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基於本研討會的主題:「教會中的聖母敬禮」,我們的範圍是在新約中探討聖母與敬禮,但重點並不在敬禮。為了向天主聖三及其救恩事跡以外的存有表示敬意,是否可行某種程度的敬禮?這在神學上仍是一熱門的爭論,但是卻與瑪利亞沒有什麼特別的關係。事實上,在新約中除了提到敬禮的界限外,在敬禮方面並沒有多提。新約的敬禮乃是延續舊約的教訓:「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他」(瑪四14;參閱申六13。此處多加了「惟」字,乃是源自舊約的傳統,參閱路四8)。這句話雖然排除了任何向受造物崇拜的形式,但看不出有禁止效法、崇敬、紀念等行為。事實上,在新約中也沒有一處明文規定效法、崇敬、紀念等行為,即使有也是與基督或圓滿的信德相關的崇敬。正如聖保祿對信友的邀請:「你們該效法我,正如我效法了基督一樣」(格前十一1,參閱四16;得前一6;二14∼15);以及在希六12:「你們……效法那些因信德和耐心而繼承恩許的人」(此段涵意在希十一「信德的表率」中大有發揮)。
我們的重點乃是在討論教會如何自新約中洞悉瑪利亞和基督的關係、她的信德、以及新約的表達方式。在新約中瑪利亞在救恩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這是日後教會敬禮聖母的基礎。但應注意:基礎不同於發揮。基礎是指發現新約中瑪利亞此人及其所具有的涵意;發揮則是指教會對瑪利亞此人及其所表達的內涵所給予的肯定。教會對瑪利亞的一些肯定,例如:永遠童貞、始胎無玷或聖母蒙召升天等,這些在新約裡都沒有明文記載;當然也並不因此表示新約相反以上任何一項的肯定。但在某些章節中,為避免誤解及毫無根據的肯定,我們應先特別研究新約的記載,以避免好似教會的相反肯定。
研讀聖經的原則有二:一、注意經文本身及其上下文,例如不要以一部福音來詮釋另一部福音(在論及瑪利亞的經文時,常有此現象);二、強調新約是一個整體,雖然新約各書有其不同的寫成文化及環境,但都是基於同一的信仰而寫,且成書的時間相當短,所以新約各書有其上下文的整體關係。這兩個原則互相制衡,尊重各著作的獨特性,亦兼顧彼此間的整體關係。
我們試圖以嚴謹的經文詮釋來洞悉每一段經文的明確意義,不要尋求經文所不能回答的問題;在每一段經文中應盡量尋求對耶穌的母親所有的訊息。類似的研究只能借重一種嚴格的和踏實的釋經法而做到。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注意,我們在面對經文的明確意義時,好似是反對教會對瑪利亞的肯定。我們將在以下的實例中一一看出:
本講題旨在描繪整部新約所提供給我們的瑪利亞的圖像,所以是以穩固的立場來結合新約各書的整體關係;而不是在做一些零星片段有關瑪利亞的經文詮釋。為了達到這尋求整體圖像的目的,我們以新約各書的成書先後為研究的次序,但不研究每部書的個別關係。因為一般學者對新約各書的寫成時間都有較廣泛的共識。一般都贊同保祿書信是全新約最古老的作品,約寫於公元六十年初,而且全部文獻經檢審後,都公認為真品。馬爾谷福音為三部對觀福音中最古老的一部,雖然我們不假定在對觀問題中馬爾谷福音的任何角色。因此,可以假定瑪竇與路加福音寫成約晚於馬爾谷福音十五年。至於若望著作,我們承認它出自一個不同於對觀福音的獨立史料,有其獨特的神學與文學發展,但與其它福音一樣具有同等的歷史價值。若望著作(含若望書信、默示錄)雖非出自同一作者,卻是源自同一的若望傳統。
第一部份、最古老的史料
這部份將討論的最古老的材料有:保錄書信及瑪爾谷福音。此二作品保留著傳統中最古老的層面。
壹、保錄書信
雖然保祿未曾提及瑪利亞的名字,但應注意有一些古老的原始經文也許影射到耶穌的誕生。我們先由斐、羅二書信開始研究,因為在這兩段經文裡保留了保祿以前的格式,是屬於最古老的傳統。
一、斐二6∼11
「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一切唇舌無不認明耶穌基督是主,以光榮天主聖父」。這一段對基督的讚美詩好似影射到基督的先存性。但是無論對這問題採取何種的看法,也都看不出與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有何關係。因為在新約中沒有任何地方把基督的先存性與童貞懷孕之事相連。在本段所提的是耶穌真實的以人的形式顯示出來,而不提耶穌如何降孕、如何「成為」人。
二、羅一3∼4
「是論及他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按肉身是生於達味的後裔,按至聖的神性,由於他從死者中復活,被立為具有大能的天主之子」。由這段話的平行結構以及聖神與肉體的對立但不矛盾的現象看來,此應是保祿之前的宣信。關於耶穌的人性,「生於達味的後裔」這句話,不肯定也不否定童貞受孕。原文所用的動詞是指開始存在(成為) ginesthai,而非降孕gennan,因此有些人願意在這所使用的動詞上推論到童貞懷孕的暗示,但這可能是太過分的解釋,因為瑪與路就是以降孕的動詞(gennan)來明顯的指童貞懷孕,但是若以「生於達味後裔」(更好譯成:種子)來反對生於童貞亦是過分的解釋。羅一3∼4的平行結構,並不是為將耶穌與達味家族相連,而是強調達味的後代默西亞已經復活了。本段所提的耶穌、天主子,並不影射他「因聖神」的來源;因為在這一段裡,聖神的工程是與耶穌的復活相連的。雖然在本段耶穌的天主性也同樣的受肯定。
三、迦一19;四4;四28∼29
迦一19保祿說:「主的兄弟雅各伯」,這句話能與瑪利亞的童貞有關係。這一點我們將於馬爾谷福音的相關處提出討論。
迦四4:「生於女人,生於法律之下」,這句話是最具體的提到瑪利亞。以「生於女人」的格式,來表達人的本質——指生於一個人;但並不因此暗示耶穌生於童貞女。正如論若翰洗者所說的:「婦女所生的,沒有一個比若翰更大的」,這句話只是說生於一個人,其它的則沒有多說什麼。因為我們不認識有「生於男人」的格式,如果有這樣的一句話,我們才會說保祿故意用「生於女人」來暗示耶穌生於童貞女。
綜合以上保祿著作對於耶穌的誕生,保祿只強調耶穌生為人,故他有一個母親;好使他能生於女人,處於法律之下。至於誕生的方式則絲毫未觸及。
貳、馬爾谷福音
前面所提的書信,是以耶穌的團體為描述的對象;但在福音裡所看到的是耶穌本身,與我們有較直接的關係;因此,我們較容易在尋訪耶穌的時候,與他的母親相遇。谷中分別有兩處經文論及瑪利亞:
一、耶穌的家人,谷三31∼35
「耶穌的母親和他的兄弟們來了,站在外邊,派人到他跟前去叫他……遂環視他周圍坐著的人說:『看,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因為誰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谷三31∼35)。這段敘述的核心是:將站在外邊尋找他的家人和坐在家裡聽他說話的人之間做一對比。並且由耶穌的答話中有一神學上的肯定,即為了進入天國,是否屬於耶穌的家族並不重要。甚至整體說來,在歷史中耶穌的家族並不在他公開生活時的跟隨者群中。
在結構上,谷三21∼35應是一整體;然而就這整段看來,對耶穌的家人顯然是相當消極。首先,谷三21「他的人」出來找他,是因為他們想他瘋了。接著谷三22∼30一些來自耶路撒冷的經師說:「他附了魔」;且「賴魔王驅魔」。值得注意的是馬爾谷福音慣有的文學技巧是把三21與三31∼35相連(參閱:五21;〈25∼34〉—43;六7〈14∼29〉—32;十一12〈15∼19〉—23;十四1〈3∼9〉—11等)。在21節裡尋找耶穌的「他的人」也就是31節裡的那些人,自然是包含他的母親在內—也想耶穌發瘋了,而且在這兩段之間插入了經師的反對態度,雖然不能說耶穌的家人反對他,但也暗示著他的家人缺乏信德,無形中也蒙上了一層消極與敵意的色彩。
但就文學類型來說,耶穌的話可能曾經單獨的流傳,所以讀者應謹防過度歷史化的渲染——極端肯定耶穌的母親臨在於那些認為他發瘋了而尋找他的親屬之中。但無疑的,在谷的思想中,未有對耶穌母親的崇拜。假如有如同後來的傳統對瑪利亞所表達的好感,谷自然不會把瑪利亞的名字,列於一段並不讚美她的章節中。
二、家鄉人的排斥,谷六1∼6a
「這人不就是那個木匠嗎?他不是瑪利亞的兒子?」(六3)。雖然在其他三部福音的平行處都有提到耶穌的父親,但谷卻不提;而且也是唯一稱耶穌為「木匠」的。至於為何稱耶穌為「瑪利亞的兒子」,可能的說法是:當時若瑟已死,因此既不在此處亦不在任何耶穌的公開生活中出現。而且這個稱呼絲毫不侮辱或貶低耶穌的身份,同時也不模糊的影射童貞受孕。
「兄弟」(谷六3)一詞的用法較為棘手。在閃族傳統中「兄弟」涵蓋著廣泛的家族親人(希臘譯文中保留此遺跡),事實上,谷在同一章(六18)以「兄弟」來指黑落德的同父異母的兄弟——斐理伯。六3的上下文引我們想到是在納匝肋,而這句話十分配合閃族的用法(「兄弟」的用法十分符合納匝肋的環境)。問題是在谷中的「兄弟」也涵蓋著姊妹、母親;而且在這一段經文裡,有那些是史料?那些是經過修飾的?這都是爭論的問題。
谷也記載著有些婦女從遠處觀望十字架的一幕,其中有位瑪利亞——谷十五40稱這位瑪利亞為雅各伯與若瑟的母親;另外谷十五47的瑪利亞則被稱為若瑟的母親;十六1的則是雅各伯的?。此情況更形複雜,因為若瑟、雅谷伯出現在耶穌的兄弟之間;因此很難想像以上所出現的瑪利亞會是耶穌的母親。而且這裡所提的母親,只說是耶穌的兄弟的母親;故說是耶穌的兄弟,亦非指耶穌的親兄弟。可以得知谷六3的「兄弟」不是親兄弟,但無法澄清是何種程度的親屬。對此問題我們可以引用一群學者們的意見來作為結論:
「聖母終身童貞的道理並非新經的直接課題,既然在教會歷史中曾發生問題,就應注意到「兄弟」(和「姊妹」)與耶穌有何等程度的親屬關係。在研究中我們既無法肯定這些兄弟(姊妹),是耶穌的親兄弟(姊妹),所以也就無法肯定他們是瑪利亞的子女。故不同教會的觀點能對詮釋者的立場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第二部份、瑪竇、路加著作
瑪與路福音本身比谷長,這也許是因為瑪與路對耶穌本人的言、行較有興趣;因此不僅增加了有關耶穌的材料,而且對這些材料也有不一樣的安排。同時對瑪利亞的記載也較為豐富,處理的態度也較為積極。
壹、瑪竇福音
瑪的材料有兩種類型:一者是一、二章的童年福音;另一是與谷的平行記載。本文先由童年福音的材料著手研究,以便能掌握那些共有材料的修改原因。
一、族譜中的瑪利亞,瑪一1∼17
在第一世紀的猶太宗教中並沒有把女人列於族譜中的習慣,而瑪不但在族譜中提到了瑪利亞,而且還打破了這世代家系記載的格式:「雅各伯生若瑟,瑪利亞的丈夫,瑪利亞生耶穌,他稱為基督」(瑪一16)。事實上,在族譜中除瑪利亞外,尚有四位婦女出現;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些婦女的共同點是什麼?她們如何能準備耶穌的誕生?以及第五位瑪利亞的出現。
對於這些婦女的出現,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在瑪利亞之前的四位婦女都是選自外邦人,藉此顯示天主救恩的普世性(但巴特舍巴令人懷疑)。儘管如此,這一點外邦人的特性卻是瑪利亞所沒有的,所以這種解釋並不足以說明什麼。另一解釋認為這四名婦女都是罪人,藉此顯示耶穌誕生的救恩特性——他與有罪的人同在。但這種說法仍無法令人滿意,因為在此四婦女中,只有巴特舍巴的事件是很明顯的罪,而辣哈布只是曾經是罪人;至於塔瑪爾、特別是盧德,聖經及第一世紀的猶太宗教對他們也都沒有非議之處,甚至於還給予他們公道;連巴特舍巴也給予了公道,因為她生了撒羅滿。
另有主張認為:這四位婦女都有一段不尋常的婚姻,他們的婚姻本身不是罪惡,但因不尋常的結合卻會引起人的非議——塔瑪爾和猶大、盧德和波阿次(自然包含著巴特舍巴和達味);至於對辣哈布和撒耳孟的婚姻我們則不知情,但是娶一個妓女為妻,也是件不尋常的事。在這些情況中,猶太人認為女人是英雄;無論如何,天主藉此實行其救恩計劃:有塔瑪爾,猶太人才得以繁殖默西亞的後代;有辣哈布,以民方得以進入福地;有盧德,波哈次方能成為達味的祖父;有巴特舍巴,才生下了撒羅滿並繼承為王。這個解釋使我們了解為何瑪用了這四個女人,而沒有用本來較有名的聖祖之妻:撒拉、黎貝加、辣黑耳。這個解釋的另一個好處是不包含任何聖經以外(猶太傳統以外)的材料,反而比較清楚表現出重要的訊息,即天主的選擇。(在瑪的族譜中每一次改變格式時,都是強調天主的選擇,閱一3、5、6、11)。
如此,對母性的肯定以及天主揀選的幅度,使前面所說的概念更加的豐富。
二、瑪利亞懷孕耶穌、瑪一18∼25
瑪強調童貞懷孕,所以族譜的記載到了若瑟便改變了格式,是「瑪利亞生耶穌」而非若瑟生耶穌。瑪利亞進入若瑟家以前已經懷孕了,這因素使他們的婚姻較為特別。若瑟對這件事情有他的反應。因此,瑪利亞與前面四位婦女相連,並與她們一樣成為天主救恩的工具。但是不提到瑪利亞自己的態度,因為在瑪的記載中若瑟是主角——是他照顧母親及嬰孩。
敘述的重點在強調瑪利亞一直到生產時都是童貞,舊約依撒意亞先知的預示,在此處達於高峰。福音所載:直到瑪利亞生耶穌,若瑟都沒有認識她,這不應該被懂成生耶穌以後,若瑟也沒有認識瑪利亞;只提到生產前沒有認識瑪利亞,至於生產後的情況則不應做任何推論。至於有人會推想到生產後瑪利亞是否童貞的問題,乃是因為谷中以及其平行處提到了耶穌的兄弟姊妹。但這問題不屬於我們的章節範圍中,置後討論。
三、耶穌公開生活中的瑪利亞
谷對瑪利亞的立場較為中立,所以沒有多說什麼;而瑪則是在與谷共有的材料中表達了新的看法。所以對瑪利亞的敘述較為積極。
親屬尋找耶穌的一幕,在瑪與谷中很相似,但有不同的氛圍。瑪不強調生理上的家人與末世家人的對立,反而是藉生理上的家人來介紹末世的家人。最重要的是瑪不提耶穌的家人認為他發瘋了,所以出來要抓他。在瑪的童年史中,瑪利亞親臨童貞懷孕的奧跡,並看到孩子出生幾年後的情況。當然,瑪不會提到瑪利亞參加家人反對耶穌的事;所以也就很自然的根本不提到這一段。
耶穌在家鄉受排斥的事件中,耶穌所說的那句話則沒有像谷般的發揮。只提到:「先知除了在本鄉本家外,沒有不受尊敬的」,省略「本族」,顯示耶穌的家人並沒有不接受他。另一改變是瑪直接稱耶穌為木匠的兒子,而不是如谷般稱耶穌為「木匠、瑪利亞的兒子」,在這一幕裡強化了耶穌童年的敘述,耶穌是若瑟的養子,透過若瑟成為達味的後裔。而且在該敘述中瑪利亞的角色相當清晰,無須多加贅言。
瑪在第一、二章所描述的圖像中已著上了積極的色彩,這積極的色彩也光照了以後將出現的幾幕。
貳、路加著作
路加作品擁有全部新約中最豐富的瑪利亞的資料;特別是童年敘述更是路加所獨有的,在公開生中也影射到耶穌的母親,部份資料是與瑪、谷所共有的,部份資料則是路專有的。在此我們按福音的次序先由童年敘述出發,依序來看路中的瑪利亞。我們如此研究,並不假定童年史是先寫成的;而是因為現在的福音是如此的次序,且讀者也受到這次序的影響。所以我們按這次序來研究路對瑪利亞的描述。
一、童年福音
此處暫不討論路一、二的結構,因為這兩章耶穌與若翰的平行,筆者認為不是最重要的;倒是沒有平行的另外三幕:往見表姊、獻耶穌於聖殿,找到孩子是極為重要的聖母論。曾經有人推論瑪利亞是路獨有史料的來源之一;她能是序言中所說的目擊證人之一,也是唯一能在人的層面上得知領報時所發生的事。但事實上,在路一、二章的敘述中有些不符事實,所以有困難說是出於瑪利亞。而且嚴格說來,作者提到關於在我們中間所完成的事蹟之證人,更好是指公開生活階段時的證人(「自始」路一2 11「由若翰施洗起」宗一22)。關於對瑪利亞是目擊證人的說法,我們缺乏事實的證明。如果我們不假定記載的每一個字都有歷史性,那也就不需要有目擊證人了。
1. 瑪利亞領報,路一26∼38
路中瑪利亞領報的記載與聖經中其他人領報的記載很相似,有一個相當明確的文學類型。將聖母領報與匝加利亞的領報相比較,將更深的肯定童貞受孕是聖母領報的原始要素,而不是以後加上的材料。因為耶穌的超凡身份要求他在成胎上克服一個比洗者若翰更大的障礙,即比匝加利亞晚年得子更大的困難。在瑪利亞領報,描寫耶穌的話,就是教會在耶穌復活後所用的格式。在別的福音裡,谷把這一段話用在耶穌受洗時;瑪及路則提早置於耶穌降孕時。當然,這並不是說瑪與路假定或否定基督的先存。
路一34:「這事怎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這是領報類型的反問格式,藉此反問可使領報者有一更清楚的解釋,也常由其中得到一個記號。所以不應在這反問句裡對瑪利亞的心理或靈修有過分的解說。另一方面,路也可能藉此反問來肯定童貞;我們能肯定這是出自福音的傳統,而不是對依七14反省後的效果。批判者不能超過這一點來肯定這事件的歷史性;同樣的也不能否定它。因此,我們應說這不是一個能證明的事實;但如此的解釋卻最能解釋新約中的一切材料。
最能表達路對瑪利亞的觀點應是:「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一38)。因為在32、33、35節這幾句話都是復活對基督信仰的肯定,而瑪利亞的答覆則顯示了她是第一位福音的聽者,即理想的宗徒應是傾聽天主的話並加以實行的人。天使給瑪利亞一個記號:「且看你的親戚依撒伯爾,她雖在老年卻懷了男胎……」;瑪利亞在還沒有印證這記號以前,已經宣報了她對天主的話的服從與信德。
開端辭中天使的致意極為重要,特別是「充滿恩寵者」一語,按福音的說法包括恩寵的圓滿意義,此恩惠就是瑪利亞懷孕天主子之事。「充滿恩寵者」原文為一動詞,應譯為「特別、被接納、被看重、或受歡迎」之意。但在譯成拉丁文時卻變成一個動詞和一個對象,因此「恩寵」成為對象能被絕對化、客體化;也因此「恩寵」也就引起了許多的解釋。所以「萬福」應與「充滿恩寵者」連接,否則「恩寵」則可能脫離其上下文,有一超越經文的獨立詮釋。
2. 瑪利亞往見依撒伯爾,路一39∼56
訪親事件是急速成行的,按路的結構這也是瑪利亞實行她自己的話的第一個例子,也是一個啟示與詩歌讚揚的機會。依撒伯爾對瑪利亞的讚美祝語,曾應用於其他被天主作為拯救其子民的婦女身上;所以在此特別肯定瑪利亞是天主計劃的一部份。另一方面,就是因為曾經用在別人身上,所以失去了其獨特性;依撒伯爾的祝福不只是因為瑪利亞是耶穌的母親,也是因為她相信了。因為瑪利亞相信了,所以她是第一個真福者、第一個門徒;如此的祝福完全符合福音中發生的,正如耶穌對那婦女的祝語的答話:「那聽了天主的話而遵行的人,更是有福的」(路十一28)。
謝主曲雖是由瑪利亞的口中道出,但不容易想像是出自瑪利亞本人所作;也更不可能想像是瑪利亞臨時靈感的效果;也很可能作者不是路加。因為有些事情與瑪利亞當時的歷史不符,如當時並沒有有權勢者從高座上被推下。謝主曲應該是由當時基督徒詩歌所改編而成的,路加藉此來傳達他對瑪利亞的看法:瑪利亞不但是第一個接受福音的門徒,也是第一個福音傳播者並預報推翻權勢的事實。在謝主曲中所看到的是福音所描寫的情況被推翻,在路中此權勢的改變是特別的尖銳。例:富翁納匝肋的比喻、糊塗的富人的比喻(十二16、20),以及真福的格式(六20)……這些就是謝主曲中所說的。瑪利亞已經被稱為有福的,且後代也要如此稱呼她。現在她已成為這革新的發言人。同時這首詩歌延續了「雅威的貧窮者」(Anawim)即那些只寄望於天主的人(聖詠的傳統精神)。自童年敘述中的人物:匝加利亞、依撒伯爾、牧童、西默盎、亞納等,直到耶路撒冷的第一個基督徒團體都有這種依靠天主的態度。瑪利亞上承這種猶太式的虔誠,使之延及初期的基督徒,即聖神降臨後宗所描述的團體。在路的救恩史上自以色列經耶穌基督至教會時代,瑪利亞在救恩史中佔有一劃時代的角色:自童年敘述貫通耶穌的公開生活到初期教會。
3. 瑪利亞和耶穌誕生,路二1∼20
在耶穌的誕生、受割損及牧童的朝拜事件上,對於瑪利亞並不多加什麼。福音有關耶穌誕生的材料是相當輕描淡寫的,這是為剔除太多有關聖誕的傳說,藉此也幫助我們不要對瑪利亞有太浪漫的圖像。
當牧人傳揚天使報告給他們的事時(路二18),以及耶穌在聖殿被找到時(路二49、51),應注意作者重覆這兩句話,以示其重要。常引人推想瑪利亞的行動能帶領出一些瑪利亞的回憶錄,且這些回憶錄能作為福音的材料。但是路加上這句話的目的,好似不是提出此材料的來原(如果是為此目的,更好是置於瑪利亞領報後)。應注意這句話都是在關於孩子的啟示後出現的:牧童描寫天使論這個孩子所說的話,或是耶穌自己提出「我應在我父那裡」。瑪利亞所存留的就是這件事及這些話。「反覆思想」這句話只是在第一次(二19)有記錄;這詞的原文意義以及在舊約中的用法使我們想:瑪利亞試圖了解此事,並努力抓住其中的意義;雖然瑪利亞沒有完全了解所發生的事,但是讓這件事深深的進入記憶中,以設法了解之。瑪利亞的努力,是人面對天主啟示反應的高峰:牧童講有關此孩童的事,並光榮著天主回去;聽牧童的人感到驚訝;最後瑪利亞存留此事並設法了解之。在這段記憶中瑪利亞的「反覆默思」正如撒種比喻所說的「那些以善良和誠實的心傾聽的人,他們把這話保存起來,以堅忍結出果實」(八15。注意八12:「那些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是我的母親和弟兄」)。另一方面瑪利亞的反覆默思正表達她在信仰上有一成長的過程。
路中若瑟與童年敘述中其他突出的人物一樣,到了耶穌公開生活時就消失了,所以若瑟沒有承擔瑪利亞在此的角色。在童年敘述裡,瑪利亞謙和、接受及服從的態度(一33、38、45;二19、51),而在下一段瑪利亞所碰到的困難,也是每一位門徒所應面對的。
4. 瑪利亞和獻耶穌於聖殿,路二21∼40
這一段敘述的焦點在於西默盎對瑪利亞所說的一席話,特別是:「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這句話常被懂成瑪利亞在十字架旁受苦的預報,但是這一景不屬於路,因此我們應設法在路中找到這句話的解釋(路加不應假定讀者會唸若來了解自己所寫的)。最好的解釋應是:瑪利亞既然是以色列的一份子,她也必須面對這孩子做一抉擇;這嬰孩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瑪利亞將因此受判斷。正如耶穌所發出的斷語:「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才是我的母親和兄弟」,瑪利亞聽了並實行了天主的話,進入了天主的末世家庭中;而「利劍刺透瑪利亞的心靈」這圖像,很可能路加影射奉行天主旨意者的困難。由以上的敘述中我們不但看到瑪利亞通過了服從的考驗,而且也經過了困難與痛苦的信仰成長階段。
5.瑪利亞和在聖殿中找到孩子,路二41∼52
這一幕開始應驗了西默盎的預告。瑪利亞痛苦的焦點並不在於失去了孩子;而是在找到孩子時,耶穌所給予的回答——「你們為什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那裡嗎?」(二49),這句話使瑪利亞明白了耶穌與天父的關係超越了與家庭的關係。48節的驚訝:「孩子,你為什麼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準備了第50節的不明白。瑪利亞把這一切默存於心,因為這一切除非是經過耶穌死亡與復活的奧跡,是不可理解的。
童年敘述結束後,親屬的態度和耶穌三次預言苦難後的態度很相似:「這些話他們一點也不懂,這話為他們是隱秘的」(十八34)。但是路加卻不讓瑪利亞停留在這不理解的昏暗中;瑪利亞默存所不懂的,並試圖給予意義,如此準備了耶穌的公開生活。
二、耶穌公開生活中的瑪利亞
耶穌公開生活時,瑪利亞反而較少出現。這樣的沈默令人納悶,因為在童年史中路對瑪利亞特別感興趣;而在公開生活中對瑪利亞較沈默。其理由路視瑪利亞為門徒的典範;故當耶穌孩提時,只有母親一人在實行門徒的形像,所以出現頻繁。但到了公開生活時,已有許多人(門徒)跟隨耶穌,所以只有兩次提到瑪利亞,以突顯她繼續做門徒的態度。路如此巧妙的經營瑪利亞的出現,自然要比谷與瑪來得吸引人。
1.路加的族譜
路的族譜並沒有提供些什麼,只是對:「人都以他為若瑟的兒子」(三23)這句話,不知應做怎樣的解釋才合宜!也許是路加將原文修改以配合他前面所講的童貞懷孕;或者這原來就是原文。而以一26∼38來闡明這句話的含意。
2.納匝肋的排斥,路四16∼30
路在納匝肋的排斥這一幕,不但除去了本族,而且還除去了本家的因素。這並不表示作者對耶穌的家人有好感,而是如前面所說的:路加不可能將瑪利亞與不信者相提並論。雖然在這傳統的格式裡,瑪利亞的名字消失了,連兄弟們也不提;但是這一景並不降低路對瑪利亞本來的描寫。
3. 耶穌的母親、兄弟和家人,路八19∼21
這一幕在路中較谷來得積極,不但沒有裡、外家人的對立;甚至超越瑪,以血親家庭之例來說明作門徒的條件:凡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人,才是我的母親、兄弟。路加並將動詞寫成現在分詞,提示要成為門徒乃是日復一日繼續不斷的行為。
把路與谷相比,發現其上下文戲劇性的改變;路不但不提任何人以為耶穌發瘋了而出來尋找他,而且還把控訴他與具耳則步同道之事延至三章以後才出現。甚至提前敘述撒種的比喻,以「以善良和誠實的心傾聽的人,他們把這話保存起來,以堅忍結出果實」作為結語,使聽眾產生反響——耶穌的母親及其兄弟成了落在好地裡的種子。這一切不但與童年敘述配合得完美無缺,而且也是唯一的一次將耶穌的兄弟與他的母親相連,視他們為門徒以準備宗一14所提到的信者團體。
4.祝福耶穌的母親,路十一27∼28
這一幕是路獨有的,也可說是前一幕的另一種說法,尤其是在詞彙及文法結構上二者都非常相似。我們試將這一幕婦人對瑪利亞的祝福與依撒伯爾的祝福相對照,將發現:婦人因瑪利亞生了這個孩子而祝福她;而耶穌所強調的則是身為母親的信德。此二者並不衝突,而是強調因為瑪利亞的傾聽、相信、服從、保存,反覆默思天主的話,且持續不斷的實行,所以才稱為真福。並肯定瑪利亞已達於作門徒的標準(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他的心靈),即她所預報的:「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
三、瑪利亞在耶路撒冷團體中,宗一14
在路中,瑪利亞既不出現了,繼十一人的名單之後:「這些人同一些婦女及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並他的兄弟,都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也許這一段話不是具體的歷史事件,但卻是路加獨有的材料;並在宗中佔有結構性的地位,連貫著前後的文學與神學上的關係。
瑪利亞之所以在此處出現,因為路加自始便把瑪利亞視為門徒及門徒們的典範,所以瑪利亞自然出現在耶路撒冷的宗徒團體中。這現象亦出現在若望傳統中;由此可知教會對瑪利亞的積極態度,並非作者的想像或脫筆而出,應是有事實的基礎。
路的目的是介紹不同層面的證人,這十一人是:「主耶穌在我們中間來往的所有時期內,常同我們在一起的人,由若翰施洗起,直到耶穌從我們中被接去的日子止」。這十一人不在耶穌的十字架旁,也不在發現空墳時;事實上,空墳之事婦女們才是目擊證人,也是這個緣故路加兩次提及婦女。最後,瑪利亞是童年事蹟的證人,是她將這些事默存於心反覆思想。
聖神降臨的地點即是揀選瑪弟亞的地方;雖然路加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推想瑪利亞也在場。作者願意在最後提及瑪利亞,藉以表達她贊同新生教會的成員。瑪利亞與門徒們一同祈禱,即已表達了教會的特質。也許作者對瑪利亞的生活認識得並不多,但他的描寫是自報導第一個好消息起至聖神降臨,從耶路撒冷起直到地極,瑪利亞的態度始終如一,她的答覆始終是:「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
第三部份、若望著作
若望著作包含默示錄一書,成書時間較路稍晚。在此只介紹若望著作中的瑪利亞,不涉及作者的問題。
壹、若望福音
雖然假設第四福音有其別於對觀福音的傳統,且其編輯過程是獨立的;但我們不停留在此過程上,而直接進入有關耶穌母親的章節。福音中有兩幕提及耶穌的母親,但不提她的名字;以及一些相關的句子,都是我們研討的對象。
一、可能與童貞懷孕相關的題目
「他們(他)不是由血氣,也不是由肉慾,也不是由男慾,而是由天主生的」(若一13)。
雖然希臘手抄本用的是複數,指基督徒;但仍有人試圖根據古老的拉丁譯文及某些教父的引用語,以單數動詞來指童貞懷孕之意。單數動詞影射耶穌的成胎,這種說法較難成立;因為按現有的經文是指天主賦予相信耶穌者的生命,其上下文的內含亦是偏向複數——不信者與信者的對比。而且若中沒有一處是提及童貞懷孕的思想,即使要將由肉生與由神生的相對比,無需表示就可連想到由男慾所生(參閱三1∼5)。最後我們可以較肯定的說若一13指的是基督徒的信仰狀況,而非影射童貞受孕。
另一個可能與童貞懷孕有關的句子是:「這人不是若瑟的兒子嗎?」(若六42)。這句話是增餅奇跡之後,耶穌在葛法翁會堂的生命之糧的定論。按若望慣有的「誤會」寫作技巧以及這句話的上下文看來,「若瑟的兒子」這句話並不是在肯定若瑟的父性,而是對耶穌的來歷持異議,論耶穌是出於人或生於神。至於後面所加上的:「他的父親和母親,我們都認識」,這話並不是指他們還活著,而是為加強前面的那句話。
關於「耶穌的弟兄們不相信他」(若七1∼10)這句話,重點在於不信——在加納婚宴之後,「耶穌和他的母親、弟兄及門徒下到葛法翁」(二12),他們就不再出現於福音中,藉以表示他們的不信;相反,在十字下瑪利亞重新出現,與耶穌至愛的門徒站在一起,是信德的表達。如果若七1∼10這段含有若望對瑪利亞的看法,則是強調瑪利亞不與不信耶穌者同在。
二、瑪利亞在加納(若二1∼11)
瑪利亞在加納的婚宴事件,是最常用來解釋瑪利亞的,但也是最被濫用的。因此需要好好的解釋以掌握原有的意義。
由於第一節瑪利亞便已登場,而且她的對話促使了奇跡的實現,所以瑪利亞在加納婚宴裡佔有重要的角色。但事實上主角是耶穌,屬於耶穌的「時刻」的一部份,是他第一次自我顯示,是他的標記的開始;顯示他的光榮,門徒們因而相信祂。一51中門徒們已開始看到這較大的事。
1. 「他們沒有酒了」
如果這句話是一種請求,那麼就是指耶穌的母親對他有一種信仰(至少是初步的信仰),相信耶穌能行奇跡。而耶穌的答話也肯定了他與沒有酒這件事有關係。由於是瑪利亞將耶穌與沒有酒的事相連,所以耶穌的答覆能有兩個方向:一是面對事答覆瑪利亞的請求;另一個是面對講話的人,回答:妳是誰?為何向我提出此問題。
但另一個問題是:在若中是否有任何跡象顯示何以耶穌的母親向他說出這句話!似乎沒有任何跡象可尋,就像我們不知道若翰為何說耶穌是天主子的羔羊,納塔乃耳為何說耶穌是天主子一般!也許是因為在若中耶穌有股神秘的氣氛,所以人們會對耶穌有某種反應;儘管有時候是不完全或不清楚的。
2. 「女人」
耶穌兩次稱她的母親為「女人」,這不是無禮而是福音中對婦女慣有的稱呼。這一點我們可以理會是耶穌不願意強調生理上的母親。當然,在十字架上以「女人」來稱呼自己的母親,這並不是缺乏愛情的說法;因為在福音中耶穌亦用「女人」來稱呼撒瑪黎雅婦人及瑪達肋納。
另有一種象徵的說法:女人——厄娃。將創世紀的用法與瑪利亞在十字架下的一幕相連,而找到連帶的關係:厄娃煽動亞當違反天主的命令、母親煽動耶穌濫用他的奇能異術,但是後來厄娃並沒有因此失去得救恩的希望,瑪利亞也再度出現在耶穌的死亡上,被接到十二門徒的團體中。教父們曾經一度採用此象徵說法,發現若多處影射創。但無論如何筆者認為此種說法較為牽強,且看不出能幫助解釋加納婚宴的這一幕。
3. 「我和你有什麼關係」
在聖經的閃族格式裡經常出現這種在兩個對話者之間產生分離作用,甚至相互敵視的效果。但在這一場景中可以被瞭解成:耶穌企圖與瑪利亞保持距離。既然作者強調是耶穌的母親和他說話,所以保持距離也是適合的。這樣的解釋與「女人」的稱呼相合,而且也與瑪利亞的介入沒有什麼不一致的。
4. 「我的時刻尚未到」
「時刻」一詞有不同的解釋。若視之為問句,則「時刻」可懂成公開生活;所以可以瞭解耶穌為何要與瑪利亞保持距離(暫停與家庭的關係,父的召叫成為優先)。若視之為肯定句,「時刻」一詞則可以被懂成是耶穌苦難後受享光榮的時刻;但一般更是指向耶穌的苦難時刻,在此情形下,則內含瑪利亞在苦難的時刻佔有一角色。這正是為十字架上耶穌將說的話作準備:「女人,這是你的兒子」。無論如何,耶穌與他的母親保持距離,是與天父的計劃有關。整個句子的意思就好像是路中耶穌十二齡講道時的問話的回響。
5. 「他的母親給僕役說:『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
乍看之下這句話似乎與前面一句耶穌所說的——「我和你有什麼關係」是相衝突的;但事實上耶穌的話並不是要排除瑪利亞對此事的干預,而是願意在關係上保持距離。從文學立場看,瑪利亞的這席話是一連繫詞,它越過耶穌的話不顧,將沒有酒的事件串連起來。瑪利亞的這句話也含有附帶條件的意味。耶穌面對酒的主題並沒有作什麼表示,既沒有接受也沒有拒絕。所以瑪利亞的這句話自然關連著,並非無中生有。因此,不能將這句話解釋為免強耶穌作一些本來他所不想作的事(這句話並沒有指瑪利亞是全能的請求者的觀念)。基於同一理由,也不能因此說,因為瑪利亞堅持她的要求,所以就表示她不相信。(其實對觀福音反而更是讚美恆心的要求者,如:客納罕婦人的信德,加納第二奇跡也包含著同樣的堅持)。
有些人願意在這一段中以若中神跡的模稜兩可性來看瑪利亞在干預上有「誤解」。如果真是如此,則我們可以說:瑪利亞也屬於那一群以純真的相信,但缺乏深入了解要求神跡的人中之一;但後來得到了堅固的信德。神蹟之後,瑪利亞尚與耶穌在一起,尤其是她在十字架旁的臨在便已證明她已超越要求神跡的限度,進入到堅固的信德中。
6. 「下到葛法翁」
加納婚宴之後,耶穌和他的母親、兄弟及門徒下到葛法翁。在這一幕裡,若瑟已不在(加強他已死的觀點)但卻出現了前一幕所沒有的耶穌的兄弟——母親與兄弟及門徒分成兩組。若我們把若與谷對照將發現,瑪利亞只有一次出現在耶穌公開生活中(而且是在葛法翁,公開生活之初)。我們可以假定原有一個傳統說:耶穌在公開生活之初移居葛法翁,他的家人來此地找他,發現有一群門徒環繞著他;且耶穌較看重門徒們反而不理會家人,所以他們便回到納匝肋,耶穌卻留在加里肋亞巡迴奔波……。
三、瑪利亞站在十字架下,若十九25∼27
在福音的第二部份耶穌對門徒們的教導及照顧中,安排了瑪利亞的出現,強調瑪利亞是門徒之一。特別是瑪利亞的出現正居十字架事件的中心位置,介於瓜分耶穌的衣服及「我渴」之間。
瑪利亞站在十字架下的事件,我們無法找到福音前的先存史料。對觀福音記載婦女們只是遠遠的觀看耶穌被釘十字架,不提耶穌的母親,而且我們也不容易找到史料證明瑪利亞與耶穌的愛徒在一起。但若就神學的觀點上來看,瑪利亞出現在十字架下的這一幕能是出自第四福音作者的神學創作,以強調若望團體中耶穌的母親佔有極重要的角色。以下我們來試看其重要性:
在十字架下這一幕,若望間接的提及兩個角色——他所愛的門徒及耶穌的母親。所愛的門徒,即指團體的英雄、門徒的模範和穩固團體信仰的見證人。若望不提愛徒的名字,因為重心在於強調這個角色,而非個人。但論及瑪利亞時,她的母性角色並不是針對耶穌,因為其母子關係在加納時已停止。雖然在瑪利亞身上用「女人」及「母親」二詞;但母親不再是耶穌的母親,而是針對愛徒,為愛徒的母親。另一方面,瑪利亞在十字架下的這一幕是發生在耶穌的「時刻」上,已不再屬於公開生活,而是基督受光榮後(若望提前視十字架上的時刻為受光榮)的基督團體時代。如此,在若中耶穌不單是死了,而且在死亡中一起與團體萌芽。這團體在對觀福音中是在復活後或聖神降臨後(宗)產生的。所以在若中這一幕後,耶穌能說這一切都「完成」了。
在十字架下的這一幕可以看出是由自然的血親家庭走向末世家庭。在加納婚宴中否定了人性的家庭:對觀福音中以谷講得最清楚;路則改變了立場,把自然的家庭(特別是指母親)導向末世家庭。若則融會二者,把時刻與人物都改變了。公開生活之初,是家庭生活的結束;公開生活的結束,建立了新的、門徒的末世家庭。人物的變化,也影響了解釋。路順理成章的把耶穌的親屬(母親和兄弟)帶入末世家庭中,並成為末世家庭的核心與標記。但若只把母親帶入末世家庭,兄弟的地位則由愛徒取代;並由他們與聖母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母子關係。「母親」、「兒子」帶來了關係上的新因素,超越了對觀福音對瑪利亞是理想門徒的看法。
以天主教的立場解釋:瑪利亞是基督徒靈性上的母親,瑪利亞在基督徒身上繼續其為愛徒母親的角色。雖然有些人反對此種解釋,認為瑪利亞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愛徒只是一象徵;二者在不同的層面,不能做同一的解釋。但筆者認為瑪利亞與愛徒在層面上的不同,是基於作用上的不同。母親的作用因其本質是唯一無二的,因此不能重覆;但門徒的作用卻是可以增加的。雖然母親不能成為其他母親的標記和象徵,但門徒卻能成為其他門徒的標記和象徵;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母親也可以成為其他門徒的母親。同時要說明的是,愛徒的形象並非純粹是象徵,他也是一個真實的人,即「愛徒」涵蓋其個人忠實地跟隨耶穌之意思。也因此,愛徒成為後來跟隨者的象徵與標記。另有人反駁說:是門徒接納母親,而非母親接納門徒。這事我們應在實景中來看:一個已成年的兒子,接納母親是理所當然的;而非母親來「照顧」兒子。無論如何,這都不能改變母子之間的關係。唯一能完全否定這解釋的可能是將此幕完全看成耶穌垂死前,替他無依無靠的母親找一個安身之處。難道這樣的說法能解釋這一幕介於瓜分衣服和「我渴」的事情嗎?很難令人置信!
另有一些象徵的解釋,過分的把象徵和所象徵的分開,即把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和她所能有的象徵意義分開。例如,把母親解釋為猶太團體的代表、愛徒為基督徒團體的代表;或把母親解釋為猶太基督徒的代表,愛徒為希臘(外邦)基督徒的代表等。甚至於還有人認為若望沒有興趣介紹瑪利亞為生默西亞的以色列象徵;因為對若而言,所看重的是耶穌是天主子;但另一方面,若望有興趣表達以色列藉著接受信仰和作門徒誕生新的團體——猶太基督徒團體,然後以色列以瑪利亞為代表,在這樣的猶太基督徒團體中找到了自己的家。以上所提的解釋都過分趨向象徵性的層面,而忽略了作者所言:「耶穌的母親」是指一個具體的人,而非象徵。這種強調象徵的解釋;也許是為避免給予一個肯定,但往往卻反而給予更強的肯定;即我們所解釋的,耶穌的母親與愛徒有母子關係,但母親不生門徒,也不生愛徒;反而在這些象徵的解釋中卻有瑪利亞生門徒之意。
貳、默示錄
最後,我們要探討一段在禮儀中常被引用,和瑪利亞有關的默十二:身披太陽的女人。
默示文學有其特殊的思想及表達規律,在新經綱目中,默示錄的猶太基督徒文學使其文意晦澀,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以下我們試討論默十二中的女人,至於許多對默示文學不同的詮釋則暫不在此討論。
默示錄十二章的女人
對於這一段經文的詮釋,必須依靠對本書的結構肯定,以及對猶太或外邦思想的了解多少而定。我們由本書的默示類型以及它在書中所佔的位置,可以把這一段的象徵作以下的解釋:
默十二可以分成三部份:女人、龍和女人的孩子(1∼6);彌額爾的勝利和他的天使與龍及牠的使者交戰,以及凱旋歌(7∼12);女人、龍以及女人的子女(13∼17)。
第一幕是在天上實行。誕生的默西亞嬰孩具有上天下地的特色。它以舊約的詞彙描述,但並沒有與耶穌誕生的細節配合:耶穌的誕生論及默西亞救恩的開始。他被提到天主寶座前,並不需要指他的復活、升天,能是反映天主給予默西亞的照顧,且基於祂所許的諾言,不讓惡勢力戰勝祂的百姓。
第二幕,是將猶太材料基督化。教會的經驗是來臨的默西亞並沒有消滅龍,也看不到他的勝利,尚須等待一個決定性的勝利。作者以天上勝利的一幕作為默西亞勝利的預兆和保證;因為天上的勝利是描述於默西亞的誕生之後,藉以暗示默西亞的誕生帶來此勝利。
第三幕:在天上的勝利並沒有毀滅龍,在地上繼續有爭戰,這表示基督徒與惡勢力的交戰。這戰爭意味著由遵行誡命及為耶穌作證的人所組成的教會,正經歷著舊約以民的曠野經驗。女人同時代表以色列和教會,因為在隨後幾章敘述的戰爭,教會是在重新活著被迫害的以色列百姓的經驗。
這一切和瑪利亞有什麼關係呢?的確很少。雖然默大量提到耶穌。我們應接受此處論默西亞的母親;默西亞就是耶穌,而耶穌的母親是瑪利亞。因此過程而拉上了關係,第一世紀的讀者在唸這一段時,很可能會想起瑪利亞;但不一定要把默示錄中所有的材料都置於瑪利亞身上。而且這一段也不提默西亞的名字,雖然默常用耶穌的名字。因此這與十字架的一幕全然不同。如果在新約沒有多討論瑪利亞,也沒有人會在此找到有關瑪利亞的材料。
默十二的象徵有了新的焦點。女人即是默西亞的母親,自然會令人聯想到耶穌的母親,她在若中兩次被自己的兒子稱為「女人」。這女人多少也讓人記起創世紀中的女人,在創一∼三中一直沒有出現厄娃的名字,直到結尾,在其間都稱她是女人。正如耶穌的母親有其他的子女,所愛的門徒;這裡也提他們:「她其餘的後裔,即那些遵行天主的誡命,且為耶穌作證的人」。關於後裔的描寫,非常適合描寫愛徒,因此這一段和若中十字架旁的一段經文密切相關。
這一章節絲毫不提瑪利亞(雖然聖母蒙召升天節引用此段,但它跟此奧蹟全然無關),但為了解瑪利亞在本書中的團體的地位是很有用的。若是在路加著作中,瑪利亞能做為全面救恩史中的模範門徒,現在她也能象徵性的總括整個救恩史的過程及最後的結束。
結論
新約中有關瑪利亞的經文不多,她出現的時間也不長。可看出新約對她個人的處理有一演變的過程。
在第一階段中,谷與保祿著作對瑪利亞的描述並不十分引人注意。保祿對耶穌在世的生活不感興趣,所以僅限於提示。谷也沒有什麼細節可言,唯一清楚的是瑪利亞同村的人比門徒們更認識她。
第二階段中,出現一些與耶穌誕生有關的細節。瑪的重點在於耶穌而非瑪利亞,透過耶穌給予瑪利亞有關的訊息。路及宗(部份)中,瑪利亞則是靈修的途徑,她始終聆聽天主的話和福音中天使的訊息。瑪利亞聆聽了解天主的計劃,在完全翕合天主的計劃上顯露出她的信德,而且熱誠、歡躍地傳報天主開始在她身上實行的福音。很快的,她就進到黑暗的信仰歲月:尋求了解所發生的一切事,所預告的利劍、孩童耶穌的答覆,「他們不明白他對他們所說的話」(路二50),同一句話也用在門徒們身上,即當耶穌預言苦難後:「這些話他們一點也不懂,這話為他們是隱秘的」(路十八34)。瑪利亞也處於同樣的黑暗中:知道,但不能領會天主的計劃,她一心跟隨此計劃,卻要接受這與她身為母親者所不一樣的事實。在瑪利亞的心中逐漸學習不佔有——所有的母親都傾向於佔有孩子,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的野心。在耶穌的公開生活中,清楚指出師傅肯定他的自由,在父母監護之外,實行他的計劃。這樣,當親屬來訪時,他並不接見他們,或當讚美懷他胎者時,他答說:「可是那聽天主的話而遵行的人,更是有福的!」(路十一28)。經過這一條道路,瑪利亞逐漸成為且顯示她是主的第一個門徒,直到成為第一個團體共同祈禱等待預許之神的成員之一,瑪利亞是門徒的模範。
第三階段中,她有了一個角色。如果根據路加著作,在公開生活中有一段時間否定了她的角色,但是後來卻加倍償報她。在信者的團體中,她以母親的角色存在,是因了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話而開始了這新關係。最後,她成了象徵:在她身上總括救恩工程的過程及結束,她是默西亞的母親。
以這些材料作出發點,自第二世紀起幾世紀以來,形成一個與瑪利亞有關的整體道理,這些道理逐漸在教會的生活中實行,並影響教會的生活。新約準備了田地以供此行動的可能性;不過此事的發生,已是在新約時代之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