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柯成林 著. |

 

73
神學論集
(1987)p.363-384
   

得撒洛尼前書詮釋(下)

 

柯成林

 


二17~三13:記述離開後的情形:懷念、擔心、安慰等。

二17~20:懷念:
17節:「我們被迫.........離開你們」:以「被迫.........離開你們」所翻譯的原文動詞

(aporphanisthentes)不但表示這「離開」不是自動的而是受脅迫的結果,並且暗示,保祿那時有了如父母喪失了孩子的感覺。
附註:這動詞的被動語態原來有子女喪失父母的意思,可是也能有一般喪失的含義,甚至表達父母喪失了孩子的意義;第三個意義與上下文最為相稱,見7節的「像撫育孩子的母親」和11節的「像父親對待自己的孩子」。
「暫時」:原文的「一小時的時間」使我們推測,保祿離開得城的時候還不太長,並且懷有早日回去的希望。
18節:「曾切願」:原文動詞不僅有隱約的「意願」的意思,而且表達堅定的意志。所用的時態(Aorist,簡單過去時態)暗示保祿實在嘗試過回去,正如以下所說:「我保祿確實一再地願意去。」
「但撒殫卻阻止了我們」:保祿無疑地指示外來的阻礙。他說是「撒殫」。他的神學觀透過表面,正如他自己只不過是天主所揀選的「器皿」,為把主的名帶到外邦人中(宗九15),同樣阻止他這救援工作的人或勢力是天主和他救恩的反對者─撒殫─手中的工具。
19~20節:請注意,本書信的末世性氣氛是何等濃厚!除四13~五11論基督來臨之正文外,還有一10;二12,16;三13;五23各處都提到它。
保祿的生活顯然是在深切的末世性希望(望德)下而度過的。這以耶穌復活為保證的希望,使他整個的生活光明,在艱難中予以安慰和毅力。保祿寫說,得撒洛尼教友在「主耶穌來臨時,在祂面前」仍然是他的希望,他的喜樂,他足以自豪的冠冕,他的光榮。這重疊性的兩節充分地流露保祿深切的喜樂,也使我們體會到末世希望在保祿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各對他日常生活的深刻影響。
附註:「冠冕」大約是來自希臘運動大會的勝利者所獲得的桂冠的圖像。
保祿以「足以自豪」與「光榮」所 表達的心理,並不是所謂的「虛榮心」。這種說法的真義是格前十五9~10(和其他同類章節)揭露給我們的:「我們原是宗徒中最小的一個,不配稱為宗徒,因為我迫害過天主的教會;然而,因天主的恩寵,我成為今日的我;天主賜給我的恩寵沒有落空,我比他們更勞碌,其實不是我,而是天主的恩寵偕同我。」
三 1~5:擔心:
1~2節:「我們不能再等待」;更恰當的譯文是:「我不能再忍受」(即因沒有他們的消息所感到的不安)。
「獨自留在雅典」:保祿暗示,派弟茂德去,為他個人原來是犧牲,但是對他們所懷的憂慮之心勝過他為自己著想的心。
弟茂德是首次陪伴保祿(見宗十六1~3)的一位青年。現在保祿派他去「為信德上堅固鼓勵」教友們。這原來不是一個無名的青年易於完成的使命。因此保祿加幾句讚賞弟茂德的話,稱他是「我們(保祿)的弟兄和在基督的福音上,作天主僕人的弟茂德」。
附註:(一)思高譯本以(天主的)「僕人」翻譯了希臘原文的diakonos。也可以翻譯:(天主的)「服務者」或「助手」。
(二)由五位國際聖經學者最近(一九八一)所出版的「希臘語新經本」以古抄本所用的synergos(合作者,同工)的詞取代diakonos。
synergos是保祿在此所用的詞,可能性很大。他在格前三9 以同一詞來描寫他自己和 阿頗羅在格林多城的福音工作:「我們原是天主的synergoi」(合作者)。思高譯本以「助手」譯之。
3節:得城的教會是新建立而保祿在未能完成其教誨前該離開的教會,目前正處於受磨難的考驗中。保祿憂慮教友的信德可能「在這些困苦中受到動搖」。為此他派弟茂德去「為在信德上堅固鼓勵」他們。他自己加上一句意義深長的話:「我們(教友)原是注定要受苦的」。為背著十字架的基督門徒,受苦是分內的事。這提醒教友的話反映著宗徒傳授所傳遞的耶穌的話:「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十六24,亦見谷八34,路九23及瑪十38,路十四27)。這「主語」在福音裡記載的次數(5次)表示初期教會認為它是耶穌注重的一句語,並且暗示教會已經過教難的時期而需要這樣的提醒。
附註:早期教會的殉道錄採取耶穌的苦難敘述作為教徒殉道錄的格式。
最早的例子見於宗徒大事錄:聖斯德望的殉道敘述(宗六8~15,七55~60)。
作者們這樣隱約地表達出殉道者之死與耶穌之死的密切關係。
這關係也是保祿有力而切實地所指出的。他提及自己歷年的苦難之後說:我們(宗徒們)「身上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狀......」(格後四10)。
4節:基督徒與基督的關係既然如此,保祿還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曾一再地(proelegomen:過去不完成的時態。這時態暗含「一再地」意思)預告了他們「我們將(或「必要」:mellomen)遭受磨難」,使他們在事實來臨時,不要心亂。
5節:「為此,我既不能再忍受...... 」(思高:等待......:見三1)。
這一句重複第一節的開端語(首尾呼應筆法!)而使這五節形成一個小文學單元。
「那誘惑者」,就是撒殫。
「誘惑了你們」,指示己發生過,不能再避免的事件。
「而使我們的勞苦(kopos,見一3附註)等於白費了」,指示將來可能發生而仍可避免事情。
「等於白費了」。這是從屈服於「誘惑者」的教友方面來看而說。
從天主方面來看,他的「勞苦」並不是「等於白費了」。
見格前十五58:「......在主的工程上該時常發憤勉勵,因為你們知道,你們的勤勞(kopos)在主內絕不會落空。」


三??? 6~10節:安慰:
6~7節:弟茂德回來帶來了好消息,使保祿的擔心變成安慰;主要的原因是,他他們的信德和愛德保全了。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對保祿個人的關係未變。他們仍然對他忠實、懷念他、渴望再能見他。
「......在一切磨難中......」:「一切」含有「充足」的意味。
附註:以磨難困苦所翻譯的希臘詞(ananke和thlipsis),新經慣於用來指示末世的急難。這急難時期被視默西亞光榮的來臨前必要經過而預備作用的時期。
這末世急難在猶太傳授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拉比們將它比作分娩的陣痛,而稱它為默西亞的陣痛。
8節:「若是你們在主內站立穩定」:
「若是」:以「既是」取代「若是」更為恰當。
原文的ean和動詞的直說語氣(indicative)表示,他們實在「站立穩定」。
「在主內」:「主」指示基督。「在主內」是保祿愛用的說法,為指出信徒與基督的奧秘關係,在這裡或許含有「憑藉主的恩佑」的意義。
「能活下去」:原文的zomen(「我們活著」)在這裡有生命力復興的含義。
9~10節:保祿滿心的欣慰使他自然而然地轉向天主,一切恩賜的來源(見雅一17)而稱謝他。「為 能彌補你們信德的缺陷」:這「缺陷」大約並不指示信德的不夠堅定,而是暗示道理知識的不足,保祿在未能完成教誨前,被迫離開得撒洛尼。
三11~13:結束書信第一部分的祝禱。
11節:「舖平我們去你們那裡的道路」,即除去所有的阻礙(見二18)。請注意,天主和「主」耶穌是述語(「舖平」)的主詞,並且這述語是在單數。這句子的構造暗示,兩位地位相同而工作完全同一。「天主我們的父和我們的主耶穌」:兩次的「我們」強調,教友都在共同的(天主)下與共同的「主」(耶穌)內合而為一。
12節:保祿已提及過他們的愛德。愛德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礎及靈魂。所以在結束這一部分時,再次提起它而加上一個願望:
「願主使你們彼此之間的愛和對眾人的愛增長滿溢」。他又以插句的方式繼續說:「就像我們對你們所有的愛」,保祿以身作則,這一句隱約地歡迎教友們仿效他。幾年以後,他要給格林多教友寫道:「你們該效法我,如同我效法了基督一樣」(格前十一1)。這使我們瞥見保祿的心地;他認為宗徒的責任不但是以言語傳遞耶穌的教訓,也應該以生活來作基督化生活的中介。
附註:保祿先提到教友們互相的愛,這是第一步。按照若十三34~35所記載的耶穌語,門徒互相的愛成為識別他們為耶穌真門徒的標記。保祿加添「和對眾人」一句。「眾人」當然包括磨難他們的「敵人」。這一句反映耶穌的另一個教訓。見瑪五43~45,路六27~28;亦見羅十二14,17,20~21。
13節:「而這樣堅固(eis to sterixai:目的句)你們的心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和他的眾聖者來臨時,在天主我們的父前,在聖德上無可指摘。」請注意,保祿正如同耶穌一樣,視愛德為聖德的要素。亦見哥三14(「......愛德是全德的聯繫」),迦五14,羅十三8~10,而對照瑪廿二37~40。「聖者」大約指示「天使」(猶如匝十四5:LXX)。「在天主我們的父前」:在「天主」後加「我們的父」似乎是說,審判之日為屬於基督的人並不可怕,卻像子女等候並歡迎父親一樣。請對照路廿一28:「這些事開始發生時,你們應當挺身起來,抬起頭來:因為你們的救援近了。」

四1~五22:正文的第二部:勸語。
四1~12:論基督徒的成聖。
這一段以請求和勸勉來
(一)談論成聖的道路(就是宗徒所傳授的道);成聖的動機(天主的旨意),勸導的目的(「還要更向前邁進」;原文:為的(hina)更向前邁進)。
(二)著重貞德(3b~8節),愛德(9~10節)及正常的生活(11~12節)
1節:「在主耶穌內」與第2節的「因主耶穌」基本意義相同:保祿所勸勉,所命令的,不來自他自己或任何其他的人,而來自「主」耶穌。
「你們既由我們學會了」:以「學會」翻譯原文的parelabete不很恰當。
「學會了」當譯為「領受了」:「領受」這一述語表示,他給他們所講的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他所領受且忠實地傳授給他們的「主」耶穌的旨意。
「還要更向前邁進」:聖德不是靜態,而是動態的,常有前進的可能,甚至需要。
2節:「......因主耶穌給了......誡命」:見第1節有關「在主耶穌內」所說的,宗徒們不是自有權威,他們的權威來自派遣他們的「主耶穌」。
3節:我們成聖的動機就是「天主的旨意」。
這「成聖」包含幾個成分,如
貞德:「要你戒絕邪淫」:即非道德的性交。
這「邪淫」的罪是他們生活在外教社會中,常該提防的誘惑。
4節:「持守自己的肉體」:原文有「自己的器」,按照一些學者「器」在這裡意謂「妻」(拉比文學裡有這樣的用法)。
這樣看來,保祿的教訓指示夫妻關係的貞操。
可是,以「身體」翻譯原文的「器」可能更好。
附註:1.希臘人慣稱身體為「器」,即容靈之器。
塔爾索人保祿必定知道這用語,而收信者均是生活在希臘文化範圍內的外邦教友。
2.以「持守」所翻譯的ktasthai也包括「益加持守(管制)」的含義。
5節:「......放縱邪淫之情」:與第4 節所要求的「管制」身體的態度正相反,正是「那些不認識天主的外邦人」的生活。
6節:「在這樣的事上......」:即以上所提及的有關性的事。
附註:有些學者將原文(en t? pragmati)譯為「在業務上」。這與上下文不合。
6b~8節:避免邪淫之罪的三個理由。這三點指出這罪惡貫:
(一)「主對這一切是要報復的(6節):「主」指耶穌,如得後書一7~8:「......,主耶穌由天上偕同他大能的天使顯現時,要在火焰中報復那些不認識天主,和不聽從我們的主耶穌福音的人」。這「報復」大約指末日的審判(如得後一8),也可能指現世的罰(如格前十一30)。」
(二)「天主召叫我們......是為成聖」(7節):這一句指向第3節,罪人拒絕天主的召叫,得罪召叫的天主。
(三)「凡輕視這誡命的,不是輕視人,而是輕視那將自己的聖神賦於你們身上的天主」 (8節):輕視施恩的天主,即賞賜他們無比的大恩、賦予超性生命之聖神的天主。
附註:保祿強調這誡命的目的,不在改正教會內已發生的毛病,而在預防發生的可能。教友們所生活於其中的外邦社會對這類行為的態度極其鬆弛,道德生活的水準很低。這是得撒洛尼教友所生長於其中的環境。他們度基督徒的生活才有幾個月。在這樣的情形下,保祿的勸誡並不難了解。
9~10節:愛德:
9節:「關於弟兄的友愛」:原文philadelphia(弟兄間的友愛):
外邦人以此詞來表達親兄弟,姊妹間的愛。為保祿卻是在基督內兄第、姊妹間之愛,天主子女間之愛。亦見羅十二10;希十三 1;伯前一22)。這「弟兄的友愛」並不否定對眾人之愛。見三章5節:「願主使你們彼此間的愛情和對眾人的愛情增長滿溢...」。
「......你們自己由天主受了彼此相愛的教訓」。
「由天主受了......教訓」:theodidaktoi:直接受天主的教訓,即內心的教訓。保祿的思想可能是如此:天主根本是愛(見若望一書四8)。在心的深處與他接觸及聯合的人,在體驗這愛的同時,不能不將它反映而使它發現於外,波及別的人。(見若望壹四20和三17)。
10節:保祿承認,他們對「全馬其頓的眾弟兄」已經實行了這愛。他繼續勸他們「更向前邁進。」在德行的旅途中的我們常有前進的可能和需要;停止便是退步。
11~12節:正常生活:
這兩節仍屬第10節的「我們勸你們......」。它們指出得撒洛尼教會內似乎早已發現的弊病(見11節:「如我們所吩咐過你們的」;亦見得後三10)。得後三6~12要用比這裡更清楚以及更嚴厲的話再次提到這問題。所面對的人是「......游手好閒......的弟兄」(三6);不是全體教友,似乎只是少數的幾個人:「你們中有些人......」(三11)。所責備的事,大約來自有關主的來臨的錯誤觀念,及由之所引起的過度的末日氣氛。
12節:保祿勸他們「過安定的生活,專務己業,親手勞作」以後,附加兩個理由:(1)教友(和他們代表的教會)在教外人前的好名譽及(2)不要給別的人(特別同道們)增加負擔;就是說,因不工作,而在維持生計上需要依靠他人。
附註:思高聖經學會的翻譯「好叫你們在外人前來往時有光彩......」不如「好叫你們對(教)外人舉止端正」。peripatein在此處不指人間的「來往」而指人的舉動,舉止。
四13~五11:有關基督來臨的問題。
保祿的宣講中重要的一點,是基督末日來臨的道理(見一10)。他在本書信中談論這個問題,是因為得城的教友需要一個說明。他離開了得撒洛尼後,教友中間發生了兩個使他們不安的問題:(一)已死去的教友在基督來臨時的情況如何?(二)來臨的時間問題。保祿現在應付這兩個問題;但是主要的目的不在增進知識,而在安慰和鼓勵他們(見四13,18;五11)。
四13~18:有關去世的教友問題。
在保祿離開了得城之後,有幾位教友死了。 這是得撒洛尼教友的一個新而似乎意外的經驗,使他們過分憂傷「像其他沒(復活的)希望的人」(13節)。憂傷的理由不是因為他們未曾聽過復活的道理,而是一個具體的、他們以前沒有想過, 保祿也沒有說明的問題:已死亡的教友是否也要和還活著的教友一起分享基督光榮來臨的福分?保祿大約由弟茂德得知他們的心情,而予以安慰:
(一)死者要首先復活,而和還活著的人一同迎接主。
(二)此後,二者都要和進入了光榮的主常常在一起。
13節:「關於亡者」:原文有「睡眠者」。這是人從古以來替「死」字慣用的委婉詞句(猶如中文的「長眠」)。
但是,因為信復活的基督徒,這說法另有深意,因為「為信仰你(基督)的人,生命只是改變,並非毀滅」(追思亡者頌謝詞) 。
「像其他沒有望德的人」:在這裡把原文的elpis譯為「希望」比「望德」好。保 祿所指是復活的希望。這希望的根源和保證是耶穌自己的復活。(見14節並格前十五20:「基督......作了死者的初果」及23節「都要復活(22節)......首先是為初果的基督)」。
14節:「死於耶穌內的人」,原文「藉著耶穌死的人」。這句話的意思當然不是說耶穌是死的緣因,而是指教友在死亡時和(復活的)耶穌的聯合:生活時如此,死亡時亦如此;雖然「在耶穌內死的人」不是直譯,尚適於表達保祿的思想。
附註:14節的開始「因為我們若是信......」照原文應作「因為我們既然信......」:他們實在信 (conditiorealis) 。
「......天主要領那些死於耶穌內的人同他(耶穌)一起來。」意思是:天主使他們和來臨的耶穌(一起)進入天上的光榮,而不是,領他們和「由天降來的主」一起來。見17節:「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在的人,同他們(死而復活的人)一起要被提到雲彩上,到空中迎接主」。
15節:「我們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主的話」難以確定。這一句話(直到主的來臨存留)不見於福音中。保祿大約根據授而自己重新塑造的某一耶穌語。他的作法或許與羅十四14的相差無幾:「在耶穌基督內,我知道,並深信......」。所知道而深信的是:「沒有什麼(食物)本身是不潔的」。這一句話顯然暗示谷七15所記載的耶穌語:「不是從人外面進入他內的能污穢人,而是從人裡面(即他的心)出來的。」
「我們這些活著存留到主來臨時的人,......」:這是使歷代的聖經詮譯家費解的一句話,保祿不是聲明,他和當時的得撒洛尼教友在主來臨日還活著嗎?為避免這結論,有些學者提出另一個譯法,就是「我們這些活著存留的人,到主來臨時絕不會在已死的人以前。」這譯文有其可能性。這樣可避免使保祿直接說「我們......活著存留到主來臨時......」。可是,「我們」這兩個字,含義還是和以上的相同。
怎樣解答這個問題呢?簡單地說:
保祿和得城的教友和當時一般的教友一樣,懷著主的來臨已接近的熱烈希望。但是,他們同時知道,確定的時日任何人都不得而知(見谷十三32;瑪二四36;宗一7;亦見本信第五章2節和10節:他「叫我們不論醒寤或睡眠都和他一起生活」。(醒寤或睡眠)等於「活著或已死了」。為此,保祿這一句話只是表示他私人揣測或希望的價值,並不是權威性的聲明。
「絕不會在已死的人以前」:活著的人不佔優勢,這是保祿給予教友的第一句安慰話:已死去的弟兄和還活著的教友在主來臨日毫無區別;二者同樣要分享主來臨的光榮。
16~17節:這兩節可以說是第14~15節的發揮。保祿以傳統默示性詞句來加以描寫。這裡應該分辨清楚的是神學性的內容和表達這內容的文學外衣。
(一)神學性內容:亡者將要復活,且和未死的教友同樣分享基督光榮的來臨。他們並且要「時常和主在一起」:「時常」更好譯為「永久」(原文:pantote;保祿以這詞開始這一句話,表示他願意著重這「永久」。)
(二)文學外衣(即具體的細節描寫)。
其成分在古經中神顯現的描寫或默示性文學中已出現(如發令,總領天使的吶喊、號 聲、雲彩)而成為傳統的表達方式。去「迎接主」一細節,可能上溯至西乃山上天主顯現的描寫(J. Dupont,見出十九16~17)和/或君王駕臨某一城時,居民出城迎接他的希臘風俗。
請注意:君王的來臨和基督的末日來臨,希臘語都同時稱為parousia。教友「被提....到空中」迎接主和「主要......由天降下」都反映當時普遍的看法,即上天為天主的所在處。因此「主」必由天降來,而去迎接的人必被提到空中去迎接他。所以這一切的都應該列入限於時代的表達方式的範疇。
有關第17節的「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見第15節的說明。
第18節的結束詞「為此,你們要常用這些話彼此安慰」,表達這一段的原來目的。
五1~11節:主來臨的時間問題。
(一)大體說明:
這一段以11節的「互相安慰」與前一段相聯合。但是其內容與前一段的不同,不再談基督來臨的情況,而談來臨的時間問題。
談論的動機還是保祿有關得城教會所接受的報告。首先他請教友記憶他早已給他們所說過的,就是主的日子在人想不到的時候要來。所用的兩個小比喻:夜間的盜賊(耶穌語的回聲?見瑪廿四43;路十二39)和舊約先知已用過的懷孕者的陣痛,就是這個意思。
主要目的是鼓勵,安慰他們,正如前一段的一樣。
鼓勵:他們應該醒寤清醒,以信、愛、望三德來作武裝,以準備主的來臨。
安慰:他們不必恐懼那日子的到來,因為天主揀定他們藉主耶穌獲得拯救;耶穌為他們死了,是為叫他們「不論醒寤(活著)或睡眠(已死),都和(復活的)他一起生活。」(9~10節)。
請注意,為主的來臨而準備,不但是個人的責任,也是團體的:「你們要互相安慰,彼此建樹」(9~10節)。
(二)個別詮譯:
1節:「......論那時候與日期......」:「那」=末日的。
「時候」:chronos:指時間的長度,
「日期」kairos:指確定的時候。
有關這時間問題,保祿說不需要給他們寫什麼。能知道和應知道的他們已經知道了,保祿曾親口講過。他們已知道是什麼,第2和第3節說明:
2節:「......主的日子要像夜間的盜賊一樣來到」。
「主的日子」是默示文學普遍用以指謂耶穌來臨的日子。
「像夜間的盜賊一樣」是人想不到的時候。這比喻有耶穌語為其來源。見瑪廿四43;路十二39。初期教會把它保存下來。除本處外還出現在伯後書三10;若望默示錄三3;十六15。
3節:保祿又把耶穌的來臨比作懷孕者的陣痛,這日子為不準備自己而妄言「平安無事」的人變成一艱難可怕的日子。這些人像路十二16~20所描寫的富翁:「......我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存有大量的財物,足夠多年之用,你休息罷!吃喝宴樂罷!」(19節)。天主卻在當夜索回他的靈魂。
附註:耶穌把末日的來臨也比作過孕婦的陣痛。見瑪廿四8;谷十三8 中文瑪竇以「痛苦」 而馬爾谷以「苦痛」所翻譯的「h?din?n」原來是「陣痛」的意思。
4~5節:「你們不是在黑暗中,......你們眾人都是光明之子和白日之子;我們(保祿也在)內不屬於黑夜,也不屬於黑暗」。
說明「黑暗」(或黑夜)原來是驚愕和災禍的象徵。借用到靈性層次上,它表達不認識或不願事奉天主之人的狀態,罪孽也稱為黑暗的行為(見羅十三12),反之,「光」或「光明」表達天主的性質:「天主是光,在他內沒有一點黑暗」(若壹一5)。
基督也稱為世界的光(若八2)。認識而事奉天主的人是光明之子(即屬於光明)。跟隨耶穌的人「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八12)。(「生命」為若望常是「永生」之意。)教外人進教是棄暗投明,猶如常年主日第一頌謝詞所說:「你(天主)召叫我們從黑暗中進入光明」。
6節:「所以我們不當像其他的人睡眠......」
「其他的人」是指不認識且不事奉天主的人。
「不當睡眠」:不當睡覺的樣子度生活。
「卻當醒寤清醒」:
「醒寤」像那些等候主人從婚筵回來的僕人(路十二36)。
「清醒」:冷靜觀看事態,而以相當的生活準備自己(為「主」的來臨)。
7節:本節描寫屬暗(或黑夜)之人的生活。這生活限於現世與它的享受。這不是教友應度的生活。
8節:教友們(保祿在內:「我們」)「作白日之子的,應當清醒,度一個以信、愛、望三德為基礎的生活。保祿把這三德比作當時軍人的武裝。「白日之子」是「光明之子」的同義語。
9節:「因為天主沒有揀定我們為洩怒」:
「洩怒」指天主末日審判時的判罪。
「而是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為獲得拯救」。
既然那日子給我們帶來「拯救」,它為我們不是可怕而是可期待的日子,正如路廿一28所說:「這些事(耶穌光榮降臨的事)發生時,你們應當挺起身來,抬起頭來:因為你們的救援近了」。
10節:提起得救的原因和性質:「他為我們死了,為叫我們不論醒寤或睡眠,都和他一起生活」:
「醒寤或睡眠」在這裡有「活著或已死」的意思。
「和他一起生活」:共同分享復活基督的光榮生活。
這一節再次(見四17)回答四13所提出的得撒洛尼教友有關他們亡者的問題。
11節:「為此,你們應互相安慰。」
這一句話重複四18已說的。但是,現在保祿加上「彼此建樹」一句。這「健樹」首次在他的書信中暗含保祿在格前一再要說的,視教友為「天主(或聖神)的宮殿」的比喻。
「彼此建樹」這一句也提醒我們,「成聖」和「得救」不是每人個別的,而是我們共同的事。我們自然而然地彼此影響,我們負責,使我們所說所作成為互相的輔助。
五12~22:附加勸言:保祿特別注意教友互相的關係;大部分的勸言與教會內的團體生活有關。
12~13節:教友對管理教會者該有的態度:
得撒洛尼教會是新立的教會。其領袖是(保祿)從教友中所揀定的。在這樣的情形下勸言的需要,易於了解。
保祿提起值得他們注意的兩點:
(一)他們的領袖是在他們中、就是為他們勞苦。
(二)他們「在主內」(即依「主」的權威)管理他們,所以保祿請教友「格外地本著愛重視他們」。
附註:「格外地」比「更應」(重視他們)好,因為原文的hyperekperissov就是這個意思。
保祿所提的緣故是:「為了他們的工作」。他視他們的工作為一項出於愛的為教會和為??? ?? 教友的服務。因此教友的重視也必得是由愛而來的重視:以愛還愛。
14~15節:教友間應有的精神:
得撒洛尼教會的成員都是新教友。無怪其中還有一些缺點;保祿「勸勉」他們,即管理者和教友本人。
「要勸戒閑蕩的」:「閑蕩的」:原文的ataktoi原來是軍用詞,指行伍之外的兵士,
這裡指不安於團體的教友,他們是否與得後書三章6節所描寫的「游手好閒」的教友一樣的人,則是另一個問題。
「寬慰怯懦的」:得撒洛尼教會已有過受迫害的經驗。本性膽量小的教友需要鼓勵和安慰。
「扶持軟弱的」:軟弱的人在困難時不忠實的危險較大,需要扶持。
「容忍一切人!」:人人都不完善,所以應互相容忍。
15節:「......人對人不要以惡報惡......」要「互相善待,且善待一切人」:在羅馬書保祿要講一樣的道理:「對人不可以惡報惡,對眾人要勉勵行善」(十二17)和:「你不可為惡所勝,反應以善勝惡。」(十二21)。這並不是保祿個人的意見,而是基督本人所要求的(見瑪五38~48;山中聖訓);所以是每位基督徒應有的態度,不但對近人或同胞,或同道:「要......互相善待,且善待一切人」(本節)。
16節:「應常歡樂」:「常」:所以也在苦難中。這是可能的嗎?保祿不說空話,他有親身的經驗:「......我充滿了安慰,在我們各樣的苦難中(見格後十一23~27的描寫),我格外充滿喜樂」(格後七章4節)。
17節:「不斷祈禱」:「祈禱」不指以言語形成的祈禱,更指祈禱的精神,一顆意識到天主在心內的存在,而精神上與他合而一的心。
18節:「事事感謝」:將「事事」譯為「常」,「在一切情形下」,大約更能表達保祿的意思;情況無論如何,常應感謝天主,因為「我們知道,天主使一切協助愛他的人......獲得益處」(羅八28)。
「這就是天主在基督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意思是:這都是在基督身上給我們所啟示的天主旨意。
19節:「不要消滅神恩」:初期教會富於各種神恩。是天主聖神的恩賜在促進教會的發展。保祿建立的教會也有,特別在格林多教會。
保祿看重這些神恩。他不願意教友「熄滅」(他所用的動詞)這神火。
20節:「不要輕視先知之恩」:這神恩的首要作用是,在目前的社會情況上看出而宣告天主的旨意。說預言的能力是次要的,有時有,有時無。
21節:「但應當考驗一切,好的應保持;」:有經驗的保祿知道,不是一切有神恩的外表的是真神恩。因此他要求,都要加以考驗,而要保持「好的」,就是真實的神恩。
22節:「各種壞的,要遠避」:更好譯為:「惡的一切現象」。
「惡」可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出現,都應該躲避。
保祿以這一般性的勸言結束他的訓話。

五23~24:祝禱詞
23節:「願賜平安的天主親自完全聖化你們」:
「賜平安的天主」:天主是真平安的泉源及賦予者。
「完全聖化你們」:「完全」,徹底地,將整個的人,如下面所說的:「將你們整個的神魂靈魂和肉身......保持得無瑕可指」。
附註:以「神魂」和「靈魂」所翻譯的pneuma和psyche,指人精神生活的原理和動物界生活的原理(見Zorell:新約希臘語詞典)。它們和身體一起作成整個的人;如果將這三個成分以「靈、魂、身」譯出,可能更加清楚。
保祿求天主,使他們保持自己完全無瑕可指,直到「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來臨時」。保祿? ? 和初期教會都料想並希望,耶穌光榮中的來臨不可再遲延了。這耶穌來臨日要決定每人永遠的命運。為跟隨耶穌的人,要帶來永遠與他同在的福分。(見四17)。
24節:「那召你們的是忠心的,他必實行」:
第二章12節寫過,天主召選他們進入他的國和光榮。現在他保證,忠信的天主要完成他所開始的。

結束:致候與祝福(五25~28)
25節:「弟兄們,你們也要為我們祈禱。」:保祿確信,祈禱是傳教重要的一部分,而他自己一直地在祈禱(見三10)。
26節:「你們要以聖吻問候所有的弟兄」:
接吻是當時和現在相親相愛的標記,保祿願意他們聚會的時候用吻來表示相互的弟兄關係。稱之為「聖吻」:因為它表達他們在基督內所有的神聖關係。
27節:「我因主誓求你們」:「誓求」:迫切地求。
「因主」(基督),給「誓求」加強力量。
「向眾弟兄朗誦這封書信」。
保祿切願全部教友得悉他所寫的信。
以後哥羅森書(四16)進一步地要求,把所收的信宣讀之後,也使它「在勞狄刻雅人的教會宣讀;至於那由勞狄刻雅轉來信,你們也要宣讀」。
28節:「願我們的主耶穌的恩寵與你們同在」。
「主耶穌的恩寵」:耶穌為我們掙得的天主的恩寵,有關「恩寵」(charis)的意思,請見本書信一章1節。保祿以這樣的祝福詞,結束他所有的書信。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