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朱修德. |

 

78
神學論集
(1988)p.521-537
   
現代教會有關聖母敬禮的訓導 .

 

朱修德

 


在進入主題之前,先要說明我所選擇的闡述方法。首先,是所探討的時間範圍。我們要從那個時期著手研究呢?這有兩個可能性:以梵二大公會議教會憲章第八章「論基督及教會奧蹟中的天主之母榮福童貞瑪利亞」作為出發點,或者以比約九世欽定聖母無玷始胎信理作為出發點。假如由梵二開始,視野稍嫌狹隘,不足以看到聖母敬禮在歷史中的劇烈轉變。但如果延長時限,回溯至比約九世,我們將有太多的參考文件,可能不易講解透徹。斟酌之後,我們還是選定後者,理由如下:
            第一,這段時間訓導當局有過許多不同的干預,自欽定聖母無染原罪和聖母升天信理到梵二論基督及教會奧蹟中的天主之母榮福童貞瑪利亞,教會以許多不同形式干預,例如通諭、勸諭、無線電廣播、講道、會議演說等,這種種可使人對訓導當局的指示有較完整的看法。
            第二,時間較長,能更清楚地覺察訓導當局有關瑪利亞道理的演變情況。在此期間,訓導當局經歷三種情形:1.在教會內聖母敬禮異乎尋常地擴大,其中大部分是由訓導當局所推動;2.由梵二大公會議引發的危機,這與文化的轉變也有關連;3.現在各種不同形式的神學反省。
            第三,將會看出為了適應環境和文化轉變而有的聖母敬禮之演變中,仍存在著恆常不變的指示,雖然免不了強調重點不一。所以在時間中拓寬視野,能更清楚看出演變中有其連貫性。
針對這一選擇的限度——不可能對許多的文件作詳細而精闢的分析,我們選擇的進行方式是綜合介紹,即將歷史中的教義演變提綱挈領地介紹。由此綜合來看教會生活和神學反省對聖母敬禮的基本指示;自歷史演變的角度所得到的道理綜合也是前瞻的基礎,導向新的反省方式。聖母敬禮不易達到平衡適中,歷史上豐富的表達可資佐證。有時候,民間宗教與民族習性的表現與反省、批判相左,而衝突的後果時常走向兩極化,成為兩個極端的立場。因此梵二叮囑說:「神學家……在論及天主之母的特殊地位時,應該用心避免一切虛妄的誇大與心地的狹隘」(教憲67號),在此指示下,我們常要向新的理解開放。
我們的第三個選擇是將材料局限於教宗和梵二大公會議的訓導文獻。不進到主教的文件是由於資料過於廣泛而我們手邊也缺乏有關文件,雖然研讀這些材料會很有用,例如對顯現或民間敬禮能多加瞭解,但並不會在教宗及大公會的指示上多增加些什麼。
現在我們要將近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中,教宗和梵二大公會議對聖母敬禮所指示的道理作一綜合,可分成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梵二以前:教宗以訓導權威訂定一些有關瑪利亞的道理,而且努力推動此敬禮,因此造成所謂的「瑪利亞問題」。
            第二,梵二時期:大公會議經過熱烈的討論後,將有關童貞聖母道理的不同觀點加以融合,得到一個綜合,此綜合可作為未來反省的新方向。
            第三,梵二以後:訓導當局面對危機,以大公會議的結論作為新的開端和反省的材料,給與整個教會一個從未有過的更整合、更有基礎的瑪利亞道理。
在幾個月的揣摩、研讀教會文獻過程中,心中昇起不少的感想,除逐一記下外,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針對文件而發的,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鑽研後,形成了我的評價及對未來的展望。這過程是今天講解歷史上聖母道理的演變和綜合的架構,分三部分闡述。

一、感想
在開懷暢讀文件後,感想百出,其中最突出而首要的一點是,訓導當局強調聖母道理、對聖母的敬禮、虔誠及孝愛聖母在信友生活中的重要性,這是所有文件裡恆常不變的要素,令人深受感動。梵二大公會議教會憲章的幾句話正表達了我的心聲:「教會以孝愛的心情思念她,在降生成人的聖言光輝照耀下靜觀她,以虔敬的心情深入於聖言降生的崇高奧蹟中」(65號)。
教宗保祿六世在「瑪利亞敬禮」勸諭中肯定:「我們所期待的敬禮童貞瑪利亞的發展,正說明教會真誠的熱心。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這種敬禮正適合所謂的『基督化』敬禮,因為它的來源及效力均來自基督,也完全表達在基督身上,而且經過基督,在聖神內導向聖父。在崇拜的範疇之內,這種敬禮必然反映出天主的救世計劃。在這計劃中對於瑪利亞在這計劃中的地位應有一個適當的敬禮形式。確實,在每階段教友崇拜的真正發展中,都必要附帶一種適當的敬禮天主母的形式。」(序)教宗進而刻意地強調:「認識教會關於瑪利亞的真正道理(梵二所闡明和教導的),將常是正確地理解基督和教會的奧蹟之鑰匙」(保祿六世,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廿一日演說詞,參閱Eph. Mar X X X VI?1986?p.239)。他又說,信者應該:「按照梵二的神學原則,重新振興我們對瑪利亞的敬禮,她是基督的母親,也是我們的母親,因為梵二根據救贖計劃,在道理和虔敬上確定瑪利亞佔有特殊地位」(AAS 59?1967?39—40)。
我們所引證的文件,除了說出聖母敬禮的重要以外,還清楚地講明其主要理由:為教會而言,瑪利亞道理、敬禮和孝愛她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延長偉大的降生救恩奧蹟事件,瑪利亞內在地參與了救恩奧蹟,成為此奧蹟的一部分,因此按照救恩計劃,她享有特殊地位,此外,也幫助教會更圓滿、深入地實行計劃。
我們知道,有時候這些肯定也有過分或無節制的地方,但不可否認的,上述的肯定確是所有文件保存的恆常不變的要素。梵二論及聖母敬禮自始就不厭其煩地重複說:「瑪利亞,……理當受到教會特別的崇敬」(教憲66號)。
緊接著首要點,教會敬禮、孝愛聖母的重要性以後,我的第二個感想是:在不同的時空中對同一件事實有多種的表達方式。確實,所有的文件都肯定瑪利亞敬禮的重要性,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其肯定、表達方式的變化及不同的強調點顯示,即使在同一的道理上亦有不同的指示。梵二以前的文件較多個人單獨的看法,少有在教會內整合的觀點;比較注意瑪利亞本人,她的特恩以及她的榮耀。所以不是道理內容複雜,而是因著眼點相異,而出現強調點的不同。
訓導文件經常表明以基督為基礎和中心,瑪利亞才享有尊嚴與榮耀,但美中不足的是梵二以前的文件,大多致力於發揮瑪利亞個人的尊嚴、榮耀等次要因素。梵二以後的文件,才依循梵二的指示,強調瑪利亞在基督與教會奧蹟和救恩歷史中的地位,即以瑪利亞在救恩歷史中的地位作為探討的出發點。梵二以前的訓導當局雖然知道瑪利亞在救恩史中與基督的關係,卻偏離主題,注意邊緣因素而一昧讚揚瑪利亞個人享有的尊嚴,著重她的諸項特恩。
梵二以前的這類情況常受不同的教宗之迥異作風和表達所影響。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比約九世在「莫可名言之天主」詔書中,欽定瑪利亞始孕無玷信理,他說:「我注意到教會的這些傳統和道理材料,幾乎在登上伯多祿寶座之初……我們最熱切的渴望是,凡教會所盼望、所許願的都要實行,為增加榮福童貞瑪利亞的榮耀,並讓給予她的特恩放射出新的光彩,這是我們自幼小時就受鼓勵去崇敬、虔誠孝愛的至聖瑪利亞」(La Vierge Marie, p.75)。這類個人因素與觀點是我們後來的評估材料,暫且擱置一邊,容後再討論。
第三個感想是:梵二將瑪利亞放在基督和教會奧蹟中作廣泛而深入的闡述,它在觀念和指示上的轉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梵二的轉變在瑪利亞問題上最為清晰可見。大公會議對於瑪利亞的道理和敬禮有了新的理解,不再將她孤立,而是合宜地指出她在救恩歷史過程中的作用、她在教會中的作用。在大公會議的解釋裡,瑪利亞不是一個「小基督」,而是歷史中的一個女人,她被揀選承擔救恩奧蹟中一個非凡的、得天獨厚的唯一任務。這樣大公會議對瑪利亞的新認識與理解更是建基於歷史向度,在整體的奧蹟中,也更向人學開放(雖然大公議論瑪利亞時並沒有清楚提及人學)。
梵二的道理為神學家們直截了當地接受,在教會內有關瑪利亞的神學反省也隨之改變方向,處理聖母學的新方法與梵二以前大不相同;放棄過去的作法:推論、增加瑪利亞的特恩和頭銜、誇大原則等,接受比較系統化和教會性的觀念,視聖神學,人學及文化為建設性的新因素。訓導當局也朝此方向走,如今教宗保六世的「瑪利亞敬禮」勸諭也加入過去所欠缺的人學因素,並且認為這是革新敬禮所需要的:「聖母敬禮也應當密切注意人文科學的某些發明,這將有助於除掉敬禮聖母上所體驗的若干困難的原因,即該敬禮的若干方面與現代人類學的發現彼此間的不和諧,以及現代人生活及工作的心理社會環境中深度的改變。在若干神修書中所表現的聖母,不能很容易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符,特別是婦女們的生活方式」(34號)。
梵二以後的訓導當局願意忠於大公會議的指示,自始就接受其闡述的新觀念,且將之推薦給信友。保祿六世在頒佈教會憲章的閉幕詞中特意說:「這是第一次——說到這裡我們內心深深感動——一個大公會議如此廣闊而豐富地介紹教會道理,肯定聖母瑪利亞在基督和教會的奧蹟中所佔的地位……教會深湛的本質必須在其與基督的神祕結合中,才能找到:我們決不要想,脫離那位聖言成人者的母親能有此結合,耶穌自己曾願意與她有這樣密切的結合,好使我們得救,這就是為什麼靜觀天主在其神聖母親身上所行的奇妙化工,應該放在教會的這種視野和遠景的理由」(1964,11,21的演說詞,La Vierge Marie, pp. 195—196)。此項指示時常出現在保祿六世的教導中。
若望保祿二世清楚地表示,希望聖母年是信友深入反省梵二瑪利亞道理的一個機會。他的「救主之母」通諭4~7號可以說是梵二教導的撮要,重點如下:唯獨在基督的奧蹟內能闡明瑪利亞的奧蹟;在瑪利亞身上信友找到深入教會奧蹟的途徑,因為瑪利亞在信德中走完人生旅途;瑪利亞是教會末世性的實現,是教會的典型和門徒的模範。若望保祿二世繼續梵二及其前任所發揮的路線,由於大公會議的教導實是教會解說聖母道理的中心與靈感。
上述三點是我研讀近代訓導文獻有關瑪利亞道理而萌發的一些感想:瑪利亞道理的本質與重要性,此課題在教會歷史中的演變,以及梵二的教導是後來改變的原因。同時,文獻的研讀也引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和文件本身的答覆是本演講的第二部分。


二、問題
首先,我們問:訓導當局如何瞭解瑪利亞的道理和敬禮及其自身的任務?基本上它認為自己有推動的任務,這是文件中常出現的一個因素,因為它覺得聖母敬禮是教會所需要的一個向度,是基督宗教敬禮的一部分。此外,訓導當局認為聖母敬禮幫助信友度深度的信仰生活。保祿六世在「瑪利亞敬禮」勸諭中撮要說出:「我們本著宗徒的服務精神認為應……討論與聖母在教會內地位有關的幾項問題。這些題材一部份已由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教憲66—67號)及我們本人討論過,但是重新討論一次並不是毫無益處,以便除去疑義,特別是協助發展由天主聖言在教會內所發動的,及以基督的精神所施行的聖母敬禮」(序)。
為訓導當局而言,梵二大公會議的聖母道理是歷史演變過程的成果,在具體生活中可藉以實行我們在基督內的救恩。在牧靈工作上若善加引導,是極為有用的,因為民間敬禮聖母得到可靠的指引,將安穩地走向基督。事實上,聖母敬禮有時過度,有時誇張無節制,為此訓導當局意識到自身有協調、修正和批判的任務。雖然不少人認為教會尚須更果斷地批判與修正,但無可否認的,面對過分的情況,不論是誇大論或貶抑論,訓導當局都適當地行使其協調任務,這任務包括:
第一,澄清道理。假如沒有正確的道理作為基礎,不可能有真實、合法和純正的敬禮。正確地了解瑪利亞在救恩奧蹟中的地位是敬禮她所需要的基礎:「你們願意一個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之瑪利亞敬禮,而我們也不要別的,只要你們繼續致力於這種神學反省,因為非常需要有建基於真理的虔敬,並且自真理汲取滋養」(1950, 6, 30,比約十二世致Rennes 聖母學會議信函,La Vierge Marie, p.23)。比約十二世的指示是教會對於敬禮與道理的關係不斷有的表示,一個具有穩固根基的道理是真正敬禮必備的條件。
第二,對民間敬禮的一些表達方式作實際的分辨和批判性的督導。凡有過與不及之處都應予以糾正。歷史上常傾向於過分的敬禮,訓導當局就加以干預,教宗若望廿三世綜合了我們的意思:「在我身為教宗的第一年經驗到,有些虔敬和熱誠的靈魂對瑪利亞行特殊崇拜,增加新頭銜及地方性敬禮,他們給人的印象是隨意進到幻想境界,心神不集中。我邀請你們在此範圍中要持守教會所實行的,自古就有的最單純的敬禮」(參閱 Rev. Sc. Phil. theol 46?1962?pp. 330—331)。
訓導當局經常意猶未盡地表示,不要把文化的表達與禮儀相連,並且嚴格執行管制。這種態度在處理顯現一事上最為明顯;它從未將顯現視為構成敬禮的因素,而是嚴肅地要求、批判及控制。在一九三O到一九五O年間,單在西歐就調查了三百個聖母顯現於幼童的案件,還有三百多個個別神視(C. M. Staehlin,顯現,馬德里1954)。結果,在廿世紀(直到一九六五)的許多顯現中,只有三次顯現為教會官方承認。還有更多的實例可資證明,但更好引用保祿六世的話來反映教會現在的立場:「在提供有助聖母敬禮和諧發展的指示以後,我們認為最好也指出幾點不正確的敬禮態度。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曾經以其權威,一方面指責敬禮中歪曲道理的內容及形式的過分誇大,一方面也指責貶抑聖母的表現及任務的心胸狹小態度。大公會議也指責某些敬禮的偏差,如輕信,即只信賴一些純外表的形式。另外一種偏差是一種沒有內容及時間性的熱狂,這與要求持久及實際行動的福音精神完全背道而馳。我們重新斥責這種態度及作法,因為它們不合乎天主教信仰,因而它們在天主教禮拜中沒有地位。慎重的防禦這些錯誤及偏差,將使聖母敬禮更有力、更正統化,並更有基礎;而最後結果是,由於研究啟示的源泉及注意教會訓誨當局的文件,將克服誇大的追求新奇及特殊現象。如此可以確保,這種敬禮在歷史方面是客觀的,而且一些顯然富傳奇性的或假的,都將予以取締。並且確保這種敬禮擁有它的道理內容——即避免單方面的表揚聖母,只強調一種因素,而忽略福音中所提供的全貌。最後,也使這種敬禮的動機正確,因為任何自私的心都將從神聖的領域中除掉」(「瑪利亞敬禮」勸諭38號)。
此種清晰明確的看法實是梵二大公會議討論、決議的成果。然而,梵二以前,是否訓導當局一向這樣清楚了解它的任務?教會在行使訓導職權時,常發揮其協調、批判和管制的功能(文件可資證明),可是為了推動聖母敬禮,卻有鬆懈的現象。梵二大公會議為了是否將聖母道理置於教會憲章中,曾有過冗長的辯論,就是一證。該次會議主席為了保險起見,在投票以前先清楚說明這次投票內涵與瑪利亞的榮耀無關。投票結果:與會神長二一九三位中,投贊成票的一一一四位,投反對票的一O七四位,廢票五張,意即通過將聖母道理併入教會憲章只達法定過半數票十七張而已。一般來說,大公會議文件的表決,贊成票比例總是高達百分之九十,而在瑪利亞的道理上卻有極大的差距,贊成和反對票幾乎相等,顯示會中有很大的意見分歧及不合,而當時提及投票的草案名為「合一的母親」(Mater unitatis),真是一大諷刺。
其實,這全是歷史上過分稱揚瑪利亞造成的後果。廿世紀前半葉,教會不斷地增加和擴大瑪利亞的道理與敬禮,養成極端崇敬瑪利亞之風氣;盡情地發展對瑪利亞的感受、領會、及敬禮方式。具體表現是愈來愈多的聖母大殿、以瑪利亞命名的修會和機構、聖母學會、論說瑪利亞的神學刊物等。訓導當局雖然身負協調職責,但它也是時代的產物,不僅隨波逐流,而且助長此情勢,因為它深信瑪利亞的道理是信仰的內在要素:「希望加強對榮福童貞瑪利亞的認識,研究和虔敬……在教會中常該如此,因為她的典範和她的使命是持久不變的。主的母親是神聖的啟示資料,她常以母親的身份臨在於教會生活中」(教育聖部公函,1988, 3, 25)。
大量的專題研究,再加上演繹與誇大的神學方法,導致道理偏離原有的內涵,這樣製造出來的聖母學是孤立的,排他的;企圖將這些可爭論的或未成熟的推論作為教會的道理;擁護新的聖母學說;神學結論加倍增長。如此,造成雙重分離:一方面道理反省呈現兩極化,另一方面敬禮和道理分裂為二;泛濫的學說使道理成了空論,沒有歷史根基,而在孝愛、敬禮聖母方面竟然起了競爭,誇大論者大力宣揚他們的孝愛瑪利亞才是純正的,相反,貶抑論者盡量淡化瑪利亞敬禮,甚至懷疑瑪利亞道理。Laurentin神父稱此問題為「瑪利亞問題」(參閱R. Laurentin, La question Mariale, Editions du Seuil, Paris 1963.這本書引起了一場極大的論戰,關於此事請參閱 J. A. Aldama, De quaestione mariana in hodierna vita Ecclesiae, Pont. Academia Mariana, Roma 1964;G. M. Roschini, La cosidetta questione mariana, Marianum 26?1964?pp. 53—112)。
我們再問:在上述演變和發展中,訓導當局居於什麼地位、具有什麼作用?這是不容易答覆的,我們的看法綜合如下:
第一,無可置疑,訓導當局保持其恆常不變的態度,促進聖母敬禮,這點我們已提過,文件也表明了。
第二,在瑪利亞大受讚揚,瑪利亞問題白熱化時,訓導當局仍持保留和謹慎的態度,沒有放棄行使其協調的任務,雖然有些人覺得其觀點不太正確。
第三,當時有些神學家只要是訓導當局表示的,就認為是肯定的道理,作為吶喊的旗幟。在當時情況下,訓導當局有些文件納入神學圈中爭論性的表達,並且增加一些令人非議的瑪利亞頭銜,不免令人想它傾向於誇大論者所主張的一切。
第四,在今日看來,有些文件的表達過分無節制,例如本篤十五世曾說:「瑪利亞放棄她身為母親者對兒子的權利,為讓世界得救恩,將他獻作犧牲,因此可以說瑪利亞與基督一起救贖人類」。比約十世則稱瑪利亞為「奧體的脖子」。我們該謹記,神學上一貫的態度是,視訓導當局的指示近乎信仰的原則,是神學思考的起點。這自然要求訓導當局謹慎表達,然而事實上並不常如此。
第五,訓導文件有各式各樣的文學類型,閱讀起來頗為有趣。我們發現有關瑪利亞道理之多真是文件膨脹。在此情況下,該會評價教會文件,愈重要的文件愈該謹慎。
文件顯示梵二大公會議前後訓導當局介入瑪利亞問題的方式極多,而內容不一。梵二大公會議在教會道理的反省上開啟一個新階段,那麼梵二對聖母學和聖母敬禮說什麼?教會憲章第八章是教會首次在一個大公會議中,精心製作,廣泛探討而濃縮綜合了有關童貞瑪利亞道理的訓導文件,深具意義。事實上,梵二並沒有說出新的道理,也沒有對神學上任何爭議作正面的指示,更沒有對瑪利亞道理作完整的介紹,它的進步不在量的增加。梵二的進步是在道理的觀點及其形式方面,是為了答覆教會的需要,努力找到一個共同觀點,來超越在瑪利亞道理上教會呈現的分裂。換句話說,是在整合方面的進步,可稱之為牧靈或質的進步。大公會議聲稱它只是深入早已認識的聖母道理,將此道理放在整體的啟示事實中,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來看,這樣,在新視野中,對歷史更敏銳,對救恩奧蹟更開放,以及更接受教會的實況。


梵二的瑪利亞道理有三個特點:
1.繼續教父的傳統,視救恩歷史為全部神學反省的中心與合一點。
2.強調主的母親在我們的信仰和神學全貌中,不是邊緣人物,而是透過她密切地參與救恩歷史,瑪利亞「一身兼蓄並反映著信仰的重要內容……因此,教會也理應注目於瑪利亞,……她生了基督,這樣使基督藉著教會得以在信友們的心裡誕生並成長」(教憲65號)。
3.使不同的立場在瑪利亞道理上獲致一個共同觀點。
我們認為最後一點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後來全部演變的核心。這是梵二的一大貢獻。為此,梵二的價值是在歷史演變下,能夠行使其批判和修正的任務,以獨到的方式形成聖母道理,限制過度不實的敬禮。如此,大公會議肅清那些使瑪利亞敬禮偏離救恩歷史且孤立於教會事實之外的觀點,不再容許歪曲的看法。聖母學不可能像一個目錄,時常增列瑪利亞個人的特恩。敬禮也不可能純是增加聖母榮耀的儀式,兩者都該在救恩歷史及我們信仰中的啟示奧蹟裡整合。瑪利亞的特恩,使命和派遣常要在救恩史的脈絡中整合,也不斷地指向救恩史。訓導當局雖然沒有清晰地全盤指示,但卻充分地運用了其協調、批判和修正的任務。梵二做到了這一點,但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點,梵二提供聖母學的反省並給聖母敬禮一個更具歷史性和整合性的方向,在其解說裡,不只強調歷史觀點,還帶來方法上的轉變。
確實該自救恩歷史觀點看瑪利亞與基督的關係:瑪利亞是救贖的最卓越成果,是主的母親和婢女,是救贖者的合作者,是最傑出的門徒(參閱禮儀憲章103號;教憲57、61)。至於瑪利亞與教會的關係:她是教會的一員,母親和圖像,典型和協助者,以及教會的末世預像(教憲53、62、63、64、65、68)。
總之,梵二大公會議關於瑪利亞提出一個共同觀點,在此觀點下作了寬廣、穩固和開放的聖母道理之綜合,它在啟示的光照下深入,在救恩歷史的觀點下重新解釋和表達以及敏銳地感受時代訊號,為此梵二文件深受接納。教會訓導當局非凡而隆重的舉動,實具普世性價值,同時也做得恰到好處,它提供的共同觀點,也該是今日我們所共持的觀點。梵二不僅知道將瑪利亞放在救恩歷史幅度中,予以整合,不僅回到聖經和教父,而且相當尊重分離的弟兄及不同的神學主張。
然而,雖然母道理有了新的發展,教會中反而出現矛盾的現象,就在梵二以後,產生聖母敬禮的危機。許多人認為這是大公會議造成的,在某種形式下可以這麼說!梵二帶給教會處理、面對問題的新方式,卻造成教會生活中不同領域的危機:從拘泥儀式轉為福音道德,從孤立轉為參與、交談;新方式的回溯根源,為不少人覺得好像是道理基礎動搖,立不住腳。大公會議力圖填補信仰和文化之間的空白,將信仰與文化相連,結果信友反而面對信仰生活不知如何自處。危機反映出問題的癥結:福音和現在的文化脫節,一分為二。保祿六世在「瑪利亞敬禮」勸諭中,勇敢地承認聖母敬禮有信仰與文化分裂現象。世界文化的社會心理情形已改變,瑪利亞道理的信仰表達方式亦需要改變和適應。
保祿六世承認,有時候聖母敬禮的一些內涵與表達和今日世界的人類狀況有極大的出入。換句話說,教會需要在聖母敬禮方面有更深入、更本位化的敬禮。「瑪利亞的敬禮」勸諭就是依此方向,指出深入而實際的行動路線。
梵二大公會議教會憲章沒有如同牧職憲章一樣,將人學放入其內,但梵二以後的訓導當局謀求補此漏洞,幫助聖母敬禮得以正確地發展。保祿六世這樣做了,若望保祿二世也跟隨同一路線,希望在教會內達到實際本位化之聖母敬禮。教會知道面對危機,不流連過去,而膽敢如同梵二所行的一樣,面向未來。
現在我們提出最後一個問題:按照訓導當局的指示,教會內的聖母敬禮具有那些特點?雖然因時制宜,強調不同,但聖母敬禮具有綜合性的共同點。
按照訓導當局重新肯定教會生活中聖母敬禮的需要及重要性,它該是:
1. 建基於正統道理的敬禮。意思是,今日應毫不遲疑地將梵二闡明的道理作為出發點和全部革新的基礎,同時也將保祿六世「瑪利亞的敬禮」勸諭作為補充材料。
2. 將瑪利亞敬禮整合於指向基督的整體敬禮內。對瑪利亞的敬禮絕不能停在她本身,在我們研究過的文件中從來沒有直指瑪利亞的崇敬,雖然有些表達不太適宜。
3. 行此敬禮要注意教會多元的生活實況,這是極為重要的。教會要關注基督徒分裂衍生的問題,也必須注意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和習性。
4. 本位化的敬禮。意即此敬禮該是對今日人類有意義。這範圍廣泛,要求頗多,是棘手的問題,我們無法在此討論。
我們已經針對文件提出三個問題:訓導當局自身如何理解瑪利亞的道理及敬禮;此課題的演變有那幾個主要階段;對聖母敬禮有那些指示。現在我們進到最後一部分,評價與展望未來。


三、評價與展望未來
第三部分也是結論,我們將評估訓導當局昔日的工作方式,提出一些簡單的反省,藉以展望未來。
教會一向維護其基本立場:聖母敬禮在教會生活中具有重要性,是需要的。同時教會努力將此道理適應於具體的環境,雖然在梵二以前此種努力並不明顯,因為當時一心渴望榮耀瑪利亞,觀念不清,面對一些曖昧現象,自是不易執行批判的任務。這段期間大批的文件使我們極感困擾。我們曾說大量的文件影響肯定的質;量多質就差。此外,當時神學研究方法過分依靠訓導當局的肯定,因此也把講道材料或演說詞與文件等值對待。因此我們認為在文件的應用上必須嚴格的批判。很幸運的,教育聖部在新近發佈的公函中,列出一些可作為神學反省的基本文件:「我們想到比約九世的『莫可名言之天主』詔書(一八五四年十二月八日),比約十二世的『廣錫恩寵的天主』宗座典章(一九五O年十一月一日),以及教會憲章(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廿一日)第八章,後者是梵二大公會議對有關主的母親的教會道理,所作的比較完整而真實的綜合。至於在神學和牧靈方面我們也想到其他的文件,像保祿六世的『天主子民的信經』(一九六八年六月卅日),『大異兆』(一九六七年五月十三日)和『瑪利亞敬禮』(一九七四年二月二日)二道勸諭,以及若望保祿二世的『救主之母』通諭(一九八七年三月廿五日)」(第3號)。
我很重視這份詮釋性資料。在編寫此次的講材時,我發現有許多文件的價值不大,因為它們只不過在重複,或只是某些場合或熱心時刻所說的話。當然我們無權限定訓導當局發表言論的次數,可是我們仍認為謹慎不多言是對大家有益的。
如前所說,梵二的指示該成為教會有關瑪利亞的神學反省和敬禮革新的軸心。為此教宗宣佈聖母年時教導說:「聖母年指謂,再次仔細地讀大公會議,對榮福童貞瑪利亞,天主之母,在基督及教會奧蹟中所說的一切」(「救主之母」48號)。未來的瑪利亞敬禮全繫於對梵二道理的瞭解,該以此面對新環境和問題。
所以我們還要問:訓導當局怎麼引領信友瞭解大公會議的道理?該遵循什麼路線發展聖母的敬禮?我們認為可依照下列的進行:
第一,協助培養:
1.一個比較整合的聖母學,以信仰和救恩歷史為基礎結構。
2.在教會幅度中看瑪利亞,如同若望保祿二世在其最近通諭中所指示的。此通諭講瑪利亞以母親的身份積極臨在於教會生活中。
3.向分離的弟兄解釋教會關於瑪利亞的正確道理。
第二,以清晰、正確的道理恢復民間敬禮的價值,依照「在新世界中傳福音」文告的指示進行。老百姓領會瑪利亞是母親,而且活潑地臨在於他們的生活中,分擔他們的痛苦。她是信友的典範與理想。為此百姓直覺瑪利亞是:一個真實的人,她能施以援手。此種直覺使他們願師法、孝愛瑪利亞,而在民間敬禮時熱情洋溢地表達出來。訓導當局可以協助使此直覺能夠有教義基礎。
第三,正視文化。即正視今日瑪利亞敬禮的本位化問題。這要求:
1.嚴肅地面對不同文化的各自特有表達。
2.承擔女性主義引起的問題:注重今日文化中女人的地位。訓導當局要協助了解瑪利亞在她具體的婦女生活環境中如何以信仰度福音生活。
3.在新文化事實的光照下,重新了解有關瑪利亞信理的內涵。

偉大的教宗保祿六世行了一項偉業:頒佈「瑪利亞敬禮」勸諭,我們就引用他的話作為結語:「在我們的時代,在社交行為上、人們的感覺中、在藝術及文學中,以及大眾傳播工具形式的改變上,也影響了宗教情愫的表達方式。某些熱心習俗在很久以前似乎適於表達個人及教友團體的宗教情愫,而今日則已不適宜,因為它們與過去的社會及文化型態相聯接。另一方面,在很多地方人們都在尋求新的方式,來表達受造物與造物主,及子女與父親間不變的關係。為若干人來說,這會產生暫時的混亂。但是,凡抱著倚恃天主的心尋思這些現象,會發現,若干現代的熱心敬禮趨勢(例如宗教情愫的內在化)對於基督敬禮,特別對聖母敬禮有它們的影響。因而現在的時代,由於忠誠地注意傳統及神學與科學的進步,將會對於讚美那位按照她自己的預言,萬世的人將稱她為真福的人(參閱路一48)提供它的貢獻」(序)。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