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鄒保祿 . |

 

73
神學論集
(1987)p.457-466
   

聖母敬禮的演變──為慶祝聖母年而作

 

鄒保祿

 

 


前言
一九八七年元旦,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佈自本年六月七日聖神降臨節起,至一九八八年八月十五日聖母升天節止,前後十四個月,以慶祝聖母年。為了這項大慶祝,筆者願以歷史的立場來探討聖母敬禮的來龍去脈。

甲:聖經時代
聖母的敬禮可追溯初期教會,因為她在耶穌的救贖工程中,佔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聖經最早暗示聖母的章節是創世紀:「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之間。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的腳跟」(創三15)。這個「她」便是指的聖母。從此也奠定了瑪利亞的地位和敬禮。
依撒意亞先知說:「看哪,有一位貞女懷孕生子,他名叫厄瑪努耳」(依七14)。米該亞先知也說:「因此上主必將遺棄他們,直到孕婦生產之時」(米五2)。這位孕婦便是指默西亞的母親。
其他的聖經章節間接地描寫聖母的,如聖詠集:「列王的公主都成群結隊來歡迎你,王后佩帶敖非爾金飾,在你右邊侍立」(詠四四10)。
新約中路加福音前兩章描寫聖母的事蹟,她受到天使嘉俾厄爾和表姐依撒伯爾的讚頌,「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你同在,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路一28),「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吾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從哪裡得來的呢?」(路一42~43)。
耶穌本人也敬佩他的母親:「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才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路八21)。聖母的偉大不僅是生了耶穌,更是遵行了天主的旨意,「請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一38)。
由此可見,聖母在聖經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乙:教父時代
聖儒斯定(一○○~六五年)在二世紀時首先提起聖母瑪利亞是新厄娃。正如耶穌是新亞當。他又把聖母的順從與厄娃的逆命互相比較,他說:「厄娃給人類帶來了逆命和死亡,但是聖母瑪利亞卻給人類帶來了信仰和喜樂」。
法國的聖依肋納主教(一三○~二○二年)與聖儒斯定的思想相同。為此,在二世紀末,聖母在救贖工程的角色確定了。所以在這段時期,瑪利亞被稱為「救贖之因」(Cause of Salvation)了。她不是第一因,而是第二因,因為第一個因是耶穌基督。
在聖依肋納之後,非洲第一位神學家戴都良也繼續說聖母是人類救贖的原因。敘利亞的聖厄弗冷(三○六~三七三年)在他的「伊甸園頌」中說:
「厄娃為亞當做了一件污穢的衣服,
為此,伊甸園把他趕走,因為他不乾淨。
但是,藉著瑪利亞,亞當接受一件新衣,
伊甸園看到了,就接納了他」。
拉丁教父們與聖厄弗冷所說的很類似。聖盎博羅修(三三九~三九七年)解釋路加福音說:「藉著一個女人,人類進入了愚昧黑暗時代,但是藉著另一立貞女(聖母瑪利亞),人類得到了智慧」。
聖經大師耶羅尼莫說:「厄娃因痛苦而生產,可是聖母懷孕生子,卻為人類解除痛苦」。
到了五世紀,聖母天主之母的榮銜因聶斯多略的異說而定型。波羅格祿斯(Proclus)於公元四二八年十二月在君士坦丁堡大殿中申明聖母為天主之母。
公元四三一年六月廿二日,厄弗所大公會議第一期開幕時,人們已把聶斯多略列為異端者,且大聲喊說:「天主之母應受讚揚,濟利祿萬歲」。聖濟利祿(三八○~四四年)是這次大會的主腦人物。
有思想就有行動。東方教會在六世紀時已開始慶祝聖母的節。公元六○○年,羅馬皇帝毛利斯(Maurice 582~602)規定八月十五日慶祝聖母升天節。接著聖母領報(今稱天使報喜)、取潔節(二月二日)、聖母誕辰(九月八日)在六世紀中葉已存在了。
這四個節日到了七世紀中葉傳到羅馬,希臘籍的教宗塞爾基烏斯一世(Sergius I六八七~七○一年)更隆重地加以舉行。
至於聖母無染原罪節也始於七世紀的東方,隨後傳到南義大利的挪不列斯城,愛爾蘭、英國等地。聖碧岳五世的日課將此節日普及全球。
總而言之,聖母的地位、信理和慶節在教父時代業已定型了。

丙:中古時代
中世紀時代,聖母瑪利亞的地位和信理不僅鞏固了,而且西方的文學和藝術都讚頌她。
在文學方面,聖伯爾納多(一○九○~一一五三年)可為代表。他最著名的聖母頌(In Praise of the Virgin Mother)描寫非常美:
如果你沒有被風浪打擊,不要把眼轉離這顆星(聖母)
如果誘惑的風浪升起,
如果你被困惱的石頭弄破──請看這顆星。
如果你被驕傲、野心、仇敵的風浪打擊時,
請向聖母求助。
如果忿怒、貪婪,或肉慾的引誘使你心苦惱,
請向聖母求救。
如果你被無數的罪惡所困,
在你失望和困擾時,想一想聖母。
在危險中,在心急中,在疑惑中,想一想聖母。
讓她的聖名不離開你的心和口。
你會接受她的協助。
不要停止跟隨她的芳表......
如果她扶持你,你不會跌倒。
如果她保護你,你不必害怕。
這的確是一篇美麗的祈禱和頌歌。
在藝術方面,要等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喬托(Giotlo di Bonone 1276~1337)和安哲利高(Fra Angelico + 1455)等人的努力,描畫出優美的聖母像,使人們對聖母的敬禮更上一層。尤其是拉法爾(Raphael 1483~1520)的聖母畫,更是膾炙人口。
十三世紀的托缽會,尤其是道明會和方濟會對聖母的敬禮有很大的貢獻。聖大亞爾伯、聖多瑪斯等人均著書立說歌頌聖母瑪利亞。聖母訪親節雖然在東方早已存在,但在西方聖文德首先推廣(一二六三年)。到了聖碧岳五世時,才普及整個教會。
現代教會日課的四首著名的聖母頌:Alama Rodemptoris mater, Ave Regina Caelorum, Regina Caeli以及Salve Regina皆始於十一和十二世紀。
同時,聖母禱文,玫瑰經和報喜經等經文也在這時出現:可見中世紀時代敬禮聖母的推廣已達到頂峰。

丁:宗教改革時代
雖然瑪丁路德、喀爾文和史文黎三位大宗教改革家反對教會,並且拒絕接受教會的聖德觀念和聖人的敬禮。但是在瑪丁路得的一生中,仍然保持聖母的敬禮,同時堅決保護她的地位。他在與羅馬決裂後的最初幾年,仍然相信聖母無染原罪的信理,而且不斷地讚揚聖母是眾信友的模範。
喀爾文和史文黎比較少提及聖母。有些宗教改革家不僅反對唸聖母經,更不贊成教徒們唸「又聖母經」(Salve Regina)。因為在這段經文中,聖母被稱為「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甘飴和我們的希望」等字,他們認為這些話是歸於天主的,而非屬於任何受造物。
當時聖母的慶節並沒有立刻被廢除,因為不少人仍然敬禮聖母。路得本人認為暫時保留聖母升天和誕辰節是一項明智之舉。
在英國,一五四九年所編的「共同祈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中,除了廢除聖母升天節外,仍然保留其他慶節。到了一五六三年,國會通過三十九項信條(Thirty-Nine Articles),其中的第二十二條才正式禁止聖母和聖人的敬禮。
在羅馬教會方面,特利騰大公會議(一五四五~六三年)是針對新教徒而召開的。雖然討論的事項很多,但對聖母信理的問題講得很少,只在討論「原罪」時,提及聖母是無染原罪的。
耶穌會士在這方面有很大的貢獻。首先聖加尼修(St. Canisius 1521~1597)在他的名著「論聖母」(On the Incomparable Virgin Mary)一書中,維護聖母在聖經和傳統中的地位。
另一位神學家蘇亞來斯(Suarez, 1548~1617)在他「論耶穌一生的奧蹟」(On the mysteries of the life of Christ)一書中,提及聖母的無染原罪,她的升天以及普世之母的信理。
羅柏•伯拉明(一五四二~一六二一)也是維護聖母信理的偉人,他著作有「又聖母經」以攻擊新教徒。
此外,比利時籍耶穌會士若望•樂尼(Jean Lennis)在一五六二年創立了聖母會,兩年後便得到羅馬聖部的批准。此會的目的是特別恭敬聖母,同時以言以行表揚聖母。
十八世紀的聖亞爾風索(St. Alphonsus Liguori 1696~1781)也是一位特敬聖母的名將。他的「光榮聖母」 (The Glories of Mary)是當時膾炙人口的一本書,其中提到聖母的兩端信理:無染原罪和諸寵中保。他解釋說:基督雖是普世的君王,但祂把一切寶藏由他的母親照管。

戊:十九世紀
這個世紀可說是聖母無染原罪信理的世紀。
這端信理可追溯到十四世紀,一四三九年的巴爾會議曾認為聖母無染原罪信理是一種「意見」而已,十年後(一四四九年),巴黎大學的學者研究並維護這端信理,其他的大學也隨之。
公元一四七六年,聖母無染原罪的彌撒和日課已為席斯篤四世教宗所批准,到了一七○八年又置於羅馬禮儀書內。
一八三○年十二月十七日,聖母瑪利亞顯現給仁愛修女會聖凱薩琳•拉布萊(St. Catherine Laboure1806~1870)時,有一個無染原罪的圖樣,此經文為:「聖母啊!妳是無染原罪的,請為那到妳跟前的人祈求吧!」
公元一八五四年十二月八日,碧岳九世在羅馬聖伯多祿大殿內隆重地宣佈這端信理:「聖母瑪利亞在誕生時,就藉著全能天主的特恩和寵佑,免於原罪。這是天主所啟示的,為此信友們當
相信不疑」。
四年後(一八五八年)的二月十一日,聖母在法國南部露德小鎮,顯現給聖女伯爾納德時說:「我是無染原罪始胎」。這不僅肯定了教宗所奠定的信理,更使人們對聖母的敬禮進入一個高潮。露德也因此成為世界著名的朝聖地之一。

己:二十世紀
聖母在二十世紀初期並沒有忘記她的子女,一九一七年五月十三日,她顯現給葡萄牙法蒂瑪的三名兒童,並請他們多做補贖,多為罪人祈禱。同年十月十三日,她最後一次顯現給他們,很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一天結束了,這可說聖母保佑的結果。
聖母瑪利亞又在一九三二年比利時包蘭地(Beauraing)和邦諾(一九三三年)顯現給兒童們,要他們多祈禱和做補贖。
公元一九五○年,聖母敬禮又進入一個高峰時代。碧岳十二世也在同年的十一月一日通諭中,頒佈聖母升天的信理。他說:「天主的無染原罪,聖母瑪利亞,當她結束了人生的旅程後,她的靈魂和肉身一齊被提升天。這是天主所啟示給人的信理」。
這端信理欽定後,各宗教的反應不同。東正教雖然相信這端信理,但認為羅馬教宗太武斷,不能接受其態度。基督教反對的最激烈,他們認為這是無稽之談,更不相信教宗不能錯誤的信理。英國國教在基本原則上相信聖母無染原罪的信理,但其反對的原因,認為這與救恩無關。

庚:梵二時代
梵二的文獻也重新強調聖母瑪利亞在教會中的地位和敬禮。「教會以特殊的孝愛,敬禮天主之母榮福瑪利亞,因為她和她的兒子的救世大業,有其不可分解的關係」(禮儀憲章103)。
「教會也以特殊的心情,向他們和榮福童貞瑪利亞和天使們表示敬禮,虔誠地要求他們轉禱助佑」(教會憲章50)。
「榮福童貞以其和聖子救主相契而身為天主母的這一恩賜和職分,又以其特別享有的恩寵和職分,與教會有密切聯繫」(同上63)。
在梵二大公會議中,她被稱為教會之母。希望在她的助佑下,一切安然順利。
一九七四年二月二日,教宗保祿六世(一九六三~七八年)頒佈了「瑪利亞」通諭。他特別提出兩項熱心神工:玫瑰經和三鐘經,以特敬聖母瑪利亞。
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步其前任的後塵,宣佈今年為聖母年,以求她的庇護。同時也喚醒人們聖母瑪利亞在教會中的地位。當然,這種敬禮,正如碧岳十二世在一九五四年十月十一日的「天上母后」(Ad Caeli Reginam)所說的,不該過猶不及。更重要的是,讓人們知道教會的訓導權。瑪利亞的敬禮是教會一直所推崇的。

結論
若望祿二世宣布今年為聖母年的確是明智之舉。因為現在的教會正處於四面楚歌的情況中,又像一隻小船在大海中受到各種(政治和經濟)波浪的衝擊,誰來保護它呢?特敬聖母是一個好的答覆。

主要參考書目
Hilda Graef: The Devotion to our Lady
Hawthorn Books. N. Y. 1963
Dictionary of Liturgy and Worship
Edited by J.G. Davis. Westminister Press 1986 Philadelphia.
1987 Catholic Almanac
by Felician A. Foy O.F.M.
Our Sunday Visitor. Inc. Indiana 1986.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