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房志榮著. |

 

75
神學論集
(1988)p.035-043
   

梵二與讀經運動1.

 

 

房志榮

 

 


前言
由「天主教華語聖經研習會手冊」來看,這次研習會的一大特色,是有很豐富的經驗分享,個人讀經,家庭讀經,小組讀經,堂區讀經…我也願在此把我多年教聖經學的經驗,編一份神學雜誌的經驗,及一些修會團體生活和牧靈工作經驗給大家分享,因為我覺得這一切都深深受到梵二大公會議的影響。

一、梵二在教會所造成的新局勢
梵二大公會議於一九六二年十月中旬開幕後不久,就開始討論天主的問題。一直到大會閉幕前二十天,即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八日才公佈「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下簡寫為DV)2.;同日也公佈了「教友傳教法令」。這就是說,關於聖經或天主啟示的問題,由梵二開始,到梵二結束,一直在醞釀、在討論。結果所公佈的DV雖短,卻意義深長,在教會內造成了一個新局勢,這一新局勢可由以下三方面來看。
1.  信徒培育方面︰天主教會過去的培育工具基本上是一本教理書,學完教理就不再使用。如今卻多了一本聖經,「有、讀、悟、行」聖經3.。這是回到基督信仰的根,找到了活水的泉源。信友每天讀經,就是吸取新生命的日用糧。只要持之以恆,善加運用,必會找到生活的天主,日益認清天主的本來面貌。
2.  牧靈工作方面︰用本地語言行禮儀、讀經、舉行全部感思祭,是一個全新的氣氛,跟從前以拉丁文行禮大不一樣4.。只要反省一下每年的聖週禮儀,以華語舉行,為只懂華語,不懂其他外國語的華人帶來多大的衝激。為勤望彌撒的人,每次能由二篇或三篇讀經中,聽到幾句天主向自己說的話,又是多麼親切、實惠。
3.  大公運動方面︰因了DV22號的鼓勵,一九六八年台灣的天主教會已開始與分離的弟兄討論合作翻譯聖經的事。今年二月終於達到一個正式的決定︰由雙方的中國聖經學者從原文譯出全部聖經,先譯新約,後譯舊約。在台灣星馬港澳有不少與其他基督信徒接觸的機會。我們必須善加利用,跟他們學習從聖經裡吸收營養,點燃我們傳福音的心火,肯為基督作出各種犧牲。我與各基督教派的分離弟兄及其他各宗教的信徒都有過不少開會的經驗。與前者可謂大同小異,與後者則是小同大異5.。

二、啟示憲章所指出的聖經特質
1.  啟示的本質與傳授(DV第一、二章)梵一給天主的啟示作了一些概念性的描述6.,梵二則將啟示說成一個事件,天主藉此事件揭示了自己︰是行動,也是言語(2號);是救恩史,也是許諾(3號),這一切都在基督身上完成(4號)。人對啟示的答覆是憑著理智和意志的信從,此外還得靠聖神的光照和推動(5號)。
天主的啟示如何一路傳下來,傳到今天,傳到我們呢?藉著聖經和傳承。舊約有它的傳承方式,新約則藉著宗徒及初期教會。這樣聖經與傳承緊緊相連,密不可分,我們信仰的最後依據不僅是聖經(基督教從前所說的Sola Scriptura,但今天已不如此強調)。但二者之間的分野或界線何在,大公會議不願進一步界定,而讓神學界對此的不同意見繼續存在下去。當初(一九六二年十月)大公會議召開之始,會前所準備的草案名De fonrtibus Revelationis,將啟示的源流以複數表達。大多數的教長不同意這一說法,終於教宗若望廿三世乃交出另一新擬的草案名「論天主的啟示」,才有了共同的基礎。經過三年多的口頭與書面的討論,匯集各方意見而定稿,完成了目前的DV。DV8號最重要的肯定是︰聖神繼續在教會內工作,使宗徒傳承在信友生活及教會訓導中獲得更深的了解及不斷的進展。
DV前兩章藉著說明天天主的啟示及教會的傳承,可說給聖經定了位,從此可以看準聖經是什麼,並當如何解釋聖經、運用聖經了。
2.  聖經是什麼並如何解釋?(DV第三章)聖經是天主的話,同時是人的話。因為是天主的話,所以該懷著信仰去讀;因為是人的話,所以該用研究人間文學(詩詞歌賦散文……)的方法去研讀。全部聖經都有它的時空背景,必須用一般的史地、考古、文學等學科發掘其真意。
聖經教給我們的真理是為了我們的得救。因此與得救無直接關係的自然科學,天文學,甚至歷史細節都不是聖經教導的對象,在這些事上不必肯定聖經的無錯。最後聖經是由許多個別的著作集合而成,但同時也是一個整體,一部前後一貫的書。因此必須用生活的信仰,及由教會傳承所滋養的信仰來讀。
3.  舊約與新約(DV第四、五章)舊約有永恆的價值,正如羅馬書十五4所說「凡經上所寫的,都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那個經典就是指舊約。舊約也能光照新約,解釋新約,這在牧靈及講道上是可體驗得到的7.。
新約中以四福音最為突出。根據一九六四年聖經委員會所公佈的「論福音的歷史性」8.所說,福音不是一氣寫成的,而是經過好幾個階段。先是門徒們與納匝肋人耶穌曾有過的生活經驗,然後是初期教會的口頭傳承,最後才將有關耶穌的許多口頭傳承寫成四部福音。福音所寫都是一些發生過的史實,但又和一般的歷史寫法不同。
今日對福音有三種主要的看法︰(1)四部福音各有其層次與意義,讓我們由四個不同的角度認識、體驗耶穌。因此不必將之拉平,也無所謂截長補短,因為每部福音在其本身都是完整的9.。(2)福音因是敘事體,用講故事的方式給人介紹耶穌基督。因此具體而吸引人,寓意於事,由淺入深。其實這正是天主啟示~聖經的一大特徵。舊約的核心部分—梅瑟五書也大部分是敘事體。今日神學界越來越重視敘事神學10.。(3)在耶穌之前的先知(舊約),及在耶穌之後的宗徒(新約中福音之外的其他著作),以辯證方式照明福音,講解福音,同時又受到福音的光照和解釋。這就是彌撒中讀經的妙用︰福音外必有另一篇、或兩篇讀經來互相照明,互相解釋。經過先知或宗徒的一再介紹,福音中的耶穌會不斷發射出新的光芒。

三、聖經在教會的生活中(DV第六章)
本章可能是DV憲章最重要、最有深厚影響的一章。它首先將聖經與聖體相比。基督宗教及其宣講都該以聖經為準繩,並受其滋養。在此特別提出來自聖經的力量,和第三章注意聖經的不能錯重點不同。這來自聖經的力量為我們當然更加重要。因為聖經所載的人的話同時是天主的話,所以聖經有一股特殊的力量,能使我們的信、望、愛活躍起來,只要我們肯讀聖經,並在讀經時與生活的天主相遇。
DV23  24兩段講天主教的聖經學,不是為聖經學而講,而是為了在教會中適當地運用聖經。聖經的研讀該是做神學的靈魂。這句話為宣講,為教理課、宗教課同樣有效。最後一大段(DV25)講讀經︰讀經的機會和方式很多,而讀經的理由就是聖熱羅所說的︰「不認識聖經,即不認識基督」;及聖安博所說的︰「當我們祈禱時,我們向天主說話;當我們閱讀天主聖言時,我們聽祂講話」。
在結束這一大段前,特別提出主教們的責任是設備好的聖經譯本,供給教會的子女及非基督徒使用。
聖經在教會生活及每一位信友生活中的這一中心地位,的確是天主教會很久以來沒有過的,而最後這幾個世紀中也沒有任何教會文件如此強調聖經的重要,或將之視為整個基督徒存在的中心。但教會內一部分人士,至少從本世紀初以來,已大徹大悟,推行聖經運動,就像推行禮儀運動一樣。這兩種運動其實是攜手並進的。
聖經運動的推展,特別由兩件事可以看出。一是各地聖經協會的成立,一是各種聖經活動和業務的興辦11.。一九O二年在意大利,一九二二年在西班牙。這同一時期P. Parsch在維也納附近的Klosterneuburg成立了他的「民眾禮儀使徒工作」,完全以聖經為基礎。三十年代德國天主教的聖經運動活躍起來。司徒加(Stuttgart)的天主教聖經事業就是這時的產物。其時,瑞士、美國、阿根廷、加拿大、英國也在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比利時、荷蘭急起直追,並且後來居上,很快佔住了領導地位。最後跟進的,有巴西、波蘭及葡萄牙。
這一運動究竟是怎樣開始的,今天已無人知道12.。只能假定是天主聖神冥冥中的工作,是祂在準備著日後整個教會藉著梵二要發動的聖經復興運動。不過應該注意的是,這聖經運動雖然很新,卻與教會最深及最老的傳統十分投合。最後這幾個世紀,天主教會將聖經淡忘了,主要是因了反宗教改革的趨勢︰改革者越高抬聖經,天主教會越少提聖經。梵二所恢復的較老傳統卻不是這樣。
教會最老的禮儀完完全全由聖經的信仰出發,並為聖經篇章所形成。早期教父們所建立的團體靠著聖經生活。最初曠野中的隱修士只有一個目標︰徹底按照天主聖言生活;他們每天讀經、背經,讓聖經滲透自己整個的生活。影響中古世紀文化的本篤會士也如此。亞細細的聖方濟所寫的最初會規,無非是一連串的聖經金句。不僅會士如此,中世紀的一般信仰生活也都深深為聖經所滲透。因此DV將聖經放在基督信仰的中心,只是回到教會的老傳統而已。DV文件不長,但很有力,已經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會發生了廣大而深遠的作用,華語世界的教會及信友只是其中一例而已。

結語
從這次研習會手冊可以看出,華語世界對聖經的重視及讀經運動,這些年來有了長足的進展。這不得不歸功於思高聖經學會給我們譯出了一本天主教的中文聖經。其次也不得不歸功於方濟會神父協助成立的中華聖經協會,使中華聖教有了一個推廣聖經運動的組織。聖經協會的許多努力及豐碩成果是有目共睹的,這次華語聖經研習會的成功就是中華聖經協會的傑作。
思高聖經學會與中華聖經協會的相互為用是一個很有力的啟示,指出聖經運動必須與聖經學緊緊相連,蜜切合作。因為聖經究竟不是一本現代人寫的書,也不是一本容易讀,或容易懂的書。DV雖然是為所有的信徒而寫,但仍鼓勵教會內某些人所從事的聖經學及神學,好能藉著這些學科所作的努力,解答現代人對聖經所提出的各種困難和置疑。因此每一地方教會須有一些專攻聖經的人,有意識地負起這艱鉅的責任13.。欣聞香港教區正籌劃建立一座聖經學院,來培養這一方面所需的人材,值得全世的華人樂見其成。為將聖經學研究出的成果給大家分享,須有各種聖經運動作中介予以傳播。聖經協會,推廣讀經等就是具體的例子。深信這次研習會將達成其他的決議。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日講於陽明山佳蘭初學院

 

註釋

  1. 本文是第一屆「天主教華語聖經研習會」中的演講詞。當時來自星馬港澳及中華民國的講員及聽眾擠擠一堂,熱烈情況文中無法表達。但在演講中未能細提的資料來源,及進一步的參考資料則可在本文的附註中,予以較詳盡的報導。
  2.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出版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頁一三七將公佈日期提早了兩個月,寫成一九六五年九月十八日,顯然是一筆誤。
  3. 徐建蒙弟兄「如何推動與培養家庭讀經?」見「星馬港澳中華民國天主教華語聖經研習會手冊」頁28。
  4. 筆者第一次的深切體驗是一九六六年的聖週在菲律賓的碧瑤。來中國本堂參禮的教友聽到不是用拉丁文,而是用他們所懂的話讀經,注意力突然集中的多。
  5. 很久以前讀過的一句Romano Guardini的話,一直未能忘懷。最近為了安排空中大學的「宗教與人生」課程,在與佛教學者的接觸中,更體會到那句話的深意︰「天主教要面對的最後一道壁壘是佛教」。最大的理由是天主教以三位一體的上帝為宗教信仰的基礎,而佛教卻是一個無神的宗教。
  6. 見施安堂譯「天主教會訓導文獻選集」(鄧蕭集三OO四 ~ 三OO七︰論啟示)。
  7. 這方面筆者在十年以前所寫的仍然值得參考,見「舊約與福音宣講」,神學論集34(一九七七年冬)頁四八三 ~ 五O四。十年來的新經驗是進一步的證明。
  8. 見施安堂譯鄧蕭教會訓導文獻,頁一O五六~一O五九。請讀者注意︰一O五六的「論聖經的歷史真理」是「論福音的歷史真理」的誤譯。此外,頁一O五七與一O五八須巔倒過來,只須按三九九九abcd讀下去就可。
  9. 最後這十幾年來,以單獨某部福音來講靈修道理或年退省有很富啟發性的發展。很多年以前,耶穌會第三年卒試導師Michel Ledrus已主張︰馬谷是慕道者的手冊,教人認清耶穌是誰,而作一基本的抉擇;馬太是一本教理手冊,告訢人領洗後如何度一個基督徒的生活;路加是學者及傳福音者的手冊,將救恩史與世界歷史貫串起來,使人在現世的日常生活中體驗天主的救恩;最後若望是長者或成熟信友的手冊,在靜觀中及聖事生活中把整個生活得渾然一體,在末世來臨以前,已過著天人合一的忘我生活。一九七四年開始,當時的聖經學院院長Carlo M. Martini SJ神父根據Ledrus 的構想先給耶穌會團體講避靜︰若望、馬谷、馬太、路加等,待他當了米蘭的總主教,及昇任樞機以後,繼續給各種不同的團體講道或講避靜,保祿、梅瑟、亞巴郎等等。幾個不同的出版社將其講詞整理出版,已成一套相當可觀的叢書。這些書已開始譯成德文及英文。此外也有英文原著繼續出版,下面一部史坦理的作品可為代表
    David M.Stanley S.J.:The Call to Discipleship.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with the Gospel of St Mark. The way. Supplement Numbers 43/44, January 1982.
  10. 筆者在三重市大同北路天主堂所開的一個聖經分享小組,是頗有趣的參考︰我們每週週末用兩小時讀主日彌撒中的三篇讀經,第一篇及第二篇舊約或宗徒書信,花不少時間介紹時代背景及原文所要說的最初意義和訊息。但第三篇讀經~福音讀完後,不給什麼解釋,而以祈禱方式直接向天父或基督說話,當做我們的分享,深深體驗著主基督是我們的同代人,聽過他的話,見過他的行動後,我們只覺他音容俱在,馬上可以與他溝通,這就是敘事神學的一個具體應用。
  11. 以下的資料來自筆者的一位老同學,名聖經學家Norbert Lohfink, SJ: Bibelauslegung im Wandel. Ein Exeget ortet seine Wissenschaft. Josef Knecht. Frankfurt am Main, 1967, 2. Auflage, S. 13-28: “Bibel und Bibelwissenschaft nach dem Konzil.”
  12. 按前註作者駱芬神父的推測,聖女小德蘭可能扮演過一分重要的角色,她在本世紀前半葉十分受人敬重,而她給人教導的聖嬰小路就是直接與聖經中的天主之言接觸,從之吸取生命的甘泉及創意,這正擊中天主教傳統的要害。當然,禮儀運動一定也發生過影響。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在大公會議介入以前,生活的教會在其基層及內心已有神恩在躍動,大會只是將許多人心中已在閃動、已在燃燒的火種予以官方的認可而已。
  13. 演講完畢,主席陳維統神父特別提出這一點來鼓勵大家,就是世界各地華語教會,應盡力發現、培育專攻聖經學的人材。為研讀聖經,除了現代的英、法、德、意、班諸語言外,三種古代語言也須精通,就是希伯來、希臘、及拉丁,因此有意讀聖經的人,必須早日定志,趁年輕記憶力好時,多學一些外國語。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