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林逸君 著. |

 

74
神學論集
(1988)p.537-547
   

從藝術靈感看聖經靈感

 

林逸君

 


引言
有一次,一位神學生面對主考教授回答了有關聖經靈感的問題後,主考教授突然詢問考生,究竟天主與人如何合作?考生大為錯愕。教授隨即幽默地一笑說:「我也不知道。」誠然,天人之間到底如何合作,這是一個相當耐人尋味的問題,也是傳統神學上所爭論的一個主題。如何說明一本聖經有兩個作者,也就是說,天主是真正的作者,人也是真正的作者。或說:天主如何參與聖經成書的過程而成為它真正的作者?人又如何在天主的靈感下仍能主動地、自由地透過理性寫出了聖經?歷來有不少的神學家試圖用不同的思想、角度去理解。而最普遍的說法是把天主和人的合作,類比為主因與工具因的關係。也有人以哲學的「型」與「質」來說明這種天人間合作的情況:即把天主的歸於「型」的部分,「質」的部分則歸於人1.。這樣,問題在多元性的探討下,一方面從抽象到具體,愈見深度;另一方面,注意點愈來愈多,而更形清晰而有條理。至少現在我們不會再把聖經靈感理解為機械性和唯理式的了。2.
儘管神學家孜孜不倦地努力,仍舊未能獲致圓滿的解答。可見任何問題,愈是牽涉到超越性的層面,對人理智的了解,就愈出現困難和限度。雖然如此,我們仍不放棄這項努力。因為從創世以來,天主就賦給人尋求真理的理性。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聖神也在人的心智運作過程中與人同在。此外今天各種學術研究不再局限於某一學科的範圍內,而是跨越本科,做科際間的溝通、交談和互換。今天,以不同科學知識作為管道來探討一項宗教真理,已是一個相當普遍且被接納的事實。本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試圖由藝術靈感的角度來探討天人間合作的情況。顯然地,這種類比性的描寫有它本身的限度,因此只能作為一種反省的嘗試罷了。本文將分為兩部分:
(一) 藝術靈感的產生

(二) 聖經靈感淺探

藝術靈感的產生
創作與想像
藝術離不開創作,創作來自有限的人對無限的境界的一種渴望。人生來就存在於方圓的空間內,歷史、文化在一去不返的時間中交錯著。一方面,人腳踏實地,生活在二十世紀科學尖端的時代,樂於享受現代人奮鬥得來的文明生活。另一方面,人並不滿足於物質和知識的現況;在物慾與理性之外,聖賢求善,哲人求真,藝術家求美;凡此種種都在說明,人無時無刻不在企圖超脫現實的領域,而渴求生活於自然無限的圓滿境界。唯其如此,藝術創作才有它象徵性的一面,而把潛藏在人心深處,對「無限」的嚮往表露出來。一個小小的盆景,能把深山的靈氣濃縮之於一瓦器中;而一般的園林藝術,也在人的想像下建造起自然景色的抄本。一堆被認同的符號,能是一篇使人盪氣?腸的千古文章。充滿禪味、與天地同心的品茶藝術,也成了人「自然無為」的高尚情操。其實,無論是自然藝術、文字藝術或生活藝術,都只是人藉想像,把已有的「資料」重新予以系統化、邏輯化的形式組合,運用各種不同的象徵、符號或具體事物,把自然、無限的理想境界,展現在有限的時空內。這不就是說,創造的起點是基於想像嗎?所謂想像,就是說事物在人心中所知覺的意象,在記憶中重現。意象是由經驗而來。創造就是這許許多多的意象的重新組合。朱光潛先生在文藝心理學一書裡說:「凡是藝術創造的,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合作用必須的心靈活動。」3.
創造的想像,在理智層面說,是根據兩種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dissociation,一是「聯想作用」association。所謂「分想作用」,是指人在選擇某些意象時,把一個或數個意象和與它相關的意象分開,單獨抽出,使之成為獨立的意象。這種選擇也能成為一種新的創造。「聯想作用」就是由一意象聯想到另一意象,藉著「擬人」、「託物」、「變形」等等的技巧,使抽象的概念,轉變為具體的意象而表現出來。有時候更藉著聯想作用,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象綜合成一個新意象。不過,無論是分想作用,或聯想作用,它們只能解釋意象的產生,卻不能說明意象選擇的必然性。因為意象的選擇是基於個人的基本心態4.,而不是憑藉人的理智作用。根據這基本心態的趨向,人在眾多的意象中單獨注目、選擇和收集某些與這基本心態相協調的意象,而捨棄那些與它不協調的部分。除此以外,這基本心態的趨向還具有「調協」的作用。它能連結起兩個或數個不同的意象;也能把散漫、零亂、毫無關聯的意象融合在一起,貫串成為一個系統,一個整體。總之,我們可以說,創造始終離不開想像,想像也離不開理智的層面與個人基本心態的因素。

創作與靈感
創造除了上述的理智層面和基本心態的因素外,還有一個經常提及的因素:靈感。靈感是人所公認,最微妙、最珍貴,卻又無跡可尋的東西。是人搜索枯腸,也無法獲得的一縷靈光。它似乎突如其來,出人意外,如同一位不速之客,飄然而至,瞬間即逝。它並不屬於人的意識層面,也不為意識所覺察。再者,潛意識與意識是有分別的,意識層面比較側重理智的思考、批判和鑑別的功能,對愛惡能加以取捨和限制。而潛意識的評估價值的標準,?全隨個人基本心態的趨向。所以此種心態的趨向在人的潛意識中,比在意識中的影響力更強。「意識憑藉理性、邏輯及科學推論來達成結論。而潛意識的心智則是以聯想代替理性,以類比代替邏輯思考,以暗示代替證據。」5.創造的靈感可能來自潛意識的作用,而非真如一般人所說的,靈光乍現,突如其來。它也有其自身的成因和醞釀過程:
(1)? 首先,人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與外界接觸的感官作用,將某些意象有意識地收集、記憶並儲存;但也有些意象只在人的知覺下(無意中)被收入起憶中。
(2)? 潛意識似乎有它的系統作用性,會自動整理、分類、綜合所得的資料,絲毫不受理性的節制。
(3)? 某些意象在潛意識的運作中醞釀,不知不覺地完成,達到某種「成熟度」,突破潛意識的層面,湧現於意識層中,遂成為某一想像的中心觀念,一般稱為「悟」或「靈感」。
不過因為潛意識的活動,常是在人的理智較為鬆懈的時候更顯其功能,所以,一方面其活動較理性的意識層面自由,在想像的領域中,也遠比意識層面的活動活躍而豐富;另一方面,這種未受理性控制的想像,有時會顯得雜亂無章、零碎、片段和籠統;同時也沒有絕對的正確性。這種想像若不經意識層面的運作和表達,只是一些幻想而已。因此真正的創作靈感是指:把經由潛意識運作後,浮現於意識層面的一些中心觀念,再加上意識層的思考、審核,邏輯驗證及技巧潤飾,然後透過某些象徵,系統化地予以表達而成為作品。

聖經靈感淺探
聖經靈感在整體啟示中的角色
在進入聖經靈感的反省前,讓我們略為了解一下,聖經靈感與啟示的關係。提到聖經靈感,就不能不談啟示。聖經靈感是從啟示來的。可以說,沒有啟示就沒有聖經靈感。關於啟示,啟示憲章一2說:「啟示是天主因祂的慈善和智慧,樂意把自己啟示給人,並使人認識祂旨意的奧秘。」也就是說,啟示是天主主動地把自我通傳給世界,向受造物披露自己。啟示是動態的:啟示本身就是一個歷史的進程。天主按?人所能領悟和接受的程度,逐步地向人宣示,祂自己的奧秘和對人的計劃。啟示同時建設了救恩史。從創世之初天主透過一個民族—以色列—的文化、政治和信仰的演進,以言語,以行動介入人類的歷史中。以後更藉?耶穌基督—天主聖言,宛如朋友一樣,面對面地與人交談。而天主子更不惜進入人類的時空範疇內而成為人,並且活在人群中,具有與人相同的境況,和類似的生活層次。「祂以自己整個的親臨及表現,並以言以行,以標記和奇跡,特別以自己的死亡及從死者中光榮的復活;最後藉被遣來的真理之神,圓滿地完成啟示…從罪惡及死亡的黑暗中拯救我們,並使我們復活而入永生。」(啟示憲章一4)這樣啟示藉?耶穌基督—啟示的中心,在天主對人的計劃中有了救恩的事實,天人間也因此得以達到共融圓滿的境界。
如果我們說,聖經靈感常是伴隨?啟示,而啟示是動態的,那麼聖經靈感自然也是動態的。不過聖經靈感與啟示是有分別的;啟示是天主透過時空,向人自我通傳的主動行為。而聖經靈感,?是人面對天主的啟示,在聖神的引發下,產生的天人合作的行動。這樣的說法並無意減低天主的主動性,只不過在強調,同時有了人合作的一面而已。如此聖經靈感宛如藝術家一樣,欣然地以象徵性、類比性的手法,把啟示的對象、內容、形式、過程,以及天主對人的期待,在信仰的體驗下描述出來。這樣,我們不難明白,聖經靈感在整體啟示中的角色了。聖經靈感的存在因素完全是基於啟示。明白了靈感與啟示之間的關係後,我們就可以進入聖經靈感的中心問題了。

天主聖神如何與聖經作者合作?
所謂聖經靈感並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非常動態的,是來自聖神的一股動力。因為「聖經靈感」這四個字,實質上已包含了天主與人的合作。也就是說,一本聖經同時有兩個作者。天主是作者,人也是作者。這兩個作者的合作並非如同世上的作家一般的分工合作;而是兩個作家緊密地合作好像一個作者;「心靈」和「意念」如此契合共融,以致人能以文字通傳那既富饒而又深不可測的啟示。至於天人間如何合作,啟示憲章三11指出:「用文字所保存並陳示在聖經中的天主啟示,是藉聖神的默感而寫成的。…它們有天主為著作者,並如此的被傳授給教會。在完成聖經的工作中,天主揀選了人,假借他們運用自己的才能及力量,以致天主在他們內,並藉他們工作,他們就像真正的作者,書傳僅僅天主所願意的一切。」也許我們可以根據一般文藝創作的靈感醞釀,及表達成書的過程,把聖經作者的心智運作分為三個層面來看:即意識、潛意識和深層意識。
(1) 天主聖神與聖經作者的意識? (理智層面)
一般文藝創作的靈感,指的是從靈感的醞釀、產生、鑑別、系統、以至表達為作品的過程。聖經靈感就是屬於這類的靈感。這樣的靈感因為與創作有關,可以稱之為「創造的靈感」。創造可分為兩種6.:一是反省的創造,是指在作者有意識的思索下,中心觀念發生,然後再以文字表達,幾經修改而成為作品。一是直覺的創造,是指作者的中心觀念,在潛意識中醞釀而湧現在意識層面,再經理智的鑑定、反省、表達而成為作品。事實上,這兩種創造是很難區分的。因為凡是創造都不能沒有直覺,也都不能沒有反省;所差別的不外是程序的先後、或程度上的深淺罷了。
聖經諸篇是多元性創作的「綜合」。每篇又都可以獨立成篇。作者在聖神的合作下,很自然地,也會有這樣的創造過程。而且各篇又能互相配合、連貫,成為一個有系統的大整體。這又表明了整體聖經確實有整體性的靈感來源—聖神。這?我們只就理智的層面來看個別作者與聖神的關係。在整個的創造過程中,天主聖神與作者同在,祂臨在於作者的意識中,與他的心智「一起」運作,不論是在收集資料、想像、記憶、思考、鑑證和表達上,聖神都和作者共融合作,而且一一參與。在意識的層面上,人雖能運用理智把握某些思維,但畢竟人本身是有限的,當面對天主奧秘的啟示時,人的一切智慧、想像、判斷和理解力…都相形見絀而無所施其技了。因為啟示的超越性是人理智所鞭長莫及的。聖神的臨現恰如明燈,正好光照了作者的理智,使他有了超然的智慧,明斷的能力,理解平常理智所不能明瞭的事理。如此作者才能正確地把天主的啟示表達出來,成為不能錯誤的真理之言。
(2) 天主聖神與聖經作者的潛意識? (直覺層面)
人在面對天主的啟示時,不但憑?理性的了解,還需要有一種在聖神內的直覺。即內心的悟(靈感);而使這中心觀念出現的?是聖神:是祂透過人的潛意識,使作者產生了平常所不能領悟和覺察的奧理。也就是如此,潛意識在作者的心智中,不分晝夜、永無休止地進行,在有意識或只在知覺的情況下,將收集的「資料」記憶、儲存、整理和綜合。這些「資料」包括了作者的時代、背景、傳承、信仰團體、以及作者自己的信仰經驗所形成的各種意象。這些綜合的意象醞釀成熟,突破潛意識的範圍,介入意識層面,使作者對天主的啟示有了一種「頓悟」。這種「頓悟」與一般文藝創作的靈感不同。文藝創作的靈感並沒有絕對的正確性;因為它完全基於潛意識的作用,而潛意識?是人所意識不到的,是理智最不能把握的,也是人最不能自我控制的一面。而聖經作者的「頓悟」,則是基於聖神臨在於作者的潛意識內,使聖經靈感有了絕對真理的正確性,成為救恩價值的標準。在此我們已假定了天主聖神臨在於作者的潛意識中。這樣的說法是因為聖經的寫成,完全是基於天主的特殊行為;其行為本身就是啟示,整個過程都在天主特殊行為中完成。聖經靈感則是天主特殊的能力進入作者內7.。也就是說,聖神能在特殊的情況下以其特殊的行動,參與聖經靈感醞釀的過程,也正因如此,天主與人才能同時被稱為聖經的真正作者。
(3) 天主聖神與聖經作者的深層意識 (神秘層面)
深層意識是人與天主聖神共融的層面,人與天主在其間相遇相通,建立起最深厚的感情,體驗到人平常所不能體會的「與主同在」。聖經就是人與天主聖神透過深層意識在合作共融中產生的。因為由靈感而來的聖經,從天主是作者這一角度來看,是天主自我通傳的文字啟示。然而從人是作者的觀點來看,聖經則是人對天主啟示的回應,信仰的答覆。更清楚地說,啟示是在人的歷史時空範疇內,天人交往的經驗中發展的。這些交往的歷史不僅是外在的行動,而且更是內在的體驗,並在信仰的最深經驗中。聖經作者就在這種不尋常的信仰經驗中與天主相遇相觸。對啟示者天主本身有了一份難以割捨的愛情,景慕之心油然而生。這樣的情意常是在一個難以言喻的境界,就連作者自己也無法透澈了解。深層意識與意識的分別就在這裡:在意識中人可運用各種不同的言語、文字、概念…及象徵,表明內心的思想和意念。但在深層意識中,人所體驗到的領域常是一個意識與不意識的境界。也就是說,當作者一方面意識到無限美善的天主,那股不能抗拒的愛情力量的時候,想用盡一切方法來回應和表達。但另一方面,卻又感到世間沒有任何的途徑足以完全表露出作者所願意表達的;更何況還有很多連作者本身都無法了悟的奧秘。
此外,深層意識不像潛意識那樣無從捉摸,它是人享有最高自由的領域。因為人的真正自由是在他面對天主聖神的時候,完全不受任何內、外因素的左右。況且人能運用他的自由,並非在潛意識,靈感醞釀的階段,而更在於有意識的取捨抉擇。聖經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渴望聖神的臨現,神目專注於聖神的啟導,渴望以祂的意願為意願,完全馴服於祂的指引。就是這份愛情促使他把所領悟的,和親身經驗到的偉大奧秘彰顯於世。聖經—這部天人的愛情史,就在聖神與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成了曠古絕今的盟約見證。從此天上人間,再沒有比這更真實的、更完美的、更奧妙的事;那就是啟示者本身啟示了祂自己。

結語
以上的探討是以一種類比性的方式來描述天人間合作的情況。這種類比性的說法確實有它的限度:它只能將某甲和某乙二者的某些相似點置於同一平面上,以甲的現象來比擬乙的情況。若換了另一個平面來看,顯然地,二者之間就會產生絕大的差距了。以藝術靈感來類比聖經靈感的描寫就是如此。
從成書的過程來說:藝術靈感與聖經靈感都是人在其基本心態中透過潛意識和意識的作用,將靈感表達成為作品。不過聖經與一般的作品不同,它是天人合作的產品。也就是說,在成書的過程中,天主聖神完全地臨在於作者內,完全地滲透他的意識和潛意識中,使他明白人的理智所不能企及的真理,領悟人憑己力所不能澈悟的奧秘。
從內容方面來說:聖經與一般的文藝創作不同,聖經的對象是超越一切時空、物質界和理念界的至高無上的天主。它要描寫的是天主自我的啟示,是唯一而絕對的真理;這是世上任何事物所不足以比擬的。
從作者本身的體驗來說:聖經與一般藝術作品不同,聖經作者的體驗是一種天人交往的親身經驗,即所謂「神秘層面」。這種體驗直接影響了作者整個人的基本心態和心靈狀況,以致作者能在最深的自由中交付自己,作出信仰的回應。
雖然從以上所列的幾點差距來看,類比法在面對超越層面的事理時,有了某些限度;但無論如何,時至今日,在人有限的條件下,為了解天主的奧理,借重類比方法,而同時又能指出其不同點和其超越的一面,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註釋

  1. 張春申著? 聖經與天主聖神的靈感,第26頁,佛蘭雲樞機的解釋。
  2. 同註一 第三章。
  3. 朱光潛撰 文藝心理學,第十三章藝術的創造(一)。
  4. 同註三,採自該書的理論。不過作者在該書中表達意象的選擇全是基於人的「情感」,筆者以為用「個人的基本心態」更為合適。因為人對意象的選擇,常是基於整個人的基本心態的趨向。這種心態趨向的背景,卻是來自人的基本需要、價值觀、人生觀和對人對事的一貫態度。所以絕非「情感」一辭可以涵蓋的。
  5. 沈錦惠編譯 夢與生活,第五章夢、直覺、潛意識。其中「聯想代替理性」一語,即本文所引用的。筆者以為該書所提及的「聯想」的意思,似乎指的是「直覺」,intuition:因為聯想較屬於理性思考層面,直覺的說法更合乎潛意識的運作。
  6. 朱光潛撰 文藝心理學,第十四章藝術的創造(二)。
  7. 張春申著 聖經與天主聖神的靈感,第32頁。

參考書目
(一)? 張春申著 聖經與天主聖神的靈感。聞道出版,民國72年5月。
(二)? 朱光潛撰 文藝心理學。漢京文化有限公司出版,民國73年3月。
(三)? 沈錦惠編譯 夢與生活。光啟出版,民國72年10月。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