理學對人格成長的看法,幾乎可以說是在強調所謂的「自我實現」。這種心理學把探討的對象侷限在個人的本身以及人際關係中。雖然這種心理學也強調愛的重要性,但是由於它本身所設的限制,使人拘泥在人的層次,因而否定或限制了人精神的超越性。由於它把人的成長目標限於人的自我實現,往往造成許多個人主義的自我中心的人。這種心理學由於缺乏超越的動力,所以它所導向的人格發展,與人性對愛的渴求與希望,造成一些矛盾與衝突,實際上給人類帶來了相當大的損害。
到了六O年代初葉,超位格心理學派在潛伏了一個時期之後,開始在心理學界嶄露頭角;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現在已經成為心理學的主流。超位格心理學派包含內容相當複雜的多種不同的學說,它們之所以被稱為超位格心理學,是因為這些不同的學說都接受人精神的超越性,是人的位格不可抹煞的特性之一。這些心理學說開始接受人跟神的來往,不但是真實的、有價值的,而且是人性完成不可或缺的。我現在無意對各種超位格心理學的學說加以探討,而是願意指出這類心理學的某些派別對人格的成長與成熟所有的理想,與天主最大愛的誡命是可以相吻合的。
在基督徒的信仰中,對天主的愛和對人的愛,是同一個愛情的一體兩面,互相輔助、互相完成,是不可或缺的。「假如有人說:我愛天主,但他卻惱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謊的;因為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若壹四20)所以如果我們願意表達我們對天主的愛,就不得不愛一個個在我們周遭的兄弟姊妹。耶穌在論及最後審判的時候,也非常清楚的強調:「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弟兄中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b)可見天主的超越之愛和對弟兄的人際之愛,是同一個愛的一體兩面,沒有辦法分離的。
不過從被愛和愛的觀點上來看,對天主的愛和對人的愛,先後的次序上是有所不同的。耶穌也親自給我們解釋了這一點;
「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內,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而存在他的愛內一樣。我對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為使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十五9∼12)
在這段聖經的開始,耶穌首先說他自己有一個被愛的經驗,就是被天父所愛。然後他在這樣的經驗中,獲得他愛的力量(這是一種講法),而以同樣的愛來愛我們每一個人。當我們體會到耶穌基督對我們每個人的愛——不是按照理論上,而是按照我們實際體會——我們就應該彼此相愛,如同我們體會到耶穌愛了我們一樣。耶穌從父那裡所領受的命令,就是他在被父所愛以後,他同樣的愛我們。如果他繼續不斷地這樣愛我們,並遵守天父給他的命令,為我們犧牲性命,做大眾的贖價,他就存留在天父的愛內。同樣的,如果我們體會到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愛,也按照他的命令,彼此相愛,我們就存在他的愛內。這也就是說,我們在愛別人時,就繼續不斷的得到、體會他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愛。
由此可見,無論在人際的關係上,或人與天主的關係上,我們必須先有一個被愛的經驗,而人性中愛的潛能才能夠逐漸的發展、成長,使每一個人慢慢具有去愛別人的能力。在這種愛別人的實踐中,我們也愛了天主,因為我們為最小弟兄中一位所做的,就是為耶穌所做的。從這樣的邏輯中,我們可以相當清楚的看到:為什麼愛天主和愛人的誡命,是同一誡命的一體兩面。基督徒對人格成長和完滿的理想,可以說與現代超位格心理學對人的看法完全吻合。
既然「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是天主的最大誠命;既然人的人格成熟和完美,完全按照他接受愛和愛的能力來衡量,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肯定說:人之所以為天主肖像,就在於他有愛的能力?他在愛中,真正的愛中,就反映出天主的肖像來。實際上,這樣的說法和耶穌基督的教訓是相吻合的,耶穌曾說:「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五48)如果我們把這節聖經的上幾節看一看,就是從瑪竇福音第五章43∼47節去看「天父的成全」。天父的愛是廣被天下萬民而無私的,愛義人也愛不義的人,愛善人也愛惡人。這並不是說天父是善惡不分,不講公義,他愛惡人和不義的人,是要求他們悔改而得生命,不願意他們死在自己的罪惡中(參看瑪竇十八章十四節)。如果我們願意像天父一樣成全,就讓我們的愛心擴展到全世界、全人類每一個人。至少在我們的意念中,我們不排除任何一個人,願意他們遭到喪亡,反而願意為一切人祈禱,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獲得天父在耶穌基督內所賜給的救恩。如果一個人的愛心如天父對全人類的愛心一樣,他就是如天父一樣的成全,這樣廣大無私的愛德,使他反映出天主的肖像來。
綜合以上所說的,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人格成長和成熟,就是在這樣的被愛和愛中間,交替的經驗和實踐。一個人先接受來自父母的愛,來自他人的愛,而認識了愛究竟是什麼,也使他有能力去愛別人;但人際關係之間的愛總是殘缺不全的。當一個人接受耶穌基督的信仰時,他體會到天父在基督內給了我們完美的愛情,藉著接受基督的愛,他把人際間愛和被愛的循環,擴展到人際和天人之際愛和被愛的循環。如果他願意在他的生命中,繼續不斷的接受來自天父在耶穌基督內,藉著聖神所賜的愛,又努力去愛自己的弟兄姊妹,也接受別人愛的回饋,並用感恩的心,事奉朝拜天主,承行他的旨意;那麼一個人的人格就在這樣愛和被愛的循環中,日趨完善,而且也使他越來越成為天主的肖像。
在以上的種種分析中,我們還沒有提到男女兩性的性別和這整個問題的關係。現在讓我們從愛和被愛的觀點上,來看一看男和女的差異以及它的意義。成熟的男人和女人,他們在愛的模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按照一般中國人的表達方式,男人的愛是主動的、富有陽剛性的;女人的愛是比較被動的、是陰柔的;兩男女之愛是陽和陰之間的交互作用,相輔相成,並使相愛的男和女結合為一。一般說來,當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彼此相愛的時候,男人比較主動的向女人表達他的愛、給予他的愛;當一個女人以陰柔的方式來接受男人所給予的愛,男人就感覺到極大的喜樂與滿足。在這喜樂和滿足中,他體會到女人的接納和反應,就是對他的愛和他的人格積極的肯定。一個女人在體會到另一個男人給她愛情時,她以較被動的態度來接受男人的愛,而自己感覺到幸福和喜樂;在男人的呵護下,她也以女人溫和的特質向男人示愛,而使愛她的男人也體會到被她所愛。如果我們用愛和被愛的觀點來分析的話,男人的愛可說是在愛的給予中,接納女人的愛;女人的愛更是在接納男人的愛中而去愛一個男人。所以男女互愛的模式是不相同的:陽和陰、剛和柔是互動互補、互相成全的。所以一男一女之間所能達到的愛的結合,絕不是兩個男人之間或兩個女人之間能達到的。
當我們體會到男人愛的模式是在給予中接受,而女人愛的模式是在接受中給予,實在感覺到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奧秘。陽剛並不是男人專有的屬性,陰柔也不是女人專有的屬性,男人的愛雖然是以給予為主,但是他也有接受的一面,所以男人的愛是陽剛中帶陰柔;女人也不光是接受,也在接受中給予,所以她的愛是陰柔中帶陽剛。這愛和被愛是愛的奧秘的一體兩面。這種奧秘不但要藉理性的分析和了解,也必需要藉經驗去體會,才能對它有真實的認識。當我有這樣的體驗後,就試著把男女之間愛的奧秘,和自己在祈禱中所體驗到的天主三位之間愛的奧秘,加以連繫,而嘗試著為男「和」女是天主肖像找到一個更深刻的解釋。
現在就進到我經驗和思考的第二方面:天主聖三的奧秘。在這方面的經驗和思考,是和在第一方面同時進行的,但是為了在說明中清楚起見,我才先講第一方面,後講第二方面,可是在時間上,它們並沒有先後明顯的秩序,而更好說是交替進行的。
1962年,在我的常年避靜中,天父把聖神充滿的經驗賞賜了給我。在這項經驗中,我最先體會到的就是耶穌在我內,我在耶穌內。我開始對若望福音中,耶穌多次論到這一點的經文(參看若六55∼56;十五4 , 7;及其他各處),有一個實際上的體驗;我也體會到耶穌就是那降生成人的天主子,他來到人間,就是把所有信他的人引領回歸到天主父內。所以在我的祈禱經驗中,我體驗到我和耶穌基督一起面對父,我在耶穌內分享父對子的愛;也和子一起愛父、朝拜父;也體會到父和子的愛就是他們所共發的聖神。於是我整個的信仰生活,很真實的具有聖三性。這也就是說,我和三位一體的天主每一位都有不同的關係;也在這樣生活的關係中,約略的體會到三位一體的奧秘,同時也體會到天主三位一體的奧秘遠遠超越人理解的能力。根據我這樣的經驗,按天主三位跟我不同的關係朝拜至高無上的天主。5.
到了1967年,我開始讀聖三論。我首先體會到的是,天主在人類的歷史中,把祂本身生命的奧秘啟示給人的時候,不是給人講一大堆抽象的道理;而是藉著與人實際交往的經驗,讓人慢慢認出來祂是怎樣的天主。
在舊約時期,祂首先把自己啟示給亞巴郎,召叫他跟隨祂的引導,並把祂當作是亞巴郎唯一的神。對其他神的存在與否,祂不予討論,只要求亞巴郎接受祂,作他生命中唯一的神。從這時起,天主花了一千多年的時間,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工作,使他們超越四周其他民族國家的宗教和文化的多神背景,慢慢地認識祂是天地的創造者,是唯一生活的神。同時,祂也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預備祂所派遣的默西亞的來臨。
當耶穌降生成人以後,祂除了罪惡以外,過著和人一樣的生活。所以,當祂開始公開傳福音的時候,所有跟祂接觸的人都認為祂是一個人;只是祂跟天主有一種特殊的關係。祂在傳福音的過程中,稱猶太人所信的唯一的天主為祂的天父,並且用言語和行為暗示祂和天父是同等。可是由於猶太人唯一神的信仰,使他們無法了解和接受耶穌所說的祂和天父的關係。一直等到祂從死者中復活以後,祂的門徒們在聖神充滿的經驗中體會出來,天父是天主;耶穌基督是天父的兒子,也是天主;聖神也是天主,可是祂們仍然都是唯一的天主。所以,新約的文字中只肯定父、子、聖神都是唯一而同一的天主,可是祂們又各自不同。在新約的文字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三位一體」這個詞,這是後代神學家反省的結果所創造出來的名詞。神學家也開始用各種形而上學的哲學理論,想用人類有限的理性,對天主三位一體的奧秘作一個約略的了解。我現在並不想進入這種哲學的推理中,只是想從愛這個觀點來看看父、子、聖神的關係。
按照天主教信仰,我們平常說:父生子,父把自己的天主性完全給予子,使子具有與天父同樣的性體;子看見自己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善,都來自父的給予,所以也還愛父,也把自己整個的生命完全奉獻給父。就在父子互愛的過程中,共發同性同體的聖神。從愛的觀點上,我們可以說,父對子的愛是在絕對的給予中絕對的接受,而子對父的愛卻是在絕對的接受中絕對的給予,在父子互愛中的給予和接受,使他們共發聖神,而聖神就是使這兩位天主成為一個天主。所以我們可以說,聖神的位格性的特徵就是父和子的「我們」,祂是合一的神。
從以上的解釋看來,我們可以把天主聖三在愛中彼此的關係,與男和女在愛中彼此的關係作一個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來,從愛的觀點上來看,男人可以說是父的肖像,因為他們的愛都同樣是在給予中接受;而女人是子的肖像,因為她們的愛是在接受中給予。父子共發聖神,使祂們成為同一而合一的天主;當男女在愛的接受和給予中合一的時候,這個「我們」就成為聖神的肖像。從這樣一個觀點來看,我們說「男和女是天主的肖像」就具有深刻而豐富的意義。我想這就是創一27更完滿的意義。
即使從人的層次來講,愛永遠是一個奧秘;男和女之間的愛更是一個永遠超越人理性所能完全了解的奧秘。一個人只有親身體會男女之間深刻的相愛之後,才能約略的領會這樣的奧秘。同時,在這樣的經驗中,我們可以體會出若望一書第四章所說的話:「凡有愛的都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
雖然我們也可以用理性來分析愛的位際關係和它的種種特質;但是,這種理性的分析能夠幫助人對愛的了解是很有限的。除非一個人自己曾經真正地被愛過,也努力去愛別人,他實際上是無法認識愛的。
我們常想把人對天主的了解,以人的語言表達出來,例如:「天主是無始無終的」、「天主是全能的」、「天主是無窮美善的」、「天主是造物主」,這一切的說法,只能夠說出天主某一方面的屬性。可是當我們說「天主是愛」的時候,我自己以為這項說法,道出了天主存有最深刻的本質,講出了天主內在生命存有的基本模式,遠遠超過其他一切說天主是這個、是那個的言詞。天主其他的種種屬性,可以從各式各樣的非位格性的受造物中,找到它的痕跡和反映。可是在所有的受造物中,只有人具有位格性,也只有人能夠愛。愛是人生命所能作的最高行為,也是使人性的生命達到最深刻圓滿的唯一方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男和女是天主的肖像」是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的。
我自己不是一名哲學家,更不是形上學家。可是在我讀哲學中的「自然神學」一群,及在神學中讀「聖三論」的時候,很少看到有以對愛深刻反省的形上學,去詮釋天主的生命。愛既然是天主生命存有的基本形態,也是最能使人性生命到達完滿的存有的方式的話,那麼愛一定有它存有形上學的意義。從愛這個角度來分析人的位格性的哲學或天主的位格性的神學,好像並不很多。我這樣的感覺和認識可能是由於我自己在這方面涉獵有限,所閱讀的文章和書籍不多。可是我總感覺到,在這方面有一個很大的缺憾。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種哲學,使我們能對愛的形上學有一個更深的探討,那麼它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人和人之間愛的奧秘,以及天主聖三的內在生命有一個更深的認識。雖然這些認識都預先假設一個人對人和人之間的愛,和人和天主之間的愛,有一相當深刻程度的體驗。
在把男和女之間愛的關係與天主三位之間愛的關係,作了一個聯繫之後,也許我們可以試圖為中國人找到一個天主聖三本位化的象徵。

嘗試為中國人找一個天主聖三的象徵
我找到這個象徵並不是出於一個邏輯性的推理,而是某一天、某一個時候,好像靈光一閃,我直覺的想到有一個圖像可以當作中國人的天主聖三本位化的象徵。當我有這樣的一個直覺的領悟之後,然後才設法在理性上給這個象徵去找一個較合理的解釋。我找到的這個象徵就是中國的二儀圖。現在先把這個圖畫出來,然後再對它作一個理性上的解釋。

在這個二儀圖中,中國人所謂的陽性,用白色來代表;陰性用黑色來代表。這陽性的一半正好代表天父和男人的陽剛之愛,而陰性的一半正好代表天主子和女人的陰柔之愛。天父和男人的愛是在給予中接受,在以陽剛性為主的愛中,也有它陰柔的一面;所以在白色陽剛性的象徵中也有一個黑點,表示陽剛中也有陰柔。同樣的,在代表陰柔的黑色中也有一個白點,表示陰柔中也有陽剛。同時,白色的一半和黑色的一半,並不是兩個半圓,而是互見起伏;這正象徵愛的給予和接受,一個動態的生命:父和子之間常常是在愛和被愛的動態激盪和交流中。在這個象徵圖中,最讓我感到困難的就是用什麼來代表聖神呢?它怎麼樣使我們體會到聖神的位格性呢?我現在能夠找到的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在陽和陰之間的曲線以及陰陽兩半的整體就是聖神,因為聖神是使父和子合一的神,也是父和子的「我們」。
中國人陰陽的分法和士林哲學中所用的現實(actus)和潛能(potentia)的思想範疇有其相似性,但仍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在士林哲學中所謂的潛能,本身就代表著一種不成全、不完美。所以,天主是純粹完美的現實,而沒有絲毫的潛能。在中國人的陰性的觀點中,本身並不一定包含著一種不成全、不完美的因素。所以中國人陰陽的思想,比士林哲學和以它的根源希臘哲學,來得更具有彈性。我們把陰陽的思想範疇運用在愛和被愛中更為恰當,因為被愛、接受愛,並不意味不完美、不成全。所以我們把陰陽應用在父和子愛中的相互給予和接受上,並不意味子接納父的愛,就是子的不成全和不完美。父的愛是在絕對的給予中絕對的接受,子的愛是在絕對的接受中絕對的給予,所以子真正是父的肖像。這個肖像有它相對性(contrary)的意義。正如一個人在鏡子中所看到自己的肖像一樣,可是方向上來講卻是相對的。而且,中國人的陰陽觀點所具有的彈性很大,它雖然是理性上的範疇,但多多少少更能夠顯示它所代表的現實的奧秘性;這個奧秘是超越人的理性所能了解,也超越人的言語和圖像所能表達的。
如果,以上我所講的道理並非是異端的話,那麼我覺得用太極圖的象徵,來為中國人解釋天主聖三內在生活的奧秘,是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如果一個人對人際關係的愛體驗得非常膚淺,他也無法了解這樣的解釋,更不要談到天主聖三關係的某種領悟了。
我現在把自己多年來,在生活和信仰的體驗以及理性的思考中所得到的一點成果,用文字表達出來,實在可以算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因為,沒有一個人間的圖像或符號能夠毫無缺陷的把天主聖三內在生活的奧秘表達出來。否則天主聖三也就不是最大的奧秘了。我願意再三強調,我現在所提出來的,只是一種試探,給大家提供研究和討論一種可能的途徑。我也渴望能從專業神學家和男女信友中得到一些批評和反應。我相信這樣的作法一定有助於天主教信仰和神學的本位化。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耕莘文教院的院長兼主任神父)

 

附註:

  1. Michael Daves著,成文譯:教會中的象徵(光啟出版社,1988)頁85∼91。
  2. 有關聖經詩歌中的平行句型態,可參看:Pius Drijvers著,曹定人譯:譯:聖詠—結構及意義,華明書局,1977,頁36∼44。
  3. Albert Geliniss著,傅文輝譯:聖經的人性觀(光啟出版祉,一九七四,頁21∼36)。
  4. Donald H. Wimmer, “Putting the image together”, Bible Today, No. 84 (April, 1976) 801∼2。
  5. 關於這種經驗更詳細的分析,請看:王敬弘,《信德祈禱的神學反省》神學論集37,頁393∼413。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