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舒彌德 著. |

 

77
神學論集
(1988)p.321-328
   
五卷軸.

 

舒彌德

 


在猶太傳統中,雅歌、盧德傳、哀歌、訓道篇和艾斯德爾傳構成舊約的一部分,即所謂的五卷軸。五卷軸是一個多數名詞,有「卷」、「冊」之意。是用在以色列民族節日上所公共誦讀的五卷經而言。踰越節誦讀雅歌;五旬節誦讀盧德傳;「阿布」月(五月)誦讀哀歌;帳棚節誦讀訓道篇;「普陵節」誦讀艾斯德爾傳。現在分列說明:

一、雅歌
本書是全部聖經中一部十分微妙費解、深奧高雅之作品。因此,馳名的阿基巴(卒於公元一二五年)經師說:「一切聖經是聖書,而雅歌則是聖書中的聖書。」本書之希伯來文原名是「歌中之歌」,即最美妙的詩歌,故中文譯為雅歌。
按照猶太的傳統,雅歌是撒羅滿王的作品。然而大多數聖經學者卻不支持這種說法,因為題名「雅歌」是偽托的,猶如智慧篇、訓道篇等。並且在書中發現有阿拉美文、波斯文及希臘文的字眼。因此,可斷言:雅歌是個猶太人充軍期或充軍後的作品,至於,作者的問題,至今還是一個謎。
根據有些學者的看法本書很清楚的是以歌頌男女戀愛的詩歌為題材,每一首詩歌有它的歷史傳統背景。它們都象徵撤羅滿王與法郎公主結婚史事。同時象徵雅威對選民或耶穌對聖教會,天主對聖母,或天主對善靈間的愛情。雖然本書是經過收集而來的,但仍然可看得出一個清楚的結構。雅歌的內容共分六幕:
第一幕:互相傾慕(一7∼二7)
第二幕:互相追求(二8∼三5)
第三幕:愛情的成熟(三6∼五1)
第四幕,愛情的試探(五2∼六3)
第五幕:愛情的享受(六4∼八4)
第六幕:完全互相傾慕(八5∼八7)
第一章1至6節與最後八章8至14節,具相同的內容:弟兄、葡萄園的比喻及要求出發。
從文學類型看,可知雅歌是描述一位女人的歌。她講第一句話,而且也說最後的一句話。其次,在內容方面她的出現也非常的有活力。在以色列重男輕女的社會上,這樣的女人是很容易引人注意的。無論如何,本書的中心思想是說:天主對其子民的寵愛。如此,讀者也不會見怪,詩人為描寫這超越人情的眷愛,所借用的情人或夫婦相親相愛的種種比喻了。

二、盧德傳
盧德傳是一本短篇戲劇性的書,在舊約經書中是一部極優美的著作。本書的名稱是取自故事的主角。盧德原是摩阿布地方的外邦女子。在這篇田園生活的故事中,對當代社會上問題的投射和指示不少。為了解本書所含的深意,可以分四個觀點:第一,代兄弟立嗣律,並有權承受亡者的家業,就是說:如果某人結婚後,沒有生子便死去,他的兄弟有責娶寡婦為妻,而所生的兒子則應歸於亡者的名下(申二十五5∼10)。第二,一個外邦女子蒙受了美好的美名;第三,雖然盧德是摩阿布人,無法和以民結婚(因為摩阿布人不可以進入以民的信仰團體),但是她卻成了達味王的祖母,並且還被列入耶穌的族譜中。第四,道德和宗教性的觀點:依賴天主領導下的生命克服所有的困難。
本書的結構很顯明,分成四大部分來描述,部分之間有較小單位聯結。前言和結束作為故事的框架:
前言:一1∼5:納敖米的形勢
一大:一6∼18:納敖米回家,盧德追隨她
一小:一19∼22:到了白冷
二大:二1∼17:波阿次厚待盧德
二小:二18∼23:盧德回家後跟納敖米交談
三大:三1∼15:納敖米的計劃及計劃的實踐
三小:三16∼18:盧德回家後跟納敖米交談
四大:四1∼12:波阿次商討婚事
四小:四13∼17:波阿次娶盧德
結束:四18∼20:達味族譜
本書的目的是給讀者指出虔誠依賴天主的人,天主必予以照顧。
盧德傳作者是無名氏。著書年代的問題已無法確定。不會是民長時代,也不會是在充軍之後。看來,似乎是在達味登基為王之後的一段時期中,成書問世的。

三、哀歌
哀歌包括五首獨立的歌,但是同一個主題,即哀悼耶路撒冷和聖殿焚毀,人民慘遭屠殺,未被殺害的也多被擄充軍,留下的盡是老幼殘疾和窮苦的小民。可是,五首哀歌中每首所用的方法不同。第一、二、四首的對象是耶路撒冷,除第一首外,主題沒說出來;第三首是某一個人講話。第五首是團體祈禱。因此,第五首被認為以民哀歌,而一、二、四首彷彿個人哀歌。
哀歌前四章,每章二十二節的第一個字,是按希伯來二十二個字母的次序排列的。第三章有六十六節,每三節有同一字母。按字母的次序排列是希伯來詩特有的形式,是所謂的按字母順序排的Akrostichon。
因為能夠把五篇合而為一,可以假定它們都從同一個生活背景(Sitz im Leben)出來的。如果以「哀悼焚毀的聖殿」作為類似的背景,則五篇中的不同方法就不配合。相反的,五篇各以一種方法來表達,從不同角度來看,耶路撒冷和聖殿的毀滅:
第一篇:哀悼耶路撒冷的命運:耶路撒冷好像一位無人前來安慰她的寡婦。由於她犯了罪,受了毀滅。
第二篇:描繪毀滅的行動,來源是天主的憤怒。
第三篇:回憶上主的慈愛,講話的自我不清楚,到底是誰?彷彿「上主的僕人」(依五三)。全篇有禮儀的味道。
第四篇:描繪耶路撒冷被毀的災難情況。講述耶路撒冷和她所有先知及司祭的罪。
第五篇:以民的祈禱:上主,求眷念…垂顧。禱詞以讚美永遠的天主及祈求復興為結束。
按照古代的傳說,本書是耶肋米亞先知作的哀弔詩歌。可是,現代聖經學者認為哀歌的作者不只是一位。雖然本書大概是聖殿毀滅以後(公元前五八六)撰寫的,可是有些話有充軍以前說法的趨勢。結論:哀歌內有一些舊約的文獻和宗教傳統,是公元前五八六年的禍患的見證。

四、訓道篇
訓道篇在智慧書中別具一格,好似一位思想家所寫的筆記。關於內容,本書與約伯傳很類似的表現智慧的危機;但是,表現的方法不同:約伯傳以對話方式,而訓道篇以思想方式表達。關於結構方面,本書彷彿箴言:很多諺語和書內的思想發揮的不太清楚。可是,訓道篇的諺語更廣更大,並有不同的思想水平,這是本書的思想特色。
為了把結構的每部份分別出來,可將常見的慣用語作為結構的準繩,即:在一12∼六9中間,「看,都是空虛,都是追風」的詞句九次(一14 17,二11 17 26,四4 6 16,六9)。除了這個詞以外,還有「人不能察覺自己」,「誰能窮究?」(七14 24,八17,七25∼29)和「人不知道」(九1 5 10 12,十14 15,十一2 5 6)。按照這種準繩能夠作以下的結構:
一1:題目
一2∼11:白費一番力氣的詩
一12∼六9:詳細的調查生命,結果:「看,都是空虛,都是追風」
六10∼十一6:後果:人無法偵察出來,什麼對他有好處;人不知道,他以後有什麼事。
十一7∼十二8:莫負青春和及早紀念造主
十二9∼14:結論
智慧的來源是說,人無法了解天主的行動和無法偵察祂的計劃。訓道篇的作者接受類似的事實,不像約伯要反對。這樣的態度表達一個對傳統智慧「聽天由命」:承認主的無限力量和人在世界上的有限理智。可以說,作者吸收約伯傳中「上主的訓言」那部份所表現的立場。就是說:天主的智慧和人方面的最適合的反應是:敬畏天主。因此,關於生命方面,人應該享受他的生命;生命是天主賜給的。
類似放棄的態度也有點嘲罵的味道。訓道者從有錢人之看法來講:錢與智慧一樣重要(七11);錢可應付一切(十19)。這暗示希臘文化的說法。看本書裡所採用的言語,指出米市納的聖經時代用希伯來文。為此,保持以民智慧的傳統。
「訓道者」名稱的來源不清楚。大概是一個團體用的名稱::領導者。在本書裡有兩個地方認為訓道者達味之子(一1)和智者(十二9)。以這兩名稱及敬畏天主和遵守祂的誡命之結論,表現,聖經時代以後的智慧傳統與托辣的關係。

五、艾斯德爾傳
本書好像友弟德傳,是敘述天主怎樣藉另一位女英雄拯救猶太人免於喪亡厄運。書內的史事發生於波斯國薛西斯王朝的分散之猶太人中。
本書自古以來即流傳著兩種不同的經文:一為較短的希伯來文,一為較長的希臘文。若問那一種文是原來的,至今無法解決這問題。但現代多數聖經學者以希伯來經文為原文,而認為希臘本大部份為翻譯者所增加,增加理由是,天主在希伯來經文不被提出來。為了克服這個缺點,翻譯者增加摩爾德開的夢,揭破太監的陰謀(補錄甲),摩爾德開和艾斯德爾的哀禱(補錄丙,摩爾德開的夢的說明(補錄乙)等等。上述的經文都描寫天主的行動,除了那些段以外,還有三段補錄,全部的補錄都是次經。
本書在智慧傳統上因為描寫天主看不見行為和天主的威能,它用很老練的說法表現摩爾德開與哈曼之間的鬥爭。結構如下:
一1∼二23:前奏:宮內盛筵;選立新后,艾斯德爾應召入宮,介紹摩爾德開是一個好人。
三1∼九19:主要部分:摩爾德開與哈曼之間的鬥爭,艾斯德爾開始幫助猶太人,哈曼受死刑,摩爾德開接納哈曼的地位,猶太人慶祝危險的克服。
九20∼十3:結論:普陵節的來歷
最後一部份表達出來,本書的意義是,說明普陵節的來源。可能原則上不是,因為「普陵」一名詞只是在最後一部才提出來的。但是,可以說,每一年過的普陵節也必有一種歷史的根據。這節日是將古老的傳統加以戲劇化。
猶民在波斯國的分散情況是無可懷疑的。作者關於波斯國王宮的情況知道的很清楚,對於波斯帝國的歷史及風俗也都很熟悉。可見本書的作者已經受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因此,可以推定,本書是在公元前第三世紀內寫成的。

參考書目:

  1. 聖經。
  2. 聖經辭典;思高聖經學會編著,香港,一九八三2。
  3. Rolf Rendtorff, Das Alte Testament. Eine , 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 Verlag, 1983.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