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谷寒松 著. | 下一頁 >>

 

75
神學論集

(1988)p.143-146

   

《明日的教會 ——

對二OO一年的教會的先知性看法》1 

 

谷寒松

 


許多基督徒的心靈被過去的故事所佔據。另外佔大多數的所謂基督的見證人的生活卻為此時此地的服務所佔據。然而布曼(Buhlmann)卻屬於那些關心未來的少數人。作者寫了一本突破性的書,第三世界教會的來臨。該書具有極具權威的神學家拉內寫的序言。作者將該書的思想擴大至整個明日教會之中。因此我們可稱此思想為未來教會論(Futuristic Ecclesiology)。為使本書訊息更有力,作者使用拉內的一篇論文「未來牧靈傳教學的展望」做為結語。
「明日的教會」一書由二個反省步驟著手︰第一步分析及評估今日整個教會的情況︰我們看到一個正在轉變的現象,即由一元性的西方型式的教會,轉變為多元性的,且散於六大洲的教會。作者用了三章,描述不同地理環境的教會。其中包括拉丁美洲、非洲及亞洲。以後的四章,由不同的角度來看各洲的傳教重點。他們的重要主題是正義、和平、希望、以及世界性的友誼。第八章題名為「方濟,所有人的兄弟」。布曼屬於方濟團體(加布遣會的神父)。他形容聖方濟為宇宙性友誼的先知,並且說方濟會士今日的工作就是促進邁向梵二之後四海一家,一個世界、一個國家的理想。
第二步描寫一個未來烏托邦式的教會的模型。敏銳的讀者將會發現在以下七十頁之中有許多「開創性的思想」︰如果教會希望在所有國家中存在,那麼她必須走向多中心的明日的教會。(Poly Centric)這包括修正聖統制,重建一個現代的「五個中心的教會」。(這是根據古代五個城市,耶路撒冷,安提約基亞、亞歷山大、君士坦丁堡、羅馬的模式,而產生的一種為今日更有效的模型)教會應重整主教的選舉及任命的程序。同時要肯定伯多祿,教宗推動合一的作用(Unitve function)。其次他還要求以後各教會能有更多的交流。例如,金錢、人事、神學、牧靈經驗,以及生活方式。無庸置疑的是,布曼深切了解他受梵二突破性的思想所影響。但是他也知道,梵二所強調的革新的精神,並未普及整個教會。換言之,教會憲章第二章的末世看法,還未進入教會相關的組織系統之中。為一個活生生的教會 — 這個有機體的轉變需要更多的時間。
布曼大膽地以28頁 (第28 — 56頁) 的篇幅寫出整個教會所處的情況。這樣的雄心的確具有其寬廣視野的趣味。至於論及非洲神學的本地化,作者說:「我很願意提出的建議是,歐洲的神學用救恩奧秘(Mysterium Salutis) 2.,拉丁美洲用解放奧秘 (Mysterium Liberationis) 3.,非洲可能將其神學發揮於基督的降生上面(Mysterium Incarnationism)。(第39頁)這樣的說法可批評之處極多,但這也是一般未來學的正常現象。
毫無疑問地,作者善於寫出基督徒共同的經驗與感覺。這些經驗一般人都有,卻無法恰當地予以表達。以下有二個極堪稱讚的好例子。在各大洲的教會之間,有五種程度的共融。金錢的支助是最低的層次。第二層次是人事之間的交換。第三個層次是神學交流。更高的層次,存在經驗的引入,也就是牧靈經驗的交換,特別是基層基督徒團體的經驗。尤其在沒有神職人員地區,非常具有創意及自發性的禮儀生活的交流。最高的交流層次,是生活方式的交流。即充滿信德的典型基督徒生活,聖人,為正義而犧牲殉道者的交流。
其次,他特別指出第三世界年輕教會的三種病態:第一:拉丁主義,第二:神職主義,第三:俗化主義(即現代主義、懷疑主義、及遍佈各大洲的俗化主義等潮流)。(第91 — 93頁)
某些為制度所束縛的基督徒,可能會反對以下建立新教會制度的言論:「制度並非教會中最重要的,而是次要的。甚至也可以將它視為不可避免的惡。耶穌不願把結構、組織、權威當作人走向救恩的工具,…反而耶穌願意他的門徒在聖神內,將不同的神恩,不同的教會領導方式落實於不同的教會團體中。這樣的成長過程,一方面靠著在聖神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含蓋一些制度性的因素。」(第131頁)
布曼承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走向二OOO年的教會的看法(此看法在一九七八年「一類救主」通諭中出現四次。一九八三年一月二十五日公佈的新教會法典中再次提出),影響他,也鼓勵他探究「明日的教會」;雖然其中仍有許多不可避免的晦澀不清之處。我們極佩服他對未來懷抱希望而努力不懈。拉內也稱讚他在結語中,向教會所呼籲的普世性牧靈的策略:「二二OO年的教會,在外貌上必與今日我們所熟悉的教會迴然不同。難道對這即將來臨的教會,我們不能事先發現問題嗎?……或者……教會是否能夠(也必須)具有較現今更具遠見的普世性牧靈策略?這個為我來說才是教會真正且尚未足夠清楚認識的問題。僅僅提出此問題…在我看來就是牧靈神學應前進的方向。布曼在「明日的教會」的著作中,即提出這樣一個具有啟發性的牧靈反省。」(第一九七頁)

 

註釋

  1. Walbert Buhlmann, The Church of the Future. A Model for the Year 2001, Epilogue by Karl Rahner S.J., Orbis Books, Maryknoll, New York 1986, 207 page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German “Welt Kirche: Neue Dimensionen-Modell fur das Jahr 2001.”
  2. 布曼(Walbert Buhlmann, O.F.M.Cap.)瑞士加布遣會神父,是傳教神學家的領導人物之一。他對未來具有先知性的神視的神恩。他最近的德文著作是教會的夢想。盼望很快能以英文出版。此書再次顯示出他先知性的看法,他和旅途的教會一起忍受人類的軟弱及缺點。但他卻從未對未來失望,因為他所相信的天主對未來具有偉大的夢想,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天主的國」。
    Dame Mary Groves, OSB本篤會的修女。英國人。負責將本書譯成英文。翻譯的非常正確,可讀。
  3. “Mysterium Salutis”是一本德文的信理神學指南。總共有五冊,梵二開始之前初版。「救援歷史」是他裡面神學的統一原則。
  4. 拉丁美洲神學家現已出版一套書。其中包含所有解放神學的主要神學論著。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谷寒松 著.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