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林逸君 著. |

 

75
神學論集
(1988)p.007-015
   
以詩心、宗教心看聖詠一一四篇

 

林逸君

 


前言
參加了房院長的聖詠選釋課程以來,在自己的祈禱生活中有了一些迴響。這並不是指在理性的「知」的平面上,而更是在感悟到聖詠之美的層次中。一般來說,美有形式美與內涵美。所謂「形式美」,指的是詩的外在形式與技巧。「內涵美」指的是詩的表意。基督徒的詩是直指天主本身,具有最圓融的美和最高的境界。基督徒的詩就是聖詠;聖詠是伯來人的詩歌,也是所有基督徒用以祈禱的詩歌。一首優美的詩,首先在於它的表達手法奇巧。因為詩與理念性的文章不同,它具有豐富的內涵,能啟發人的想像力;加上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和佈局,往往成為一幅幅動人的圖畫,使人不自覺地踏入詩人預設的領域。詩沒有雄辯的說服力,然而卻能引人進入心領神會的境界,與作者在「經驗世界」中相遇,發出共鳴的歡呼。聖詠是宗教詩,不但有其優美的表達,且有其最高的內涵表意。聖詠可以說是天人之間的愛情信札,是人在聖神的引發下對天主啟示的回應。每一頁詩篇都充滿了人對天主最自然的情感流露。它是一卷袖珍的錄影帶,濃縮了古往今來天人交往的關係和經驗。儘管今日文化與聖詠時代有了不少差距,然而所表達的宗教情操,信仰經驗卻是今古盡同。在美的形式與美的內涵原則下,本文選擇思高中譯本聖詠一百一十四篇,試圖以一個中國人的心來領悟希伯來人的詩意,用中國人的思想來做一些技巧的分析。
聖詠一一四篇   出埃及的奇蹟
當著以色列出離埃及,            1
雅各伯家離開蠻夷時,
猶大成了上主的聖所,            2
以色列成了他的王國;
海洋見了頓時逃溜,              3
約但立即回轉倒流。
山嶽跳躍像公羊,                4
邱陵舞蹈似羔羊。
海洋,什麼使你逃溜?            5
約但,什麼叫你倒流?
山嶽,你們為什麼跳躍像公羊?    6
邱陵,你們為什麼舞蹈似羔羊?
大地,你應該在上主的面前,      7
在雅各伯的天主面前搖撼,
他使磐石變為水潭,              8
他使礁石變為水泉。

壹、文學探討 —— 詩的技巧
從中國古典詩的技巧來看,作者至少用了三種極高明的手法來表達他的作品。
()詩中有畫
所謂詩中有畫,指的是畫面在文字上的浮現,這是詩中的技巧之一。詩常是一種靈動,將人從現實這一刻中拉回古遠的年代,走入詩中的世界,讓人彷似身歷其境一般。聖詠一一四篇就充滿了這樣的造詣︰
出埃及的圖畫 (1節)︰是全詩的第一幅圖畫。以色列人從埃及受壓迫的奴役中逃出埃及的畫面。最令人回憶的是當年若瑟高居官位,雅各伯帶著整個家族遷往埃及那種空前盛況,和現在雅各伯的後裔愴惶離開埃及的狼狽情況,這在以色列人心中形成了一個多麼強烈的對照,也是作者刻意表達的畫中之畫的高明手法。
盟約的圖畫 (2節)︰天主與以色列人的代表梅瑟立約。「現在你們若真聽我的話,遵守我的盟約,你們在萬民中將成為我特殊的產業。」(出十九5) 天主許下要作以色列人的君王,且要住在他們中間。
過紅海的圖畫 (3節)︰上主向梅瑟說︰「吩咐以色列民起營前行,你舉起棍杖,把你的手伸到海上,分開海水。」梅瑟向海伸手,上主就用極強的東風,一夜間把海水颳退,使海底成為乾地,以色列民在海中乾地走過,水在他們左右好像牆壁。(出十四)
過約但河的圖畫 (3節)︰百姓起程要過約但河,抬著約櫃的司祭一踏入河中,水就立刻停住像一道堤,以色列人順利地從乾地上走過。(蘇三14—17)
西乃山奇蹟的圖畫 (4節)︰梅瑟叫百姓從營中出來迎接天主,他們都站在山下。此時西乃山冒煙,因為上主在火中降到山上,全山猛烈震動。天主藉雷霆與梅瑟說話。(出十九17—19)
擊石出水的圖畫 (8節)︰百姓口渴怨梅瑟。上主對梅瑟說︰「你到百姓面前去,手中拿著你打擊尼羅河的棍杖擊打磐石,就有水流出來給百姓渴。」梅瑟照樣做了。(出十七1—7)
作者將這些圖畫一幅緊接一幅的展示,為的是觸發人的記憶和想像,使人有如置身於出谷的行旅之感。
()反常道合
反常道合是本詩篇表達的重要技巧之一。蘇東坡說︰「詩以奇趣為宗,反常道合為趣。」是指運用與不合常理的跨張,使原來靜止的大自然在詩人的感觸下,有了變靜為動的出奇聯想︰「山嶽跳躍」、「邱陵舞蹈」、「海洋逃溜」。不但如此,詩人還能將客觀的事物現象,經過主觀想像的改造,將原本是山動地搖、挾萬鈞雷霆之勢的現象,一變而為活潑、輕快、喜悅的氣氛。如此,無生命的立時變為具有生命活力的;本來令人懼怕的巍峨高山,頓時成了良善、溫和、親切和惹人撫愛的山羊、羔羊了。
()託物喻意
託物喻意的「意」是作者願意在詩中表達[的內涵,也是情感最深的流露,是運用一種陪襯的手法來描逑。本詩篇的託物喻意技巧是非常傳神的,只要把每兩節詩視為一個完整句來看,就會發現八節詩句相當類似於中國詩的七言絕句或五言絕句的格調,暗含著啟、 承、轉、合的法則;如此,詩意就立刻勃現了︰
12節啟︰從以色列民族出埃及的歷史背景說起,同時指出天主與他們的關係。這種關係不但是過去祖先們的生活經驗,更是現存的以色列人與天主之間的一種新關係,且在不斷地發展和加深,指向未來的圓滿。
34節承︰承接上句,是以色列民心中最難忘的一幕 — 出埃及獲救的寶貴經驗。這種經驗是令人雀躍的,以致山川歡舞,整個大地在跳躍,作者盡最大的可能以大自然的奇景來襯托上主的無上威能。
56節轉︰轉是詩中「響導」,引人進入最高的境界。在本詩篇中,作者使用問話的技巧︰究竟這令人驚奇的宇宙工程及其遽變的能力是從那裡來的?雖然,大家似乎都意會到天主是宇宙的主,萬物都隨著祂的意願而更改,而變換它們原有的常態和作用(哈三8—11),因為大自然的規律是上主為了某種原因而給予的法則。然而作者的深意就在這裡,他要促人進入心靈深處,向自己發問︰這事怎麼可能發生?那施行力量者到底是誰?
78節合︰答案是絕對而肯定的︰「是祂!」這是直指全詩的高峰。彷彿前面的一切描述、佈局,都是一種巧妙的準備,為了「祂」— 全詩的主角的出現,這是最高的意境。如同絕句中的結尾句,點出了全詩的主題。且倏然終結,給人詩盡的而意未盡的迴響。「是祂!是祂」

貳、神學反省
由以上的技巧來看,作者對這位偉大、美善、神聖的天主,湧溢著無限的讚嘆,而以天主對大自然的全權和能力來指認這位至高無上的造物主。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作以下的反省︰
()天主的能力與天主的臨在
在舊約中,天主能力的顯示常是天主臨在最清晰的記號。在曠野的行程中,天主藉雲柱及火柱親自引導以色列民。(出十三21;戶九15—23)與梅瑟談話是藉著雲彩和雷霆。(出十九18—19)在舊約的記述中,有兩個人被稱為「見」過上主的人。一個是梅瑟,他曾懇求天主許他「瞻見」上主的慈顏,但上主只恩許他得見祂經過時的榮耀;所以梅瑟看到的只是上主的「背影」而已。(出卅三18 — 23)另一個是厄里亞先知。他曾立在上主面前。但他所見到的是上主來臨前的暴風、地震和烈火。(列上十九11—13)因為舊約觀念中的天主是不能為人所見的。凡見了上主的,就不能再活著。(出卅三20)所以,當依撒意亞先知接觸到天主臨在的光榮景像時,他這樣說︰「我有禍了!竟親眼見了萬軍的上主。」(依六1—5)其實,舊約中所謂「見」到天主,常是停留在一種感官的層面上。儘管如此,以色列民對天主的臨在有一般非常強烈的渴盼。幾時天主與人同在,就是人的磐石和保障(詠四六4;六二3)也是人的喜悅和幸福。(詠十六11)然而,這種對天主的渴盼,重點常放在天主的能力上,多少有點以天主為穩固的磐石,安全的保障,是將天主視為獲致幸福的踏腳石。直到天主子耶穌基督成了血肉,親自與人同在,人不再憑藉大自然外在的記號來體認天主的臨在,而更是藉著內在的記號 —「天主本體的真像,光榮的反映」(希一3)來獲得天主自我通傳的生命。(若壹一1—3)如此,人對天主的概念才逐漸由「護身符」而轉為對天主本身的渴望。
()天主的「不在」
與「天主臨在」的相對概念是天主的「不在」。客觀來說,天主是恆有恆存的事實,祂超越時空和任何條件而存在。因而,所謂「天主不在」指的是在人主觀的層面上,由於某些因素而感覺不到天主明顯和清晰的臨在。至少舊約中以色列人的概念就是如此;幾時他們因了種種背逆天主的行為,或沒有遵守對盟約的許諾而遭到失敗或百姓死亡的不幸;這些不幸的發生,對以色列民族來說,是「上主不在」的徵證。(蘇七1—15)有時遭遇到疾病、禍患和災殃,就感到是上主對人掩面不顧,把人全然遺忘,逐苦苦向上主乞憐,求祂轉面垂視。(詠十三;廿七9;三十8;八八15)有時不一定來自人本身的過錯,天主也會隱而不見,對人的痛苦也置若罔聞。(約廿三2—17)不管原因如何,人對天主的不在都會視為不幸和失落。聖詠第四二、六三兩篇都充滿了人對聖殿的憶念,藉著昔日禮儀的憧憬來表達對天主的渴望。
在新約的記載中,「耶穌的死亡」及「耶穌升天後」的這兩個時期中,耶穌的門徒和親友們實在有了「上主不在」的深刻經驗︰厄瑪烏二徒失去師傅的悲傷和願望成空的表現,(路廿四17—24)瑪利亞瑪達肋納尋找那安放在墳墓中的耶穌。(若二十11—18)耶穌升天後,初期教會常以「主的日子」臨近了,來彼此安慰、勉勵;懷著信望愛之情醒寤、等待。(得前、後書)時至今日,整個教會仍在這末世時期中堅忍等待「救主耶穌基督的光榮顯現」。(鐸二13)
()人如何面對天主的「在」與「不在」?
天主的臨在對人來說常是一個難以理解的奧秘。天主的「在」與「不在」更是基督徒靈修歷程之一,也是傳統神修上所稱的「神慰」和「神枯」的現象。天主的臨在常帶給人無限欣悅和力量,天主的「不在」卻是人心靈的黑夜;它往往有一種淨化的作用,糾正人對天主肖像不正碓的觀念,如主觀地把天主偶像化,或對祈禱的過份執著等。推究人為何感覺不到天主的臨在,實有多方面的原因︰能來自個人的硬心拒絕,也能是天主給人表示忠信的機會,使人對天主的仰望愈來愈單純和熱誠。舊約雅歌對這樣的歷程有很好的描繪,它不但預示了整個人類最後圓滿的終局,也表達了天主與以色列民神聖愛情的經驗,實在是我們靈修心路的最佳寫照。因為我們現今住在可朽壞的肉身內,只能憑藉信德與主來往;幾時我們出離肉身就能與主同在。(格後五7—8)聖女小德蘭曾體會到這一點,所以在她的詩集中她這樣表示︰
「當蔚藍的天空黑暗起來,
好像是離棄我的當兒,
我的喜樂是安坐在黑暗中,
隱匿起來,自謙自下。
我的平安,是耶穌
— 我唯一的愛 — 的聖意。
這樣,我無憂無懼地生活,
黑夜白畫,我都同樣喜愛。」
(小德蘭詩集四四頁)
為一個愛主的人,無論什麼情況都不能使他與天主的愛相隔絕。(羅八35—39)因為,他會如同聖若望宗徒一樣伸出所有的觸角,在平凡的生活中體認出主的面容。(若廿一1—7)又會如同伯多祿宗徒一樣,只要知道主的臨在,立刻以最快的速度投奔祂。(若廿一8)天主是熱情的天主,常是爭先主動地與人建交,祂派遺自己聖子的神,協助我們回應祂愛情的行動。聖神在我們內心的深處不斷喊說︰「阿爸!父啊!」(羅八章)那聽不見聖神聲音的,一定是聾子。因為祂的祈禱不是耳語,而是大聲呼號,是兒子向父親的呼號。誰聽見聖神的聲音而向祂完全開放,就會和祂一起等待那新天新地的實現,並祂求天主永恆的臨在說︰「主耶穌,請來罷!」(默廿二20)

參考書目
韓承良  聖詠釋義。思高聖經學會出版。民國69年12月初版。
房志榮、于士錚  絕妙禱辭 — 聖詠。光啟出版。民國65年12月初版。
黃永武  中國詩學設計篇。巨流圖書公司。民國65年6月初版。
THE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PSALMS.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