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神學論集
(1986)P.154-160
   

中國古書及科學新發現與信理



最後,我們試圖引用一些中國古書上和科學上的新發現、新學說,來印證聖教道理。這樣可以使神學的理論基礎更加鞏固和明確,使聖學和俗學相得益彰。這也正符合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強調的「教會應當採用各民族各時代的文化因素」的教導。

一、關於道理的不能改變
神學課文:「信理不能改變的理由是:它所包含的真理都源自天主。天主的真理不改變,正如天主的自身不能改變一樣。」(新版11頁)
我國漢代大儒董仲舒說:「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春秋繁露)
「勿變天之道。」(禮記、月令)
陸賈說:「天道不變而人道易也。」(新語:明誡)古人所說的天道,等於天主的真理。

二、關於本性認識天主
信理(第20頁):「運用理智,憑藉受造諸物,可以確知天主、我們的創造者與上主。」
人憑他的良知可以認識天主和應當事奉天主,在中國古書中可以充分得到證明。在這點上可以找出無數的材料,而且十分詳盡,為了節省篇幅,這裡只引用少數幾句:
1.神人萬物都是天主造的:
「天造草昧」,「天生神物,聖人則之。」(易經)
「我生不有命在天﹗」(書經)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天生民,有物有則。」(詩經)
「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若有真宰。」(莊子)
「天生萬物,惟人為貴。」(列子)
「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董仲舒)
2.天主是無形無像的: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詩經)
「天不言,殖其道於賢者之心。」(書經)
3.天主無所不在,無所不知: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書經)
「明明上天,照臨下土。」(詩,小雅)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視四方,求民之莫。」(詩,小雅)
「十目所說,十手所指,其嚴乎﹗」(大學)
「知我者,其天乎﹗」(論語)
4.天主是至善的:
「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墨子)
「皇天無親,惟德是依;」「惟克天德。」(書經)
「仁之美者在於天;天,仁也。」(董仲舒)
5.天主掌管萬物,照顧世人:
「天?有典,天秩有禮。」(書經)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
「天之于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列子)
「昊天生五穀以養人;」「人受命於天。」(董仲舒)
6.天主賞善罰惡,至公至義:
「天道福善禍淫」;「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書經)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馬錯輔。」(楚辭)
7.天主至尊,人當修德事奉天主:
「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董仲舒)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是類是禡。」(詩經)
「天子者,宜事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董仲舒)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中庸)
「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左傳)
「惟聖人能嚮帝。」(禮記)
「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與天地矣。」(荀子)

三、關於世界的時間性
信理「世界有一個時間上的開始。」(第142頁)
課文中說,哲學不能證明世界的永恆性。又說,「現代原子物理學,藉放射性元素的破壞過程,可斷定地球的年齡歲;由此積極地證明,地球在時間內的開始。」據科學家推算地球已存在了四十五億年;但整個宇宙的年齡要長的多。但憑地球的年齡不能推算出整個宇宙有時間上的開始。然而最近又在科學界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論,證明整個宇宙不是永存的,也就是說它有個開端。
一九八四年二月七日合眾社華盛頓發出了一則電訊說:「世界各地的物理學家,已經發現了可能是質子衰變的例子,這證明宇宙並不是永存的。」「關於質子衰變的理論假定,質子只存在1031年就瓦解或成為更小的粒子,然後變成能量。」這就意味著,組成這個世界,和外層空間裡,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東西的物質,總有一天會瓦解。對物理學家們說,這也會推翻關於宇宙性質的某些理論。質子是整個宇宙組成的基本粒子,如果它們有一定的壽數、有一定的生存期限,這就說明宇宙既是有始的、也是有終的,這將使信理「世界有一個時間上的開始」一端,有了科學的根據。

四、關於人類同源
信理:「全人類源於同一原祖父母。」(第160、187頁)
課文說:「自然科學既不能證明單元說,也不能證明多元說,因為古生物遺跡對這問題毫無所述。人類的不同只是外表的,一切人種,在身體構造與天賦智力上的主要相同點,似乎表示了人類同出一源。」
現代科學的進展似乎也越來越證實了人類同源這一信理。「簡明社會科學詞典」在「人種」條下說:「各人種間雖在形態和血型頻率上有一定區別,但無明顯界限,並具有逐漸過渡的現象,這充分說明全世界各人種在生物學上同屬一個物種,並具有共同的祖先。」
一九八零年八月三日的日本「朝日新聞」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美國學者指出,不管黑人或是白人,都起源於亞洲,在十八到三十六萬年前,都具有相似的遺傳基因。」文章說:「不管黑人、白人,或是黃色人種,如果追溯到十八萬到三十六萬年前,可以發現同一個祖先。------美國加洲大學的布郎博士(生物化學)通過解析人體細胞中的線粒體這個小器官的遺傳基因,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並發展在最近一期「美國科學院紀要」上。現代人的祖先是誰,這是人類學的重要的謎之一。科學研究給我們的信理作了註腳。

************

五、關於Kyrios 的譯法(第224頁)
希臘字kyrios一詞,在中國有三種譯法,即:「天主」(Kyrie eleison? 天主矜憐我等),「上主」(多見於舊約譯名)和單獨的一個「主」字(多和耶穌、基督連用)。「天主」,一般作Deus 的譯名,所以現在不用於Kyrios。說「主耶穌、主基督」非常恰當。但有時在譯詩歌的時候,必須湊成四個字,有人便譯成「上主耶穌」,這是不適當的,雖然希臘文都是用的 Kyrios 一詞,但在新約中是直稱耶穌,而在舊約中是翻譯的「雅威」(Jahveh自有者)一名,主要是指聖父;我們譯作「上主」是很合適的。但如用在第二位身上,就看不出屬性的差別了。所以應該改為習慣上同的「真主耶穌」。

************

六、關於伯多祿在羅馬(下冊第119頁)
信理「繼承伯多祿者為羅馬主教」。
課文說:「伯前五13暗示伯多祿曾住在羅馬:『與你們一同被選的巴比倫教會問候你們。』(巴比倫暗指羅馬)。」
說「巴比倫暗指羅馬」,不如乾脆說巴比倫是羅馬的代詞,實際就是羅馬;其理由是:第一,巴比倫在公元前五三八年就滅亡了,巴比倫城在公元前二世紀已變成廢墟;伯多祿如何能在在廢墟裡?從情理上說,伯多祿為了廣傳聖教,也決不會到東方這個偏僻荒涼的地方來住。第二,公元前在西方文明世界---地中海沿岸地帶,巴比倫是最有名的古都(世界七大奇工之一),它有兩千的輝煌歷史,而羅馬則是後起的首府。古代無論中外都有一個習慣,用著名的古都來稱呼當今的新都。比如後來的法國人有時稱巴黎為「羅馬」。這在中國更能找到明顯的佐證:長安(現在的西安)是歷史最久的千年古都,曾有過十一個王朝在那裡建都。及至後來的都城遷移了,人們還是把新都叫作「長安」。如唐李白的「金陵詩」中就有「晉朝南渡日,此地舊長安。」舊長安是指的南京。明清兩代的文人更常用「長安」來指北京。如明蔣一揆的「長安客話」,宋啟明著的「長安可遊記」等,這兩個「長安」都是指的北京。譚元春「過利瑪竇墳」詩中有「來從絕城老長安」,是說利瑪竇死在北京。古都是新都的代詞,中國如此,外國亦然。長安是北京的代詞,巴比倫也是羅馬的代詞;因此,我們說伯多祿書信中的巴比倫實際就是羅馬。

一九八五年四月三日建立聖體瞻禮前夕

 

 

本檔案未經整理