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劉美貞 著. |

 

70
神學論集
(1987)p.531-538
   

試談孔子與耶穌的人格教育

 

 

劉美貞

 



本文無意將孔子與耶穌在人格教育上作比較,只是以一個中國人又是基督徒,感到承受了祖先的倫理人格薰陶,復有耶穌的倫理教導,在個人倫理生活中做人處事得到很大的啟發,所以願意在此介紹兩者的人格教育特色,並加上個人的反省。
文中所談範圍僅集中在論語孔子對弟子的指點教誨;及福音中耶穌對門徒、??的倫理教訓,其他則非本文所願涉及。

孔子的人格教育
一 人格教育的德目
1.忠信:子曰:「民無信不立。」(顏淵),又「言必信。」(子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學而)可見忠信為做人之首要條件。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事父母、事君,即言忠。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衛靈公)由此可知,忠信可以事親,可以事君,可以處人,甚至蠻荒之地,亦可以通行無阻。
2.仁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由此可見,仁本於愛心,能克己以愛人,以己推人,本愛己之心愛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此即仁之道也。
3.寬恕:子張問仁於孔子。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陽貨)可見寬為行仁之必要條件之一。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孔子認為自己所厭惡的、勿施於人,此為恕道,亦即常以己愛人,為別人著想。所以寬與恕可謂一理之兩面,能恕自然對人寬,寬恕是對人之厚道,亦即做人之基本態度。
4.質直:子曰:「君子義以為質。」(衛靈公)又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孔子以義為質,文禮形諸外,須質樸與文采相配合,始為君子。「直」亦為一種道德。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公冶長)孔子認為微生無醯而轉向鄰家借而與之,有失直之意。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子路)孔子認為子為父隱,父為子隱,正保全了慈與孝,此就是直。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以直報怨可予為惡者以懲罰,使其不再作惡。足見直亦合乎義。質含義,直又含義,皆有正直合宜之意。
5.莊敬: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為政)子曰:「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衛靈公)孔子認為對民眾應恭莊嚴肅,則民必然尊敬。「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曰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公冶長)子曰:「言忠信,行篤敬。」由上可知,做人做事均須具有莊嚴尊敬的態度,也是做人的品德,尤其從政者更須具備莊敬的德行才是。
6.剛毅: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公冶長),又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毅常與剛相連,是有堅強的意志。對於中道而廢者極加嚴斥。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匹夫貴在立志,意志堅定,任何人都奪不去。臨難毋免,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非剛毅之人不能為之。
7.遜讓: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里仁)又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可見孔子如何讚美遜讓了。又讚美周朝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矣!」(泰伯)孔子亦欣賞以大事小,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這些都是遜讓。但君子亦有所爭,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君子之爭是射,揖讓而升,下相對飲,是以禮化爭的。又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即是見義勇為,不必推讓也。可知權勢榮利,可講遜讓,如義理則不必謙讓矣!
總之,孔子為道德人格之典範,在論語中談及的德目甚多,以上不過?其要者加以介紹,尚有不少,無法在此盡述。

二 理想人格的標準
1.士:古代的「士」原是指一些有辦事能力和有學問見解的知識分子而言。孔子時代,士已經成為一般不從事農工商業的知識分子,是準備從事政治工作者。孔子的教育就是教授學生一些辦事的知能、和文化道德上的陶冶,並給「士」立下品格修養的標準:「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又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2.君子:「君子」之本義原為君之子,周初時已盛行,後來封建制度破壞,「君子」便成為代表個人人格的名稱,即指德行才能出?的人。孔子與弟子相處,常以「君子」為人格修養的標準。在論語中多得不勝枚舉:如「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孔子有時把君子與小人對比,以說明君子之人格。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
3.賢人:說文:「賢,多才也。」玉篇:「有善行也。」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孔子稱讚顏回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孔子亦認為賢者應有所避。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憲問)
4.善人:即指有德行之人。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述而)可見善人不易得。又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子路)可見善人之德治功效。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亦不入於室。」(先進)即善人質美,行事一本天性,故不踐前人之跡;但朱經學問,亦不能入於室也。故善人雖佳,不經學問,亦不能達到高超理想。
5.成人:即完美無缺的人。朱熹云:「成人猶全人。」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卡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憲問)成人要具備智勇與藝,又要無欲,還要「文之以禮樂」。成人包括甚廣,即君子與賢者,其德行上有所成就,特別稱為成人,據孔子之言,其備有智勇藝等德行,亦不過是「亦可以為成人矣。」可見成人還有更高的境界。
6.大人:大人是居高位而臨眾人之士者,君子畏之。故大人之人格必甚高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孔子又稱頌堯曰:「大哉堯之為君也。」(泰伯)即讚美堯為大人。堯為聖君,而讚美為大人,足見大人近似聖人。所謂大人,或相當於廣義的君子,其所以特別稱為大人,表示其人格偉大之處。
7.仁者知者:仁者近似聖,有時孔子將仁與聖並列。「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述而)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雍也)明白表示仁者的恩澤已近聖人了。「仁者不憂,知者不惑。」(憲問)「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仁者安居仁道,知者知仁之可安,且知仁之於他有利。又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知者如水周流無滯,故樂水。仁者似山安固厚重,故樂山。因此知者愛動,仁者愛靜;知者常樂,仁者常壽。此乃自然趨向也。仁者知者亦為孔子人格理想的目標。
8.聖人:為孔子人格之最高者。傳:「於事無不通之謂聖。」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述而)「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孔子自謙不敢承認為聖人,但後人均將聖人之頭銜加諸孔子。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可見聖人即理想人格之最終目標也。
總之,孔子?重人格的修養,他把理想的人格分為若干種,也可說是人生努力的階段,並且立下一些準則,以為一般人修養的目標。

耶穌的人格教育
一 倫理教訓
1.愛主愛人:最高的倫理準則是愛天主,愛近人。有一個經師問耶穌說:「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條呢?」耶穌回答說:「第一條是:你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第二條是: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谷十二28 — 31)耶穌同時代的猶太人知道愛天主就是敬拜那唯一的創造他們、照顧他們的天主;但愛近人則在每時代有不同準則。究竟誰是「近人」?耶穌在「善心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路十25 — 37)中指出了不是決定「近人」的範圍、而只愛那範圍內的人,而更是準備好作別人的近人,即是那些所遇到的任何需要我幫助和憐憫的人。
2.彼此相愛:愛近人延伸到彼此相愛。耶穌說:「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若十三34)相愛更是從心底裡出發的。耶穌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不可殺人。』……我卻對你們說:凡向兄弟發怒的……或向自己的弟兄說:『傻子』就要受裁判。」「你們聽說過『不可姦淫』!我卻對你們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他已在心裡姦淫了她。』」「你們一向聽說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打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瑪五21—42)
3.愛仇人:更深更大愛的要求是愛仇人。耶穌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當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特別呢?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五43 — 48)
4.交付自己:耶穌的倫理教訓最徹底的表達就是交出自己的生命。「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十五13)

二、倫理總綱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
慕義如飢渴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
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
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
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五3 — 10)
耶穌的人格教育特色:是肯定天主的絕對,肯定人的價值,能面對生命的限度,甚至交付出生命。

結語
正如前言所說:本文無意將孔子與耶穌作比較。不過既在同一文章中介紹兩位的人格教育特色,自然「相對」地看出其差異。基本的差別:孔子的人格教育重視自力和個人德性的修養,所以有很多的德目及不同的人格標準。耶穌的人格教育,除自力外也強調他力,愛的推動力來自天主。因而兩者的道德實踐方式也不同:孔子的道德實踐在於理想人格的實現 — 成仁成聖 — 而擴及家庭倫理、政治理想。耶穌的倫理實踐是指向別人,超越自我,以天主為倫理生活的中心,而尊重人的無限價值並澤及仇人。
中國基督徒既承襲了孔子的道德人格,和耶穌的倫理價值觀,自然會有進取、安命的態度。而倫理生活的動機不只是「自我實現」,更是「自我超越」追求「天國的實現」。
最後、展望國人接受耶穌福音的可能,論語中孔子的人格教育,實在是準備接受福音的管道。深信「在福音及人類文化間存在著許多的聯繫。自天主啟示自身與其子民,至藉著祂降生成人的聖子充分發顯自身與人類時,曾依照各時代所有文化、而發表了談話。」(牧職憲章58)孔子在耶穌降生前五百年推出如此豐富的文化,豈是偶然!

 

參考書目:
1. 宋鍚正 孔子的人格教育 孔孟月刊 十六卷 十一、二期。
2. 成世光 天人之際 聞道出版社印行。
3. 楊慧傑 仁的涵義與仁的哲學 牧童出版社印行。
4. 詹德隆 基本倫理神學 光啟出版社發行。
5. McDonagh, Enda “Gift and Call” (Abbey Press, St. Meinard, Indiana, 1975)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