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王愈榮 著. |

 

68-69
神學論集
(1986)p.303-312
   

禮儀與教理講授

 

王愈榮

 


前言
「教理講授在本質上是與一切禮儀及聖事行為相聯的,因為耶穌基督在聖事內,特別在聖體聖事內,為了改變人而充分地行動。在初期教會,慕道及準備聖洗和聖體聖事是視為同一事件。雖然在信仰基督的古老國家內,教會在這方面改變作法,但始終沒有取消慕道制,相反地,反而予以革新,而在年青的傳教區教會卻大量施行。無論如何,教理講授始終保持著與聖事的關係。一方面,最好的教理講授,就是準備領受聖事的教理講授,而所有的教理講授都要引人領受信仰的聖事。此外,真正的施行聖事必然地有教理講授的一面。」(論現代教理講授23)「換言之,聖事生活如果沒有建立在嚴正的通曉聖事的意義上,這種生活會貧乏而很快成為空洞的形式主義。而教理講授如果得不到聖事的滋養,將成為知性化的。」(同上)
以教會生活的工作來說,教理講授和禮儀都得依其作為者的行為而定:有很多教理老師也有很多舉行禮儀者,往往由於同一個人既作教理講授又舉行禮儀,因此這兩個工作之間的接觸機會頻繁。一位激勵培植一群教理老師的司鐸,他也為他們舉行聖祭禮儀,也是這些老師參與此聖祭。宣講者向聽眾傳授教理,教理老師準備禮儀的舉行。

可是教理講授工作與禮儀工作,有其不同的層面,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理念。其不同處:
(一)依時間、歷史看:禮儀是循禮儀年,週而復始的。而教理講授卻是依多年的計劃進行,多次談同一問題。
教理對時代比較敏感,常注意所處時代的環境,以及問題的文化、政治和社會等背景。禮儀由於不斷重複,它必須證明是忠於原始的。

(二)依天主聖言看:禮儀與教理講授都以聖言為準則和基礎,這是毫無問題的。
禮儀宣報聖言,一方面重申聖言的重要和迫切性,另方面由於宣報而使聖道成為真實的。禮儀使聖言的「昨日」成為聖言宣報的「今日」,使非現實的語言成為現實的。
教理講授注意此宣報的環境。一方面它是釋經、有時是分析,另一方面它是教育性的。
教理講授與禮儀這一題目很大,我們只能從二者之間的關聯上發揮,同時符合本次神學研習會的主題「聖教禮儀與傳揚福音」來談談。請多指教。

一、禮儀的定義和內涵
禮儀是「耶穌司祭職的施行,施行時藉有形的記號表達出來,每一個標記依其本有方式達成人的聖化,同時由基督奧體(頭與肢體)施行完整的公開敬禮。」(禮儀憲章7)
禮儀的「舉行」是以言語和舉動,將天主在其子耶穌基督內,藉聖神的德能所實現的救恩,再度實現。
所謂「舉行」(或慶祝Celebration),依聖經的字義是表示「紀念」,紀念耶穌的聖死和復活,同時死而復活的基督因禮儀行為而臨在。
舉行是天主聖言,不是因為在禮儀中宣報聖道,而是因為以語言和舉動所進行的禮儀本身啟示主的奧蹟。
真正了解並有效舉行禮儀,必須以聖經為出發點和依據(教宗一九八四年給意國禮儀活動中心委員會)。
基督常在祂的教會內,尤其在教會禮儀的舉行中。基督臨在祂的聖言中,當在教會內誦讀聖經時,是基督自己在說話。因為教會願意人們多接近天主聖言的富裕,每一件聖事舉行時,都以聖道禮儀開始。
禮儀除了讀經外,也包括靜默片刻,默想並祈禱,在聽了講道後,默想片刻而親密地與主契合,沒有祈禱的禮節不是禮儀。
宗教的核心是尋找天主(詠廿七4),個人的尋找天主特別集中於祈禱,個人祈禱擴大而與別人一齊做團體的祈禱。當團體的祈禱是生活的教會本身的祈禱,以新的方式聚集教民在一起時,就成了禮儀。
禮儀常是真正的祈禱,教宗說,是祈求的交談,自天主開始,因此我們先開始聆聽,繼而默觀、讚頌,然後結出教友生活的芬芳果實。禮儀而無祈禱會陷於形式主義,虛偽的禮儀的個人主義,或社會主義型態,與真正的禮儀相距甚遠。
教宗對意國禮儀中心的人說:「禮儀要深切得到認識並熱切地去生活出來。」
禮儀憲章又說:「聖事及聖儀的禮儀,是使信友盡心準備,靠著由基督受難、死亡、復活的逾越奧蹟所湧出的恩寵,聖化各種生活遭遇。」(61)

二、教理講授的定義與內涵
教理講授是「兒童、青年及成人的信仰教育,其中包括以有組織的和有系統的方式,教授基督的道理,以便他們充分進入基督徒生活中。」(現代教理講授18)
教理講授「就傳播福音的整個過程來說,是教誨和成熟的階段,就是基督徒經過信仰接受基督為唯一的主,並且由內心真誠的皈依,徹底歸順祂,設法更深一步認識祂的時段:也就是認識祂的奧秘,祂所宣佈的天國,祂在福音中的要求和許諾,以及祂為那些願意隨意隨從祂的人所規劃的路線。」(同上20)
真正的教理講授應該以基督為中心(同上5)。教理講授的首要目標是「基督的奧秘」。
信仰本是對真理的信服。基督徒的信仰不是單純的信,而是對真理的表白(confession),它有其內涵,即接受天主在歷史中的啟示。因此,信仰的教育必須有對啟示真理的提出。
但是基督教義不是一種信者應信服的教義,而是「那一位—降生成人的天主子」。救恩的喜訊(福音),就是基督自己—天人之間的唯一中保。信就是對為我們揭示真天主的真理的信服,此信服該是接受天主自己。接受就是歸依,是與生活的天主相遇,為信的人的存在刻劃出了新的方向。
為此,教理講授並不是傳授自己的或是一位老師的道理,而是傳耶穌的教訓,傳基督—降生的天主子。(現代教理6)
教理講授決定性的目標是「不但使人與耶穌基督接觸,也與祂相通而親密交往,唯有祂能引導人在聖神內愛聖父,並使我們分享聖三的生活。」(同上5)
因此,信仰教育是加深「經由子在聖神內與天父的關係」。教育者沒有什麼力量,內心的老師是聖神。但此教育需要在信仰中生活的教育者本身的見證,以及靠基督徒生活團體的見證,他們慶祝、祈禱、表白信仰。
「人靈的牧者其固有而嚴重的職務是照顧教民的教理教學,使信徒的信德,藉教義的訓練和基督徒生活的經驗,成為活潑的、明顯的而有所作為的。」(教會法典773條)
教理講授始終是從由傳承和聖經而傳授下來的天主聖言的活泉中汲取其內涵。教會的教誨、禮儀及生活從這泉源產生,而且也在牧人,特別是天主託給他們的訓誨當局領導之下,返回泉源。(現代教理27)

三、禮儀與教理講授之關係
禮儀和教理講授雖然研究和進行的方式不同,可是二者都關切同一件事,就是傳福音,使人獲得生命更豐富的生命,使世界生活。
一九七七年世界主教會議討論教理講授時,東方教會宗主教馬西模五世說:「當回教徒統治的幾個世紀中,教友之能保持信仰,是由于聖禮儀之舉行。」東德一位主教說:「共黨政權不但限制講授教理,而且創設取代聖事的社會主義禮節。在此情況下,禮儀的舉行是教會唯一滋潤並加深教友信仰的場合。」
高菲主教(R. Coffy)說:「禮儀是今日信仰教育的好場合,禮儀舉行的本身就是教理講授不可缺的構成因素。」
達而梅神父(P. Dalmais)指出禮儀為東方禮教友,在傳統上是認知和了解信仰的模子。
在教會內,禮儀一直是滋養信仰認知的最良場合。
所謂場合(Lieu, Place)是指行動中的信仰(Faith in action),是天主的話向接受祂的團體(會眾)的宣報,是天主與人的會面;是新約子民的信仰宣言,是見證。信仰的教育成了信仰的行為,信仰的生活。
在禮儀中,特別是在感恩禮中的教理講授更適宜:講道一方面尊重它的特性及本有的週期,又重新循行由教理講授所提供的信仰歷程,而且使它走向自然的結局,又使主的門徒們每天在真理、崇拜及感恩中,重度他們精神的歷程。因此教理講授的根源及終點是在整個禮儀年週期中的感恩禮中。(現代教理48)
真正有條理的教理講授湧向積極主動參與禮儀。
教理講授有助於積極參與禮儀,它不但說明禮儀的意義,也培養信友祈禱、感恩、懺悔、增加信心和團體感,正確把握象徵意義,這一切對真正的禮儀生活是必要的(教理指南25)。
一九八五年世界主教會議結論報告中說:「積極(主動)參與不僅是外在的行動,而更是內在的和屬靈的參與,活潑而有效地參與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
「教理講授應該再次成為導向禮儀生活的途徑(古希臘Mystagogical Catechesis導引奧蹟的教理講授),有如在初期教會。」
教理講授包括三個幅度:它是語言、紀念和見證,它宣報聖道引入宣信,然後慶祝—紀念主而獻祭,於是作生活的承諾—追隨主耶穌基督(現代教理47)。

四、禮儀中的教理講授
我們大部分的教友由於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往往只有在主日望彌撒時聽到一些道理,因此可以說禮儀中的講道是他們唯一的信仰教育的機會和場合。
我們的青少年,因社會經濟情況對他們的影響,學校的升學壓力,刊物電視等資訊的感染,以及面對父母獨立心的增強,往往也毫無教理教學的機會,主日的彌撒也成了他們唯一的了解信仰的機會。因此有許多神父建議整年的主日彌撒講道有系統地教授基本教義。
教友們的婚喪喜慶,由於我們教友屬於少數,在這些機會中,實在是我們講授教理和宣傳福音的大好機會。
因此禮儀的妥善準備,尤其是講道,更顯其重要性。
教會法典中說:「牧人和其他信徒,依各人在教會內的職務,有義務使求領聖事的人,對所要領的聖事,以相宜的福音宣講及教理講授為之作準備。」(八四三條二項)
有關聖洗、堅振、聖體及婚姻等聖事,法典中都定下要妥善準備的規定。尤其是婚姻聖事,教會規定整個團體要幫助要結婚的教友,藉教理講授、婚前輔導、豐富的婚禮等幫助他們。(一O六三條)
教理指南中也指出禮儀是一種聖道職務,在禮儀的舉行中,尤其是在感恩祭的講道時,盡聖道之職。(17)
除了禮儀中的講道是教理講授的好機會以外,禮儀中的讀經,尤其是讀經後的分享,特別是參禮者的證道—生活見證—更是教理講授的好方法。
在青年人來說,真理要看宣講真理者的行為來定。教宗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中說,本世紀所渴望的是坦誠。特別是青年,他們厭惡虛偽或假冒,他們特別追求真理及誠實。(76)
另外禮儀本身的妥善舉行,是一項重要的信仰教育。「禮儀使教內的人,每日建設成以吾主為基礎的聖殿……又能把教會顯示給教外人,有如樹立在各國之間的旌旗,將散居天主兒女,齊集麾下,直到同屬一棧一牧。」(禮儀憲章2)

五、禮儀舉行者和教理講師之間的合作
梵二大公會議以前有兩種情況,一是禮儀舉行者—司鐸—和教理教師是同一個人,神父為望教者講道後,為他付洗,往往是在彌撒以外舉行,參禮的人也很少,這種情況沒有什麼合作可言。另一種是由修女或是傳道員講授教理,後由神父為望教者授洗,由於應用拉丁文而且大都用兒童授洗儀式,禮儀的精神和深切意義無法表達。
當時彌撒和聖事禮都用拉丁文,教友們除了聽神父的講道外,其他讀經和禮節都無法積極參與,教友不是念玫瑰經,就是念彌撒規程,很難達到信仰培育的好處。
梵二禮儀改革後,情形完全改變,應用本國語言舉行禮儀,於是主禮、司儀、讀經員、歌詠團、輔祭等都必須更有準備更有默契,才能使參禮的人從聆聽、默觀、讚頌、領聖事而結出教友生活的芬芳果實。
可惜我們好多的堂區未能把禮儀和教理講授配合好,工作的人也未能真誠合作。這當然是由於不少的堂區神父一個人,無法獨撐大廈,感到孤掌難鳴,但是可以訓練教友,組織禮儀團。同時有如某一位神父所提,希望修女走出會院幫助堂區神父。不過在神父這方面在觀念上也應該有所改變。禮儀的舉行都需要充分的準備,彼此的溝通,也應該彼此尊重,勿在舉行禮儀時即興而作,使其他的人措手不及。這樣才能使禮儀成為信仰教育的場合,使教友藉禮儀而依戀基督,而從基督汲取恩寵和生命。那麼修女們抱怨神父隨意改變禮儀程序的事也得以避免了。
一九七七年世界主教會議給天主子民的文告中指出:教理講授正常的場所是基督徒團體。它不是一件個人的工作,是在團體中完成的工作。除了人們受教育的第一個團體—家庭和基督徒聚會的通常場所—堂區,以及教育的團體—學校以外,其他新型的團體也正在發展。它們能成為社會?體中的酵母,顯示教會的多采多姿和團結合一。教理講授在這些團體中找到新的場合,其成員能彼此宣報基督的奧秘。而禮儀,尤其是感恩禮,更是團體成員和天主以及他們彼此融為一體的方法和媒介。

結論
我們的教理講授往往沒有與禮儀配合,只要看大部分堂區為望教者講道和準備洗禮,很少運用禮儀規定的三個階段。兒童教理及青少年的教理大致上也是限於知識的傳授,如果這一切都能配以禮儀,便會更生活化,所信的和生活能配合一起。
有關禮儀中的教理講授,也有待我們加強,我們往往失去了好多良好的機會作傳福音的工作。彌撒和聖事禮儀中的講道,或是因為準備不夠,或是因為語言障礙,使我們的教友或是來參禮的教外朋友失去了聽道的機會,很是可惜。
希望這次的神學講習會使我們更喜愛禮儀,注重禮儀並在堂區和各團體中推動禮儀工作,藉禮儀行動而傳福音,藉聖道禮儀和聖祭,教友的生活結出芬芳的果實。


參考資料
梵二大公會議禮儀憲章
天主教法典
教宗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聞道出版社)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論現時代的教理講授」勸諭(主教團秘書處出版)
禮儀牧靈季刊La Maison-Dieu(一四O期)
一九七七年世界主教會議給天主子民的文告
教廷聖職部「教理講授指南」(一九七二年宗座公報(64) )
一九八五年世界主教會議最後報告

教理教學基本概念:谷德饒著、高旭東譯 (華明書局)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