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本書內容,我們必須先解釋一下本書的「歷史背景」(註一)。本書寫作的背景是在第二屆梵蒂崗大公會議結束的初期,那時拉丁美州教會正充斥著一股動盪不安的精神;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神學家便集合在一起,經過一陣腦力激盪之後,希望有可能從窮人、受壓迫的人、特別從第三世界的觀點來做一種較從前更為場合化,更積極的神學。
一九七六年八月,有二十二位神學家在坦桑尼亞的達萊撒蘭舉行會議。他們發現多數歐美的神學不僅為第三世界的人民無效益,甚至於還有所傷害。因此三大州(亞、非、拉丁美州)的大公神學團體即成立了一個永久性的組織,即「第三世界神學家大公聯合會」(EATWOT)。第一次會議決定,在以後的幾年之中,三大州的代表要執行其具體的工作計劃。是故三大州的集會即紛紛舉行:例如,迦納的阿克拉(Accra)是在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召開;斯里蘭卡的維那布瓦(Wennappuwa)於一九七九年一月召開(註二),巴西的聖保羅()於一九八O年十月召開。
因著這些會議的召集,漸漸使得各大州的神學呈現出各自獨特而清晰的面貌。但他們感到,這樣的成果應該結合起來,所以召開了新德里(New Delhi)會議(一九八一年八月)。此時聯合會(EAWOT)又感到,該是讓第一世界中的較開放且有前進的神學家參與交談的時刻(註三)。因此在日內瓦(Geneva)又舉行了這類的交談。本書即收集了這些神學家的演講、論文、神學反省。其中共有八十人與會,一半來自第三世界,一半來自第一世界。
本書內容上的安排,即已涵括了「聯合會」的中心訊息。
第一部分是致歡迎詞。當時世界教協(WCC)的執行秘書—菲力•波特明確的陳述:「在分裂的世界中做神學工作」的梗概。
第二部分提出一些第一和第三世界在歷史中曾發生過的爭鬥案件。這樣的神學不是由上而下的,而是從下而上的,是從人類為生存而奮鬥,勞苦所開始的神學。
第三部分接著從經濟—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世界的情況。在其分析中,常注意二個對立而互相有關的因素,即壓迫與解放。
第四部分開始反省神學的歷史。這是為能找到此種神學在整體神學架構中的位置而做的。麥茲(Johann Baptist Metz)非常清楚的表示:基督宗教以及其神學,已站在以歐州文化為中心的歷史階段的末期。天主教(及其神學)已由單一文化中心(歐州及北美),轉為今日的多元文化及多型態的生活方式。
第五部分特別強調,這樣的神學已不再是從「上」而談,而是非常草根性地,由第三世界受壓迫的人,窮人開始談起。因此這種神學有其特殊的方法及內容。其神學之主體,不只是神學家,還包括整個信仰團體。而其中解放的靈修在發揮此神學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第六、七、八部分報告會議中的禮儀,提出結束聲明,及一些有關此會議的反省,檢討思想而結束本書。
總結(一七九,一九三頁)就如以上所述,本書大綱的安排,就是安排整個內容的標準模式。最後它以希望作結:我們的反省及交談,最終是以誠摯而謙遜的態度感謝天主。我們不僅為能夠聚在一起交談而感到高興,也為能夠一起深入分享神修經驗而喜悅。我們深知這個會議的不完整以及一切都太零碎的缺點。但是我們彼此所分享的故事,將永遠存留在我們的回憶及言談之中。此外,這個會議還提醒我們記取那引領我們來到此地聚會的,活生生的,痛苦與寵佑的經驗。我們非常盼望將來有機會的話,能夠繼續完成我們在日內瓦已開始之事。為我們多數人來說,這首次第一和第三世界神學家之間交談的經驗,可以說是在這黑暗、分裂世界中的一道曙光。(一九三頁)
為使許多假設能夠更加清楚,易於明辨;許多人希望這聯會(EATWOT)的神學家能夠真正實踐他們的工作,這一點在第一年打基礎工作的時候並未檢視:理論與實踐二者之間的關係是永遠爭論不完的難題。第三世界神學家聯會基本上是非常清楚地站在實踐上面,但是神學家的心靈似乎不能滿足於過度簡化的觀點(註四)。其次,如何將社會—政治方面的解放工作,與耶穌所宣講的天國整合在一起?最後一個問題是,在如此廣大差異的三大州,亞、非、拉丁美州各自有其特殊型態的文化、宗教,他們是如何影響到神學的研究呢?
第七屆「聯合會」會議是在墨西哥的Oaxtepec舉行(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七日至十四日)。他們所面對的是探尋精神淵源,以及神學工作的展望。雖然會中提出了某些缺點及偏執一方的趨勢,但是對於起初,一九七六年在達萊撒蘭第一屆會議所不斷肯定的觀點並未改變。
新選出的主席Sergio Torres是智利教區神父。他對於亞、非、拉丁美州的特性在此會議的報告中,非常具洞悉力地指出它們未來的方向:「拉丁美州的神學觀是傾向於將社會、政治與其文化及宗教傳統聯結起來。亞州神學是努力尋求傳統大宗教的靈修生活,且將大宗教的靈修與解放,奮鬥的精神聯合在一起。亞州神學還特別注意宇宙整體性及以天主為中心的基督論。至於非州神學,則是在面對種族歧視的壓迫下,為肯定自己文化而做的奮鬥。它是對傳統模式神學的批判性的挑戰。」
「聯合會」特別在亞州執行以下三個階段的計劃:
a一九八七—八八年,「聯合會」從事於基層的運動及組織。故聯合會的成員,將聚集在一起分享他們行動的經驗與反省結果。
b 一九八七—八九年,從事於神學教育工作或在教育機構中工作的「聯合會」的成員將從神哲學的觀點作反省。他們將與其他相似工作的人交換經驗;批判彼此所作的反省與著作。
c 一九八九年八月將舉行第三屆亞州神學家會議(ATC III)。屆時,此二團體將進行交談;相互挑戰,批判。然後建立出整體性的亞州神學。
的確,「聯合會」的神學工作是在日漸成熟中。
註解:
(1)Virginia Fabell and Sergio Torres, 編著,《在分裂的世界中做神學工作》。論文取自第六屆第三世界神學家大公組織國際會議。一九八三年一月五至十三日、瑞士日內瓦。Orbis Books, Maryknoll, New York 1985。
在墨西哥的Oaxpetec城召開的第七屆國際會議,大會通過其憲章。此憲章的第二條說出本聯合會的目標:「此聯合會組織的目的即是促進第三世界基督徒神學的發展。這樣的神學幫助教會在人間的使命中,特別是在為正義的社會而奮鬥的過程中,確實為基督內的新人類做見證。」
(2)本書評的作者即親身參與Wennappuwa的會議。當時因為本地神學家身處非常時期,而無法取得中華民國的出境證;所以作者成為台灣的唯一代表。
(3)日內瓦會議的主持人坦承選擇第一世界的代表頗為困難。因為他們必須從本來即已經是少數的人之中,選出那些積極從事反抗存在於全球性的不正義,或那些反抗某些教會或大學參與此不正義的事的人。
(4)例如:Clodovis Boff, Theology and Praxis,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Orbis Books, Maryknoll N.Y. 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