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大公會議後,非天主教弟兄指責梵二文件過於重視基督而忽略了聖神,說聖神只不過是使基督「重現」的那一位。故此今日天主教神學家需要澄清聖神在教會中的行動以及基督論和聖神論之關係。聖神不但與聖洗堅振有關,亦與聖體有關。若瑟?龍白在這篇文章中反省了感恩經中的一些經文,從聖經、歷史及神學各層面之沿革加以說明。
壹 辭彙說明
Epiclesis:狹義指呼求活躍於教會中的聖神來聖化人或物的經文,以下引用時簡稱:「聖」
Consecration epiclesis:呼求聖神使禮品成為基督之聖體聖血的經文,接在成聖體聖血敘述之前或後。簡稱:「成」
Communion epiclesis:呼求聖神聖化得到祭品滋養的信眾而達到共融。簡稱「融」
貳 由聖經看基督論與聖神論的關係
龍白首先從新舊約記載中看聖神的作用,及基督論和聖神論的關係,他指出新約中有兩類記載,即以聖神為主的基督論及聖神居次之基督論。兩類記載表達了早期教會對基督和對聖神降臨之體驗,故此二者不互相對立,而是彼此補足、相輔相成的。
參 初期教會的體會
早期教會中,自第四世紀起,聖神的天主性,與聖父同性同體已明顯見於所選擇的光榮頌中,直到現在,這些光榮頌還在沿用著。感恩經格式亦已固定,其中求父派遣聖神聖化分享祭品的信友,使他們充滿聖神,能藉聖子讚美父,這就是「融」禱文。
肆 拉丁教會與東方教會的不同看法
君士坦丁信經(381)公佈了「聖神發自聖父」,而「也發自聖子」(filioque)的字眼是西方教會十一世紀才加進去的。故東方教會指責這說法不啻是「聖神來自兩個根源」,造成過於以基督為中心的神學。其實東西雙方都是以父為根據的,兩種不同的說法影響了雙方各有不同的教會觀,入世觀及聖事觀,尤其是聖體聖事。西方認為聖體是司鐸代表基督正確說出成聖體敘述的那一刻,而東方教會則認為是由於「聖」禱文。
龍白說,爭辯的關鍵是在於「成」禱文:東方的敘利亞禮儀早在耶京的濟利祿時代已開始用「成」禱文,而西方則較晚才提及聖神,而且只是呼求聖神來聖化領聖體的信眾。即「融」禱文。
龍白說教父們並沒有明確的主張,一般認為餅酒之變為聖體聖血是在於整個感恩經過程,而不是由於某段經文。到了十四世紀,士林神學的「變質說」一出,衝突就白熱化了,問題是,變質是在那一刻呢?西方說是在成聖體敘述的那一刻,指責東方是異端。由於背後的政治及哲學上的因素,彼此就更各走極端了。西方強調成聖體敘述已足夠,而東方卻強調單是「聖」禱文已足,雖然雙方的禮儀一直都保存此兩項因素。其實,雙方都忘記了:感恩祭不單是讚頌和謝恩,更是 a祈求天主接受禮品成為基督的體血; b祈求天主變化參與者成為基督的身體(也就是共融之教會)。
到了今天,這種分歧已漸消失,這是由於越來越意識到一個事實;主基督藉著給予生命的聖神正活躍於此世,且以自己的聖體作禮物,臨在這世界,聖化她和救贖她。故此漸漸重視聖神在聖體聖事的作用,而「成」禱文和「融」禱文中明顯的列出聖神的名字正好顯示出這種漸深的瞭解。
伍 龍白反省感恩經中聖神的作用
龍白指出:
- 現在拉丁教會所用的各式感恩經中,成聖體敘述前都有呼求聖神
- 新的「融」經文更值得注意:我們呼求聖神聖化共同領聖體的信眾,正顯示了:
a 成聖體聖血的目的不只是讓基督臨在於餅酒形下。
b 主的來臨主要目的更是讓我們分享基督的生命。
c 基督的聖神協助我們能在愛心和共融中增長,以建設基督的身體——教會
三、在「成」祈禱文中明顯列出聖神的名字是很重要的。首先是為了東西方的交談及承認聖體聖事的聖神因素。其實更重要的是為了顯出「融」禱文的特色,否則參與者的觀念將仍滯留於聖體聖事祇是基督之來臨於餅酒形中;參與者不會意識到自己受派遣去建立地上的天國,而在態度上相應地改變。這種變化使參與的信眾成為救恩的「聖事」,這是聖神的作為,也是我們在「融」經文所求的。
陸 龍白的綜合結論:聖神是感恩祭之「技師」
一 聖神使感恩祭成為「教會性」之禮儀:當會眾接受聖神之引導,已同化之司祭子民在基督內藉著聖神向父呈上讚頌與感恩時,會眾就呈現了高度的教會性。
二 早在禮儀革新前,教會已採用了現在的感恩經結束方式:聖三頌。「……在聖神之團結中……」(與通行的中譯經文略有出入)。龍白說,按Jungmann 的研究,這一句即指出在聖神所建立的團結。希波里忒感恩經更直接說:「在教會中」,我們不由得不想起教會的誕生不也是在聖神降臨到會眾時嗎!故此,短短的聖三頌裡結合了聖體之基督幅度與聖神幅度。
三 在禮儀中聖神使基督之救恩行動「重現」:基督的逾越既是對聖父最圓滿之讚頌,那麼,結合父與子之聖神亦將會眾結合於孝愛中,有份於此逾越奧蹟。
四 聖神繼續激勵我們去改造世界,當會眾同化為基督身體時就有使命使世界獲得救恩。當我們慶祝感恩祭時我們服從基督的命令:「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龍白說,這是個「危險」的紀念,因為它要求我們完全投身,以促進天國的來臨,正是為了使我們能步吾主之後塵,基督派遣聖神來激勵我們完全參與。這樣,感恩祭同時慶祝復活和聖神降臨兩件奧蹟,因為基督在逾越後才可以遺發聖神,而聖神使逾越奧蹟「重現」,產生投身服務世界之效果。
五 最後,龍白提出禮儀革新後之感恩祭開始時之致侯辭(即格後十三13)作結束,因為它表達了a、慶祝逾越奧蹟的這個信眾團體是由聖神所激發的。b、參與慶祝使我們有機會求主從父那裡遣發聖神,使我們活出更圓滿的天父兒女的生活,讚頌、謝恩,為天父的愛作見證。
結 語
感恩祭是禮儀生活的高峰和泉源,龍白反省了感恩禮的四段經文,澄清了基督論與聖神論的關係,闡釋了聖神的大能,祂在教會中的作用,以及和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非常敬佩學者們埋頭苦幹,孜孜矻矻、貢獻於教會生活。有一個實際的問題是:禮儀改革行之有年而信友在禮儀上仍偏於個人主義,只注意個人領受恩寵而忽略與教會的共融。龍白自己也說,他希望信眾不再滯留在個人化信仰,能夠意識到自己受派遣去建立地上的天國,而在態度上相應地改變。看到這篇論點精密的研究報告結果,是否一向參與感恩祭只注意個人與天主關係的教友,會在愛心與團結中增長,進入教會性幅度而在生活上促進天國的來臨呢!
龍白解釋了禮儀改革後的感恩祭經文,使我們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了解到改革的深意。但禮節上之改變是末,能實踐禮儀的指示才是本,本末有序才是真正的禮儀革新呢!怎樣才能促進信眾去改善呢?也許下面這個故事能解答這個疑問,就是淮南子和莊子不約而同引用的桓公和木匠輪扁的故事:
輪扁:請問你所讀的是什麼書呢?
桓公:我讀的是聖人經典。
輪扁:那作書的聖人還在嗎?
桓公:已死了。
輪扁:那麼你讀的只是聖人的槽粕吧了。
桓公聽了大怒而輪扁不慌不忙地以自己的經驗解釋:他作輪子的功夫、力量等也是無法用口頭或文字記錄下來傳給子孫的。
聖保祿也向格林多信友說:「文字使人死,神卻使人活。」(格後三6)稍後他再指出:「主就是那神。」(格後三17),就是使人在聖經文字中能接觸到生命的那一位。
上述保祿和輪扁所講的已給我們說明了,言語和文字是有限的,而真實的東西卻是無法表達的,學者可以把理論傳給我們,但他們的經驗卻是無法傳給我們,唯有親自去體驗。信仰生活更是如此,我們必須藉祈禱親自體驗、觀看,上主是何等和靄慈善。更要到聖經—救贖的泉源去汲水,那裡有不花錢,不索值的酒和奶(依五十五1),是個不涸竭的力量泉源。
有人說,廿一世紀是聖神的世紀,學者研究這一位以往所忽略的聖神所得的心血結晶:書本和文章紛紛出現有如雨後春筍,我們可以予取予求,配合祈禱和讀經,靠著復活的主和祂的聖神的帶領,體驗聖神的大能,能夠度龍白所指出的,也就是禮儀憲章所期望的新生活,不斷更新,不斷改變前進。(羅八11;七6)
以下列出一些有關聖神的聖經專題研究報告,供大家參考:
若沒有祈禱和讀經的配合,則這一切寶貴研究成果,都不過是輪扁所說的糟柏而已。讓我們迎接聖神新時代的來臨,善用這些聖經專題研究資料,到聖經中,讓主和祂的神帶我們去暢飲這末世時代生命的水泉(默七17)。
註 本文取材於以下資料:
“Eucharist et Esprit Saint”-Jozet Lamberts (Questions Liturgiques No. 326, 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